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十年前情景再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十年前情景再现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眨眼间距唐山抗震救灾已40年了。刚刚粉碎“四人帮”后的新一届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随即,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纷纷投入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活动中。一时间,抗震救灾、支援唐山成了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文/张兴群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眨眼间距唐山抗震救灾已40年了。每当回想起抗震救灾的往事,脑海立刻就浮现出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形成了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1976年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多事之秋。在那一年, 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毛主席三位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特别是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将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市夷为平地,致使约计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个家庭解体。死亡人数达24.2万多人、伤残16.4万多人,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全部中断,满目疮痍,灾难沉重。

刚刚粉碎“四人帮”后的新一届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为此在第一时间人民解放军、医疗组织、红十字会等首当其冲,从四面八方赶赴抗震救灾一线,他们空投救灾物资、抢救伤员、控制灾情。随即,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纷纷投入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活动中。一时间,抗震救灾、支援唐山成了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当时我正在公社海河连队任施工员。在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年长我两岁的哥哥去唐山乐亭救灾打井了。我十分羡慕哥哥的行动, 自己也恨不得立即赶往唐山参加救灾活动。时间不长,我也如愿以偿了。记得那是1976年的中秋节前夕,我收到了去唐山抗震救灾、修复陡河的通知。当时我高兴得立即给哥哥写信报喜,告诉他我也要到丰南救灾了,并告诉他经常联系,互相鼓励。能作为抗震救灾队伍的一员,我心情的确十分振奋。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作为先头部队去完成施工技术工作,并且又是抗震救灾。

在接到通知的第二天,我兴高采烈地带上行李赶往了县城的海河指挥部。在县城内我发现“抗震救灾、支援唐山”的条幅和满街的红纸黑字的标语比比皆是,整个县城弥漫着紧张而富有亲情的浓郁氛围,彰显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了海河指挥部大院后,场面更是动人。海河指挥部的院内四周以及即将开往救灾工地的车辆上贴满了醒目的抗震救灾标语。县政府领导、海河指挥部领导等前来为我们送行,并嘱咐我们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救灾任务,为灾区人民造福、为枣强人民争气!就这样,我们带着全县人民的嘱托、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惦念、关心,坐上了当时最先进的运输车辆即解放牌汽车,风驰电掣般驶向了唐山丰南方向。 记得当时是4辆汽车,听说这是政府从储运公司、化肥厂等单位抽调的标准最高、性能最先进的车辆。为了充分利用交通工具,车厢底部装满了测量工具及办公用品、往上就是行李。我们每辆车约20多人相拥在一起、坐在行李之上。其实,人货混装、行程这么远的路是有危险的。但是非常时期、运输工具有限,谁也顾不上这么多了。上午10点我们正式出发,出发时每人发了两块月饼、一绿军用壶水,中午不停车。人们饿了吃月饼、渴了喝自带水。沿途各地交警不查、运管不问,特殊时期一路绿灯放行。

但时值中秋,天气特别晴朗,中午时分仍有着夏天的炎热。当车辆驶到天津北时,人们不约而同地闻到了刺鼻的糊焦味儿。停车检查,发现一轮胎因长时间行驶与路面摩擦发热而冒起浓烟。大家见此状赶紧将所带水壶全部拿下往冒烟的轮胎上浇水降温后,又驱车驶向了目的地 。下午5点多,到了丰南县越支村西海河指挥部驻地。车辆停在了一片刚刚收获的玉米地里。大家顾不上一路颠簸的劳累,赶紧动手搭窝棚、铺稻草。一直忙到掌灯时分大家才铺盖挨铺盖地放下了行李。特别是炊事班就更为难了,初来乍到别说菜了,就是做饭的水也是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的。为此晚饭就是每人一碗“疙瘩”。没咸菜,大家就往碗里撒点儿盐。生活是艰苦了些,但这和灾难相比能算得上什么呢?第二天我们便开始紧张的测量工作。当时我只有21岁,是我们县团测量队最年轻的一个。为此我的任务是“跑尺子”。即在进行施工前,技术人员要根据修复河床的需要及筑坝的尺寸要求,绘制出若干个横断图、纵段图。技术人员则根据现场情况分成多个测量组。每组视镜1人、记录1人、跑尺2人。当然跑尺是整个测量工作中最累的工种了,因为视镜者可以选择放置仪器位置,而跑尺的则必须沿着其河床中断方向、横断方向,以及地形起伏变化点立尺测量。先不说河床的泥泞,就是河里的一片片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就给“跑尺”带来了很大困难。我每天跋涉在河床内、穿梭在蒲苇丛,特别是河床内泄洪后淤留的无名尸时而可见,稍不注意就会在草丛踩到或被尸体绊倒。特别是那些腐尸所散发出的气味更是让人难耐。当时余震仍接连不断发生,飞机也在重点区域经常喷洒着防传染病的药物。我和大家一样身临其境,没有恐惧感,更没有劳累感。白天忙了一天,到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配合工程技术人员核对数字、绘图等。

经过20多天的努力,我们县团修复陡河的前期测量工作全面完成。接下来各公社连队的施工人员陆续到场。一时间陡河两侧工棚林立,河床上下红旗招展、银锨闪烁、车轮飞转。人们按照设计要求将河内的泥土一锨锨装入手推车,然后按照要求运到需要筑坝的区段。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筑坝是有土质和密实度要求的。具体说来,就是要求:红土(黏土)做帮,砂土填芯。然后每层由“东方红”拖拉机拖着羊角碾来回碾压,直至达到密实度要求为准。虽说我们的工作看似和抢险救人相比平淡了很多,但从民工到技术人员人人都是满腔热情、高度负责、积极奉献。当时连队的生活就是以红高粱米饭、玉米窝窝头为主粮,挖运土方是靠人推肩拉。一辆单车往返百十米的距离、每人每天要完成6~7方土,个别的还能完成8~9方土。人们不畏劳累、不畏艰苦,陡河工地和其他抗震救灾项目一样无不呈现着“人定胜天”的高昂士气。我当时已回到了连队负责技术工作,每天忙于测量土方、测量边坡、调剂筑坝用土等等。晚上还要加班加点进行计算、汇总,然后第二天向县团汇报。

清晰记得,那年我以吃苦耐劳、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独立完成了连队施工技术工作,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被指挥部评选为“抗震救灾标兵”。得到这一殊荣备受鼓舞,我将这一喜讯立即写信告诉了同在唐山乐亭抗震救灾打井队的哥哥,并鼓励他多干工作,为灾区多做贡献,为衡水人争光。由于我工作努力,连队领导安排我为冬季留守负责人,领导其他3名人员看守施工物资,第二年春天还要继续施工。

留守值班,是比较轻闲的事情。我们也有了和当地人多接触的机会。因我们的工棚距越支村比较近。为此我们将一些剩菜、剩饭等送给当地老乡喂猪,有时还帮他们在我们县团百货组买些在当地买不到的东西(如手电、暖壶、红糖等)。他们也十分热情好客,曾几次到工地要求为我们洗衣服、做被褥等,都被我们一一谢绝了。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姓谢名叫玉兰的大嫂和姓冯的大哥多次邀我们去他家一同过春节。我们留守人员真是盛情难却,就和冯家哥嫂欢聚一堂,共同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我没有什么突出表现和惊人的事迹,但这是我离开师傅独立做施工技术的一年,且又是光荣的“支唐”职工。我从中感悟到了很多、成熟了很多。在此过程中我亲身感触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亲情观,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于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也有幸体会到了唐山人热情好客、 自强不息的坚毅。

我永远不会忘记抗震救灾这一幕,也更不会忘记曾经工作过的陡河工地!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故地重游,去领略那碧波荡漾的陡河风光,去呼吸那陡河大坝的泥土芳香,去看望那些曾经相识而现在叫不上姓名的越支乡亲们,去逛逛那从废墟崛起的美丽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唐山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