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公司国有化的进程

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公司国有化的进程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战当天,叙利亚和黎巴嫩立即关闭通过其领土的两条“阿拉伯输油管道”。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在科威特开幕。在石油减产和禁运的同时,一些阿拉伯产油国乘机启动了石油公司国有化的进程。国际石油市场上日常量剧减560万桶,供需矛盾骤趋严重,油价开始迅速上涨,从而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美元源源不断、滚滚而来。1980年油价再次暴涨,当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即达创纪录的1 000多亿美元,比1974年又翻了两番多。


尽管阿拉伯世界发现大量石油,但在最初的30年中(即上世纪70年代之前)石油并未给阿拉伯世界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冲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石油价格的决定权掌握在西方各大石油公司手中,阿拉伯石油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让西方各跨国公司拿走了。在此期间,阿拉伯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公司进行持续的石油权益之争,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初实现与西方石油公司“利润对半分成”、石油开采“合营制”等等。1960年秋,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等阿拉伯产油国的积极努力下,旨在维护和确保产油国利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即“欧佩克”)正式成立。1968年,在欧佩克的基础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又发起成立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与此同时,阿拉伯产油国开始强制收回大片石油租让地区,提高原油标价及产油国税收比例,并于上世纪70年代初掀起结束西方大石油公司对石油资源所有权控制的“国有化运动”。随着产油国与西方大石油公司斗争的进行,产油国的石油收益也在不断增加。

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石油禁运

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并很快突破以色列号称攻不破的“巴列夫防线”,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开战当天,叙利亚和黎巴嫩立即关闭通过其领土的两条“阿拉伯输油管道”。10月9日,埃及和科威特两国的石油部长要求召开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讨论使用“石油武器”问题。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在科威特开幕。在埃及等国的强大压力下,会议决定“每个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立即逐月减少产量,并一直持续到国际社会迫使以色列放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或每个产油国经济不再允许继续降低石油产量时为止”。该次会议还有一个著名的秘密决定,即“以累进减产的方式最终导致各国供应美国的石油完全停止”,“让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承受最严厉的后果”。会议结束后的当天晚上,阿联酋即宣布减产12%,并停止向美国供油。10月19日,当美国政府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紧急援助之后,沙特阿拉伯宣布从当天起减产10%(由于沙特阿拉伯是最大的产油国,其立即减产影响很大),并对美国实行禁运。到10月22日的短短几天中,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巴林和阿曼等所有阿拉伯产油国都实现大幅度减产,并一致对美国实行禁运。与此同时,为保证禁运的效果,阿拉伯产油国还对与美国有石油关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荷兰、加拿大、新加坡、希腊、意大利等实行禁运或减少供应等。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在科威特开会,决定继续实行减产和禁运,并明确规定11月份减产的数量为9月份产量的25%,12月份再在11月份的基础上减产5%。阿拉伯产油国的减产和禁运,造成世界石油市场的空前短缺和恐慌。

油权收归国有和油价暴涨

在石油减产和禁运的同时,一些阿拉伯产油国乘机启动了石油公司国有化的进程。伊拉克和利比亚两国走在最前面。中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伊拉克宣布将美国石油公司在巴士拉石油公司中所有的23.75%股份收归国有;1973年10月21日,伊拉克将壳牌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公司中的股份收归国有;同年底,伊拉克又将葡萄牙拥有的股份也收归国有。1974年初,利比亚以美国支持以色列为由,宣布将在利比亚经营的三家美国石油公司——德士古海外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亚细亚石油公司和利比亚美国石油公司的财产全部国有化;同年3月,利比亚又将壳牌公司在利比利石油公司中的股份没收。伊拉克和利比亚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的激进行动,无疑为其以后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埋下了危机的伏笔。除伊拉克和利比亚外,其它阿拉伯国家虽然并未采取类似的行动直接将其国土上的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但危机过后,中东地区的石油国有化已成大势所趋,各大石油公司与这些国家政府纷纷谈判,正式终结在这些国家拥有的采油权。从1974年开始,以所谓的“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西方大石油公司垄断阿拉伯产油国家油权、统治国际石油市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两次石油冲击

1973年和1979年,世界经济先后经历了两次石油冲击,石油价格像脱缰的野马不断攀升。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产油国的减产、禁运以及一系列收回油权的动作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掀起巨澜,世界廉价石油时代行将结束,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扬已经不可避免。10月16日,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单方面决定将海湾原油标价提高70%,阿拉伯轻油价格由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5.119美元。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北非阿拉伯产油国也宣布将原油标价提高100%。同年底,各主要产油国会议确认,市场原油价格必须由产油国政府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并宣布从1974年1月1日起阿拉伯轻油价格再由每桶5.119美元上调到11.651美元。这个价格比1973年1月1日时的原油价格上涨大约340%,比60年代增加五倍还多。

1978年底,产油大国伊朗国内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原油产量由革命前最高峰的日产610万桶缩减到年底的不足50万桶。国际石油市场上日常量剧减560万桶,供需矛盾骤趋严重,油价开始迅速上涨,从而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同年11月,世界原油价格由9月份的每桶12.78美元上涨到18.73美元,1979年5月更上升到28.94美元和6月份的35.4美元,期间绝对最高价格曾达到每桶38美元。1979年后半年两伊战争爆发,世界原油价格继续上扬,现货价格先后突破每桶38美元和41美元,最高时曾一度达到每桶45美元。

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收入

与石油价格暴涨同步,阿拉伯产油国的收入急剧增加,从1965年的约23亿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127亿美元、1974年536亿美元、1977年775亿美元,直至1981年创纪录的2 120亿美元。石油美元源源不断、滚滚而来。以阿拉伯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为例:1973年石油价格暴涨之后,石油年收入即从1973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1974年的225亿美元,翻了两番还多。1980年油价再次暴涨,当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即达创纪录的1 000多亿美元,比1974年又翻了两番多。据统计,从1974年到1981年,人口仅有几百万的沙特阿拉伯,石油收入累计竟高达4 300多亿美元。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元的流入,迅速改变了阿拉伯产油国的面貌,并通过阿拉伯产油国石油美元与阿拉伯非产油国人力资源的空前绝后的大循环,以及各种各样的途径冲击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