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记忆的多维展望

数字记忆的多维展望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数字记忆未来的发展,有观点认为数字记忆还远未达到“全面回忆”梦想成真的地步。该公司公布的10大女性出轨城市排行显示,美国城市占据了大多数位置,排在最前面的是加利福尼亚市。人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探讨数字记忆删除的问题,起码当事人应当首先要拥有删除与自己相关的数字记忆的权利。小度机器人的很多技能都是建立在媒介记忆基础之上的,没有媒介记忆就没有小度机器人技能。

舍恩伯格认为数字记忆已经具有了可访问性、持久性、全面性三大特征,而我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正在逐步地被数字化并存贮在互联网的云端之中。如果说记忆数字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那么这样一股“数字记忆洪流”又会将我们带往何处?

1.多多益善的数字记忆

关于数字记忆未来的发展,有观点认为数字记忆还远未达到“全面回忆”梦想成真的地步。如戈梅尔和贝尔认为,数字记忆看似已经唾手可得,但事实上“许多资料还是相对孤立的,也比较分散。它们并未被全面整合,也没有一个共同的接口得以访问。目前,‘数字记忆生态系统’还没有大范围普及,也存在一些问题:数据格式不兼容、对大量密码和个人资料的需求、电池寿命过短,以及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应用分散在各个设备上。只要这些障碍通通消失,再加上日益壮大的‘云计算’趋势,硬件的更新换代更为迅猛,数字记忆的体验终将被改变,‘全面回忆’也必将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成为现实”[56]。当然,在他们看来,无论人们是否热衷于数字记忆,“这场‘全面回忆’的技术革命即将到来,全世界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革命”[57]。数字记忆将极大地帮助人类弥补自身生物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健康状况,甚至实现在数字空间中的生命不朽;因此,人们应当尽早拥抱数字记忆,将数字记忆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它的益处。

2.亟待删除的数字记忆

与数字记忆多多益善这一观点相反,有学者指出:“所有的技术变革都是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其革命性的积极效果,也要看到由此引发的危机,无所不在的数字摄取工具、精准的地理定位系统、云存贮和云计算又将人们推进一个透明的时空之中。当我们使用数字设备的时候,行为信息被转化为数字碎片,经由算法,这些碎片将还原与现实相对应的数字化个体,由此每个人都在数字空间中被‘凝视’着。”[58]我们就如同被投入了一个通过数字记忆建构的“圆形监狱”,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被凝视的命运。“这种圆形监狱塑造了我们现在的行为:我像被人监视时一样行动,即便没有人监视我。”[59]2015年,全球最大婚外情网站“阿什莉·麦迪逊”遭到黑客入侵,攻击网站的黑客团队泄露了大量会员的注册资料,其中包括个人电子邮箱和信用卡信息。而一家西班牙科技公司利用这些泄露的数据绘制了一幅包含全球48个国家5万个“不忠城市”的世界地图。据该公司透露,在巴西圣保罗市,有34万人注册了婚外情网站会员,成为全球“婚姻最不忠城市”。紧随其后的是纽约(26万用户)和悉尼(25万用户)。而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则是出轨率最高的城市,有13万用户,几乎是巴塞罗那市的2倍。该公司公布的10大女性出轨城市排行显示,美国城市占据了大多数位置,排在最前面的是加利福尼亚市。而在日本、印度、巴西和南非,女性注册用户人数则要远远多于男性。[60]由于网络的“眼睛”无处不在,网络上的个人和组织的隐私、劣迹、不良信用、内部文件、决策秘密等信息一旦被黑客、坏人或敌方得到,用户就会受到伤害、遭受损失,甚至集体、国家的利益也会受损。

如果说人们看待数据的方式正在由局部数据转向全部数据、由纯净数据转向凌乱数据,那么现在人们正由关注数据的因果关系转向数据的相关联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全面回忆”的美好想象虽然能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福祉,但是它也囊括了太多的隐私,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但当所有的数据都被数字化的设备自动记录下来的时候,这意味着彻底的曝光。因此,数字记忆的无限度发展是可怕的,这将使人们失去遗忘的可能,而遗忘应当是生活的常态。人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探讨数字记忆删除的问题,起码当事人应当首先要拥有删除与自己相关的数字记忆的权利。

3.仿生大脑的复制记忆

2015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的研究人员弄清了如何制造带有仿生记忆的大脑装置。乍一看,这似乎只是在新鲜玩意上取得的进展,但事实是,它们能像人类大脑那样存贮信息。这有点像从照相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古老时代过渡到能通过“有深浅、明暗和纹理变化的全彩画面来还原记忆”的今天。研究人员预计,不出几年,这一发明将促使制造功能更强劲的小型芯片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这些新的储存元件或许将成为构建仿生大脑的起点,从而推动机器人研究最令人向往的领域之一即人工智能的发展。

目前,这场复制人类大脑的全球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欧洲的“人脑项目”投资超过18亿美元,试图在未来10年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大脑。同时,美国科学家已经启动了一项持续10年、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准备绘制头盖骨内1000亿个神经元的图谱。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有生之年应该可以见证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仿生大脑的诞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工程学教授史蒂夫·弗伯说,科学家离在芯片上模拟人类储存长期记忆的方式不远了,这将是几十年而不是几个世纪后的事,而且这些芯片最终或许能以远低于今天的价格大规模量产[61]现在,谁也不知道仿生大脑对人类记忆的复制会不会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威胁。

4.小度机器人的三大功能

小度机器人是百度科研团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它能够通过自然的交互方式(语音、图像、对话),依托百度强大的智能搜索技术和海量信息存贮,在准确理解用户意图的基础之上与用户进行信息、服务、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为用户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满足人类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小度机器人会学习、有知识、善交流、能思考、懂情感,是一个“有梦想”的智能机器人。根据百度百科的“小度机器人”词条说明,目前小度机器人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在互联网世界中,“小度”以虚拟的形态出现在百度网页搜索、百度儿童手机客户端及百度儿童iPad端上;在现实生活中,“小度”以实体机器人的形态出现。未来,“小度”将会应用在更多的场景中。

小度机器人的很多技能都是建立在媒介记忆基础之上的,没有媒介记忆就没有小度机器人技能。例如:(1)“影视控”,“小度”能帮助用户第一时间找到各种影视资源,避免多次搜索,“小度”还能记下用户的需求,当资源有更新时,还会及时发出提醒;(2)“营养师”,“小度”能收录营养专家给出的专业建议,为膳食健康提供科学的方法和规划,避免用户不合理地饮食;(3)“考考你”,“小度”能与用户进行知识问答比拼,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数理化生等各个领域;(4)“大记者”,“小度”能够收录最新、最全面的娱乐八卦及时事热点,并可以依据用户不同的兴趣定制个性化的新闻推送;(5)“逗你玩”,“小度”汇集了各种好玩幽默的笑话和段子,化身喜剧大师,让用户在欢笑中得到放松;(6)“小秘书”,“小度”会定时提醒用户之前嘱托的事情,成为智能“备忘录”,避免忘事给用户带来的麻烦与困扰。目前,“桌面百度”已经将“服务秘书化”概念完美融入其中,并收获了4000万用户的喜爱,成为“互联网+”服务创新模式的“领头羊”。[62]

5.科幻派对数字记忆未来的畅想

科幻作品中对未来数字记忆发展的畅想则更为天马行空。当然,科幻世界中的各种看似“无厘头”的大胆想象在给人们带来震惊之余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灵感,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所有的科技幻象中,数字记忆大致有四大发展方向。

其一是数字记忆伴侣。在科幻小说家和影视导演的想象中,未来的数字记忆设备将会高度集成化,它将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已经看到的类似谷歌眼镜、智能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它将发展成为一种可以植入大脑并与大脑直接链接的“可植入设备”——记忆芯片。“在电影《最终剪接》(The Final Cut)中人们花钱给自己的孩子植入记忆芯片,这种记忆芯片可以完整地记录孩子的一生。当他们死后,该芯片会被移除,而一名专业‘剪接师’则负责将记忆芯片中的内容剪辑成一部个人电影纪录片——《重现记忆》(Rememory),并放映给参加追悼会的亲朋好友看。”[63]而在英国电视四台的迷你科幻电视剧《黑镜》(Black Mirror)中,导演布莱恩·威尔士呈现了一个全民植入记忆芯片的社会,在展现“全面记忆”为人类工作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呈现了“全面记忆”带来的各种尴尬、矛盾和困扰,并且通过一个记忆芯片丢失的女配角之口道出“没有记忆的生活反而是更开心的”。

其二是数字记忆改写。在对数字记忆未来的想象中,人们并不满足于对记忆的简单存贮,科幻小说家与电影导演们开始畅想对数字记忆的各种编辑与改写可以进入个体生物记忆的维度,这也就意味着生物记忆可以直接被提取成为数字记忆,而数字记忆也同样可以经过加工后植入生物记忆当中。在2010年的科幻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主人公多姆·柯布就是这样一位职业的“记忆大盗”,他通过高科技手段潜入他人梦境盗取商业机密并植入虚假的记忆。电影导演想象人们的记忆空间是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被搭建、被修改、被植入的,并最终通过记忆的改写来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今天这种记忆改写想象已经在科学界得到尝试,“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科学家们发现,小鼠能够回忆起睡着时建立的人造记忆。而该项实验也首次证明在睡眠状态对大脑记忆的操纵和植入是可行的”[64]

其三是数字记忆消费。当记忆可以被搭建、被修改、被植入之后,人们开始想象记忆是可以消费的。记忆原本是个体的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而当数字记忆发展到巅峰时,人们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原本不可能拥有的各种记忆体验。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在其作品《记忆公司》(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1966)中就想象未来的记忆销售将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生意。主人公道格拉斯·奎德是一名普通工人,枯燥而繁重的工作使他决定要尝试一次虚拟旅行,他可以选择获得亿万富翁的记忆、体育明星的记忆或是情报特工的记忆。

其四是数字化永生。这是数字记忆未来想象的另一个维度,在这一维度中计算机通过大数据抓取的手段在网络中获取一个人在网络上留存的所有数字记忆(图片、邮件、社交网站上的言论等),来模拟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人格特点,甚至将已经死去的人复活。“在一系列以‘超人’为主人公的电影中,超人睿智、严肃的父亲乔·艾尔(Jor-El)早已过世,但‘孤独堡垒’在大屏幕上为之重新塑造了一个影像,‘他’依然可以在电影中解答所有关于氪星历史、科技和文化的问题。”[65]而在《黑镜》(Black Mirror)第二季第一集《马上就回来》(Be Right Back)中导演更是想象未来科技可以通过使用人们的网络数字记忆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数字人”,“数字人”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模拟出现实人的兴趣爱好、思维模式、说话口吻等。导演甚至还赋予了“数字人”一具真人般的躯体,这样的模拟和逼真程度甚至令其最亲近的伴侣都陷入错乱。也就是说,当现实中的人已经离世的时候,那些留存在网络空间中的数字记忆将成为一个人永存于世的重要素材,以至于这些数字记忆在脱离现实存在的人之后仍然具有自我延续和生长的能力。

当然,科幻世界中对数字记忆的畅想不免有些夸张,也未必都能成为现实,但它确实为数字记忆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记忆的设备将更加集成化;数字记忆对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覆盖将更为全面;而数字记忆与生物记忆即人脑之间的连接在未来某一刻将被打通。最终,数字记忆必然成为人类社会运转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注释】

[1]白洁:《记忆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173页。

[2]白洁:《记忆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3][美]伊恩·莫里斯:《文明的度量》,李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219页。

[4]冯亚琳、[德]阿斯特莉特·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王子舟、陈玉顺、郭卫宁等:《书籍存在的理由——关于书籍是否消亡的讨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6期。

[6]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页。

[7]吴雁:《被焚毁的图书馆和被改写的人类记忆》,《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11期。

[8]王子舟、陈玉顺、郭卫宁等:《书籍存在的理由——关于书籍是否消亡的讨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6期。

[9]邹涛:《叙事、记忆与自我》,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10]Gish J.Tiger Writing:Art,Cultu re,and the Interdependent Self[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99.转引自邹涛:《叙事、记忆与自我》,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11]白洁:《记忆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

[12]白洁:《记忆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

[13]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现代传播》2000年第6期。

[14]郑达威:《近代欧洲印刷术传播的经济偏向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5]郑达威:《近代欧洲印刷术传播的经济偏向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6]邹涛:《叙事、记忆与自我》,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7页。

[17]邹涛:《叙事、记忆与自我》,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18]李彬:《传播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04页。

[19]Norman D.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转引自张子淳、樊春雷、王晓嘉:《决策过程中的记忆可提取性效用》,《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8期。

[20]转引自[荷]杜威·德拉埃斯马:《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李炼译,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21]张俨:《<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审美特质对比解析》,《今传媒》2014年第9期。

[22]阳曼:《找寻逝去的时间、记忆和自我》,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23][荷]杜威·德拉埃斯马:《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李炼译,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24][荷]杜威·德拉埃斯马:《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李炼译,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25]姜申:《电影怀旧与消费社会》,《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

[26][荷]杜威·德拉埃斯马:《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李炼译,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27][荷]杜威·德拉埃斯马:《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李炼译,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28][美]丹尼尔·夏克特:《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高申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4-55页。

[29][美]丹尼尔·夏克特:《找寻逝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高申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30]傅世侠:《关于视觉思维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31]白洁:《记忆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

[32]张俨:《<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审美特质对比解析》,《今传媒》2014年第9期。

[33]邹涛:《叙事、记忆与自我》,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34]白洁:《记忆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

[35]胡琳:《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手法之比较》,《北方文学》2013年第8期。

[36]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7][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

[38]白洁:《记忆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39]焦阳:《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在影视表演创作中的重要性》,《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年第4期。

[40]焦阳:《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在影视表演创作中的重要性》,《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年第4期。

[41][美]埃莱妮·哈特菲尔德等:《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眨眼间”相互感染》,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6/2006-05-30/8/736729.shtml。

[42][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43][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44][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45]鹏飞:《看看存储设备几十年间的进化——PC发展的缩影》,http://digi.tech.qq.com/a/20140318/005282.h tm。

[46][美]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47][美]凯文·凯利:《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

[48]陈潭等:《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49]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161页。

[50][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0页。

[51][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4页。

[5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袁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5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袁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54]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建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55]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建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56][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57][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6页。

[58]吴飞、傅正科:《大数据与“被遗忘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9][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袁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60]《全球最大婚外情网站泄密资料被绘成出轨地图》,http://news.qq.co m/a/20150825/011013.htm#p=1。

[61]《复制人类大脑全球竞赛如火如荼:绘制千亿神经元》,《参考消息》2015年8月28日第5版。

[62]佚名:《桌面百度走红可以带回家的“小度机器人”》,http://science.china.com.cn/2015-10/27/content_8329406.htm。

[63][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64]De L G,Lacroix M M,Rondi-Reig L,et al.Explicit memory creation du ring sleep demonstrates a causal role of place cells in navigation[J].Nature Neuroscience,2015,(18):493-495(2015).

[65][美]吉姆·戈梅尔、戈登·贝尔:《全面回忆:改变未来的个人大数据》,漆犇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