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心力衰竭有关的生物节律

与心力衰竭有关的生物节律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心力衰竭的昼夜节律 血压、心率、儿茶酚胺释放和血小板聚集等与心力衰竭有关的生理变化均有昼夜节律性,活性高峰多出现在早晨和上午。心力衰竭时常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夜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交感与迷走神经功能的平衡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心力衰竭时血压昼夜节律容易发生改变的主要机制。心力衰竭时HRV各项指标除明显下降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昼夜节律的改变。

1.心力衰竭的昼夜节律 血压心率、儿茶酚胺释放和血小板聚集等与心力衰竭有关的生理变化均有昼夜节律性,活性高峰多出现在早晨和上午。

2.血压及心率的昼夜节律 心力衰竭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减小,导致夜间与白昼的血压水平接近。多数患者表现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心力衰竭越严重,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病率越高。心力衰竭时常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夜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交感与迷走神经功能的平衡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心力衰竭时血压昼夜节律容易发生改变的主要机制。

3.心率变异性的昼夜节律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的程度与心功能有关,心功能愈差,HRV降低愈明显,预后愈差。心力衰竭时HRV各项指标除明显下降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昼夜节律的改变。在心功能Ⅱ级时,尚存在昼夜节律性,但有减低趋势;在心功能≥Ⅲ级时,HRV的昼夜节律性消失。心功能愈差,HRV下降愈明显,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愈差,愈偏离正常状态下的HRV昼夜节律,直至Ⅳ级心功能时HRV昼夜节律消失,导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愈大,猝死的风险也就愈大。

其他指标,如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ANN)、R-R间距标准差的均值(average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N-N intervals for each 5min,SDNNIDX)降低,全日可呈一低平曲线。

心力衰竭患者注射阿托品后心率加快的幅度降低,其降低的程度与心功能不全的程度正相关,说明心力衰竭患者迷走神经功能降低,而且心功能不全越重,迷走神经功能越低。另一方面,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在用血管扩张药使动脉压下降时,反射性心率加快的程度明显降低。因此,心力衰竭患者心率的调控受到双重损害,即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功能降低的同时尚伴有交感神经加快心率的能力降低。

低频(low frequency,LF)成分主要反映交感神经活动,与完整的压力反射及交感神经传出有关;高频(high frequency,HF)成分反映迷走神经调节活动;总功率(total power,TP)反映自主神经的中枢整合功能;LF/HF反映自主性平衡。心力衰竭患者LF、HF、TP、LF/HF呈平坦趋势,表明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活性的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心力衰竭患者00:00—04:00时段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呈现出与健康人群截然相反的趋势。这种节律消失的主要原因与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受损有关,其中迷走神经损害更严重,并且出现心脏对自主神经调节的反应低下,表现为LF、HF昼夜节律消失。

4.心排血量的昼夜节律 心力衰竭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和心排血量(stroke volume,SV)之间总体上也是正相关的,但是在凌晨01:00—04:00时间段,心力衰竭患者HR下降而SV上升,呈负相关,造成此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处于一天中最不稳定的状态。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在01:00—04:00时间段,HR下降而SV上升的原因可能为重度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能受体及其传递调控障碍导致心脏内源性神经激素系统激活,局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呈现出心肌收缩力增强的“交感神经兴奋”样反应,出现整体迷走神经张力相对增强下的局部交感神经兴奋的矛盾调节状态,血流动力学出现剧烈波动,从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