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宝准备学走路的征兆

宝宝准备学走路的征兆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宝宝早早就学会走路了,可是有的宝宝却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让妈妈们担心不已。一般情况下,正常宝宝走路的年龄为1岁至1岁3个月,个别的宝宝可早到9个月,晚至1岁半或更晚。宝宝患有一定的疾病,如脑发育不全、脑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等。宝宝们不会“故意”晚学会走路,而家长也不能加速宝宝学走路的速度。此外,优酪乳也是一种好食材。选择低脂优酪乳,按个人喜好放入不同的生菜沙拉或水果。

有的宝宝早早就学会走路了,可是有的宝宝却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让妈妈们担心不已。其实宝宝走路晚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妈妈了解了这些因素并对症下药,就能够让宝宝早早迈出稳健的步伐。

(1)宝宝走路晚的影响因素

宝宝开始走路的年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开始走路的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正常宝宝走路的年龄为1岁至1岁3个月,个别的宝宝可早到9个月,晚至1岁半或更晚。一般来说,走路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没有合适的走路条件

宝宝学走路的时候正值冬季,衣服穿得太多,行走不便,影响了宝宝的行走锻炼;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宝宝快2岁了还穿着纸尿裤,同样的道理,长期穿纸尿裤也会影响到宝宝的走路练习。

②妈妈没有积极训练

在宝宝的动作发育中,家长往往认为动作发育是水到渠成的事,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到时就自然会行走了,因而未给予积极的训练和辅导,因此这些宝宝的翻身、坐、爬等动作也往往晚于同龄的宝宝。

③疾病原因

宝宝患有一定的疾病,如脑发育不全、脑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等。这些宝宝往往同时有神经系统和骨骼形态的异常,如智力、语言、动作发育晚于同龄儿,四肢松软或强直,站姿与其他宝宝不一样等。

(2)妈妈要协助宝宝走路

宝宝放开手自己走的第一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家长们最兴奋期待而永难忘记的场景。但是,在等待这一刻来临前,期待中满怀焦虑之情,亦是颇为煎熬的,尤其当周围朋友们的宝宝在较早年龄时便会走路时,更令有些家长不易释怀。以下我们提出几个重要原则与观念,也教导家长如何协助宝宝走路。

每一位宝宝的发展表现都不相同,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独特表现,独自走路当然也不例外。当这一天到来时,与宝宝的智能、体能大小以及家长的尽职程度都没有关系。宝宝们不会“故意”晚学会走路,而家长也不能加速宝宝学走路的速度。因此,我们首先提醒的是,不必过于心急,但是要保持密切注意,看宝宝是否有适宜的独自行走的反应表现。

①大部分宝宝在12~14月时学会走路

大多数学者专家都认为,约50%宝宝在11.5个月时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个月时独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个月时自行走路。

当然在这长达半年之久的期间当中,宝宝们的表现差异甚大,有的在前一天还是“爬虫类”,隔一天就变成“北京猿人”;有的则虽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会走的自由与乐趣,老是要大人带他出去走动。

家长们要牢牢记得,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一位宝宝仍有其独特发展时程表,只是仍然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范围罢了!只要没有不当的外因阻碍宝宝独自行走,便不必过分担心;但若已过18个月大,还无法独自走路,就应尽快找专家医师们咨询,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②冬天宝宝较晚才学会走路

临床上,我们的确看到冬天宝宝学会走路较晚的现象,远在1975年时,美国儿科医学会杂志中,就有文章指出这一现象,显见东西方的家庭都可能面临同一问题。至于原因何在?经分析探讨,人们已知道走路是一种粗动作发展的表现,与神经系统成熟度及双脚与脊椎的协调功能息息相关,因此冬天成长的宝宝,会表现得较晚行走,并非他们神经系统有问题或发育过慢,而是外界因素,尤其是“天寒地冻”下的衣物束缚所造成。

在高纬度国家,尤其暖气设备不佳的地区,的确家长们不得给宝宝加上厚重的衣物,以免宝宝们遭受风寒之苦;但是,若在我国台湾四季如春的情况下,爸爸们仍是放不下心中壁垒,坚持给宝宝穿厚重的衣物,限制宝宝的发展,便是得不偿失了。

③学步车会使宝宝走路及发展变慢

大部分的有关研究表明学步车会剥夺会走路前幼儿的各项学习发展。一项来自儿童发展与行为杂志的文献指出,针对109位婴儿,区分为有使用学步车及不用等两组,以比较其动作及心智发展情形(在6~15个月)。结果发现,使用学步车组的婴儿,有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现,并且在贝氏量表的动作发展(PDI)及心智发展(MDI)两项指针中,都得分低于未使用学步车组的婴儿。并且这些延迟的效应,与学步车种类、使用时间与频率,都有关联性存在。

我们也要借此郑重呼吁家长们,应给予发展中幼儿足够的空间,以充分表现他们对环境探索的兴趣,使其粗动作、细动作及手眼协调有更好的练习机会,而不该为了大人的方便,而剥夺宝宝的学习机会。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学步车的安全性而言,在全世界各国,都有伤害及死亡案例的报告,因此此一安全性考量,更不可轻视,仍应使婴儿在带养者目视之下,在一个足够宽广空间中自由爬行、扶着走,再进一步等待独立行走的到来。

(3)宝宝走路晚不一定是缺钙

在日常生活中,一发现宝宝走路晚,家长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宝宝是不是缺钙,认为宝宝是得了软骨病。其实不然,俗称的软骨病在医学上称为佝偻病,它主要是造成骨骼的钙化异常,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行走,所以宝宝走路迟是软骨病引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导致宝宝走路迟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家长应对自己宝宝的情况做一认真分析,而不要盲目给予治疗,最好的方法还是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4)饮食改善宝宝走路晚

宝宝走路晚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缺钙,这时加强宝宝食物的营养会对宝宝很有帮助。

①善用乳制品入菜

乳制品宝宝不喜欢直接喝,那么把它不露痕迹的加在菜肴里。用低脂奶粉取代面粉,用牛奶取代水,都是妈妈可做的变化。而烹煮过的牛奶,也可减缓过敏者对乳糖的不适。例如,红烧牛腩时,可加入鲜奶增加香味。为奶油白菜调味时,也可以加入牛奶或乳酪。蒸蛋时可用牛奶取代白水,增加滑嫩的口感。偶尔吃比萨或意大利面包时,也别忘了洒上适量的乳酪粉,增加钙质的吸收。

此外,优酪乳也是一种好食材。选择低脂优酪乳,按个人喜好放入不同的生菜沙拉或水果。优酪乳也可加入橄榄油、西红柿酱或醋酸,调成蘸酱吃不同的海鲜或肉类。

②多利用醋酸

许多人都知道,在熬煮骨头汤时,可加入一些醋或柠檬,以加速钙质的溶出。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加醋的熬煮方式,其实很难释出骨头中的钙质,但如果先泡过较强的醋酸(就是市面上所卖的醋),效果也许会比较好。

但另一个方法肯定有效。把洗净或水煮蛋所剥下来的蛋壳,泡在一个小酒杯的醋里,经过几分钟,蛋壳就会慢慢溶解,甚至连一点残渣都没有,这样就可获得1800毫克的钙,十分惊人。如果想再增加它的含钙量,可再放入新的蛋壳溶解。

这样高钙的醋酸可做成许多熟悉的菜肴。例如,吃饺子时爱喝的酸辣汤,也可以用来清蒸鱼,那酸味与甜度绝不输给泰式柠檬蒸鱼。如果是使用高级的醋料,甚至可用来拌寿司饭,卷出各式各样的寿司料理。这样做,全家人都爱吃,会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很多很多的钙。

③多吃小鱼与海藻食物

长寿著称的日本人,一如其他的东方国家,牛奶的摄取量并不如西方人多,但他们仍旧能获得足够的钙质,“这得归功于海藻与小鱼类食物”,医学博士川田爱义在《钙质健康法》一书中解释。他建议,把吻仔鱼、金钩虾、条仔鱼、小鱼干或鱼罐头中的沙丁鱼,整个吃下去,营养与钙质尽在其中。

日本人的味噌汤可谓是“长寿汤”,因为汤中的豆腐、小鱼干与海带都含有丰富的钙质,是让人骨头强壮的食物,只有站得起来,才有长寿可言。

除了海带味噌汤,也可以煮煮发菜豆腐羹或紫菜蛋花汤,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汤水。如果是外食,只想吃碗简单的汤面,也别放弃吃到钙的机会,像小鱼干拌豆干、海带丝,或凉拌海带芽,都是极佳的海中食物。

④吃零食也能补充钙

用杏仁、小鱼干取代洋芋片,用蒟蒻、芝麻海苔或开心果取代巧克力或可乐,吃零食也能补充钙。

把杏仁和小鱼干放在一起吃是个好办法。因为小鱼干和杏仁都含有丰富的钙,能加倍补充。唯一要注意的是它的钠含量,适量的吃,免得吃进太多的盐。

其他的豆类和种子食物也有丰富的钙质,像黄豆、芝麻、莲子、红枣、黑枣、葡萄干和枸杞子,都能有效提供钙质。

⑤别忘记维生素D

钙质需要维生素D,才能被小肠吸收,经由血液运送到骨头。它最佳的来源是富含脂肪的鱼类,像鳗鱼和鲑鱼,其次是蛋黄与牛奶。在蔬果方面则是香菇。煮香菇前,可先在太阳底下曝晒1~2个小时,就能产生很多的维生素D,再搭配在不同菜肴中,帮助钙的吸收。当然,更快的方法是晒晒太阳。每周3次,(早上10时前或下午4时后)每次晒10~15分钟,就能获得所需要的维生素D。

⑥每天吃一次以下的伙伴食物

每天吃一次用燕麦糙米小麦胚芽、小米、玉米、大麦、小麦、荞麦和黑麦煮的粥,便能均衡地吸收到足够锌、镁、铜、锰、硒、维生素B1、维生素E、纤维素和蛋白质,帮助小宝宝健康成长。

⑦提供足够的瓜果蔬菜

每天有足够的瓜果蔬菜提供给宝宝做膳食,尽量少吃任何药物,他的免疫系统便会因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与宝宝共同成长,并肩负起保护你宝宝一生健康的责任

贴心小叮咛:

进食牛奶或乳制品是钙质最好的来源,一杯240毫升牛奶就含有270毫克的钙,所以,每天喝1杯牛奶,几乎就能获得一天所需,而且牛奶有适量的维生素D、镁与磷能帮助钙的吸收。因此,能够喝下1杯低脂牛奶,每天持续的喝,当然是最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