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十年前的高考与我的化学缘

四十年前的高考与我的化学缘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7年出生时正遇上“反右”运动,1967年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碰上“文革”,1977年有幸参加了中断十年的高考,1997年亲身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而2017年的今天又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和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当时是春季升学,通过考试录取,于1973年初升入高中。这样一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10月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还在务农的我可谓欣喜若狂。

戴伟民

人生一甲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生于1957年,60年中经历过的国家大事都碰巧与含“7”这个数字的年份有关。1957年出生时正遇上“反右”运动,1967年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碰上“文革”,1977年有幸参加了中断十年的高考,1997年亲身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而2017年的今天又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和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日子。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赶上了祖国从动乱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走向繁荣富强的年代。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是国家强大了,才给我们个人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我出生在宁海城关。在长街镇上小学三年级时,“文化大革命”波及小镇,课堂上常读语录、背“老三篇”、写批判文章。高年级同学向外串联,在校的学生也纷纷自成一帮,戴上红袖章,成立“红卫兵”“红小兵”组织,幸亏当时年幼,没有做过错事。1972年底,上初二时有一段时间恢复了文化课学习。当时是春季升学,通过考试录取,于1973年初升入高中。1975年1月高中毕业后,按政策,家中长子必须下放插队,未满18岁的我就去了20里外的农村下乡务农。相对于大城市去边远地区上山下乡的青年,我插队的地方相对富裕,劳动虽累但生活自给自足以外,年终还有现金和实物分红。这样一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

我的高考经历虽不出奇,但也是好事多磨,有过一番曲折。我自幼喜欢读书,向往能进大学学习,但因家里经济困难,初中还有过一次短暂辍学的经历。1977年10月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还在务农的我可谓欣喜若狂。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骑自行车赶回20里外的镇上独自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在一盏黄色钨丝电灯下,练习手头能找到的所有数学题。每晚我都是在自学、做习题中度过的,白天再赶回地里出工。考试最终通过了,还上了镇上贴出的红榜,可惜没过体检关。依稀记得是心律不齐、血压高、肝肿大之类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应是劳累、用神过度所致。当年正二十,年轻气盛,一心扑在复习上,没感觉到身体的变化。1977年高考落榜后,我进了村里的中学,做代课老师,教物理和化学。其实自己高中也没学过多少物理和化学知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不过这倒帮自己重温了这两门功课。1978年重新参加高考,除英语外,各科得分均衡,以化学分最高,进入杭州大学化学系学习。据说那年化学试题容易,化学试卷得高分者众,这无形中吸引了一批考生报读化学,这是我与化学结缘的起因。

进入大学学习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对每一位有志于探索未知世界的青年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特别是能遇到一位优秀的导师,得到面对面的指导、提携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在杭州大学的四年学习,是伴随着强烈的求知动力度过的。与来自城市的同学相比,自己基础薄、起点低,英语还是从字母学起的,差距和压力都很大,但这也无形中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学习。1981年我以全优成绩获得首届杭州大学奖学金。

我对有机化学反应及物质相互转换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得益于有机化学老师的精彩授课,最后选择了有机化学专业学习并有幸跟随黄宪教授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从此开启了探索有机分子世界的旅程。黄宪教授是江苏扬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于2010年在杭州逝世,他是引领我进入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启蒙老师之一。1982年我从杭州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得到黄宪教授的关心和提携。1992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后,黄宪教授多次邀请我回杭州大学和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另一位启蒙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教授。周先生是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于2012年在上海逝世。他的研究成果除了甾体激素药物、口服避孕药等的合成外,另一项突出的研究贡献是参加并完成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测定,确定它是一种新颖的倍半萜内酯,随后完成了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作者的奖学金证书和毕业证书

我1982年9月考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从1983年下半年起在周维善教授的课题组从事甾体化合物的化学合成,于1984年12月硕士毕业并继续攻博,后因去日本京都大学读博而离开了周维善教授的课题组。在上海有机所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从事科研的献身精神,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写文章遣词造句反复推敲,一丝不苟。我有幸在周先生指导下,几经修改并于1985年6月发表了第一篇英文论文,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非常凑巧的是,黄宪教授的叔父和周维善教授的导师同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甾族激素药物工业奠基人黄鸣龙先生。他于1945年发现的“黄鸣龙还原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有机化学教科书上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人名反应,他领导研制的甲地孕酮等计划生育药物对我国始于1982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顺利执行、保障妇女健康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0年前恢复高考,给了我上大学学习的机会,让我接触到在科研第一线探索的优秀科学家,进入有机化学研究的领域,并为以后去日本读博、去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最终回到香港科技大学就职打下了基础。

可以肯定地说,40年前的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位大学教授和有机化学研究者。

戴伟民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浙江宁海人,1978年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1982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1984年12月获理学硕士学位并继续攻博。1985年10月去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读博,于1990年3月获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1990年5月至1992年8月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9月就职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至今。已培养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近20名,博士后和研究助理近20名。近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活性复杂大环内酯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相关成键方法、催化剂和合成策略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