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吃出满足,吃出苗条

吃出满足,吃出苗条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胃排空、体内营养素不足的时候,人最容易出现强烈的食欲。所以总是劝大家少吃垃圾食品,少喝甜饮料,少吃脂肪多体积小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容易引起人体食欲过强,或者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能量。美国《预防》杂志谈到,胖人和自然瘦的人很大的区别在于心理。美国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专门分析盘子大小和食量的关系。研究证明,吃不同东西饱感是不一样的。

(2)吃出满足,吃出苗条

为什么人会吃得过多

人吃东西的多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糖水平、胃的排空状态、肠道中分泌的激素和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等几方面调节,最后汇总于下丘脑的食欲控制中心。

当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胃排空、体内营养素不足的时候,人最容易出现强烈的食欲。这和你的胃体积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

如果你饮食当中营养素非常均衡,食物体积较大的时候,人就不容易吃过量。营养不平衡,则很容易乱吃东西。所以总是劝大家少吃垃圾食品,少喝甜饮料,少吃脂肪多体积小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容易引起人体食欲过强,或者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能量。

如果你每天吃粗粮豆类蔬菜,加上少量水果和肉蛋,膳食中几乎都是天然食物很少加工品,你吃到饱也不太可能发生能量过剩的问题,根本无须刻意节食。可惜啊,我们现在总是吃饼、干巧克力、煎炸食品、汪着油的大菜……这些东西吃半饱的时候能量已经超标了。

如果你不想吃得过多,还要注意不要让自己过度饥饿。所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稍微有一点点饿的时候就吃一点东西,就不容易丧失理智地乱吃大吃。如果你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无论怎样克制都很难遵守平衡膳食的原则了,因为人的理智和生理本能对抗时,大多是要失败的。

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食量

美国《预防》杂志谈到,胖人和自然瘦的人很大的区别在于心理。瘦人可能饿惯了,不觉得是痛苦,但胖人受不了,这顿没吃完就想着下顿几点吃。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改变不良习惯,与其当成痛苦,不如当成乐趣。

其实并不是瘦人饿惯了,而是瘦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饱,很多胖人却不知道。抱有不同的层次,饱需要你细心体会。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往往感觉不到什么时候饱。过去孔夫子讲,食不语,寝不言,是有科学道理的。吃饭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就难以注意到自己什么时候饱了。以后可以自己做个实验,拿一个白馒头来,让你马上吃下去,你会感觉很辛苦。但是,如果让你上网看你最爱看的内容,你下意识地一口一口地吃,一会儿工夫这个馒头就吃没了,而且一点儿都不觉得难吃。

你大脑兴奋的时候,胃肠功能就受到抑制,所以饱了可能还是觉得没饱。饥饱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可是一边做事情一边吃饭时,人们不仅丧失了理性,没准连本能都没有了。

有人说:“瘦人常常忍得“七分饥”,胖人是吃什么什么香,是这样吗?怎么把握七八成饱这个度?”

答案是:抱有不同层次的饱。如果你慢慢地吃一顿饭,吃一口,嚼一阵,再咽下,集中注意力,就能体会你吃的东西是否让你饱。刚开始可能很饿,食欲很强,吃每一口都觉得很愉快,很积极;过几分钟以后,你可能就发现,吃的兴趣没有原来那么强了。当然你还在吃,觉得胃里好像没满,但好像这口等会儿也无所谓,这时候你的饥饿感已经没有了。再往下走,你还可以继续吃,但觉得可吃可不吃;再往后,你多吃一口都觉得难受……

“七八成饱”就应该停在可吃可不吃的时候,你要找到这个点。很多人是到了胃里机械性地膨胀,才觉得饱。如果食量是靠物理膨胀控制的,就丧失了人控制食量的本能。人吃了东西,口腔就会给大脑和胃肠发信号;胃肠里消化的东西往下走,营养素被吸收之后,也会给大脑发信号控制食欲。可是现代人把这些本能都弄乱了:吃饭不规律,吃东西的时候说说笑笑,谈生意论感情,看电视上网什么的,不能准确感觉到七分饱,所以最后的食量往往超过身体的需要。

说到这读者朋友又会问:“怎样才能既享受美味,又能抵制住美味的诱惑呢?”

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看这个问题。

如果一味地抵制美味,生活就比较痛苦了,应该是顺其自然。说实话,我的食量在同年龄的女人中已经算是很多了。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别人都很好奇:“你吃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胖?我们吃得很少,很控制自己,也没见瘦啊。”我说我从来不让自己饿着,但也从来不会吃到撑,只要感觉到饱了,到了我本能认为合适的那个点,对食物就再没兴趣了。如果我吃到这个点,已经饱了,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端到我的面前,我也毫不动心。再吃就觉得不舒服了,是负担了。到下顿饿了,看着粗茶淡饭也觉得特别想吃。专心致志地吃饭,就能把握这种本能。

我们在餐桌上常常看到一种人,看到剩这么一大盘饺子,他就说怎么能剩了,然后像打扫战场一样,都吃掉了。美国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专门分析盘子大小和食量的关系。他们做了一个实验,让小朋友自己盛东西吃,或者把一大盘子盛好,放在他面前吃。结果,让他自己取,会比你给他盛的食量少25%。小孩儿从小被教育要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完,不要剩才是好孩子。结果孩子慢慢形成一个观念,盛多少吃多少,给多少吃多少,而不是按照自己本能的饥饱来调整食量,这种教育是不对的,应该教育孩子觉得饱了就可以停,剩下没关系。

也有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市场上食物的分量与食量的关系,比如你买了1000毫升的酸奶,算4份,每份算250毫升。实际上你给孩子一份250毫升的酸奶,他喝完了;你给他500毫升,没准也一口气喝完了。但是如果你把500毫升的酸奶变成4个小杯,他可能喝一杯就停了,未必去喝第二杯;而第二杯喝完之后,很少有人再喝第三杯了。所以,人们的食量会受到包装数量大小的影响,因此,用小盘盛饭菜对于控制食量会更好些。

北方餐馆都是特别大的盘,买东西的时候,包装的分量也特别大,像饼干往往是加大装,面包往往买一送一。其实食品应该用小份供应,不应一味追求盘子大。小时候父母让我们把饭吃完,因为那是能量不足的时代,这顿剩了,下顿可能没吃的。现在我们只有吃不了的时候,没有吃不到的时候,所以整个教育方式,包括给饭菜的分量体系都要发生变化。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越是整体富裕的地方,盘子就越小。北京人抱怨上海餐馆给的菜量太少,其实像日本、韩国上的菜盘,每盘都很小,食物少量多样,恐怕更健康。北方人吃菜总要一大盘才觉得够分量,还要汪着油才觉得够实惠。其实营养素吃多了之后用不了,变成肥肉长在身上,更浪费!

那么,要想满足饱腹感,是不是可以多吃一点菜?研究证明,吃不同东西饱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顿吃2900千焦能量,如果你吃的是蛋糕,只是两三小块,吃的时候极快,吃下去以后根本不饱,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蛋糕太容易吃下去了。如果这2900千焦你吃的是蔬菜、粗粮加豆制品,就吃得可饱了,甚至感觉吃不完。

研究还证明,人的饱感以及饱感持续的时间长短,跟吃东西的速度有极大的关系。凡是需要你耐心去嚼的都比较饱人,不需要嚼的就不行。咀嚼的过程,一是帮助消化,减轻胃肠负担,二是可以把很多有毒的东西进行解毒,三是能够提高你的饱感。通过咀嚼,给大脑一个反应,也给下面的胃肠一个反应,因为胃肠也能分泌跟食欲有关的激素。你吃的时候足够长,食物从胃排到小肠,小肠吸收后血糖上升,会给大脑一个饱的信号。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来不及充分吸收,还没给你大脑发出信号,结果一直要到胃里感觉饱胀,你才知道自己饱了,这时,就有些晚了。

现在提倡大家吃得慢,主要不是考虑保护胃肠,而是考虑到控制食量,增加饱感。嚼了很长时间确实有饱感。你每一口都嚼三十多下,同样吃一份东西,最后饱感绝对不一样。现在我们吃东西普遍就是太快了。一是时间紧促,不能不吃得很快;另外一个原因是,食品加工的方向总是向“松软得能弹起来”,“柔软得入口即化”,“脆得一碰牙齿就断”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东西对控制食欲是非常不好的。粗的、需要咀嚼的东西才有利于控制食欲。

所以,吃同样多的东西,饱感是不一样的。每个减肥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点,明智地选择食物,专心地进食,细致地咀嚼,才能自然地控制食量。

按饱腹感选食物

在战场上,士兵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体力消耗极大,然而配发的战地食品很容易吃饱,结果不仅体重持续下降,而且战斗力降低。找到一种不容易让士兵们很快“吃饱”的食物,是美国军方营养专家正在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很多肥胖者需要节食减肥,却无法控制饥饿感而屡屡失败,因此生产能量低而让人不饿的食物也是营养食品开发者的重要目标。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感觉饥饿,就会积极寻求食物,有吃东西的强烈愿望;一旦感觉饱了,就会自动停止进食。一段时间再也不想吃东西。这种感觉就叫做食物的饱腹感。

对于体力活动过于繁重的士兵和运动员来说,以及那些希望增加体重的人来说,如果一份食物带来的饱感低一些,就可以在一餐当中吃进去更多的能量,增强体力,维持和提高体重;反过来,对于运动不足的人、希望减肥的人和因为慢性疾病需要控制饮食的人来说,如果食物带来的饱腹感高一些,就可以在不感觉饥饿的同时减少食物能量,从而控制和降低体重。

美国军方营养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含有同样能量的17份战地食品当中,最容易让人感觉到抱的是“燕麦-枫糖饼”和“草莓酸奶”,而“巧克力片小甜饼”和“美味烤糕饼”最不容易让人饱。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因为大部分消费者都本能地认为,含油脂多的食物更容易饱。

对这些食品的成分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含有同样能量的情况下,食物的脂肪含量越高,饱腹感就越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饱腹感就会增强。体积大的食物比较容易让人饱,看起来或者吃起来比较油腻的食物也比较容易让人饱。此外,食物的饱腹感还和其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有密切关系,纤维高、颗粒粗、咀嚼速度慢,则食物的饱腹感增强。总的来说,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具有最强的饱腹感,同时它们的营养价值也最高。

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用含有同样能量的各种面包所做的研究则发现,各种食物带来的饱腹感持续时间有所不同。“低脂肪高水分面包”在刚吃完之后饱腹感最强,然而“高蛋白质高纤面包”的饱腹感持续时间最长。“粗白面包”的饱腹感中等,而“柔软白面包”和“水果面包”的饱腹感最低,维持的时间也最短。研究还发现,那些饱腹感持续时间长的食品所引起的血糖波动较小,反之饱腹感差的食物进食后血糖波动明显,对糖尿病人来说非常不利。

研究结果证实,那些含大量油脂和糖的曲奇、丹麦面包、巧克力夹心饼、蛋糕等食物很容易让人“爱不释手”,吃了又吃,不仅当餐容易吃过量,下一餐还会有较好的胃口。泰国香米一类的籼米饭容易让人饥饿,而口感粗糙的黑米、紫米、燕麦、大麦一类粗粮就容易让人感觉饱。用精白粉制作的馒头和面条并没有很强的饱腹感,红豆、黄豆、芸豆等各种豆类却是能够长期维持饱腹感的上佳选择。令人开心的是,这些高饱腹感食物恰好是具有最佳营养平衡、有利于控制各种慢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的食物。只要经常用它们作为三餐,就可以收到控制食欲、预防饥饿、减少下一餐食量和改善营养供应的多方面好处。

豆类和粗粮具有良好的饱腹感,其中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非常高。然而,在饥不择食的时刻,人们肯定没有耐心煮好一碗红豆紫米粥,而很可能转向蛋糕、饼干和薯片之类高能量低营养价值的食品。实际上,这种时候只需要按照饱腹感的原则,选择高蛋白质、低能量密度而且方便食用的产品,一样可以有效压制饥饿感。最好的低能量餐前饱腹食物是酸奶、牛奶和豆浆。它们富含营养物质,可以提供一小时以上的饱腹感,而且饮用携带十分方便。一旦饥饿感褪去,便可以心平气和地选择更健康的正餐食品,也不会难以自制地吃得过多过快。

目前我国大城市中超重和肥胖者达30%以上,还有大批高血脂高血糖的慢性病患者需要控制自己的饮食能量。利用饱腹感的原理对日常主食进行调整,多多选用粗粮、豆类和奶类,就不难搭配出饱腹感强、营养价值高、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三餐。

饥肠辘辘时吃什么

很多职场人士诉苦道:每天工作太忙,经常是一天只吃一两餐,还往往是下午4点吃午饭,晚上10点吃晚饭。这时候,如果一直饿下去,直到深夜再暴吃,一是容易患上胃病,二是容易患上胆结石,三是营养不平衡,四是降低当时的工作效率。人在低血糖状态下,动作准确性和思维敏捷性都会下降,很容易发生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频频发生失误。

那么,饥饿的时候又不能及时吃上正餐,到底该吃什么呢?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好的应急食品就是甜豆浆和牛奶了。它们既解饿,又解渴;喝起来很快,不产生垃圾,营养价值高,对胃肠的安慰作用强,又不会令人发胖。

可是,很多人都说:不是说什么“空腹不能喝牛奶”、“空腹不能喝豆浆”吗?呵呵,这个谣传该是破灭的时候了。

如果不是乳糖不耐的人,空腹完全不妨喝牛奶,热牛奶更好。如果的确喝牛奶不舒服,那么喝甜豆浆是适合所有人的最佳选择。

加糖6%的甜豆浆,大致含有2%的蛋白质,7%的碳水化合物,还有不到1%的脂肪。1杯200毫升的甜豆浆中含能量约4000千焦,63%左右的能量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所占比例只有17%,根本不会造成什么蛋白质的浪费!虽然糖本身营养价值不够高,但是甜豆浆的营养素密度,仍然远远高于饼干面包膨化食品之类,而且它所含能量低,饱腹能力强,能迅速缓解食欲,也是预防下一餐多吃的最好措施。

相比之下,吃100克蛋糕,就有1500千焦左右的能量;吃两块45克的巧克力,能量更高达将近2000千焦,它们都含有大量的脂肪。相比之下,喝豆浆就健康多了,饭前喝它几乎不用担心有发胖危险。

在夏天,人们胃口疲惫不想吃饭的时候,也不妨考虑用豆浆、牛奶和酸奶来作为解饿饮料,能有效补充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此外,豆浆还可帮助清热解暑,酸奶则帮人预防肠道感染。在家固然可以喝自制豆浆,在单位也可饮用这些产品。目前超市里都有瓶装和盒装豆浆、豆奶和牛奶出售,携带方便,饮用也十分方便。

那些习惯于用甜点心来充饥的朋友们,饥饿时不妨试试喝甜豆浆,试了才知道它的好处。

吃饭太快会带来哪些麻烦

你吃饭是快还是慢呢?几分钟能吃完呢?三餐当中哪一餐最快?为什么会吃得这么快?什么情况下吃得快?什么情况下才能吃慢些?

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但是,它们对于健康真的很重要。

某日记者电话采访,说网上调查发现,有一半人早餐吃饭时间不到五分钟,甚至有部分人晚餐都吃得这么快。想想日常生活当中的情况,处于这样状况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记者问:“进餐太快会有什么麻烦呢?”

我说:“听了这话,大部分人所想到的恐怕就是食物太烫可能伤食道、咀嚼不好可能伤肠胃之类的事情。其实,从进餐太快这件事情当中反映出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哪怕吃饭人的胃肠很好,食物也一点不烫。”

◆第一个麻烦:食物的营养质量太低。

大家仔细地想一想,什么食物吃得快?什么食物吃得慢?当然是精白细软的食物吃得快,粗糙有纤维的食物吃得慢。如果一餐饭能够不到5分钟就吃完,不用说,这餐食物的多样化程度不高,其中的蔬菜很少,水果也很少,没有粗粮和豆类,基本上就是精白米精白面食品加上肉类为主,甚至干脆就是单纯的泡面、汉堡、馅饼、速冻饺子之类。顿顿这样的饮食,营养质量能高吗?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成分等能足吗?天长日久地这么吃,身体能好吗?

◆第二个麻烦:很容易发胖。

人们都知道,大脑摄食中枢感知饱的信息需要时间。口腔和胃里消化出来的少量小分子,对于食欲的控制至关重要。因此,过快进餐的数量是不由大脑控制的,只能由胃的机械感受器来感知。然而,对于这种精白细软的食物来说,到胃感觉到饱胀的时候,饮食已经明显超过身体需求了。

另一方面,有研究证实,同样数量的食物,嚼得少、吃得快,就会更容易饥饿。早早饥饿,不仅妨碍工作效率,而且下一餐容易多吃,甚至两餐之间就会主动寻求高能量的零食、点心、饮料,见到高能量的食物就特别冲动。如此,能不容易发胖吗。

◆第三个麻烦:将来慢性病的危险加大。

精白细软的淀粉类主食,又是那么快速地吃完,血糖上升的速度可想而知,胰岛素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于预防糖尿病当然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精白淀粉食物加肉类的配合,让血脂的控制也会变得更难。如果运动不足,35岁之后会非常容易患上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

◆第四个麻烦:癌症风险上升。

口腔的咀嚼绝非没有意义,唾液的充分搅拌能够灭活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如果放弃了这一步,势必会增加致癌物质作用的危险。而且,精白细软的饮食本身,就不能供应促进致癌物排出的膳食纤维,也不能供应预防癌症所必需的抗氧化成分。长此以往,癌症风险当然会比其他人增大。

那些吃饭过快的传统危险,如患食道、胃、肠道和胆囊疾病的危险加大之类,算是第五大麻烦,人人都能理解,就不用多说了。

那么,如今生活节奏这么快,怎样才能让人们的吃饭速度降下来呢?

降低吃饭速度的四大招数

前面说到,吃饭太快不利于身体健康。可是,要想吃慢还真不容易。一方面,人们早上没有时间吃得太慢,另一方面,形成了吃快的习惯,要管住自己的嘴,做到细嚼慢咽,的确需要很大的毅力。同时,在饥火中烧的时候还要慢条斯理地面对食物,从本能上来说就很困难。

那么,怎么办呢?还是老办法:从根子上解决。既然知道吃快的原因,也就能找到吃慢的对策。

◆早餐的招数:分两步吃。

早餐是真正时间不足的一餐。尽管按老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早起半小时,吃饭就不必太快。但目前的现状是年轻人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早餐时间自然被严重挤压。这种情况下,建议早餐可以吃容易下口的食物,比如牛奶加面包,或者包子加豆腐脑,5分钟结束战斗。

要把早餐的时间拉长,只能分成两步走。出门前吃得狼吞虎咽,两餐间还要来次加餐。这就需要一点小小的准备,在包里放进去一个水果,一小袋坚果仁,或者一盒豆浆或酸奶。在10~11点之间,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当成餐间零食吃。这次加餐,就等于延长了早餐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食物的品种,补充了早餐的数量,改善了营养品质,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中午前的饥饿感,让午餐时的自己面对食物不再急迫鲸吞,从而面对食物时就变得心平气和了。

◆午餐的招数:放松心情。

午餐通常有至少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本来不必那么紧张的。为什么人们却也吃得飞快呢?一方面是因为早餐吃得太少,中午面对食物就会狼吞虎咽,采取第一个对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上班族往往在外吃快餐,食物本身以米饭、馒头、面包等为主,容易下咽,菜量又小,蔬菜又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心情没有放松,还沉浸在工作状态当中,并没有集中精力在吃饭这件事情上。

吃什么食物的事情往往难以自己做主,但中午必要的放松却是可以自己调整的。因此,建议上班族中午趁着吃饭的机会调整心情,暂时忘记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在吃饭上面。吃饭之前,先做个深呼吸,排除脑子里的工作和杂念,认真数数自己咀嚼几次,吃了几种食物原料,提醒自己每一口饭咀嚼15次以上,自然而然速度就会放慢。好好体会每一口的味道,不太好吃的食物也能变得好吃一些。

记得在书上看过,国外曾有一种“减肥勺子”的发明,就是勺子柄上面有红绿灯,红灯亮起并发出蜂鸣音的时候,就说明进餐速度太快,提醒人们慢一点吃。看来,我们国家也很需要这个小发明。听见勺子发牢骚,吃饭的人恐怕会扑哧一笑,心中的紧张思绪为之消散,吃饭的时候就会轻松缓慢一些。

◆晚餐的招数:蔬菜粗粮。

在各种食物当中,蔬菜和粗粮是最需要咀嚼,最占用就餐时间的。一般来说,上班族早上吃不到蔬菜和粗粮,中午的蔬菜数量也很少,全靠晚上来补足。所以说,晚餐给自己做一大盘子蔬菜,先把蔬菜吃下去一半儿再吃其他食物,自然吃饭的速度就慢了。如果加上一种粗粮就更好了。如此能有效地改善一日营养平衡,又能把晚餐的速度有效地降下来。

最能降低吃饭速度的就是凉拌蔬菜,因为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所以需要的用餐时间特别长。粗粮的主食吃起来也肯定比白米白面慢。比如喝燕麦粥的速度一定比喝白米粥慢;吃全麦馒头的速度也比吃白馒头的速度慢。

所以,只要找到正确的食物,5分钟吃完晚饭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吃饭,心情更能放松,食物品种更为多样,时间自然而然地就提高到20分钟以上。

◆烹调的招数:增大体积。

人们吃食物的时候,如果体积小,内容多,就容易吃得快而吃过量。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把食物做得体积膨大,能量密度偏低。这样,胃里面的机械感受器就算感觉到饱满,实际上却没有吃进去太多的干物质。按这种吃法,每餐所要吃的食物体积增加了,于是速度会放慢,发胖的危险却会减小。

按照这个原理,用饼干替代一餐是绝对不合理的事情。因为饼干水分少,能量密度高。用杂粮粥来做主食就很好,因为体积大,一大碗粥当中的干物质只有不到10%。就算你有能力很快喝完一碗,第二、三碗的速度怎么也不可能太快了。而实际上,吃三碗浓粥才能相当于一碗米饭,那么不浓的粥呢?要吃四五碗。可是,吃三碗粥的速度,怎么也比吃一碗米饭要慢得多吧,杂粮粥就更慢了。

另一个增加体积的方式是增加水果和蔬菜,它们都是高水分含量的食品。除了土豆,其他蔬菜含水量超过90%,高的可达96%,比如黄瓜、番茄、大白菜等。最好不要扔掉有嚼头的皮和外层叶子。吃饭的时候多吃这些蔬菜,既不怕长胖,又可以降低速度。用餐时吃水果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餐的同时吃水果,只要没有冰过,完全无害健康!如果有什么担心,可以参看我在搜狐上的相关博文里面对相关问题都做了详细的回答。

其实,按照这个原理,餐前喝汤也是个好办法。它的直接效果就是让吃进去的食物在胃里面进行稀释,从而增加饱感。人一旦感觉饱了,进食的速度就会变慢。

在以上几个招数的基础上,再经常提醒自己细嚼慢咽,进餐速度就能慢下来啦。如果有兴趣体会食物的真正滋味,不妨试一试,按照食物品尝的要求来吃:放进去半口食物,仔细咀嚼20次以上,把食物在舌头上摊平,再卷动舌头,让舌上前后左右的味蕾都充分感知它的味道(舌头上的味蕾分工有区别,前面感受甜,两边前后分别感受咸和酸,舌根感受苦),再分两三次咽下去。这么吃东西时,你会发现很多平日根本体会不到的细微味道和口感,非常有趣。

如果坚持一段时间的“慢食”,自然会看出效果的差异。不仅身体感觉更加舒服,心态也会慢慢地变得平和。这样,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