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生素治疗的几个观念

抗生素治疗的几个观念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合理给药方案:应尽可能延长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无条件进行病原菌检查或尚未获得病原菌结果前,只得采取经验性治疗。

1.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被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PAE这一概念,PAE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有两种学说:药物与细菌靶位酶可逆性结合,抑制胞壁蛋白合成,造成细菌非致死性损伤,细菌恢复再生长繁殖的时间延长。细菌受到药物作用后,形态改变,易于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抗生素的抑菌作用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发生协同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抗生素后白细胞效应(postantibioticleukocyteseffect,PALE)。体外PAE的测定方法有多种,菌落计数法和生物荧光法较常用,还有光密度法、阻抗法、形态学方法等。

2.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抑菌活性与其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长短有关,当血药浓度超过MIC后,增加剂量(浓度)抑菌活性并不随之增强;血药浓度低于MIC时无明显抑菌活性。因此,24h内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应占50%~60%才能保证良好疗效。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等属于几无PAE的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属于有一定PAE的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合理给药方案:应尽可能延长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盲目加大剂量,弊多利少,疗效并不能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和费用反而增加。青霉素类和多数头孢菌素类的t1/2很短,如果将每日剂量1次投用,血药浓度高于MIC的维持时间很短,疗效差,每日给药4~6次较恰当。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t1/2一般为1~2h,每日给药3次为宜。碳青霉烯类的t1/2只有1h,但有较长的PAE,应8h1次。头孢曲松t1/2>7h,1~2g/次投药可使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维持12h,每日投药1次也可获满意疗效。

3.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抑菌活性与药物浓度相关,抑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升高而增强,当血药峰浓度(Peak)高于MIC 8~10倍时,抑菌活性最强;有显著的PAE;血药浓度低于MIC时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等属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单剂量,可通过杀菌力增强、PAE延长取得更好的抗菌效果。

4.序贯序法和替代疗法 序贯疗法:急性、中重度感染,经短期静脉投用抗生素,感染基本控制后,改用同类或同种抗生素的口服制剂。这种疗法称为序贯疗法。替代疗法:基本同序贯疗法,但静脉与口服抗生素不是同类药物、同种药物。

5.升阶梯疗法和降阶梯疗法 在临床工作中,先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针对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准确选择抗生素疗效最好。在无条件进行病原菌检查或尚未获得病原菌结果前,只得采取经验性治疗。轻型感染,根据临床经验,估计病原菌,可先试用窄谱、“低档”(效力较弱)抗生素,如无效再选用广谱、“高档”(效力强大)的抗生素。但对于危、重型感染,病原菌未明的情况下,如采用“升阶梯疗法”,可能贻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降阶梯疗法”,先用广谱、“高档”抗生素,以覆盖可能引起感染的所有致病菌,有效控制感染,待病情好转稳定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改用窄谱抗生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