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安身论》·道家言·老氏

《安身论》·道家言·老氏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有个叫潘尼的人,写过一篇《安身论》,载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潘尼的《安身论》便是这种精神风尚的反映。所以,毛泽东认为《安身论》这篇专谈人生哲学的文章,其观点乃“道家之言”。读至此,毛泽东批了两个字:“老氏”,意即这些想法都是从《老子》一书中来的。

西晋有个叫潘尼的人,写过一篇《安身论》,载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下面这段话摘自《潘尼传》原文:

知自私之害公也,故后外其身;知有欲之伤德也,故远绝荣利;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故有功而不德。安身而不为私,故身正而私全;慎言而不适欲,故言济而欲从;定交而不求益,故交立而益厚;谨行而不求名,故行成而名美。止则立乎无私之域,行则由乎不争之涂,必将通天下之理,而济万物之性。天下犹我,故与天下同其欲;己犹万物,故与万物同其利。

毛泽东在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里读到这篇文章,提笔批注:

道家之言”。(《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潘尼(约250—约311年),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有名的文学家潘岳的侄子。少有清才,与潘岳俱以文章知名,并称“两潘”。潘尼生情稳静恬淡,不喜交游,不与人争利。早年以安心研读、专志著述为乐事。较早曾被荐于州官,因父年迈,辞职事亲。太康年间,举秀才,入仕。元康八年,升尚书郎(负责朝廷文书诏令等事务),二年后转著作郎(编修国史)。永嘉年间任太常卿(主管朝廷祭祀大典)。洛阳被刘聪攻破之前,潘尼携家还乡,中途病卒。今存文章二十余篇,多有残损,《安身论》等最为知名,对“人人自私,家家有欲,众欲并争,群私交伐”的情况表达了不满。《昭明文选》收有他的《赠陆机出为吴王郞耶中令》《赠河阳》等文。却未收其《安身论》,大概因为这是篇专谈人生哲学的文章,不合“义归乎瀚藻”的“美文”标准吧。

毛泽东是从《晋书·潘尼传》中读到《安身论》的。西晋政治混乱,门阀间倾轧不已。钻研老庄,嗜好清谈,以求安身立命,成为时尚。潘尼的《安身论》便是这种精神风尚的反映。其开篇即说:“盖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讲德行最大的是让自己的身子正,身子正的人最大的愿望是从政,而从政最大的要求是无私,无私最深奥的部分是少欲望。这就把“弱志虚心,旷神远致”作为保全自我的重要法宝。这一点,恰是老庄开启的道家思想传统的基本内容。

老子提出肩负推动社会进入理想治理境界重任的圣人,应当具备柔弱处下、谦下不争、无私虚静、慎独自省等方面的特征,概括说,就是无私寡欲。这既是一种心态,又是一种修为,还是一种境界。

老子运用直觉思维方式,探索天地长久存在的奥妙,深刻指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的“不自生”,便是无私欲,无私心,正因为天地无私欲、无私心,才成就了它们的大私,亦即“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老子这一无私寡欲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他明确告诫世人尤其是肩负着治国理政重任的统治者,要效法天地亦即大道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就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是为了自己。生成万物而不自生,养育万物而不自利。天有长久之心,便有长久之事;不为自己生存,便有自己的长存。假如人们都像天地那样,处处把自己摆在最后,那么自己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

与无私寡欲紧密联系,老子还强调保持心灵虚静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这一观点。老子认为人生的忧虑与困惑,在于违背自然之理,存在各种私心杂念和欲望,而有了私心杂念和欲望,则不免会“妄作”。解决的方法,老子提出了“致虚”“守静”等命题,主张以虚心宁静的立场与态度,来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越功利,达致大道。

所以,毛泽东认为《安身论》这篇专谈人生哲学的文章,其观点乃“道家之言”。这说明毛泽东对道家思想是很熟悉的,这也反映他对道家的人生观的理解。

潘尼在《安身论》中,还有这样一段议论,如果你身居高位,执掌权柄,功盖当世,势倾人主,这个时候,你怎样才能保命安身呢?潘尼说,应该“没才智,忘肝胆,弃形器,貌若无能,志若不及”。读至此,毛泽东批了两个字:“老氏”,意即这些想法都是从《老子》一书中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