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药物的偏性

中医药物的偏性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候也称为“四性”。五味的功用主要体现在:辛味能发散、行气行血,适用于表证或气血阻滞证。了解五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从而有效地对症下药及饮食调补。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筋络的概称。蛇毒是致命的,但制成药物,就能治病救人;砒霜是剧毒,但可以用来治疗急性白血病。此外,一些人自行服药也会引起中毒。

岐伯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本草纲目》中,每一种药物都有其各自的偏性,也就是药性,人们是以药性来纠正人体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利用药性得当能使人体恢复健康的状态。药性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性味

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候也称为“四性”。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大药性,由寒而引起的发热要用祛寒的中药解除病症,如果用寒凉药医治只会增加体内的寒性,使病情加重。而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在作用上它们有一定的共同点: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所以,本草书籍中常有微寒、大温的记载,其实,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

除寒、热、温、凉四性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温、热并不显著,作用较平和,不论寒、热症,皆可配用,所以一般不列在药性中。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五味的功用主要体现在:辛味能发散、行气行血,适用于表证或气血阻滞证。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适用于虚证,调和药性,解药食毒。酸味能收敛固涩,适用于虚汗、泄泻。苦味能泄燥,适用于热结便秘、心烦燥湿。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多用于便秘、淋巴结块炎症等疾病。了解五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从而有效地对症下药及饮食调补。

归经

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筋络的概称。每一个中草药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杏仁、桔梗治咳嗽,归肺经;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治胸胁痛,归肝经;酸枣仁、柏子仁治失眠,归心经等。药物的归经关系到它所起作用的脏腑、经络,所以掌握归经有助于快速准确地选用药物,即根据疾病的外在表现,大概诊断出病变所在的脏腑,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和调补。例如,患肺热咳嗽,当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肺经药来泄肺平喘;若胃火牙痛,当用石膏、黄连等胃经药来清泄为好。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泻下。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性味、加工炮制也有联系。一般来说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性温、热;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性寒、凉。此外,如果药物经过炮制后,也会改变其本有的性能,如酒炒过则性升,姜汁炒则能发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因此,对症使用中草药,才会对人体更加有益。

有毒无毒

常听人说“是药三分毒”,其实有毒的东西未必有害,甚至也许有利于人;无毒的东西未必就无害,关键在于人的使用,只要精确地认识和把握药物的毒性,避其害,用其利。例如,酒是无毒的,但是喝多了会得肝硬化辣椒是无毒的,吃多了,会损伤黏膜,导致溃疡、出血。蛇毒是致命的,但制成药物,就能治病救人;砒霜是剧毒,但可以用来治疗急性白血病。

产生中药中毒的原因有:一是剂量过大,尤其是毒性较大的药物,胆矾、斑蝥、蟾蜍、附子等,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二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等;三是制剂服法不当,如服用附子中毒,多因熬制药物时间过短,或服用后受寒、进食生冷食物引起;四是误服伪造品,如误将华山参当做人参服用,独角莲当做天麻服用;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服就会导致中毒。此外,一些人自行服药也会引起中毒。

综上所述,在使用中草药时,一定要了解食物的偏性,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疗病养生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