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教育中蕴含着自然之理

化学教育中蕴含着自然之理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是发现变化、研究变化、应用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变化是其核心。因此,我们要利用化学原理,转化阻碍文明发展的化学变化,这主要涉及环保问题、医药的研制、新材料的开发等。总之,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务本”观之下,让学生直接切入知识的本源。其理之六在“共生”。化学教育中“化育、中庸、务本、简约、辩证、共生”六个观点的内涵,与人类自身存在之间的道理几乎完全契合。

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却也蕴含并遵循自然的大道之理。

其理之一在“化育”。化学是发现变化、研究变化、应用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变化是其核心。变化也是一种存在,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辨析,就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变化受时空的限制,这就是很多化学反应需要反应条件的原因所在;变化受本质的影响,这就有了水不能变成油的道理。而我们研究变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只有那些服务人类、奉献人类的变化,才能为我所用。因此,我们要利用化学原理,转化阻碍文明发展的化学变化,这主要涉及环保问题、医药的研制、新材料的开发等。其实,世间一切变化莫不如此,包括人自身的成长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比如,人们能否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侵扰,能否在不良环境下把握时机寻求发展,能否自觉地运用自然之力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使之趋向光明,避害趋利本也是一个明白“化育”之道的人的必然选择。当学生明确了变化的原因,就会建立全局的观念,客观地接受变化、观察变化、研究变化、转化变化,并以“化育”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让自己在变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

其理之二在“中庸”。不偏不倚为中庸,得失守恒为中庸。就像化合价这一概念,其本质就是“平衡”,电子得失是守恒的,化合价的高低也遵守平衡的规则。推而广之,世间万物莫不遵循“平衡”,一旦悟透这个道理,学生就能自觉地透视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形成客观、准确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其理之三在“务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知识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探究关于燃烧的话题时,从教学层面说,我坚决反对对教学材料的“雕琢”,燃烧是一种客观存在,探究其存在的本因,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很多老师在开展燃烧这一主题的教学时,搜集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为了让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有所收获。我却不以为然,直接让学生切入主题,会省去很多麻烦,避免出现只有热热闹闹的场景而无深邃思维的假探究现象,何况学生对燃烧较熟悉,划一根火柴就能看到燃烧,可以由火柴的燃烧开展探究。因此,可以让学生在一根根小小的火柴的燃烧过程中,体会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接触这三大燃烧条件。熄灭火柴时,可采取吹灭、晃一下、放到水中、扔到泥中等方式。最主要的是,火柴在学生手中,所有的现象都是学生自己观察到的。对普通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化学原理的耳濡目染,会让学生进行反思,加之教师智慧的引领,他们会自觉地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因此,我的原则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悟知识的内涵。总之,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务本”观之下,让学生直接切入知识的本源。

其理之四在“简约”。简约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灵性和智慧。在着手溶解度的教学设计时,我认为,溶解度就是为了比较物质溶解性能的大小而存在的一个数值。既然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办法提供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不同并进行探究活动。期间出现问题属于正常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智慧生长的过程,因此不必担心出问题。当学生经历了探究失败时,就能体会到很多事情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失败是成功的前提。这样有助于学生坦然地面对失败和成功,平和地面对一切。很多教师教学设计较复杂,认为精心准备、精心谋划,就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不然,再好的教学方式如不能依据学生自然地认识事物的规律,都会远离教育的真谛。自然的一个表现就是“简约”,简约意味着直接,意味着信任,意味着坦诚,“大道至简”,“简约”是一种高尚的智慧。

其理之五在“辩证”。对物质用途诸如新材料、温室效应、酸雨等进行分析时,往往都要从优和劣、盛和衰、短和长、正和反两方面进行研讨,经常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自然地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世界。逐渐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辩证地取舍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客观、辩证地认识事物。

其理之六在“共生”。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人一生下来就与周围世界相联系。明白了这个道理,学生就会知道物质也是如此,两种物质之间是相生还是相斥以及其发生联系的方式,又如,分子和原子两种物质都能够构成物质,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盐酸和硫酸都是酸,二者之间本质有哪些不同和联系。既然共同存在着,就有“共生”的道理。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分析法、判断法、实验法、归纳法等多种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就会自觉迁移、比较和反思,从而构建起一个共生网络,知识的内理贯穿其中。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印证这一道理时,他就会知道自己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应该以“共生”的思想来善待周围的一切,以“共生”的理念与人相处,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会努力成为和谐环境的建设者,并能够主动地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并且用一个好的心境去积极面对生活。

化学教育中“化育、中庸、务本、简约、辩证、共生”六个观点的内涵,与人类自身存在之间的道理几乎完全契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存的关系,让他们在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是什么?我如何去干?”的问题中,在对学科内涵的思考和实践中,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