首页 百科知识 秦巴山区镇安县地质灾害特征

秦巴山区镇安县地质灾害特征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现状与潜在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因素单元,将镇安县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为2个高危险区、5个中危险区和4个低危险区。秦岭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镇安县位于秦岭南麓。镇安县中部、北部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和经济产业发达,河流水系发育,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区。

仵拨云,李 勇,何意平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受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镇安县地质灾害频发,且主要分布于乾佑河流域、冷水河流域与达仁河流域。以镇安第二中学后滑坡为例,从滑坡特征和形成机理对其做了分析研究。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现状与潜在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因素单元,将镇安县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为2个高危险区、5个中危险区和4个低危险区。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镇安第二中学后滑坡;水垫效应;地质灾害危险区

0 引 言

秦岭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镇安县位于秦岭南麓。境内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岩土体破碎,地质环境较差,雨水丰富,地质灾害发育,尤其是强降雨季节,严重威胁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镇安县位于亚热带,雨量充沛。据统计,6—8月份降雨量相对多,9—11月份次之,6—10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8.7%。西部雨量充沛,河流密集,水量大,东部雨量偏少,河流较疏,流量也小。旬河、乾佑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全县大小河流共计5300余条,其中旬河主要支流有东川河、月河和小仁河;乾佑河主要支流有县河和冷水河。

基岩裂隙水、岩溶化溶蚀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构成地下水赋存。

镇安县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山柞旬盆地西缘。地势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可划分为低山河谷区、中山沟谷区和高山区。

区内地层从震旦系至三叠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其中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的泥岩、页岩、砂岩、千枚岩和灰岩广泛出露。

第四系堆积层、坡积层和残坡积层广泛分布于沟谷斜坡凹槽,厚度0.5~30m不等,以粉质黏土、碎石土为主。

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区域性大断裂主要有黄家湾-铁厂断裂(镇安-板岩镇断裂)、栗扎坪-七里峡断裂和长评-梅子岭断裂(公馆-白河断裂)。发育有金盆-石泉向斜、河湾-大坪背斜、杨泗-庙沟复背斜和金鸡岭向斜4条主要褶皱带。

1 地质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

1.1 地质灾害类型

镇安县地质灾害共计319处,其中滑坡286处,泥石流12处,崩塌17处,地面塌陷4处(图1)。

作者简介:仵拨云(1987—),男,汉,陕西蒲城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与调查工作。E-mail:wby_213@sina.cn

图1 地质灾害类型占比图

1.2 基本特征

1.2.1 滑坡

野外调查共发现286处滑坡,以滑坡体物质组成可划分为堆积层滑坡和岩质滑坡,其中堆积层滑坡252处,占总数的88.11%,岩质滑坡34处,占总数的11.89%;依据滑坡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滑坡,分别为3处、60处和223处,分别占总数的1.05%,20.98%和77.97%。

1)空间分布

镇安县中部、北部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和经济产业发达,河流水系发育,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区。

乾佑河流域受河流冲刷和工程建设影响,致使乾佑河两岸滑坡分布较为密集。

旬河、县河和冷水河流域人口分布较密集,农业较发达,河流冲刷、耕地灌溉和坡体开挖等现象造成该区域滑坡发育。

2)规模

滑坡体体积小于10×104 m3的小型滑坡223处,占滑坡总数的77.97%,占地质灾害总数69.91%(表1)。

表1 滑坡规模分类统计表

3)坡度特征

滑坡坡度较缓,以20°~30°为主,共发育有146处;其次为10°~20°和30°~40°坡地;坡度小于10°和大于50°的滑坡体较少,仅为7处。具体如图2所示。

4)基岩岩性

所发现的滑坡中,164处滑坡有不同程度的基岩出露。岩性以砂质板岩、灰质板岩和泥质居多,其次是灰岩、片岩和千枚岩,地层年代多为泥盆纪;灰岩地层年代又以二叠纪居多。另外,还有部分基岩为灰岩夹板岩、片岩夹千枚岩的滑坡。

5)滑坡体物质组成

滑坡体可分为坡积物、堆积物和残积物3类。

坡体物质以碎石土为主,其次为含砾黏土和粉质黏土,少数坡体为膨胀土。

图2 滑坡坡度与滑坡数量关系图

1.2.2 崩塌

17处崩塌均为崩积物崩塌。崩塌体坡度集中在40°~85°之间,平均坡度达到63°。

岩体风化严重,裂隙发育,雨水入渗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崩塌占崩塌总数的47.06%;人为坡脚开挖引发的崩塌占到崩塌总数的41.18%。

有2处崩塌所在区域地质条件较差,1处位于金鸡岭褶皱束附近,1处位于断裂带附近,构造应力复杂,成为崩塌体稳定性的不利因素。

1.2.3 泥石流

区内泥石流灾害12处,集中发育在乾佑河支沟内。沟壁陡峭,物源区物质丰富,除第四系堆积碎石土外,还发现有2处废弃矿渣。这类松散物质在强降雨季节的雨水冲刷作用下,易发生失稳,成为物源区;流通区通道狭窄,纵比降较小,流通区两侧坡体植被覆盖率一般;堆积区根据地形地貌可分为山前平原和河谷阶地两类,地形平坦开阔,居民已基本搬离该区域,现在多为耕地或河滩。

多处泥石流因滑坡诱发,在物源区或流通区两侧存在已发生或具有潜在危险的小型滑坡,是泥石流重要物质来源。

镇安县年降雨量丰富,水系发育,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1.2.4 地面塌陷

区内共发现地面塌陷4处,均为采空区引发。基岩为灰岩或板岩,采空区顶板为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的岩体,或为残坡积碎石土。

1.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1.3.1 时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镇安县月平均降水量最多月份为7—9月,6—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7%。然而,此时亦是地质灾害多发季节。

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斜坡土体含水量增加,土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变小,内聚力减小,坡体易失稳。

其次,强降雨易引起河流水位上升,甚至引发洪水,旬河、乾佑河的水位上升,斜坡前缘土体趋于饱和,孔隙水压力增大,在河流冲刷的作用下,易造成坡体失稳。

由此可知,降雨不仅直接影响坡体的稳定性,而且诱发河流水位上升,引起地质灾害发生。

1.3.2 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1)乾佑河流域

西康铁路、包茂高速和102省道均沿乾佑河修建,而镇安县县城位于永乐镇中部,是镇安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人类工程活动频繁,道路修建、房屋建设等工程活动,严重影响到坡体的稳定性,成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诱发因素。

2)冷水河流域

该区域地貌为中山峡谷区与低山河谷区,水系发育,地质环境条件差,坡体陡峭,基岩裸露,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上覆松散结构的碎石土。

该区域断裂带发育,且位于金鸡岭褶皱西部,地质构造运动较活跃,成为地质灾害发育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3)达仁河流域

流域范围内地貌起伏变化丰富,达仁河及其支流遍布全区,栗扎坪-七里峡断裂穿越区内,地层主要为灰岩和板岩,上覆有风化严重的碎石土,结构松散。其次,村民在建房时,不合理开挖边坡,且未及时支护,较大临空面,为坡体提供了不利于稳定的空间条件。

2 镇安二中滑坡简析

镇安县第二中学后滑坡(以下简称“二中后滑坡”)位于镇安县乾祐河与县河交汇处右岸,镇安县第二中学校园之南,茨沟山山脚地段,南靠茨沟山(图3)。滑坡威胁镇安县第二中学实验楼和3#教学楼,威胁师生千余人。虽然此前在滑坡前缘设置挡墙和抗滑桩,但随着时间推移,滑坡前缘隆起,挡墙局部垮塌,严重威胁校园师生安全。

图3 镇安县第二中学后滑坡

2.1滑坡特征

滑坡坡向40°,平均坡度约30°,坡高约20m,长约350m,宽150m,厚约4m,体积约21×104 m3,滑坡体为第四系坡残积层,为中型堆积层滑坡。从滑坡变形特征和运动性质分析,该滑坡属牵引式滑坡。

滑坡平面形态呈圆弧状,空间形态上滑坡地势整体呈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图4)。

滑坡主体由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黏土构成,下伏基岩为泥盆系灰岩、千枚岩。滑坡形态呈上陡下缓型,由南向北倾斜,滑坡体上部坡度较陡,局部基岩裸露,坡度30°~60°(图5)。

2.2 滑坡运动特征

滑坡东西向依据变形特征和地形特征可分为Ⅰ区、Ⅱ区两个蠕滑区。Ⅰ区地形较Ⅱ区陡峭,且基覆界面形态呈直线型,滑面角度较陡;而Ⅱ区基覆界面呈近似圆弧形,剪出口角度较平缓,后缘滑面角度较陡。两个蠕滑区形成了不同的地形结构,为分区滑动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图4 镇安县第二中学后滑坡平面图

图5 镇安县第二中学后滑坡剖面图

2.3 滑坡机理分析

滑坡位于山前斜坡地带,乾佑河和县河的右岸,坡体右侧冲沟不断强烈下切,造成坡体破碎并形成临空条件;坡体主要为粉质黏土(局部含碎石),特别是上部的含碎石粉质黏土,其结构松散,孔隙发育,利于降雨和地表水下渗,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之降低;人类工程活动不断改变坡体原始地貌,坡脚开挖形成陡坡,特别是近年雨量增多,以及当地居民引河水或泉水灌溉坡体,地表水下渗使滑坡体含水量增高,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抗滑力减弱,加之坡体下伏的千枚岩、板岩透水性较差,形成相对隔水层,致使基覆界面处形成软弱带,在重力作用下引起土体沿软弱带滑动。

2.4 滑坡机理分析

滑坡体表层为含碎石粉质黏土,植被良好,孔隙发育。镇安县年降雨量丰富,降水无法通过坡体表面以面流形式汇排,绝大部分降水通过孔隙下渗,从3个方面诱发滑坡的发生:①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土体含水率趋于饱和,土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减小或消失,坡体的阻滑力随之降低;②千枚岩具有弱透水性,且遇水软化,在表层出现泥化现象,致使覆盖层与基岩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坡体阻滑能力不断减弱;③千枚岩的泥化层,具有一定的隔水效应,地表水和雨水不断下渗,在基覆界面附近汇集,基岩的泥化现象阻止了地下水的继续下渗,且无法及时排泄,土体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甚至形成超孔隙水压力,土体被动式“抬升”,形成“泥化-水垫”效应,从而加剧了滑坡的发生过程。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挡墙主动土压力不断增大,混凝土孔隙被压缩,微裂隙开始出现,支挡能力逐渐降低;挡墙支挡作用减小,又进一步“促进”了滑坡的失稳,滑坡土体继续挤—推挡墙,导致挡墙再次变形;依次循环,滑坡体的滑动力不断增加,挡墙支挡能力逐渐降低,直至发生大变形甚至垮塌。

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依据人口密集程度、基础建设重要性、地形地貌、岩土特征、地质构造、降雨量等因素,将镇安县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A);地质灾害中危险区(B);地质灾害低危险区(C)(图6)。

图6 危险性分区图

3.1 地质灾害高危险区

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分布于镇安县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分别为回龙-永乐-青铜关高危险区(A1)和木王-达仁高危险区(A2)。

区内地质灾害点共142处,其中滑坡127处,泥石流6处,崩塌7处,地面塌陷2处。地质灾害点密度达0.2656处/km2

乾佑河河谷两岸受到河谷切割影响较大,地层岩性主要为片岩、板岩、千枚岩和页岩,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出露岩石多呈现破碎状;上覆第四系坡残积松散碎石土和含碎(砾)石粉质黏土。风化较为强烈,结构多松散零乱,覆盖层厚度变化丰富,约2~10m。

达仁河、小人河流域地层主要由灰岩、板岩、千枚岩和泥质片岩组成,风化一般,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石多呈现破碎状;上覆地层可分为两类,土体多为膨胀性碎石土、粉质黏土和含碎石黏土3类,结构零乱,分选性较差。

区域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多数坡体具有较大临空面;降雨丰富,地下水以孔隙水和裂隙水居多;省道过往车辆所施加的动荷载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易降低坡体的稳定性。

3.2 地质灾害中危险区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质灾害较发育,总面积1034.6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9.67%,区内地质灾害点共139处,其中滑坡123处,崩塌9处,泥石流5处,地面塌陷2处,地质灾害点密度0.1343处/km2。根据分布区域划分张家-米粮-大坪中危险区(B1)、回龙-永乐-铁厂中危险区(B2)、永乐-回龙中危险区(B3)、东川-庙沟中危险区(B4)和木王西南部中危险区(B5)5个区域。

3.2.1 张家-米粮-大坪中危险区(B1

该区域分布于镇安县西部,出露基岩以石炭系灰岩、板岩为主,山坡陡峭处基岩裸露,风化一般,节理裂隙发育一般;上覆残坡积层膨胀性碎石土和含砾黏土,风化较严重,结构松散零乱,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

3.2.2 回龙-永乐-铁厂中危险区(B2

该区域分布于镇安县北部,水系较发育,灾害点分布较为分散。多数灾害点沿河谷分布,受到河谷切割影响,区内降雨丰富,地下水以孔隙水和裂隙水居多。

3.2.3 永乐-回龙中危险区(B3

该区位于镇安县北部,地层主要由灰岩和板岩组成,风化一般,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石多呈现破碎状;上覆地层均为碎石土,结构零乱,分选性较差;植被覆盖率一般,陡坡处多为灌木,平缓处以耕地为主;区域内人类工程活动较为频繁,多个坡体具有大的临空面。

3.2.4 东川-庙沟中危险区(B4

域内地貌单元主要由中山峡谷区和低山河谷区组成,出露基岩以灰岩居多,少数坡体为油页岩和粉砂岩,风化一般,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上覆坡(堆)积层膨胀性碎石土和黏性土,碎石含量较大,风化强烈,结构松散零乱,覆盖层厚度较小,植被覆盖一般,人类工程活动呈增加趋势,坡体的稳定性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3.2.5 木王西南部中危险区(B5

该区域属于高山区,地质条件较好,未见基岩出露,坡体均为膨胀性碎石土,3处滑坡均有滑动历史,现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强降雨季节仍需加强防范。

3.3 地质灾害低危险区

地质灾害低危险区面积共计1917.7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区内地质灾害点共38处,其中滑坡36处,泥石流1处,崩塌1处,地质灾害点密度0.0198处/km2

区内以石炭系灰岩、板岩、千枚岩和泥质片岩为主,风化一般,节理裂隙发育一般;上覆残坡积层膨胀性碎石土和含砾黏土,风化较严重,结构松散零乱,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植被覆盖较好,灾点分布稀疏,主要在河沟附近地带,居住人口较少。

4 结 论

(1)镇安县断裂、褶皱发育,水系发育,降雨丰富,导致地质灾害频发,截至2013年,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319处,滑坡286处,崩塌17处,泥石流12处,地面塌陷4处。

(2)乾佑河流域地质灾害发育,人类工程活动成为该区域灾害高发的重要因素;冷水河流域和达仁河流域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质构造活跃,河水冲刷和侵蚀坡体,易诱发地质灾害。

(3)二中后滑坡具有西陡东缓的特殊地形,且Ⅰ区滑面呈直线形,Ⅱ区滑面呈圆弧形,两种不同的滑面形态是滑坡分区滑动的地形因素。

(4)二中后滑坡体为松散碎石土堆积物,透水性好;基覆界面为泥盆系千枚岩,遇水泥化,并形成隔水层,下渗的地表水在此富集,形成“泥化-水垫”效应,为滑坡的蠕滑提供了动力。

(5)由于挡墙和抗滑桩的存在,导致地下水无法快捷排出,坡体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在主动土压力的作用下,混凝土孔隙被压缩,挡墙和抗滑桩的支挡作用随之减小,直至局部垮塌,成为滑坡蠕滑的主要因素。

(6)镇安县地质灾害危险区分为2个地质灾害高危险区、5个地质灾害中危险区和4个地质灾害低危险区。

参考文献

范立民,何进军,李存购.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1):44-48.

韩恒悦,李昭淑,黄亦斌,等.秦岭、巴山地区山地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以陕西柞水踩玉河流域山地自然灾害为例[J].灾害学,1995,10(1):39-45.

黄润秋,赵松江,宋肖冰,等.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1):13-15.

惠振德.秦岭大巴山地区山地灾害及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1994,3(3):30-36.

石玲,张永双,石菊松.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主要地质灾害及其工程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2):212-219.

仵拨云,李勇,何意平,等.陕西镇安第二中学滑坡形成机理[C]∥范立民.陕西环境地质研究——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论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仵拨云,滕宏泉,李勇,等.陕西镇安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危险性分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4,25(4):81-88.

仵拨云.巨型滑坡分级分块特征及离心模型试验[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