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南秦巴山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初探

陕南秦巴山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初探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预警工作,目前秦巴山区陕南3市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秦巴山区重大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形成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开展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研究,提高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水平。近年来,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与搬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

向茂西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陕南秦巴山区属我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该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1]。根据近年来区内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与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和失踪地质灾害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对于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以外的区域、工程活动区域与地质灾害科研四方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关键词: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群众调查;防治对策

0 引 言

陕西省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俗称“秦巴山区”,汉江自西而东穿流而过。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3市,面积69 929km2,人口众多。陕南大部分地区为中低山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加之气候湿润,降雨比较充沛,导致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是我国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据统计,2008—2011年陕南3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656起,造成27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62亿元。近年来,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多起,研究其防治对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陕南秦巴山区以基岩山地为主,断陷盆地星散于群山之中,汉江谷地贯穿于秦岭、巴山之间。区内内外地质作用强烈,受强烈的流水侵蚀和新构造活动影响,山峰陡峭险峻、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大。由软弱或软硬相间岩体组成的斜坡分布广,坡残积层厚度大。年降水量900~1200mm,且6—9月间多暴雨和连阴雨水,人类修路、采矿等活动频繁。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灾害。

1 地质灾害与防治概况

2000—2003年,陕西省首先完成了秦巴山区以县为单元的1∶10万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8—2013年完成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取得了较为详细的地质灾害资料,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据统计,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548处,共计威胁57 405户、287 905人、228 498间房屋,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33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297处,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7198处。

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地面塌陷较少。对调查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落实了群测群防人员,发放了明白卡。以单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监测预警基本单元,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管体系和运行体系。截至2012年,完成了全部县(区)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最近2年部分县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2011—2013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建设了“镇安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

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预警工作,目前秦巴山区陕南3市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建立了旬阳县商贸街滑坡自动化监测站。2012年以来,在镇安县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工程建设,重大地质灾害点安装了我站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监测预警仪,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对山阳中学滑坡、紫阳一中滑坡、佛坪关山滑坡和宁陕小学滑坡等专业仪器监测点,采用深部变形仪等进行滑坡深部位移及地面形变等专业监测,为地质灾害的研究、防治积累了大量资料。

通过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检查巡查等工作成功预报了大量地质灾害,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近年来通过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和工程治理,消除了部分地质灾害隐患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长期以来,加大检查、巡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在险情发生时受威胁的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撤离危险地段,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2 重大人员死亡失踪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据统计资料,近年来,秦巴山区发生了多起重大人员伤亡和失踪地质灾害,详见表1。

表1 秦巴山区重大地质灾害统计表

分析这些灾害的成因,和全国其他地区重大地质灾害相类似,都属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以外的非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其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在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范围重合时导致灾难发生。

理论上,凡是斜坡就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凡是沟谷就可能发生山洪泥石流,其本质是重力作用失衡导致岩土向下运动。实际上,人类调查、监测、记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只是很小数量的斜坡或沟谷,而绝大多数斜坡因人力、物力、主观认识的限制以及客观必要性等而没有开展调查监测。

地质灾害隐患点之所以没有发生重大人员死亡或失踪地质灾害是因为采取了有效的群测群防监测或专业监测与预警手段,发现险情及时采取人员撤离或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3 重大人员死亡与失踪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针对秦巴山区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工作现状及造成重大人员死亡或失踪地质灾害发生原因提出如下对策。

3.1 对于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在做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和工程治理的同时,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专业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工作,特别要做好威胁人数大于10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以防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2 对于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外的区域

对于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外的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或危险区,建议对乡村、社区、厂矿、学校、医院等人员分布的斜坡、沟谷,开展群众调查工作。

可将一个县(区)或乡(镇)作为试点调查,在当地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指导下进行人员分布区的斜坡和沟谷填表调查,以斜坡和沟谷人员所在社区、乡村、学校及厂矿等作为单位进行斜坡、沟谷情况调查登记,登记的斜坡、沟谷称为“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当地乡、镇级人民政府存档,报当地县、区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不定期或定期巡查工作(建议汛期每个月一次、非汛期每个季度一次),落实固定的巡查人员(由受威胁单位指定本单位人员承担巡查工作,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和受威胁单位给巡查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助),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处置,仍有隐患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升级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防治。对于危及10人以上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以防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对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人员,由当地县、区级地政府予以适当的奖励。

3.3 对于工程活动区域

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斜坡和沟谷地带进行坡脚开挖、采石采矿等工程活动的单位,应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工程施工;对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或高危险区进行坡脚开挖、采石采矿等工程活动的施工场地超过10人的,施工建设单位还应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3.4 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研究

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秦巴山区重大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形成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开展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研究,提高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水平。

4 结 语

近年来,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与搬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重大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本文在研究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不一定切实可行,仅为笔者的一点探索性建议,仅供参考。

本文利用了我站多年来的有关统计资料或调查研究成果,在此向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陈建平,范立民,李成,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和GIS技术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2):43-48.

范立民,何进军,李存购.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1):44-48.

姬怡微,李永红,向茂西,等.陕西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5,30(2):199-204.

李永红,贺卫中,向茂西,等.陕南地区膨胀土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3):20-24.

刘传正.正确看待“测者未滑,滑者未测”[EB/OL].[2015-8-27]http://www.mlr.gov.cn.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R].西安: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14.

向茂西,贺卫中,李永红.陕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浅析[J].地下水,2014,36(4):89-91.

向茂西,李永红,贺卫中,等.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25(2):7-11.

向茂西,李永红,贺卫中,等.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J].科技视界,2014(9):37-39,51.

向茂西,滕宏泉,何意平.陕西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成果评述[C]∥范立民.陕西环境地质研究——2014年陕西省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7-10.

闫文中.基于典型案例的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C]∥范立民.陕西环境地质研究——2014年陕西省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11-16.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典型县(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集——西北地区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4-51.

【注释】

[1]者简介:向茂西(1964—),男,陕西大荔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