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顺应生物节律

顺应生物节律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节律迅速渗透到医学领域,兴起了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高潮。这些生物钟的周期不同,从而构成“人体生物节律谱”。现根据传统养生理论与现代生物节律学原理,就一日关键时期保健、一年四季养生和一生关键时期保健等问题简述如下。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在晨起时易发生问题,大量统计资料显示,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摔跤、猝死以卯时发生率最高。

十一、顺应生物节律——中医养生秘方

世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但普遍存在着一种按时活动的现象,如燕子秋去春来;蛇、青蛙、野熊的定期冬眠;鼠类和蝙蝠的昼伏夜出;雄鸡的定时晨啼;蝉类的临暮脱壳;桃花三月吐艳;桂花八月飘香,等等。这些现象,人们已司空见惯,但从未去想其中奥秘。科学家们通过长期仔细地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1937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生物节律学会。

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节律迅速渗透到医学领域,兴起了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高潮。现在已经明白,人体各种活动都由各自的生物钟管辖着。有人形象地把控制人体不同生理活动的生物钟分别称为“体温钟”“血压钟”“睡眠钟”“智力钟”“生殖钟”以及“寿命钟”等。这些生物钟的周期不同,从而构成“人体生物节律谱”。如人的体温高峰多在下午3~6时;人的痛觉高峰在上午8~12时;人的体力高峰多在下午或傍晚;人的注意力和思维力高峰多在上午8~10时;人的正常分娩多在早晨5~7时;男性的雄性激素含量在9月份达到高峰等。迄今已证明人体内有300多项在时间上有节律性变化的生理程序。

令人惊奇的是,国外利用现代方法研究所得的结论,竟与我国2000多年前古代医学文献所论述的不谋而合。我国的中医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时代就要求“上知天文,下极地理,中知人事”者方可为医。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法则——“因时摄生”,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极其珍贵的养生经验。现根据传统养生理论与现代生物节律学原理,就一日关键时期保健、一年四季养生和一生关键时期保健等问题简述如下。

(一)一日关键时间保健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不仅劳动、学习如此,养生保健也如此。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一日当中应特别重视早晨起床时(卯时)的保健。早晨起床时人体阳气生发,体内各种功能逐渐旺盛,准备迎接一天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在晨起时易发生问题,大量统计资料显示,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摔跤、猝死以卯时发生率最高。因此,中老年人在晨起时应特别注意保健,主要注意下列问题。

1.起床动作宜缓慢 老年人睡了一夜之后,有的功能活动一时未能恢复以适应白天的活动,自主神经功能易发生紊乱,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差,易发生跌倒和猝死等问题。因此,早晨起床要做到“三个半分钟”。①早晨苏醒后,不要急于起床,先睁开眼睛躺半分钟,最好做导引调息等益气提神的锻炼,如吐浊纳清、咽津叩齿等,待完全清醒,精神清爽时再下床。②双脚下地,在床缘坐半分钟。③缓慢站立,一手扶住床缘,再站半分钟,然后才迈步离开。

2.晨起饮水 睡了一夜之后,因蒸发、呼吸、小便等丢失水分,机体常处于缺水状态,加上血流缓慢,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起床后即时饮一杯水非常重要。晨起后饮水,因胃肠已排空而迅速吸收,稀释血液,以防止心脑血管病发生。其次,晨起时饮水能促进胃肠蠕动,并润滑肠道,有利于防止便秘。传统医学也重视晨起时水分的补充,古医书上就有“朝饮一杯茶,饿死太医家”的说法。

3.晨起梳头 梳头不仅是为了整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有保健功能。脑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用保健梳或手指有意识地进行保健梳头,刺激头部穴位,通过经络和神经反射,能迅速振奋阳气,通经活络,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长期坚持还有健脑、生发、乌发等功效。

(二)一年四季养生

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这种季节变化,必然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若能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规律,则健康长寿,反之,便有可能生病。

1.春季养生 顺应四时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所谓春生,意思是春回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万物呈现欣欣向荣景象。此时人体的阳气也同样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春天自然界阳气升发,也有利于机体生精血、化津气,充实人体的组织器官。所以应特别珍惜春季大好时光,尽量多做室外活动,吸取大自然的精气。通过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春游等,使人体脏腑适应春天的升发之气,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实。

春季风气主令,六淫之邪常与风邪结合而容易致病。据有关资料统计,传染病及精神病以3~4月发病率最高,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因此,春季应注意防病。衣着上提倡“春捂秋冻”。春季温暖多风,天气忽热忽冷,加上皮肤腠理开发疏泄,对寒邪风邪的抵抗力不强。所谓“春捂”就是不能过早脱去御寒衣。老年人春捂,可助人体阳气开发,有利于防病健体。根据传统养生经验,中老年坚持每天按摩足三里、风池、肾俞等穴位,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止传染性疾病发生。

2.夏季养生 夏季三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多开花结果。此时节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应注意保健防病。夏天保健首先要谨防中暑,老年人不宜在烈日下逗留过久,运动和劳动不宜过度,防止大汗、毛孔开放过猛。炎热夏天,适当吃些西瓜、苦瓜、绿豆粥,是解渴防暑的好措施。

夏季因出汗,胃液分泌减少,加上饮水多冲淡胃液,从而影响消化功能。所以,饮食上要清淡,少油腻,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夏季的气候特点是多热多湿。当环境空气中湿度过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人易患消化不良、关节病等。为防止“湿邪困脾”,如倦怠、不思饮食、腹胀、汗闭等,可定期食用利湿健脾的薏米红豆粥。

从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时间,俗称“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候。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理,一些因阳气不足而在冬季发作的宿疾,如久咳、哮喘、关节痛等,可在伏天用温灸法疗、贴敷疗法、埋线疗法等温壮阳气,以达到“冬病夏防”的目的。

3.秋季养生 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使人心旷神怡。然而,秋天气温变化大,乍热乍寒,燥而寒凉。这种多变的气候使人易着凉生病。入秋后中老年人保健的重点应放在谨慎起居,避免风寒,适当运动,增强体质等方面。

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燥邪耗人津液,常见有口干、少津、咳嗽、便秘、皮肤干等。可适当多吃一些梨、苹果、荸荠、香蕉等水果,以生津润燥。中老年人秋季可适当服用益气养阴润肺的补益药,如百合、天冬、麦冬、茯苓、黄芪、枸杞子、大枣、蜂蜜等。

4.冬季养生 冬季严寒降临大地,万物生机闭藏潜伏。冬季养生顺应阳气潜藏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祛寒就暖,勿使阳气外漏,以敛护阳气为主。冬季宜早睡晚起,待到阳光较充足时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冬三月的时候一定要祛寒就温,不要着寒的东西。

冬季是老年病多发季节。严寒是伤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诱发因素。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感冒、肺炎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现代养生家主张,高龄老年人每年冬季进行一次“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每3年进行1次“多价肺炎菌疫苗”预防接种,以防患于未然。

冬季日短夜长,睡得香、胃口好,所以冬令是进补的好时机。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尤其是体质虚弱者,冬季进补,药食兼施,其效更佳。冬令进补主要应选择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和中药。常用补阳食物有:核桃、花生、芝麻、羊肉、虾、韭菜、胡萝卜等;补阳的中药及保健品有:金匮肾气丸、古汉养生精、延生护宝液等。

(三)一生“关键时期”的保健

中医学早就对人体衰老的关键时期有深刻的认识,《素问》中就有“女七七、男七八,天癸竭,肾衰精少,发坠齿槁”。意思是讲女性七七四十九岁,男性七八五十六岁,因为“肾气虚”而发生明显衰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现代人衰老的关键时期是50~59岁,与传统的认识基本吻合。

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中国抗衰老研究中心于夫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微循环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这种情况在50~59岁年龄组尤为突出,既比青壮年龄组明显,也比60岁以上各年龄组明显,由此得出结论:50~59岁是人体急剧衰老期。50~59岁之所以是衰老的重要年龄区间,是因为处于这一年龄间的人群已度过精力旺盛的中年时期,机体正处于生理上的退行性时期,加上长期工作消耗和不利于健康刺激量的积蓄,尤其是胸腺萎缩导致的免疫功能减退,极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病理性改变,促使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发展,最终导致衰老的急剧演变。

无论任何时候都应加强养生保健,但“关键时期”的保健对健康长寿更具有重要意义。打个通俗的比如:一辆车,开始1~2年,一般不容易出毛病,但使用几年之后,就会不断发生问题。如果不重视保养,车子很快即报废。人体比任何机器都更为复杂,由于人体内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的密切联系,机体各组织在代谢上互相依赖,形成了各组织之间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相互关系。一辆单车骑不动了,有时加上几滴润滑机油,又可顺利上路。一个人在生命的关键时期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同样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50~59岁既是衰老的重要年龄区间,也就是人生保健的关键时期。而恰在此阶段,又是人生事业的顶峰,既要为事业奋斗,为生活而拼搏,又要重视养生保健,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健康的关系,慎而定之,至关重要。“关键时期”的保健要点如下。

1.规律生活 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超负荷工作,起居有常,按时作息。

2.饮食有节 指饮食有节制,不过饱,不暴饮暴食,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高盐的“三高饮食”,以减少肥胖、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同时注意饮食卫生,戒烟,少饮酒,适量饮茶。

3.坚持锻炼 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按摩等。运动锻炼既可舒情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又能舒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微循环功能减退。

4.定期体检 传统医学称中年为“厄年”,许多老年病多始发于“厄年”,尤其在50~59岁,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内分泌紊乱,各器官生理退行性变化加速,更易引发老年病。通过体检,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就能有效地防止病理性衰老。

5.辅以食补和药补 古代养生家孙思邈《千翼方》云:“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与日俱损,心力渐退,……”因此,50岁以上中老年人应适当给予食补和药补。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土生万物”,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故食补以补土为要,可用山药、大枣、扁豆、芡实、茯苓等健脾益胃之品煮粥食用,以加强消化吸收功能。中医还认为,肾气不足是影响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中老年人可常食有补肾作用的胡桃仁、肉苁蓉、枸杞子等。对于50岁以上已患有与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老年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骨质增生、痔疮、前列腺肥大症等疾病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气活血化瘀的中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