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科技人生回顾

我的科技人生回顾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7月,我被分配到坐落在公主岭的东北人民政府直属的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畜产系从事研究工作。1959年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给吉林省,成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本人负责畜禽饲料、营养学科的研究和专业学科的组建工作,并在以后的40多年间,都稳定地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因工作离不开,经过三次延聘,直到1994年我66岁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为我院与韩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加强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1928年5月,我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县,祖籍安徽合肥。父亲杨桂庭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青年时期闯关东来到东北辽宁省营口县,在当时的牛庄邮政局打工。后与当地农村姑娘结婚,生下我们兄弟姊妹4人,我是次子。父亲勤劳能干,很精明,曾担任南方人同乡会的领导,做过中药材的生意,也曾是当地粮站、酒厂的股东,代同乡会开办过平安电影院。我的小学中学时代有三件事非常值得回忆:一是在我读小学最后两年,转入了营口县基督教会办的学校,这个学校条件、师资、教学质量优于其他小学,在这里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学习方式;二是在1945年8月15日光复以后,当时中学秩序很乱,几近停顿状态,我就利用这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借阅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等名著,充实了我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三是在祖国光复后至1946年间,我参加了“营口渤海乐团”民间团体,作为第二把提琴手,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我觉得,学生时代有了音乐、文学、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知识修养,对于我以后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均有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1946至1951年,是我的大学时代。这5年,我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是形成我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整个人生和科技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年夏天,我进入东北大学先修班(预科)学习,后经全国考试于1947年春进入东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开始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后经过两年的学习,逐渐改变了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看法,慢慢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当时东北大学的师资堪称是东北地区一流,学校也有很好的规模条件和教学水平,许多教授都是国内知名的。大学后两年我担任了畜牧专业高年级的班长,那时学校提倡学生与老师共同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时候我经常与老师进行学术讨论,有一次与系主任老教授就生物遗传学的问题进行了争论。1950年,四年的大学该毕业了,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毕业离校参加工作。我觉得当时因为时局动荡、学校搬迁等影响了学习质量,为补充知识的不足,我自愿多留级一年继续学习。所以四年的大学我读了五年,到1951年7月我才参加工作。

杨嘉实

1951年7月,我被分配到坐落在公主岭的东北人民政府直属的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畜产系从事研究工作。1959年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给吉林省,成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本人负责畜禽饲料、营养学科的研究和专业学科的组建工作,并在以后的40多年间,都稳定地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因工作离不开,经过三次延聘,直到1994年我66岁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但是在办理退休手续后的10多年里,我还依然承担一些重要科研任务,直到2007年末才完成我57年的工作历程,才无牵挂地彻底地安度晚年了。

我人生中主要工作经历是这样的:1951年7月我到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畜牧系做技术员工作,后晋为助理研究员和系的科学秘书。1951至1956年,我一直从事短角牛繁育和牛舍的现场技术管理。1960至1963年,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调到院办公室科研科,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工作4年。1964年,为加强畜牧所学科管理需要,我又被调回畜牧所工作,被任命为家畜饲养研究室主任。1981年我晋升为副研究员,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1989年畜牧研究所扩建为畜牧科学分院,原家畜饲养研究室扩建为动物营养研究所,我被任命为名誉所长。当时我已经61岁,因为工作需要被延聘继续工作。

在职工作期间,曾有3次参加全国性培训班学习深造。1952年秋冬,参加了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畜牧科技人员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学习,颇有收获。1956年8月至1958年2月一年半时间,被选派到哈尔滨农学院,参加农业部举办的苏联家畜饲养专业专家主讲的研究生和进修生班。这是一次难得的深造,对日后开展科研工作起到重大作用。1981年8至9月一个半月时间,在南京农学院参加著名外籍专家丹麦国家畜牧研究所生化研究室主任G.Thorbek博士(女)的专题讲学和培训。此后我与这位专家联系较多,进行了同领域的学术交流,对促进我的科研工作有较大作用。

1984年10月至11月间,我和时任副院长洪绂曾两人,去英国进行“饲料生产和家畜营养代谢”专题考察。一个月时间,几乎完成了对将英国本土各地区主要大学和研究所的考察。重点考察了英国动物营养研究中心(罗威特研究所)和草地资源研究机构及其他动物营养、高山草地、畜禽繁育等研究机构,全面了解了这个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畜牧学科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借鉴。

1985年,我赴美国参加家畜能量代谢第十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了本人的论文,被收入在本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会议期间还参观考察了美国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心和人的营养研究所,学习掌握了一些研究动态和趋势,为本院畜禽能量物质代谢科研工作的今后发展提供了经验。

1995年8月,应韩国动物营养饲料学会的邀请,出席了在汉城举行的韩国大型饲料工业企业负责人培训班,我在班上做了题为“中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发展概况”的学术报告,受到会议关注,收录在培训班论文集中。期间,还对韩国有关大专院校和大型饲料企业进行了技术访问和考察。本人代表中国动物营养学分会(受该会委托)与韩国饲料营养学会,正式建立了联系关系。为我院与韩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加强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1998年9月,受第三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讨论会组委会邀请,到上海参加了“第三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讨论会”。我在会上做了“中国动物营养(饲料)科学研究成就与展望刍议”的学术报告。通过这次会议,我学习到了世界各国在鱼虾和水产专业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对于开阔视野有很大帮助。

根据我院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还重点组织了两项引进智力和人才的短期学术活动,取得显著效果。一是1986年10月,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名义特邀日本国家禽营养和能量代谢研究领域著名教授(时任日本国畜产学会会长)田先威和夫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为提高这次学术交流效果,在公主岭举办了7天学术报告会,我国北方八省市有关大学、研究院所共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报告会由田先威和夫主讲,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日本在家禽营养科研方面的新进展,对我院科研有很大帮助。同时,田先威和夫教授还与我院畜牧所家畜饲养研究室,深入交流了实验室建设和能量代谢开展的工作情况,本人在这次活动中负责全程组织协调。1989年,我院还邀请荷兰国家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A.H.J.Van Es教授来院考察和学术交流,我负责做接待工作。同时在很短时间内,还组织召开东北三省有关农业大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参加的学术讲座,并结合正在组装试制的新型呼吸测热装置的技术流程,进行了学术交流。这次学术交流,尽管时间很短,但是收获很大。

我从1951年参加工作到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到1998年,实际参加科学研究课题与项目有24个:

短角牛繁育(1951-1953)、猪高产快速育肥综合技术研究(1958-1959)、生猪快速育肥方法的试验研究(1959)、耕马(骡)饲料定额、饲养管理技术经验调查研究(1963-1966)、鸡的饲料酵母的应用试验(1972-1974)、以青粗饲料为主发展养猪技术调查研究(1973-1975)、发展集体养猪综合技术措施调查研究(1973-1978)、吉林省猪的饲料配方和饲养标准的研究(1978-1983)、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研究(1979-1983)、瘦肉型猪的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的研究(1984-1985)、猪用呼吸测热装置试制(1980-982)、猪鸡能量代谢及其测试方法的研究(1985-1989)、猪羊鸡兔新型呼吸测热装置研制(1986-1990)、人工瘤胃发酵饲料的研究(1973-1977)、国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编制饲料成分表(1983-1987)、吉林省饲料资源及其利用的调查研究(1980-1981)、吉林省配合饲料资源调查研究(1983-1985)、全国饲料和牧草硒含量的调查研究(1980-1983)、非蛋白氮饲料(异丁基二脲)开发利用研究(1983-1986)、饲料消化能值离体测定及P2F冻干粉加工工艺技术(1984-1985)、中国饲料区划研究(1985-1987)、貂狐貉饲料标准及其干饲料配方的研究(1988-1991)、特种动物饲料配制技术研究(1991-1995)、猪用优质高效配合饲料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1995-1998)。

在上述24项课题中,本人承担主持的20项,其中16项是独立主持的。这些项目中,院自选课题只有2项,省农业厅和省科委立项的课题10项,国家部级立项的11项,属于联合攻关的9项。在上列24项科研课题中,有的因为实施和完成年代很早,那时国家还尚无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获奖的政策规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有了科技成果奖励政策,本人主持和参与的课题有17项,经过鉴定,被认定为研究成果,其中的11项获得各种不同级别的奖励: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省科学大会奖1项。本人还被授予“全国饲料工业科技进步奖励的特别奖”荣誉,(该奖只授予全国的各行业知名专家共31人)。

回顾50多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经历,本人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了不少进展,真是来之不易。其中有几个成果,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实事求是地评价具有开创性的成就。对推动科技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了吉林省的动物营养研究机构。1959年在畜牧所建立了家畜饲养研究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深感到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关键技术亟待解决,迫使本人产生了必须尽早将已有的研究室扩,建为动物营养研究机构。在80年代初,因为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本学科才有了科技队伍快速发展的条件等。如,新招收自行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调入了新的人员,获得了一些较为重大的科研项目,改善了一些科研条件。1989年省政府批准原畜牧研究所扩建为畜牧科学分院,同时也建立了动物营养研究所。本人虽已超龄,但总院领导却又破例任命我为名誉所长。党委领导还和我进行了认真的谈话,提出了三项任务要求,实属是加强。这个研究所的建立是经过多方努力才实现的。简单地说,就是经本人建议和院领导同意,本人与时任院长的洪绂曾一起到省农业厅,并找到主管科技的副省长,当面汇报有关情况,最后才被省政府批准的。

二是,创建畜禽能量代谢实验室。畜禽能量代谢实验室的建立,在本人科技生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吉林省农科院开创的应用基础性科研工作的亮点之一,对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57年,本人在苏联专家的研究生进修班学习期间,就萌发将来一定要建立和做好动物能量代谢领域的科研工作的想法。恰在这时,一位大学期间的老同学(留苏的研究生),由莫斯科寄来三本关于能量代谢(呼吸测热)方面的专题资料,这可算是有力的引路。从此,我就常去图书馆查阅和搜集资料,逐步深入了解和产生了浓厚兴趣,坚信这门科学才是该学科营养学和饲料学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再加上老院长唐川赴苏考察、开会回国后,对我特别指示一定要把这门学科搞好,要力争达到有关实验室(原苏联畜牧研究所能量代谢研究室)水平。这是我做好这门学科创建工作的强大动力。后经若干年的技术储备,在全国正式立项开展畜禽饲养标准攻关任务时,才决定进行猪的呼吸测热装置的试制。经许振英教授的支持和推荐,特邀杨诗兴、彭大惠两位教授来所对该装置技术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和通过。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当地冰箱厂协作,前后共试制成功了3台猪用密闭式呼吸测热装置(其中1台支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使用)。在以后若干年间,又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农业部、和吉林省科技厅等部门继续立项支持,又相继研制成功禽用小型和中小动物使用的各种气体回流方式的固定型呼吸测热装置多台。应用这些新型仪器,测试了能量物质在体内代谢的结果,为制定能量物质需要标准提供了更为科学依据。被测试的动物有:猪、羊、鸡、鹅、貂、狐等。经鉴定专家评定,各项成果为国家填补了空白,基本上达到国内领先或接近国际技术研究先进水平。由于在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进展,本人被邀请首次参加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家畜能量代谢第十届学术讨论会,并发表了学术论文。以后又相继在第11、12、13届学术讨论会(每3年一次)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我院畜禽能量代谢实验室也被纳入世界各国能量代谢实验室名录中,从而极大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知名度和学术地位。

三是,饲料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获得突破。时任吉林省农科院家畜饲养研究室主任的我,通过对本省畜牧养殖业现状考察认为,制约其更好发展的因素,是各种饲料资源能否被合理利用,发展制约因素和问题是什么,这些关键问题必须摸清。为此,1986年在省科委立项后,大规模开展了这项调查研究工作。由省科委牵头,我院主持实施。当时组成了包括农业、林业、草原、轻工、化工、食品加工和矿产等省内多部门、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调查组,开展了该专题的详细调研。还邀请了省内农经和情报信息专家参加工作,畜牧养殖和饲料将生产企业列为被调查的主体,因为这项工作带有创新性质,在国内立即产生了良好的正面影响。国家商业部于次年也组织了国内12省(市)的饲料工业生产和相关部门,开展了与此十分类似的“配合饲料资源调查研究”,还特邀本人为技术顾问。实际上我省的工作已对全国饲料资源调查利用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全面完成本省的饲料资源调查任务后,课题组形成了多项调查研究报告和综合报告,对全省进一步开发利用饲料资源提出了具体规划和建议,受到省政府的重视,省计委和有关厅局又一次重新制定了我省畜牧业发展和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件事使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单位在省政府重大决策时应该如何当好技术参谋的重要性。

四是,研制和推行畜禽的饲养标准。在牧业养殖生产中,有了畜禽优良品种还不够,还要有相应的饲养标准和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及饲养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畜禽品种的良好性能。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就开始将制定各种畜禽(含毛皮动物)的饲养标准和相应的饲料配方技术,作为重大科研任务来实施。本人亲自主持过3个猪的饲养标准和鸡的能量需要量课题研究,后来还主持过貂、狐、貉等珍贵毛皮动物的饲粮标准和饲料配制技术等课题研究。这类研究课题因为综合性较强、技术难度较大,不仅需要进行饲料和饲料的消化和代谢试验,还需要进行饲养效果的对比试验,对相关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配方调整后,最后还要进行有相当数量群体的生产效果的大群应用试验,结合各项试验,还要配合分析测试饲料营养的组成成分。在得出理想结果后,最后总结呈报标准化管理部门,得到批准后才能实施。工作量之大,研究年限持续较长,必须与有关养殖企业协作才能完成。如,在毛皮动物课题研究中除本省貂场、狐场之外,还要和辽宁省、山东省有关养殖企业协作。又如,猪的饲养标准研究曾与省内十多个种猪场协作,蛋鸡、细毛羊和蛋肉兼用型鹅的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等课题,也是与其他相关种畜禽养殖场协作,完成研制最后推广应用。上述种种研究工作,说明本院动物营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展,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很值得总结和回忆。

五是,开辟了特产动物饲料营养研究的新领域。吉林省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毛皮、茸鹿等特产动物的生长繁殖,是特产经济动物的良好生产基地。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投入巨额资金,在省内相继建立了很多繁殖基地。但因饲料和营养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制约了特产经济动物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当时省科委明确提出,要尽快开展这个新兴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做好技术服务。经省科委立项,我们开始了“珍贵毛皮动物(貂、狐、貉)的饲粮标准和干饲料配方的研制”研究。通过本院开展的饲料消化和代谢试验(与山东、辽宁和吉林等单位协作),提出了三种毛皮动物饲粮营养水平(需要量)推荐值,同时还提出各种干粉料的配方,在多处联合试验基点示范应用,效果良好,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特殊的干粉料加工技术工艺中,采用了超微粉和高油含量的措施等,干粉饲料新产品质量优良,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动物性原料和降低成本,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配合颗粒料等比较,简便易行,效果良好。为尽快使动物营养和饲料配制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作为特产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我,尽量创造条件将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由特产动物专业委员会组织,在公主岭和威海两地,分别举办了我国特产动物营养、饲料的第一届、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同时还编辑两届会议的论文集。

六是,培养专门科技人员。在培养人才方面,我做了很多努力。在动物营养研究所建立前多年间,80 年代初,经过院领导特批,本人分两批次直接培养7名动物营养学科的硕士生,其中一名是为东北农业大学代培的,后来有3名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国外做研究工作。除了培养研究生外,也对在职科技人员进行定向培养,使其发挥出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后期也成为本专业研究骨干。这些人都深切体会到,对于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在国内有计划通过进修深造,也是自力更生培养技术人才的好办法。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某个领域内取得一定成就,那么你就会在这个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随之而来就会承担一些学术兼职和社会兼职。这对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都有好处,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979—1982年,我被评为吉林省农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畜牧兽医学组成员,同时又为农业厅系统技术职称评委,后被省政府任命为全省农业专业高级职称评委。1986-1991年,还被聘为吉林省畜牧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吉林省畜牧局学术委员会委员。自1985年起,受聘为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展预测专家组成员,并长期担任吉林省科委科研立项论证组(畜牧兽医专业)主要成员。1980-1988年,曾任吉林省畜牧兽医学会草原饲料委员会副主任和动物营养学组副组长,还兼任《吉林畜牧兽医》杂志编委。1987年起,曾担任吉林省标准化协会畜牧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1991年起,曾担任第四届吉林省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并兼任营养饲料学组组长。本人最早受聘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畜牧专业有关学科组的评审委员。1990年后,为一般性评委至2002年止。

长期兼任职务从事动物营养学科的学术活动,这是我一生中付出劳动最多收获最大且成效最显著的重要经历。在1980年由许振英教授发起建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系统中的“中国畜禽营养研究会”后,本人就先后任为理事、常务理事和荣誉理事,还获得奖牌。

1996-1998年,本人被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聘为特邀研究员, 2002-2005年,又被211工程重点大学的东北农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学术组织和团体兼职,对于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业务发展,发挥了和重要作用。在受聘各项目的评委的兼职中,每一年都参与评审过很多科研申请项目,不仅为国家决策基础性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参谋作用,同时,本人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受益匪浅。在兼职东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期间,曾定期赴校为动物营养学科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等,进行高水平的“动物能量代谢研究领域进展”的讲座,还参加了有关学术会议,为培养科技人才付出了自己的辛劳。

对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来讲,总结试验研究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出版科技著作等,提高各种写作能力,均是一个必备的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世代传承,推动生产发展;一方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不断推动科技发展。在这方面本人是有深刻的体会的。长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撰写了很多的学术论文、试验报告、资料等和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现在回顾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类,总计有224件。其中,饲料资源调查及其利用29件,饲料营养价值评定14件,饲料标准和饲养综合29件,畜禽能量代谢55件,人工瘤胃发酵饲料16件,经济特产动物75件,其他6件。这些文献资料中,有116件已收在正式出版物、全国会议论文集中,有的是专题学术会议和讲习班所做的报告,有的是向领导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科学技术著作类。本人的全部学术著作,包括合著、主编、参与编写、主译等。由正式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共11部:《养猪饲料》(杨嘉实、洪绂曾,吉林人民出版社,1976年)、《中国饲料区划》(参与编写,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中国饲料学》(编写有关能量代谢部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获二等奖)、《饲料价值评定方法》(编委之一,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年)、《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参加编写吉林部分,农业出版社,1985年)、《人工瘤胃发酵饲料》(韩正康、杨嘉实、何振东,中国科学出版社,1976年)、《畜禽能量代谢》(杨嘉实、冯仰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中国特种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配制技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特产经济动物饲料配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配合饲料讲座(上卷)》(日译汉,参与翻译,农业出版社, 1987年)、《氨基酸饲料学》(日译汉,主译,农业出版社,1989年)。

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这是科研单位的根本任务之一,只有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才能体现科研单位存在的价值。亲身经历的科研工作实践,深感到科研成果应用的重要性。本人参加过20多项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究竟采取怎样的转化方式为农牧业生产服务更好,我感到十分重要,我的感受十分深刻。我认为,一是,要编制好各种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技术资料等,通过公开发表和广泛交流,让农牧业生产单位和企业广泛知晓,并能查阅、选用和参考。二是,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建立研究基点(基地),做好试验示范,这是技术成果推广的好途径、好办法。本人参加过怀德县畜牧兽医综合基点和榆树县养猪积肥综合基点,前后9年之久,还曾兼任这两个基点负责人。在此期间,全面与畜牧业生产结合,研究总结生产中的关键问题,颇有收益。三是,有些科研成果必须经过当地政府部门审批,且与业务行政部门配合,才能进行推广应用。本人主持的一些课题,都是遵照这些程序才推广应用的,得到了养殖生产单位的认可,生产性能得到提高,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建立饲料新产品中试车间,或者是新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有规划地进行销售和推广,从而使养殖生产者应用起来,这也是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本人在承担研制珍贵毛皮动物饲粮标准和干粉饲料配方工作的同时,就超前地建立了特产动物饲料中试车间,后期正式扩建为饲料生产企业,在东北地区进行推广,实效明显。四是,主动向有关政府部门呈报有关研究成果文件,汇报科研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科研单位要做好政府的技术参谋。

科技奖励和荣誉,是国家对科技工作者贡献的肯定,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多年来,本人获得众多奖励和荣誉。1983、1984、1985年分别被授予院、所先进工作者,院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被院授予工作30年荣誉称号,1998、2008年分别被院授予优秀科学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3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吉林英才奖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4年被授予“猪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方”攻关课题组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予“荣誉会员”镀金奖章;1994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评为20世纪500杰出人物,列入20世纪500杰出人物词典中;1993年被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列入《英国剑桥名人传记词典》。

回顾我六十多年科研工作经历,之所以能够取得多方面成就与荣誉,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要的一条是思想政治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本人一生一直努力进行政治思想的自我教育、改造和修养、锻炼。在农业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初期,本人特别爱读原苏联革命时期的文学和政治著作,自觉地以英雄为榜样,逐渐在工作中养成下定决心,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品质。在原苏联专家的研究生进修班期间,一心想当科学家,就自觉地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著作,用哲学思想来武装头脑,对于树立正确宇宙观和科学观,有很多大帮助。还十分明确地认识到,科学工作者必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要勇于在风险中去探索。为了积累更多的知识,凡是有益的书籍、资料,我都尽力大量去查阅,为了不浪费宝贵时间,在几十年工作期间,没有享受过一次在每年定期的休假日。还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想法,所以才能认真求实地对待各种有关问题,逐步学会了用正确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这也是个人长时期自觉努力锻炼的结果,正像一位十分了解本人的省科技部门领导同志对我评价的那样:“为我国畜牧饲养业您贡献了毕生的智慧和才华,你是一位优秀的科技管理工作者,用自己的科学实践来探索和印证管理决策,您对事业的执着、对人生的达观,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些的确是我做人的动力。

第二,组织领导的重视、培养、支持,是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个人已经养成了习惯,自己所想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凡事有利于科学研究视野发展的,都能向上级领导有理有据地反映,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实际上就是在这样情况下才得到领导的决策性支持,本人才能努力去完成。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几乎重要问题都能被立项实施。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加得到领导的信任,诚信是最根本的。有时在公开场合,能说真话不怕得罪人,公正对待一切事物。

三是,能够坚持与各方面的联合协作或国际间合作交流。这是现代农牧业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是否能够向前推进,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途径。在本人科研生涯中,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从事20多项课题研究中,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攻关。本人体验最深的是,我经历过在研究所和科研组织管理部门工作时间达7年之久,从中学习到不少宝贵经验的结果。

在总结成就的同时,我也进行了反思,自己在长期工作期间,也有过很多缺点和不足,其中除个人科学素质不高、修养不够因素外,还有一些无法克服的因素,影响了工作更好的开展,也常常因此而感到内疚。衷心希望我的科研工作经历能给人一些积极的启迪和帮助,此乃我最大的心愿。

2013年11月于公主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