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解角色冲突

化解角色冲突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思想包袱日积月累,出现角色冲突。人所扮演的角色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角色冲突是个人紧张的一个源泉,因为角色冲突常常会导致“角色超负荷”。研究证明,体验到角色超负荷的人会心率加速,胆固醇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

了解自我趣味小测验

在朋友圈中的角色

1.你每天都吃早餐?Yes——去Q2 No——去Q3

2.你养过宠物吗?Yes——去Q7 No——去Q3

3.你有过打工的经验吗?Yes——去Q7 No——去Q4

4.你的运动细胞很好?Yes——去Q8 No——去Q5

5.你正在减肥?Yes——去Q9 No——去Q6

6.你认为在戏院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吃喝东西才过瘾?Yes——去Q9 No——去Q10

7.你觉得世上没有外星人?Yes——去Q11 No——去Q8

8.你有很多异性朋友?Yes——去Q12 No——去Q9

9.你很少看漫画?Yes——去Q13 No——去Q10

10.你一到卡拉OK就会唱不停?Yes——去Q17 No——去Q14

11.你喜欢吃三文治?Yes——去Q14 No——去Q12

12.你擅长自创不同菜式?Yes——去Q15 No——去Q13

13.你懂得画漫画?Yes——去Q16 No——去Q14

14.你喜欢格子图案?Yes——去Q16 No——去Q18

15.从小到大你都很想到海外去读书?Yes——去Q19 No——去Q16

16.你曾经参加过某个艺人的影迷会或流连于其网站?Yes——去Q20 No——去Q17

17.你容易被感动及因而哭泣?Yes——去Q21 No——去Q18

18.你曾处于一脚踏两船的感情状态?Yes——去Q21 No——去Q22

19.生活中如果没有手电,你觉得非常不方便,甚至是困扰?Yes——去Q23 No——去Q20

20.你每日都会看报纸经济版或电视财经新闻?Yes——去Q24 No——去Q21

21.你很怕看恐怖片?Yes——去Q22 No——去Q25

22.你喜欢喝咖啡?Yes——去Q26No——去Q25

23.你爱喷香水?Yes——你是A类人 No——你是B类人

24.你的家中有5瓶以上的护肤品?Yes——你是C类人 No——你是D类人

25.你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Yes——你是E类人 No——你是F类人

26.你常被朋友邀请去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Yes——你是G类人 No——你是H类人

评分标准及结果解释:

A类人——领导人

你很有大将之风,不管是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你都会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有问题发生时,你也总是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冲上前去解决,喜欢享受别人的赞赏。你天生就具有领导才能,在团体中常处于指挥的地位,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

B类人——开心果

你善于搞气氛,没事也会找事做,没话也会找话讲,有你在的地方就有笑声。你的人际关系不错,大家都喜欢和你相处,而你也总是开朗大方,所以朋友很多,但小心那些参加不完的聚会让你疲于奔命。

C类人——潮流人

你很注意流行信息,只要有人和你聊这类型的话题,你一定可以马上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同时你是很有原则的人,只要不与你的原则有冲突,你就万事好商量,可是一旦违背你的原则,那就毫无商量余地!

D类人——乖乖孩子

非常自律的你,很守规矩,自我要求很高,相对地,对别人也不会放松,你喜欢自我约束力高的人,个性散漫的人是无法和你成为朋友的。你非常努力,是别人眼中的乖仔乖女,常因为太专注于学习,而忽略了人际关系。

E类人——十三点

你对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恶,不过,如果有人能和你聊聊有兴趣的话题,你会欲罢不能地和他马上混熟,毫无心机。别人和你相处的感觉很舒服,所以你很容易交朋友,就算你不积极拓展人际关系,朋友也会自动走到你身边。

F类人——独家村

在团体中,你的话并不多,样样有所保留,别人对你的印象是“神秘”。其实你并不是不喜欢和人群在一起,只是你喜欢躲在一边观察,所以你非常能看出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你喜欢和别人讨论命理、星座、占卜之类的话题。

G类人——小天真

你是一个没心机的人,想法单纯,凡事都不会有计划或想太远,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类型。原则上,你的朋友都会喜欢你,可是有时候你的天真可能会为别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H类人——小天使

你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不会带给别人心理压力,对朋友很体贴,具有同情心。任何人来找你帮忙,你都会尽你所能提供帮助,不求回报,也不会不耐烦,所以你的人际关系很好,是许多人的心灵急救站。

注:本测验的结果仅供参考。

认识自我学生角色冲突现状

当今时代,社会各界、职场对学生综合能力、学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学生在关注于专业学习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自己将来的简历、就业推荐表加重筹码。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角色就会出现冲突,其具体表现为:

1.从稳定的中学生角色意识转变为中职生的角色意识而出现的冲突

一个人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扮演新角色时,新旧角色间会发生矛盾。许多新同学在由中学生转为中职生的过程中,常常一时不能适应,感到压抑、孤寂、苦闷,认为自己不行、差劲,并为此而苦恼。

2.由失落心理而引起的角色冲突

其包括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冲突,因同班同学、好友评上“三好”学生或各方面都比自己强,感到失落、怨恨而产生的嫉妒心理。

3.实际角色和理想角色的差距

一些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实际上成绩平平,相貌一般,无特殊爱好或才能,并因此而长期处于自卑的心理状态中。

4.多重角色心理冲突

这类角色冲突主要发生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中。对于这一类学生,无论是自己或老师、同学,都有一种求全的心理倾向。他们既要学好功课,又要干好工作;既要在同学中有威信,又要得到老师的信任;既要工作学习好,又要娱乐玩耍兼顾。这种多重角色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筋疲力尽而顾此失彼。因思想包袱日积月累,出现角色冲突。

5.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引起的角色冲突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身上。在学校“争强好胜”的环境中,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的学生易受到冷落,失落感、自卑心理都比较强,容易引起冲突。

6.社会角色“超前意识”而引起的角色冲突

当代学生往往对国家和民族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学生由于过高估计了自我价值,往往难以摆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一些学生受辨别能力的限制,专用西方的先进来比较我国的落后,往往以一个社会觉醒家的形象自居,想通过自己的人生奋斗来改变国家的现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很容易垂头丧气,从而产生冲突。

以上种种冲突,如若处理不好,均会对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应对问题,及时化解冲突”。

完善自我正确处理角色冲突

例海藏真

有一个大学财会班的女学生,她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小孩子。她一直希望能成为幼儿园的老师。所以,开始她对财会专业并不感兴趣,成绩平平。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时,她发现她的幼师梦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实现了。她这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起专业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这门课引起了她兴趣。这一学期她的成绩排名猛升,财务管理科目进入了班上前三名。

人所扮演的角色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当个人成功地扮演了他(她)的各种角色时,就既满足了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满足了个人的需求,所以他(她)能过着正常的生活。反之,那些不能胜任各种角色的人,则很可能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中遇到困难,其中经常碰到的一个就是不能适应角色冲突带来的麻烦。

角色冲突是个人紧张的一个源泉,因为角色冲突常常会导致“角色超负荷”。研究证明,体验到角色超负荷的人会心率加速,胆固醇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

一、角色及角色冲突的含义

在社会中,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因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互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一)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含义: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角色间冲突

角色间冲突是指个人在所履行的两个或多个社会角色之间或角色与人格之间发生的冲突。角色冲突可导致焦虑、紧张、苦恼、效率下降,或使个人为解决冲突而从一个或多个不相容的角色中撤退,重新定位于一个模糊不清的角色,或通过协调减轻对立诸方的压力。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两个情形:一是空间时间上的冲突。一个学生,他肩负着学习的任务;作为父母的儿子,他承担着孝敬长辈的义务;作为哥哥,他承担着爱护妹妹或弟弟的任务。这样不可避免地就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矛盾。二是行为模式内容上的冲突。比如,一个人改变了旧角色,担任了新角色,并且,新的角色与旧角色有性质区别时,也会产生新旧角色的冲突。一些新生对于升入高一级学府,面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就是一个例证。

(三)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例如,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不同类型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期望,好学生希望老师对他们严格要求,而差学生则希望老师对他们放任自流。角色内冲突往往是由角色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的。此外,角色间冲突也往往转化为角色内冲突,通过内冲突的形式表现和完成。

例海藏真

公司效益滑坡,许多人都选择了离开,小方被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相中了,对他伸出了欢迎的双手,可是他又舍不得离开这家公司,因为在这里他有比别人好得多的待遇,老板待他为心腹,公司一有困难就跳槽,是不是太不仁不义了?朋友说:“什么不仁不义?鸟向亮处飞,人往高处走,在经济社会,没有钱就无法生存,还是另谋高就吧。”他犹豫着,陷入了不知是离开好还是留下好的两难困境。

“郁闷”渐渐侵蚀了小方的心灵。他变得焦虑,变得左右为难。一个曾经天塌下来也是不紧不慢的他,变得没主见。他开始静不下心,一件事尚未做完,却已经筹划着另一件事。仿佛走到了一个有着无穷可能的路口。在他的四周,布满了黑漆漆的路,他无法决定自己的下一步。

小方的遭遇恰恰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他不仅经历了角色间的冲突,还承受了角色内的冲突。

二、角色冲突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将人的基本冲突分成三大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其中,双趋冲突又称趋—趋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比如:世界杯足球赛总在6月底到8月初这段时间举行,而这段时间又恰恰接近学校期末考试时间。喜欢看足球的同学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既想观看高水平的球赛,又不想影响考试。这样的冲突就会产生看与不看的焦虑,导致心理压力;双避冲突又称避—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个同样不受欢迎或令人厌恶的事物,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个时产生的心理冲突。比如,有些学生在学校时,既不想用功读书,又害怕考试不及格,就是双避冲突;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持有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如大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己得到实际锻炼,又怕占时太多,影响学习的这种两难选择。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此时产生的心理冲突不是单一的趋避冲突,而是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再如,有些人为了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住房条件,尽管工作和生活环境不适应,但还是想换一个新单位工作。与此同时,又考虑到留在原单位工作,尽管收入、住房条件差些,但却有习惯了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适应了的人际关系。此时,由于考虑到各种利弊和得失,就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如果几个目标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相距较大,解决冲突还比较容易;如果几种目际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比较接近,则解决冲突就相对困难,需要较长时间地考虑得失、权衡利弊。

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冲突是十分复杂的,往往同时包含上述三类基本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获得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这需要角色扮演者在这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之间作出痛苦的选择。

聚焦实验

以下的一些情境,对你来说属于哪种冲突?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你想在毕业后继续深造,但你的家境极其困难,使你无法如愿。这时,你的一位亲戚愿意资助你,可你有充足的理由怀疑他的钱来路不正。你会接受他的资助吗?

☉在填写工作申请表时,需要填上你所患过的严重疾病。你三年前得过肝炎,而你知道你申请的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你会把这病填上去吗?

☉你又饥渴,饱受煎熬,并且身无分文。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偷食物吗?

☉你对你老板的为人很反感。你会因为他掌握着提升你职位和薪资的权力而去亲近他吗?

☉你拾到一个内有2000元的皮夹子。当你将它交给失主时,他拿出200元酬谢你,你接受吗?

☉你在一家工厂工作,你的一位同事因为你的过错而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和处罚。没有人能查出这错误是你造成的。你会自觉坦白吗?

☉你的好友向你介绍了他(她)的恋爱对象。你发现你和他(她)的对象谈得很投机,两人一下子建立起了某种强烈的感情。你会把自己的这种感情压抑下去吗?

☉你觉得你的恋爱对象与你不般配,准备与他(她)分手。但他(她)很明确地表示,一旦你离开他(她)就自杀。你准备重新考虑你的决定吗?

☉你很爱你的恋人,但你父母却竭力反对,并以断绝亲子关系作为“最后通牒”。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向父母妥协吗?

☉在闲聊时,许多人说一个不在场的同学的坏话,那些话都违背事实。你与那同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交情。你会站出来为那个同学说几句吗?

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会为此而烦恼吗?你该如何选择呢?

真知灼见

美国亚裔仅仅占美国总人口的4%,但他们考取美国一流大学的比例却相当高:

宾夕法尼亚大学为23%;

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各为25%;

布朗大学为15%;

哈佛大学为18%;

斯坦福大学为24%;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15%;

西北大学为17%;

加州伯克利分校达42%。

亚裔学生为何如此出色?

亚裔学生成绩如此优异,与他们的种族无关,但与他们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亚裔家庭在培育孩子的学习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两位美籍韩裔姐妹以自己的成功经历与感悟,将亚裔家庭教育中值得肯定的特点归纳为17个诀窍,令人耳目一新。下面内容是该书中的“诀窍四”。

我们都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教师、医生、律师、管道工人以及操持家务者等。假想一下,要是满大街都是律师而没有人清扫垃圾,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要是每一个人都想做木匠而没人想做医生,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如果不实行法治,就会有太多的混乱。正如一个团体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才能正常运作,同样,一个家庭也需要其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来完成所有的“工作”。

大部分父母只是希望他们的孩子幸福、健康、有责任心。不管怎么说,在当今的美国,孩子似乎要比过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们是父母的好帮手(在家做家务),是课外活动的参加者,比如从事体育运动或演奏乐器,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是学生。在这个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的时代中,许多孩子也承担起父母对年幼儿童所承担的责任。鉴于当今的孩子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又要抵御许多分心的事情(比如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显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教育受到极大的影响。

无须赘言,一个人的角色越清楚、越简单,这个人就越可能把事情做好。换句话说,如果你期望你的孩子承担不同的责任,那么他就什么都干不好。亚裔家庭的孩子似乎比美国家庭的孩子角色更加确定,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亚裔孩子学习优秀的另外一个原因。美国孩子除了帮助做家务外还要从事好多不同的课外活动,而亚裔学生只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般而言,亚裔学生在家中承担的角色清楚明白,只有两项:尊敬长辈,服从父母,以及努力学习。在学校表现好,为的是能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亚裔家庭中的父母比非亚裔家庭中的父母更加强调孩子作为学生和寻求知识者的角色,强调学习成绩。

大多数亚裔孩子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角色。不管白天做什么工作,亚裔学生的父母晚上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作为父母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大多数亚裔父母看待自己的教育者作用,就是尽父母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也获得了额外的丰收。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仅仅付出一点点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如果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只在学校期间学习并追求他的理想,那么他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举世闻名。假想一下,要是他每天下午三点或每个周末都休息、不工作,那么他又能取得多少成就呢?

亚裔父母需要做几件事来保证他们的孩子有效地担当起学生的角色。首先,他们严格地规定他们的孩子在校外活动的时间。其次,正如我们提到过的,亚裔父母愿意在放学后承担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并乐此不疲(最明显的是那些与孩子的老师共同合作的父母)。再次,亚裔父母借助他们的教育者角色教会他们的孩子,作为一个学生不仅有趣而且值得。最后,亚裔父母发自内心地敬仰教师职业,他们从不小看教育者的作用,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陷入这样的误区。

三、学生承担的角色

(一)子女的角色

孝敬父母自古以来就是先贤们倡导的为子之道,做人之本。即便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好子女、孝敬父母依然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基本的文明要求。

例海藏真

上海市小学生沈梦佳,她的妈妈生下她不久便患了糖尿病,后来病情恶化,又并发尿毒症。父亲是工人,每月工资500元,家里还有一位5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生活非常困难。但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压垮小梦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非常体贴父母,主动为父母分忧,4岁时,她就学会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上街买东西;6岁时,她会做全部家务,照料病床上的妈妈;8岁时,她已经学会给妈妈煎药、打针……生活的磨炼使她更加坚强,更加懂事。晚上照料病床上的妈妈,白天上课她依然聚精会神,学习成绩在班上仍然名列前茅。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从小能做到孝敬父母,推广开去,便能懂得爱人、关心人、尊重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孝是做人的起点”。可以想象,一个从不爱自己父母、不爱同学、不爱老师的人,能爱祖国、爱人民吗?一个不爱国、不爱家的人,能够尽心尽力地去当好一个祖国的建设者吗?

然而,现今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教育的不当,造成了许多孩子不谙人情,不孝敬父母。这样的“抱大的一代”,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有恩将仇报的。

例海藏真

案例一:

黄某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学生。黄某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很优秀,因此受到家长的宠爱。黄某的母亲从未说过儿子一句不是。黄某交友不慎,母亲只一句责备,黄某就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没了面子,心生怨恨,竟手持利刃将熟睡中的母亲残忍地杀死。

案例二:

河南省一个刚刚从医校毕业在家等待安排就业的女孩,因为和奶奶为家庭琐事发生争执,女孩竟举起菜刀砍死了70多岁的老人。

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怎样让自己学会尽孝,扮演好子女这一社会角色?

1.培养责任意识

我们知道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履行着各种角色应尽的责任。子女也是一种社会角色,与其他角色相比,这一社会角色还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因为一个子女不管其年龄有多大,或者自己也已经为人父母,或者已经退休,但子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子女。这种社会角色永远也不会变化,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其次我们要明确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作为子女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子女这一角色在一个家庭中既可以享受子女应该享受的权利,又应该尽其该尽的义务。比如说子女具有享受来自父母的关爱的权利,这种关爱表现为子女应受到教育、受到保护,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情况下,父母应让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得到满足,使子女在身心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认为,作为子女这一社会角色的义务,其核心实际上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随着子女年龄增大,责任的内容也随之不断地有新的要求,从对自己负责到对父母负责,对学校负责,直至对社会尽责。

如子女在幼儿阶段,按父母的要求按时用餐,生病了按时吃药打针,都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表现。

到了儿童时代,孩子到户外去活动,或到邻居家串门,就要要求孩子离家前必须与父母打个招呼,免得家人牵挂,其实质是子女对父母、对家庭的一种责任心的表现。

进了学校,孩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好每一门功课,也是一种负责任的体现。

在公共场所,不追打吵闹、不大声喧哗、不乱抛纸屑、不破坏绿化,这些不仅是一种社会美德,更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从刚才所列举的现象可以看出,责任感的实质就是对自己负责、对生活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2.心中有父母

家庭是一个“共生体”。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上辈与晚辈之间都是共生体,互相依存,共同发展。个人既承担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作为子女,必须从小树立起一种观念: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爸爸、妈妈、奶奶、爷爷……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能侵犯他人的权益。比如说,在深夜时分,全家人在睡觉,你一个人不能大吵大闹,也不能把收音机、电视机开得很响,影响他人休息,因为每个人都有分享空间的权利,你不顾别人的权益,就是一种“霸道”。

3.体贴、关心父母

家里的人生了病,特别是爸爸妈妈生了病,应该主动关心,问候,递水拿药,细心护理,而非无动于衷。父母生病时子女的关心问候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良方,会给父母带来极大的心理慰藉。

4.学会感恩

例海藏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份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为家里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去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随即在上面添上几行字,放回了汤姆的枕边。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一份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这张纸条,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它记录着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汤姆的妈妈通过一份账单让孩子体验到了妈妈无私的爱,同时也让孩子体验到了,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但不应是无偿的,做子女的对父母应该有报偿的义务,要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感恩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行为,父母有哺育孩子的义务,但父母的舐犊之情,常被本能的义务感掩抑着。父母自然而然地付出,子女便自然而然地承受。孩子长大了,父母觉得任务完成了,但很多子女也仿佛只是配合父母完成了一项义务。亲情,如果被义务吞噬,那么孩子,就会像离巢的雏鹰,在父母那里得到的仅是一对长硬了翅膀,而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就无法在这世上恣意地栖息,就会形同草木,就会沦落为物种的存续与繁衍。

大写的“人”,一撇一捺,都应是坚实的责任心。那就是对自己的责任,对亲人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民族与世界的责任……可所有责任心的培养,都是从学会“感恩”开始的——只有铭恩于心,才会有恒久的责任。

学会“感恩”,自然该从父母开始。因为父母是最早有恩于孩子的人,父母之恩,身为子女的我们应本能地感受到。如果连父母之恩也漠然置之,那又如何期望自己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大自然的赏赐呢?感恩最基本的就在于孝敬父母:记住父母的生日,为劳累困倦的父母洗个脚,懂得节日里第一个问候的该是父母……

这里有一首歌谣,与天下子女共勉。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

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

探亲访友离家长,禀告父母莫挂牵;

衣食住行讲礼貌,尊老敬长想在前;

艰苦朴素少花钱,不跟别人比吃穿;

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批评教育不顶嘴,感谢父母要求严;

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任记心间;

为人处世德为本,敬重父母孝当先。

(二)朋友的角色

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虽没有骨肉血脉的相连,却有一种亲情无法替换的东西,也许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你会发现,身边最好的朋友在那时就像一个翻版的自己,让你有一种心灵互动的感觉;也有这样的时候,当你不如意、不开心时,朋友就像天使一样来到自己身边,宽慰自己,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朋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如果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话,会使友情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要学会扮演朋友这一角色。

1.为朋友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聚焦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夫妻间)的距离为45厘米以内,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45~120厘米,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120~360厘米,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360厘米以上。

这个理论,并不是意味着把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离控制在45~120厘米这么精确,它只是人对事物在态度上的一种表现。

朋友、熟人往往是通过沟通,在思想、情趣等方面因为相通或互补而建立了比较亲密的类似于战友般的情谊,在他们面前,既不要刻意隐瞒自己的恶习,也不要坦诚地倾诉自己所有的缺点,朋友、熟人能够介入且只能介入的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希望自己独处的时候,因此,不要刨根问底的询问朋友的隐私,这只会让朋友感觉隐私受到侵犯,如果他想告诉你,自会说与你听;也不要时时刻刻与朋友黏在一起,让朋友没有时间去处理自己的问题。为各自留有自由空间,方是友情长久之道。

2.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人际交往要遵循“镜子原则”,即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投以相同的态度。人际交往也遵循“对等原则”,也就是你付出多少,将得到多少回报。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真诚。如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好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讨好”别人,希望得到别人同等的回报,那么这种不自然的表现和表露都会让别人感到你的不真诚,根据“镜子原则”,别人也就对你不真诚,所以你感到得不到回报。此外,朋友之间的互动与帮助是对等的,当你接受别人的馈赠的时候也应该予以同等的回馈,这不仅是“礼”尚往来,也是遵循“对等原则”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感。

3.善于倾听

例海藏真

小男孩的眼泪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男孩,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男孩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男孩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男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林克莱特如果在没有问完之前就按自己设想的那样来判断,那么,他可能就认为这个孩子是个自以为是、没有责任感的家伙。但孩子的眼泪使他继续问了下去,也才使人们看到了这是一个勇敢的、有责任心的、有悲悯之情的小男孩。

看到这里,我从心底油然产生了对主持人林克莱特的敬佩之情,佩服他与众不同之处,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具备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

事实上,大概60%的人只能做到第一层次心不在焉的倾听,30%的人能够做到第二层次消极被动的倾听,15%的人能够做到第三层次主动积极的倾听,达到第四层次水平同理心的倾听只有至多5%的人能做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解都是由于我们倾听不够,理解不够引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倾听,提高自身的倾听技巧,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要善于倾听,倾听朋友的心声,倾听别人的抱怨,并且理解别人的抱怨。懂得倾听的人才会获得朋友,因为你分担了别人的烦恼;懂得倾听的人才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摸清大意,从他人言语中得到一个人内心的意图,才能想合适的办法应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倾听,也意味着慎言,避免流言,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认真倾听他人言语,代表你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你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懂得倾听,才能让你更深刻地了解他人,也了解了你自己,客观地辨证地看待自己,你才能取他人之长,去自己之短!

4.体谅别人

要学会体谅别人。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缺点,而我们最大的弱点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但是很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所以我们评判周围的人的时候常常把他们的缺点无限制地放大,同时把他们的优点无限制地缩小。你会发现,跟你走得越近的人,他的缺点越多,而他的优点却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这是人性弱点的误区。这会导致你无法跟别人交往。如果你认真地去看别人的优点,并且欣赏他的优点,尽可能地避开他的缺点,或者你作为真正的朋友,尽可能地以友好的态度去纠正他的缺点,结果就会不一样。因为你首先承认了他的优点,所以对方愿意倾听你对他的批判。如果你首先对他挑毛病,而不承认他的优点,对方绝对不愿意倾听你的批判。所以你对周围的所有朋友的缺点首先必须采取谅解的态度,在谅解的前提之下,你才能够指出对方的缺点,而且是以对待朋友的真诚的态度指出来,这样,两个人就会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互相之间放大对方的缺点,缩小对方的优点,朋友的路就走到头了。如果你对所有的人都采取这样的态度,你将终生不会有一个朋友,将终生生活在孤独之中。

(三)学生的角色

作为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但无论是做人做事,上课、下课、用餐、就寝、值日、活动,甚至一言一行都有责任存在,作为一名学生的责任有哪些呢?

1.对学习负责,做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各科文化知识。上课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刻苦钻研,战胜困难,进步幅度大,学业成绩优秀,这就是对学习负责。

2.对班集体负责,做一位可亲的好同学

学校是一个很大的家庭,而班级就是一个小家,在这个家庭里面,有四五十名同学,每一个同学都有各自的爱好和禀性,如何把这个家庭建设好呢?这就需要每一位同学的付出和努力。

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每位同学在教室卫生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学会自律、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还要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对同学的学习负责。

3.对健康负责,做一名快乐的学生

讲究卫生、积极值日,保持教室、寝室、公共区良好的卫生环境,就是对同学的健康负责。中午和晚上在寝室里休息时,不大声喧哗,让其他同学休息好,就是对同学的健康负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就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4.对学校负责,做一名让人尊敬的学生

学校是每一名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敬爱的老师,有可爱的同学,营造一种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每一个学生应尽的责任。

伸手把“哗哗”流水的水龙头关上,白天随手关掉走廊亮着的电灯,主动修好损坏的公共设施等,这样不仅是对学校负责,更能凸显学校学生的良好素质。形成这样的好习惯之后,将来走向社会,也能更好地被社会认同和尊重。搞好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光,这也是对学校负责。

5.对父母负责,做一名孝顺的好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父母嘘寒问暖的呵护……然而有些学生不理解父母,过分地在物质享受方面向父母提要求,但在学业上缺少对家庭承担应有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应学会对父母负责,虽然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在学习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父母欣慰。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渴了多喝凉开水,少喝饮料,坚持一日三餐在学校食堂里就餐,少买零食和“垃圾食品”。

6.对教师负责,做一个懂礼知节的好学生

尊重老师,不仅表现在见面问好,上课前鞠躬起立,还应该学会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完成作业,这是爱护老师劳动成果的表现。听取尊重老师的意见、建议,不辱骂老师,有意见委婉地提出,不当众让老师为难。上课前,帮助老师收拾好讲桌,擦好黑板,保持讲台清洁卫生,不破坏老师上课的工具等。

7.对他人负责,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当中的一个成员,谁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作为学生,应学会对他人负责,敢于奉献自己的真诚。其实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一个能够为他人承担责任的人,一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也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接纳别人,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人只有具有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才能自觉承担责任,尽到应尽的责任,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诚信是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之一,孔子提出的我国古代为人处世的五大基本原则“仁、义、礼、智、信”就包括了诚信。办事讲诚信,讲究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尊老爱幼,同情和帮助弱者,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吸烟等,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公德负责。

四、正确处理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

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角色转换

1.就业前夕的角色转换

学生从面试到正式上岗存在着一些时间间隔,许多学生难免出现这样的心态:工作有了着落,不用上班,不用上课,人生突然失去了目标,现在的感觉很空虚。一些人难免把这段时间当成“最后的疯狂”,完全放松,甚至放纵。其实,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技能的训练都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毕业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知识技能基础。

2.试用期内的角色转换

任何工作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转为正式人员。在校期间,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空闲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节奏也比较缓和,压力较小。而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在试用期内,毕业生往往被安排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锻炼,而且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加剧角色冲突,为此,学生首先应该加强试用期内的学习和认识,使角色转换顺利实现。即了解就业单位的基本情况,熟悉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岗前培训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人际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岗前培训可以直接反映出新员工的素质高低,因此单位都非常重视,并依此择优录用,分配岗位。毕业生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把握好这样一次充实自己、表现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良机。很多毕业生就是因为在岗前培训期间显露才华,表现出色而被委以重任的。

其次,毕业生要树立工作的责任意识。每个人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期望,都想在事业上大干一场,建功立业。但是多数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一般不会被委以重任,而是先从最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做起,这也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但是,有不少人凭着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学识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对一些工作不愿意干,甚至开始闹情绪。其实,这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干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足够的热情,更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来积累和训练。显然,凭借热情和情绪只能是对工作不负责任。因此,不管工作的大小,分工的高低,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对待,圆满完成。

再次,毕业生还要善于展现自己的知识。毕业生因为具有新知识而受到同事的青睐和尊敬,但为此一些人与同事之间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同事面前一定要表现得谦虚、随和,在尊重同事丰富经验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展现自己的知识。例如,可以利用工作机会,特别是当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麻烦时,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业余娱乐机会、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交流中让同事了解你的为人和性格,表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缩短与同事间的距离,成为大家的朋友。要切忌以文凭高自居自傲,那样只能使得同事对你产生反感,使得自己越来越脱离群众,变得孤立无助。

最后,要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在工作上总想独当一面,取得成就。尽管很多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认真谨慎的,但在很多时候,工作中还是难免出现失误。工作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失误,不能实事求是地去承认失误。如果工作中一旦出现了失误,就要认真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找准失误点;同时要敢于向领导和同事承认,并勇于承担责任,以获得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另外,要虚心学习、请教,总结经验教训,防止避免类似失误再次发生。

(二)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新旧角色的冲突。有些人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尤其是自身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发展、意志品质以及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角色转换的实质,或者在角色转换中不能持之以恒,出现一系列问题。

1.浮躁与自傲并存

有一些毕业生对人才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认为自己接受了比较系统正规的教育,拿到了学历,学到了知识,已经是人才了,于是就轻视实践,眼高手低。一些人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情感。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那项工作,不能深入工作内部了解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技巧。近年来,毕业生要求调整单位人数的增多,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就职很长时间后还不能稳定情绪,进入职业角色,反而认为单位有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事实上,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适应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单位都不会适合。

2.畏惧和依恋同在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怀着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对全新的职业角色充满了畏惧。即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依恋学生角色,出现怀旧心理。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对学生角色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学生生活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都养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惯。因此,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之中,以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来待人接物,来观察和分析事物。而面对新环境,一些毕业生在刚走进新的工作环境时,不知道工作应该从何入手,如何应对,在工作中缩手缩脚,怕担责任,怕出事故,怕闹笑话,怕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工作上放不开手脚,前怕狼后怕虎,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三)问题解决策略

1.调整就业心态,做好心理准备

调整就业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是角色转换的基础。过硬的职业技能对职业成功固然重要,但充分的心理准备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毕业生要有“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般来说,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心理准备不足,就会产生过激情绪,导致能力低下。因此,毕业生要提前调整心态,充分做好心理上的“受挫准备”。在事业顺利的时候不沾沾自喜,在事业失意时不自暴自弃,这是事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2.热爱本职工作,培养职业兴趣

热爱本职工作,安心工作岗位是角色转换的前提。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仅对角色转换不利,而且会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成绩的取得。

3.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手段。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面对全新的职业,毕业生需要像小学生那样从头学起,虚心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领导、师傅和同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4.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角色转换的有力保障。毕业生进入职业角色,只有善于观察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只有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勇挑工作重担、乐于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消除角色冲突指南针

1.准确的角色认知

即充分领悟自身要扮演的各个角色,对角色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只有个体对角色有准确的认知,在角色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避免角色失调。

2.及时提醒自己转换角色

可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提醒自己转换角色。如自制一些提醒自己的小纸条或小卡片放在家里或教室。或走入教室那一刻告诉自己,自己的子女角色已“下班”,学生角色要“上班”。

3.加强“角色”的协调能力

要消除这种角色冲突,就要加强个体对各种角色的协调能力,使得各个角色从不和谐转至和谐乃至相互补充促进,用纸笔记录下来各种角色的冲突之处,逐条分析解决冲突的每一种形式。

4.关注自己的兴趣所在

除了学习,让自己拥有多种兴趣是丰富业余生活、转换角色的一个好的途径。用兴趣爱好把学习和生活界限分开,才能更好地转换角色,从而消除“角色冲突”。

超越自我角色模拟拓展训练

“听与说”游戏

角色分配:

一、母亲:拥有一个3岁大的孩子

二、发明家:正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汽车

三、医学家:经年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宇航员:即将远征火星,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

五、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组

六、流浪汉

游戏背景:

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上述6人存活。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只能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

游戏方法:

针对由谁乘坐气球先行离岛的问题,各自陈诉理由。先复述前一人的理由再申述自己的理由。最后,由大家根据复述别人逃生理由的完整与陈述自身理由充分的人,自行决定可先行离岛的人。

游戏说明的道理(可以请学员一起谈看法):

1.认真聆听别人的话,记住别人的想法,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才会让你去求救。由此可见,聆听非常重要。

2.根据学员的表现评价:好的表达/坏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