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子及其所开创的“子游氏之儒”学派,虽然曾遭到荀况的竭力贬斥,但是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指出的,“荀况骂人,每不揭出别人的宗旨,而只是在枝节上作人身攻击”,没有什么事实依据,缺乏使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难以为人所接受,因此并未因此而动摇和改变言子的历史地位,削弱言子的影响。

言子及其所开创的“子游氏之儒”学派,虽然曾遭到荀况的竭力贬斥,但是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指出的,“荀况骂人,每不揭出别人的宗旨,而只是在枝节上作人身攻击”(《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评》),没有什么事实依据,缺乏使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难以为人所接受,因此并未因此而动摇和改变言子的历史地位,削弱言子的影响。二千多年来,言子的事迹一直深为后人称道、传诵和祟敬,累世不绝。

自唐代以来,言子累受晋封。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言子被列为十哲入供孔庙而受到人们的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4年),言子被封为“吴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言子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6年),言子被封为“吴公”。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言子被封为“吴国公”。明世宗嘉靖九年,言子被封为“先贤言子”。清代承袭明代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子后裔中设立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贤。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多次派大臣到常熟言子墓致祭,并先后钦赐御书匾额:“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灵萃句吴”,这些匾额至今仍分别镌刻悬挂在常熟虞山山麓的石亭和言子墓道的牌坊上。(22)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在《常熟县丹阳公祠堂记》中称颂言子“北学于中国,身通受业,遂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岂不可谓豪杰之士哉!今以《论语》考其语言,类皆简易疏通,高畅宏达”(23)。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四月,朝散大夫、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袁甫在《常熟县教育言氏诸孙记》中称颂言子“与他所论礼,皆精入毫发,得圣人之传”(24)。元仁宗延佑进士首选、辽金宋三史总裁官、翰林承旨张起岩在《弦歌书院记》中,称颂言子“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明初太常博士姜渐在《修学记》中说:“自言偃北学于圣人,而吴知有圣贤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尝无乱也,惟吴无悖义之民;由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才也,惟吴多名世之士。虽阅千数百载而泰伯、言偃之风,至于今不泯。噫!教化之感人心而善民俗也如此。”(25)明宪宗时华盖殿大学士李贤在《重修武城儒学记》中说:“昔者言偃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而民皆化之,兴起弦歌之声……吾君果能体言偃之道以教民,而民之所感化者必不异于言偃之时,所化之民,是能继言偃芳躅也……”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嘉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讷在《尊经阁记》中称颂言子:“公北学圣门,身通受业,因文学得圣人一体,以化洙泗以南朴鄙不文之习,泽及后人深矣。”(26)清康熙七年(1668年),秘书国史两院中书舍人鲁超在撰写《重修常熟儒学尊经阁记》时说:“子游氏崛起南国。虞虽小邑,得为东南风气之首,以有子游氏之儒也。”(27)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江南江宁等七府按察使马逸姿,在《子游祠碑记》中称颂言子:“夫子之道,日月同光,子游文学,云汉为章,明德远矣,百世流芳,遗迹今寻,犹在其乡,虞山苍苍,琴水茫茫,君子之学,山高水长。”(28)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江苏布政使鄂尔泰至常熟虞山言子墓祭祀,敬建牌坊,并亲题“南方夫子”坊额(29)。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对言子推祟备至,认为:“子思出于子游,非出于曾子。颜子之外,子游第一。”(《康南海先生口说·礼运》)

历代以来,言子在他曾经从政从教的地方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爱戴和崇敬,人们或为他建祠立碑,或以他的名字为命名,或作诗赋文,表达对他的缅怀。至今,除了言子家乡常熟还留存有言子墨井、言子故居、言子专祠、言子墓、言子墓道牌坊、言子故里亭、言子巷、言子桥等诸多因言子而命名的遗迹外,其他地方也有不少此类遗存。诸如:山东武城县是当年言子任武城宰、境内有弦歌之声的地方,在历史上,素有“弦歌古都”之称,如今,在城西十里许还有子游庙村,村里遗存有“弦歌台榭”,台上有子游祠。在明嘉靖《武城县志》中,录有缅怀、纪念言子的文章9篇、诗19首,这些诗文,都对言子执政武城推崇礼乐之教、儒学文化,兴办教育,教化民风给于高度的评价。今山东费县西南,当年是言子任武城宰时的治所所在地,至今仍存有纪念言子的遗迹,费县梁邱镇关阳司村的“三贤祠”,最早即是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周白川为纪念言子修建的子游祠,后因一同祭祀曾子和澹台灭明而改称“三贤祠”。

言子晚年带着孙儿言丰返回家乡吴地琴川(今常熟)传道讲学,不仅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故吴逸民,闻风向学,从之游者以千计”(《言氏家谱》),而且对常熟周边地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孔子之道渐于吴,吴俗乃大变”,因此,至今在常熟周围的许多地方,都存有缅怀、纪念言子的记载和遗迹。诸如: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冬,63岁的言子曾不顾年迈来到青溪(奉贤)讲学传道,开设塾馆,招收弟子,并用礼仪教化民风,不仅使当地民众改变了断发文身、染齿凿齿的不文明习俗,而且,尚文之风兴起,“凡有子弟者,无不令其读书”,青溪成为“海滨文墨之区”,青溪百姓都极为感念言子的恩德,将他唤作“贤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正式设立奉贤县,奉贤之得名,系为“奉”言子之“贤”。为纪念言子这位到奉贤传播文化礼仪、教化民众的贤人,后人在今奉城镇建造了言子祠,并在言子像旁敬撰对联:出宰武城弦歌雅化,行道吴土文学儒宗。(30)

苏州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创建的学道书院,其名字也源于言子。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学道书院,祀吴公言偃。”徐缙《学道书院记》记载,之所以修建“祀吴公言偃”的学道书院,是以表彰言偃“不远数千里,亲受业于孔子,传圣学以淑诸乡人,一洗其陋而归于儒”的功绩。当时创建书院的吴县知县黄镛之所以给书院取名“学道”,系源自当年言子任武城宰时所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31)位于江苏宜兴西北部的官林镇有一个村名叫韶巷村,据传,该村的村名也源自言子。相传,言子回南方后,一次从楚地游学归来时路经韶巷,曾在该街市的一个闾巷设坛讲学,以教化当地民众。讲学之余,言子集合随从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韶乐》,又演唱舜传帝位于禹时和臣僚一起唱的《卿云》之歌。歌声极其优美动听,村人听后深受感化。自此,弦歌之声在当地世代相传,醇厚民风日渐形成。村人因此十分感念言子教诲的恩德,便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为“韶巷”,后来,又将“韶巷”作为村名世代沿袭下来。据传江阴“宗言村”的村名也源自言子。相传言子返回南方后,曾来江阴周庄镇定山东麓黉塔湾设馆授学,首开周庄教育之先。为铭记言子的恩泽,传承其学说和风范,历史上周庄镇的一个村和小学堂就用“宗言”来命名,其意即师法、传承言子。

上述历代帝王对言子的封祀褒奖、历代文人学士对言子的崇高评价和由衷推崇,及历代以来民间对言子的祟敬、爱戴和缅怀,清楚地表明,言子是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备受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儒,是孔子儒学的重要传人。言子及“子游氏之儒”,对儒学在我国特别是在江南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

 

————————————————————

(1)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页。

(2) 《儒学十三经》,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30页。

(3) 钱穆:《论语新解》,第277页。

(4) 《儒学十三经》,第444页。

(5) 常熟市碑刻博物馆:《常熟碑刻集》,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6) 《儒学十三经》,第444页。

(7) 钱穆:《论语新解》,第455页。

(8) 《儒学十三经》,第489页。

(9) 同上。

(10)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0—33页。

(11)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90页。

(12) 同上。

(13) 夏松凉、李敏:《史记今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1页。

(14) 同上,第882页。

(15)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2页。

(16) 夏松凉、李敏:《史记今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2页。

(17)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91页。

(18) 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7页。

(19) 夏松凉、李敏:《史记今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5页。

(20) 《儒学十三经》,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6页。

(21) 常熟市碑刻博物馆:《常熟碑刻集》,第8页。

(22) 戈炳根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常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23) 范大成纂修、汪泰亨等增订:《吴郡志》卷四《学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

(24) 常熟市碑刻博物馆:《常熟碑刻集》,第2页。

(25) 转引自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26) 常熟市碑刻博物馆:《常熟碑刻集》,第8页。

(27) 同上,第57页。

(28) 同上,第73页

(29) 戈炳根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常熟》,第191页

(30) 姚金祥主编:《奉贤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 胡达修:《苏州书院简介》,《苏州地方志史志资料选辑》第三十辑,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