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肉体问题

精神—肉体问题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神—肉体问题询问精神状态和过程是如何与身体的状态和过程相关联的。似乎这问题还不够难,我们将把它推广到“精神体系结构”问题,以允许我们谈论机器拥有精神的可能性。精神—肉体问题何以成为一个问题?相应地,精神状态——比如处于痛苦中,知道一个人正在骑马,或者相信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都是大脑的状态。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要求仔细地重建我们对自由意志的幼稚概念,而不是对唯物主义提出任何质疑。

精神—肉体问题询问精神状态和过程是如何与身体的(特定地说,大脑的)状态和过程相关联的。似乎这问题还不够难,我们将把它推广到“精神体系结构”问题,以允许我们谈论机器拥有精神的可能性。

精神—肉体问题何以成为一个问题?第一个困难可追溯到雷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他考虑了不朽的灵魂如何与必死的肉体相互作用,从而得出结论:灵魂和肉体是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东西——即二元论。一元论通常也被称为唯物主义,坚持认为不存在诸如非物质的灵魂这样的东西;只存在物质的物体。相应地,精神状态——比如处于痛苦中,知道一个人正在骑马,或者相信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都是大脑的状态。约翰·西尔勒简洁地将此观点概括成一个警句:“精神源于大脑。”

唯物主义者必须面对至少两个严峻的障碍。第一个是自由意志问题:作为每次转变都受到物理定律严格支配的纯物质的精神,它如何能够仍然保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要求仔细地重建我们对自由意志的幼稚概念,而不是对唯物主义提出任何质疑。第二个问题关注的是意识的一般问题(以及相关但不相同的,关于理解和自我意识的问题)。简单地说,为什么它感觉起来好像是具有一定大脑状态的某物,而又假定它不像具有其它物理状态的任何物体(例如,一块岩石)。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谈论大脑状态,这些层次要比在特定时刻某个特定人的大脑中所有原子的详细格局更抽象。例如,当我想到奥地利的首都时,我的大脑每一个皮秒都经历着无数微小的变化,但这些不会构成大脑状态的质变。为了说明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大脑状态类型的概念,借助这样的概念我们就能判断两个大脑状态是否属于相同或不同的类型。不同的作者对于在此情况下类型的含义会有不同的立场。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如果将大脑取出来用一组新的碳原子来取代原有的一些碳原子[2],精神状态将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件好事情,因为真正的大脑通过新陈代谢过程在不断替换它们的原子,而这在其自身看来不会导致重大的精神剧变。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特定种类的精神状态:命题态度(在第十章中首次讨论过),也被称为有意识状态。存在一些状态,诸如相信、了解、愿望、害怕等等,指的是外部世界的某个方面。例如,相信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一种关于特定城市及其状况的信念。我们会问计算机是否可能具备有意识状态,这有助于理解如何刻画这样的状态。例如,一个人也许会说我渴望一个汉堡包的精神状态和渴望一个比萨饼的精神状态是不同的,因为汉堡包和比萨饼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同的东西。那就是说,有意识状态具有与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的必要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在几段前曾论述精神状态就是大脑状态,因此精神状态的相同与否应该不用参照真实世界而完全停留在“头脑内部”进行判断。为了研究这个两难问题,我们转向一个思想实验,该实验试图把有意识状态和它们的外部对象分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