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生物与其他人类疾病

微生物与其他人类疾病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生物毒素和病毒伺机进入我们的身体,在它们面前,一定要一千万个小心。而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肠毒素,食用后会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即使通过加热杀死霉变食品中产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其生前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依然完好无损地存在,并发挥其毒力,所以,霉变的食品坚决不要食用!所以,破伤风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相关微生物:微生物毒素、病毒等

小心提防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毒素和病毒。

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可能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微生物毒素和病毒伺机进入我们的身体,在它们面前,一定要一千万个小心。

微生物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黄曲霉毒素、肉毒素、霍乱毒素等威胁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了解它们,才能打败它们。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病原菌,该菌除了可以引发人类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外,还可以产生肠毒素,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贫营养条件下生存,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在非芽孢菌中最强,具有较高的耐热、耐干燥、耐低温、耐高渗的能力。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冰淇淋中可存活数年

有资料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80℃下可存活30分钟,在痰液、脓汁、干燥的空气中可存活数月,在实验模拟冰淇淋中可存活7年,在棒冰中可存活2年,在含15%NaCl的高盐培养基中仍可生长。而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肠毒素,食用后会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也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将其放置在100℃的环境中加热30分钟后仍然可以发挥毒素的威力。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已引起高度重视,卫生部也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列入速冻食品质检的必检项目。食品卫生不可小视。杜绝污染,要防止人源污染,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引起的食品污染,也要防止非人源污染,即环境卫生。

花生易被黄曲霉菌等污染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常存在于霉变食物中,主要由真菌中的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这些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土壤和腐败物质上分布较多。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等及其制品是这些真菌颇受青睐的宿主,坚果(核桃、杏仁等)、奶、蛋、肉等都易被这些真菌污染。

黄曲霉毒素根据其结构可分为17种,其中黄曲霉素B1是毒性最强的,也是最常见的。有资料显示,黄曲霉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剧毒物质,真是让人听之战栗。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可通过人食用霉变食物直接进入人体,或通过人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饲养的动物产品间接进入人体,主要侵害人体的肝脏,破坏肝细胞,甚至诱发肝癌。由于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加热至280℃才能破坏其毒性。即使通过加热杀死霉变食品中产黄曲霉毒素的微生物,其生前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依然完好无损地存在,并发挥其毒力,所以,霉变的食品坚决不要食用!

肉毒素

肉毒素是一种与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不解之缘”的毒素,它是由专性厌氧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没有毒力的毒素前身。待菌体死亡后,毒素前身从菌细胞中释放出来,被误食后,在人体消化道中经胰蛋白酶酶解成为肉毒素,其毒性才发挥威力。肉毒素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系统后,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传导,引起不同程度的肌肉麻痹症状,严重者最终因窒息而死亡。

肉毒素是一种蛋白类的神经毒素,共有7个类型,其中A型毒力最强,是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的毒素。砒霜是人们所熟知的剧毒品,但和肉毒素相比,却是望尘莫及。氰化钾也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剧毒物质,其毒力也远不及肉毒素,肉毒素的毒力可达氰化钾的1万倍,0.1µg的肉毒素即可置人于死地,因此,肉毒素可称为毒物中的“王中王”。

火腿等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青睐的繁殖地之一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蛋白质比较丰富的物质是其青睐的繁殖基地,如肉、肠、火腿、豆制品等。不过,万幸的是这种菌及毒素都不耐热,加热至100℃,只需1~2分钟,菌体即死亡,毒素也被解体。但需要警惕的是,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属于芽孢菌,一旦菌体变成芽孢状态,普通的烹调温度就无法破坏芽孢体了,待条件适宜时,芽孢体变成能够繁殖并产生毒素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威胁人体健康。

肉毒素在战争年代曾作为生化武器使用,在当今和平时代,却成为爱美人士的挚爱,正风靡美容市场。通过局部注射高度稀释的A型肉毒素,引起局部肌肉麻痹,可用于瘦脸、除皱、塑腿等。需要注意的是,肉毒素毕竟是一种毒素,所以,肉毒素美容不能过于盲目,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霍乱毒素

霍乱,人们并不陌生,是由霍乱弧菌的传播及其分泌的霍乱毒素而造成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霍乱弧菌常存在于被污染的水体中,人们通过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或食物,而使霍乱弧菌进入人体。霍乱弧菌会在人体肠道中“神速”繁殖,分泌大量的霍乱毒素,致使感染者在数小时内产生急性腹泻,甚至引起严重脱水而死亡。

被污染的水体中可能有霍乱弧菌

霍乱起病急,传染性强,已引起多次世界性的大流行,我国均未能幸免。目前,霍乱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甲类传染病。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霍乱弧菌对热、干燥、酸及一般的抗生素、消毒剂均敏感,只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就能预防传染。若不慎患病,只要救治及时,便能化险为夷。但要注意患者腹泻物中大量的病原菌对环境、食品及接触者的传染,杜绝病原菌的传播,严防疫情的爆发。

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杆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土壤及人畜肠道中数量较多,该菌可产生抵抗力极强的芽孢,耐受各种不良环境。破伤风杆菌可经由损伤的皮肤或黏膜处侵染人体,由于该菌在氧浓度较低时才能大量繁殖,所以,较深的外伤或手术刀口是其理想的栖身之处。

手术刀口等可能感染破伤风杆菌

破伤风杆菌菌体本身其实并没有“杀伤力”,令人恐惧的是它分泌的一种外毒素—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是一种烈性神经毒素,短时间内即可引起破伤风,主要症状表现为肌强直和肌痉挛,直接影响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会产生如牙关紧闭、面部痉挛、行动困难、抽搐、呼吸受阻、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饮食排泄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器官衰竭而死亡。

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应急治疗措施除了对伤口进行彻底清理和辅助治疗外,需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但由于各种原因,治愈率仍然不够理想。所以,破伤风依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已将破伤风疫苗列入儿童基础免疫规划疫苗。按免疫程序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即可获得主动长效免疫,大大降低了破伤风的患病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病毒

微生物大家族中,并不是只有某些细菌、真菌能够引发人类疾患,病毒也不甘示弱,它伺机而动,威胁人类健康。

可怕的病毒

病毒是一种不具有基本细胞结构和基本生理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它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的外壳,个体非常小,多数病毒直径在20~200纳米(1纳米50.000001毫米),单独存在时不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但是,当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就将其携带的基因(DNA或RNA)注入细胞内部,借助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出病毒核酸和蛋白,再重新装配成新的病毒颗粒,待宿主细胞裂解后,随即释放出大量的子代病毒,进一步侵染更多的宿主细胞,真是一种高明的“侵略者”呀!

许多病毒在人类历史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如历史上曾杀人无数的烈性传染病天花,肆虐西非的“杀人恶魔”埃博拉病毒,曾令国人恐慌的冠状病毒性肺炎“非典”(SARS),还有卫生防疫部门一直在严加防范的禽流感病毒,以及不断蔓延的艾滋病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我们身边的流行病毒,如“百折不挠”的流感病毒、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病毒性咽颊炎的肠道病毒EV71,还有引起胃肠炎的轮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又称诺如病毒)……

在人类与病毒的战斗历程中,有很多英雄名垂青史,他们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人琴纳1796年发明了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良策。天花是人类制服的第一个烈性传染病。因为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具有基本相同的抗原,接种致病力较弱的牛痘后,接种者就获得了对天花病毒的终生免疫力,由此也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1882年法国人巴斯德发明的狂犬病疫苗,征服了狂犬病;后来,又发明了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即我们熟悉的糖丸),预防肝炎的甲肝、乙肝疫苗,预防水痘及水痘带状疱疹并发症的水痘疫苗,预防麻疹的麻疹疫苗……这些疫苗的发明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传染和流行。普种疫苗是目前预防这些病毒性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仍然有一些病毒性传染病暂时还没有疫苗问世,如艾滋病毒等,因病毒的变异性较强,它们所具有的神奇的“变身术”使疫苗的研制工作困难重重。还有“杀人恶魔”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报道,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大显身手。

埃博拉病毒

因病毒致病的特殊性,一般的抗菌药物不能对其发挥威力,临床上常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来治疗一些病毒性疾病。

干扰素是病毒感染细胞后应激反应的产物,作为免疫反应的信号蛋白引发细胞的免疫抵抗能力。干扰素作为治疗病毒性感染的药物,虽然不能直接杀死病毒,但可以诱导细胞产生大量的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少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害。干扰素虽然被称为“病毒的克星”,但它会产生较多的副作用,因此,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感染需慎重,特别是需要长期连续治疗的疾病,如艾滋病,不能将干扰素作为首选药物。同时,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和进化,已经产生了能够破坏干扰素免疫信使功效的病毒,如致命的埃博拉病毒。最新的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其产生的eVP24蛋白,阻断干扰素的免疫信号传递,摧毁细胞的防御能力,从而在人体细胞内肆无忌惮地“神速”繁殖,排山倒海般袭击机体的各个器官,这也是埃博拉病毒的高致死性及干扰素治疗无效的原因所在。而且,即使通过辅助治疗,有幸治愈的患者,其体内也不能产生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利巴韦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进入细胞后,发生磷酸化反应,能够竞争性地抑制多种与病毒复制有关的酶,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对多种DNA或RNA病毒引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随着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其治疗功效的不断开发,利巴韦林将成为人类对抗病毒性疾病的又一有力武器。

人类与病毒的战争永不止步,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发,以寻求治疗及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神兵利器”是人类永远的课题。期待着科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向那些为人类健康而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