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消化系统的刺激与运动

人体消化系统的刺激与运动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祖祖辈辈有不同的饮食情况与习惯,造成了对该饮食的依赖与需要。结果自由取食的小白鼠175天后骨骼停止生长,不到两年半全部死亡。这不奇怪,因为在“辟谷”期间不仅肠胃得到彻底休息与调整,也激发起全身总动员,对饥饿进行“抵抗”:努力增强自身的消化力与吸收力、转化力,由此使生命力更强。

从人体内部来说,我们的五脏六腑及各个系统随时都在运动,如何用各种刺激来推动它们更好地运动呢?

1.尊重饮食习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外界刺激推动我们内部运动得最多的自然是作用于消化系统的食物,在食物上我们考虑得最多的是营养,人体所需的7大营养要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的确不可缺少。但我们若仅从这里考虑,而不考虑其他方面,其效果就会恰恰相反。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祖祖辈辈有不同的饮食情况与习惯,造成了对该饮食的依赖与需要。例如,我国南方人吃惯了大米,到北方就吃不惯面粉;北方人到南方则相反。没有喝惯牛奶的人,有人一喝就腹泻或呕吐。爱斯基摩人以海产品与北极的野兽为食。在所谓文明人未闯入之前很难吃到谷物、蔬菜、水果,可他们不因缺这些而得维生素缺乏症。许多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食,也很少吃蔬菜,身体依然很壮实,尤其是东非著名的游牧部落——马萨伊人,他们的身体普遍高大健壮,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几乎完全以牛奶、牛肉、牛血等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为食”之故。可要他们改变这种饮食结构反而受不了。然而大家知道的,在人类航海史上出现过几次因船员吃不上新鲜蔬菜或水果致使发生大规模的坏血病,导致大量船员死亡,人们也因此而发现了维生素C。能不能可以说是因这些船员平时吃惯了新鲜蔬菜、水果,对它们产生了依赖与需要所致呢?是可以这样认为的。动物也是这样,野生动物在吃食饮水时是连食物连水带土一起进肚,由此不仅食物与水是它们的需要,土也成了需要,当它们被关进动物园吃不上土时就会犯病,起初饲养员不知道,发现它们食欲缺乏时,一再改进食物并加进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都不生效,后来将它们从水泥地迁到土地上时,发现它们吃地上的土,以后饲养员将土拌进饲料中时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又如有一种野鹿,当送进动物园后体弱多病,后来饲养员找回了它们吃惯的一种野生植物后,才得以康复。鸡要吃石子才长得好,产蛋多,其道理也在这里。

如果只注意7大营养要素,以为将其提炼得越精、越纯、越易消化就越好,实则相反,这种营养品只适合于缺乏消化力的病人,若给正常人,尤其是孩子,就会使他们的消化力因得不到锻炼而衰退。

今天的孩子,尤其城市的孩子已普遍食欲缺乏,出现“孩子不吃饭怎么办”的呼喊。怎么办?最好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饮食结构。我们不能回到远祖那儿去,至少要回到近祖那儿去,回到吃五谷杂粮的近祖那儿去,回到粗糙的自然食品上去,远离精、细、纯的人工制品,这样做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996年12月27日中央七频道“科技影视长廊”电视节目“拯救大猩猩”里,介绍外国一个科技组织,帮助由一些家庭分别当宠物喂养的50多只大猩猩返回大自然。这些大猩猩由于吃人类的食物,致使身体虚弱,得的也是人类的疾病,如肠炎、痢疾,甚至荨麻疹等。经过该组织设计安排的过渡期的培养后让它们重返了大自然。3年后,人们再查访,这50多只大猩猩除一只外,全部健壮成长了。

食物不能太精、细、纯,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发现。例如,英国人观察到增加食物中“杂质”——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等,可明显降低阑尾炎的发病率,可治多种消化道疾病。美国应用纤维素食品治糖尿病取得良好效果,还有一些国家甚至用来治高血脂、高胆固醇、冠心病等,都取得了疗效。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巴仁教授更提出:“吃花生壳、苹果核、仙人掌和偶尔吃蚂蚁,吃这些史前人类吃的东西,那么现代人中大多数都可活到一百岁。”他自己吃这些东西已十几年了。

2.节制饮食,有益于健康长寿

我们一般的人总以为人能吃就好,吃得越多越好。其实,多吃不仅伤脾胃,即使未伤脾胃,也应节制。我们先看动物试验,在3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作过这样的试验:一组小白鼠的饮食受限(但有必要营养),另一组不受限,自由取食。结果自由取食的小白鼠175天后骨骼停止生长,不到两年半全部死亡。限制饮食的小白鼠300天、500天乃至1 000天后骨骼还在缓慢地生长,活了3~4年,而且肿瘤的发病率也远比前者少。经多次重复试验,结果都一样,这就是人们所称的“麦卡效应”。60年代末,美国老年学家再次试验,后来又有其他国家学者在多种动物身上试验,都证明饮食受限的动物的寿命远大于自由取食的动物,有的要长1~2倍。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前苏联生物学家阿拉克良的试验,他对已不生蛋的老母鸡进行饥饿控制饲养,不给任何饲料,只给水和一点添加剂——一种草药制成的抗应激反应制剂。经过一段时间饥饿饲养后,鸡又开始下蛋了。尔后,他在马克思市家禽研究所基地进行大规模试验,1 000只已过“盛年”的日本良种蛋鸡,经饥饿控制饲养1个月后,出现了奇迹,已秃毛的老鸡又长出了细茸茸的新毛,并且重新开始下蛋,1月后产蛋率竟达91%,且平均寿命延长到18岁,而一般的鸡仅活6岁。后来,阿拉克良又对奶牛和猪进行饥饿控制饲养,结果使它们也都“返老还童”。其实人也一样,好些人“辟谷”(断食)一段时间,只饮水及吃少量水果、花生,却使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大为好转。这不奇怪,因为在“辟谷”期间不仅肠胃得到彻底休息与调整,也激发起全身总动员,对饥饿进行“抵抗”:努力增强自身的消化力与吸收力、转化力,由此使生命力更强。还有些人逐渐减少每天的饮食也十分有效。新疆大学一位退休老师告诉我,他的一位好友,原来满身是病,后来他将3顿饭改为2顿后,病好了许多,他又将2顿改为1顿,不想半年后,各种疾病不药而愈,且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是以往所不曾有过的。可是他写了一篇提倡吃一顿饭的文章,结果各报纸杂志都不采纳,以为荒唐。可是英国《时代》周刊在1985年却有这样的报道:在30~40年代以饰演风流小生和在《三剑客》等影片中担任主角出名的好莱坞影星唐·阿美契,年已77岁,还在演电影,体型仍保持健美。他的健美秘诀是每天步行5英里(合15华里),大多数的日子上午做20~25分钟的健美操,35年来每天只吃1顿饭。

当然,减少饮食也好、辟谷也好,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只吃1顿饭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宜,适宜的人也不见得任何时候都适宜。对一些人来说由3顿饭减少到1顿饭,只是起暂时的调整作用,当身体调整好了,自身运动量增大了,需吃2顿3顿的,也需照办。以辟谷来说也不是越长越好,搞得不好会适得其反。例如,天津河北区82岁的崔老太,由于感到自己太胖,行动不便,听人说辟谷效果好,于是实行辟谷,第一次辟谷50多天,每天只吃少量水果蔬菜,根本不吃主食,结果体重减少,身体状况好转,扔掉了多年的拐杖。几月后,第二次辟谷80多天,体重继续有所下降,除此之外无其他异常情况。1995年8月第三次辟谷,开始吃少量蔬菜水果,以后又一减再减,连水也几乎不喝,体重陡减,体力不支,却仍然坚持辟谷,这样一直坚持到124天时,突然休克昏迷,家人送医院抢救无效而亡。

不仅吃与不吃需根据自己的情况,吃什么为好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许多人主张吃素好,但对饮食习惯不同、运动量大小不同的人来说不一定都适用。如河北孟县有名的伏虎擒豹的老英雄何广伟,曾生擒猛虎7只,凶豹120余头,恶狼230余匹,其勇其力都在武松之上。当记者吴若增去采访他时,他已89岁高龄,却“红光满面,鹤发童颜,看上去较之一般60岁老人还要健壮”。他对记者说:“我现在每天还是三顿酒,每顿半斤,一只烧鸡,连骨头都嚼碎咽下。”他年轻时曾一顿吃下3.5公斤白酒,4.5公斤牛肉。由于他长年打猎伏兽,有极大的运动量,也就使他有极强的消化力。消化力强,吃得多,他才力大无比、勇猛过人。他若少食,或基本食素,只怕难有那样大的力气,身体也不一定会好。若让那些游牧民族基本吃素,只怕更会适得其反。

3.食物对人体的各种刺激作用

我们现在讲食物的营养及对人体的作用时,较多的是讲它含有多少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也就是只注意食物被消化到分子水平对人体所起的作用;然而食物不只是在分子水平才对人体起作用,在这之前从入口开始到整个的消化、吸收过程都在对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与化学的刺激,也就是都在发生作用。从中医的实践看,每一种食物都可当成药物,因食物也都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质,对机体具有各种刺激作用、平衡作用,食物若应用得当还会“食疗胜于药疗”。不过,有人说“哪有什么四气五味?哪有猪肉是凉性的,牛羊狗肉是热性的?它们都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要知道,虽然食物中都含有能量,但如果机体只具有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变成热量的功能,那么,多吃了含热量多的食物就会把人体“烧死”,不足则会“冻死”。然而,一个正常的机体总要保持自身正常的体温。人们作过这样的有趣试验:试验者带上几种动物的肉到一温度很高的试验室内,动物肉很快变干、变烫,可试验者只是大量地出汗,口内的体温表仍然是指示36.8℃。人们作的耐寒试验也一样,在摄氏零下十多度的严寒里,动物的肉被冻硬了,而人的体温仍保持正常。当然,这样的试验不用做,爱斯基摩人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仍体温正常。可见人体有极强大的调节自身体温的功能。那么,无论是自身降温(散发热量)还是升温,都需要消耗能量!食物不同的性(如凉性与热性),是指其帮助人体调节冷热平衡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而言。中医对食物(及药物)的“性”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从实践看,虚寒病人冬天十分怕冷,若多吃狗肉,怕冷的程度就可减轻,若换成猪肉就没这种效果。

有人也承认食物、中药具有四性,但在研究这四性是怎么产生时,只着眼于从分子水平上去找答案。例如,有人找到含微量元素高者为热性,低者为凉性。当然,含微量元素的高低也会对食物(及药物)的“性”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情况是与含微量元素多少无关的。例如,①许多食物刚进口还未等消化(即未到分子水平),就会对人体产生作用,如四川有一种味道很冲的“冲菜”,初吃这种菜的人,菜刚进口就会感到有一股很强气味直冲头顶,正是这种直冲的气味可治疗许多病;②同一种食物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性质与作用。譬如,我们最常用的许多调料与食品——葱、姜、蒜、酒、鸡蛋等,若经过不同的处理(或煎、或煮、或炒、或生用)或者以不同的配伍(佐以不同的食物或中药)或者以不同的作用方式(或口服、或外敷),或者以不同的剂量应用等等,则可以治疗许许多多不同的疾病。这是民间千百年实践所得,有些方子常能产生奇效。因而,有人将其有效方收集整理编写出了鸡蛋治百病、蒜治百病、茶治百病、酒治百病等的书。薛少敏主编了治各种疾病的《葱姜蒜妙方八百八》、《醋蛋妙方八百八》、《茶酒妙方八百八》等书。为什么这些最常用的食物能起到治百病的作用呢?这从分子水平上是难以找到答案的。这正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身体起了不同的刺激,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所致。

单纯地着眼于分子水平,常使一些人对食物或药物所作的疗效分析,是牵强附会或自相矛盾的。例如,人参,从分子水平上看,它包含有许多对立拮抗的成分。有一种Rb成分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而另一种Rg成分则起兴奋作用。于是有人解释人参之能治失眠症又能治嗜睡症,就是因为人参含有这两种对立成分,使它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如此的解释能行么?难道说治失眠症状时只有起抑制作用的Rb成分存在,Rg暂不存在?治嗜睡症时,则变成相反?既然从分子水平上看有对立拮抗的成分,这两者起了使药性相抵消的作用,显然在分子水平上说明不了问题。祖国医学经几千年的实践早已认识到人参能大补元气,即能提高人体的生命活力,提高机体的平衡能力、抗病能力。失眠也好,嗜睡也好,皆因机体平衡功能失调所致,故人参均可治疗。同时还了解了它的“性”、“味”,凡阴虚火旺、肝阳亢盛,以及湿阻、热盛的人应忌用。外国人一般不懂,他们多只重分子水平上的药理研究,甚至只重动物试验,故在国外出现大量的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