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况为何竭力贬斥言偃“子游氏之儒”

荀况为何竭力贬斥言偃“子游氏之儒”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却遭到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猛烈批评和竭力贬斥。为什么与言子相隔二百多年之久的荀况要竭力贬斥诋毁言子及其“子游氏之儒”?而言偃“子游氏之儒”由于当时在社会上已有很大影响,所以也就遭到了同样的贬斥的命运。可见荀况贬斥言偃“子游氏之儒”并不是孤立的的,而是他否定儒学其他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时儒学内部各派激烈争夺儒学正统继承权和儒家领导权的产物。

言子通过跟从孔子刻苦认真学习,成为孔门最杰出的“四科十哲”之一,名列“文学”科第一。(19)对此,孔子在世时欣慰地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孔子去世后,言子仿效先师孔子收徒授业,其品德、学说在当时被公认为“有圣人之一体”(《孟子·公孙丑上》)(20)。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却遭到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荀况的猛烈批评和竭力贬斥。他斥责道:“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为什么与言子相隔二百多年之久的荀况要竭力贬斥诋毁言子及其“子游氏之儒”?历来人们对此大惑不解。难道是当年言子及“子游氏之儒”的门徒们确有荀况所斥责的种种“劣行”吗?遍查从言子到荀子之间二百多年间的各种历史文献,并无这方面的记载。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嘉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讷,在其所写的《尊经阁记》中,就对此做过严历的批驳,说:“荀况《非十二子篇》云:‘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是子游氏之儒’。……夫子游,圣门高弟,论子夏弟之学,知大学之本,治武城,知礼乐之道,岂有荀况所讥者乎?”(21)那么,是不是因为荀况的思想观点与言子截然不同而造成的偏见?通过对两人主要思想观点进行考察,两人在如何治理国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都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并无什么根本性的原则分歧。既然如此,那么为何荀况要对言偃“子游氏之儒”冠以“贱儒”之恶名呢?

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须置于当时儒学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才能揭开疑团。孔子去世后,其弟子“散游诸侯”,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儒学门派。按韩非所说,“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再加上荀况所说的另外三儒:子夏氏之儒、子游氏之儒和子弓氏之儒(《荀子·非十二子》),实际上已分为十多个门派。各门派“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韩非子·显学》),各门派对孔学的理解和阐释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都自我标榜为是孔子学说的正统传承人。儒学内部,围绕着儒家学说的正统传承关系、儒家的领导权和对《论语》的阐释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荀况对言偃“子游氏之儒”的竭力贬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荀况,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之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孔子的弟子中,荀况极为推祟子弓(冉雍,字仲弓),将他和孔子并提,认为只有子弓和效法子弓的他自己,才是正宗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为了确立自己儒学正宗继承人的地位,他一方面提出:“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说,如是则天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荀子·非十二子》)另一方面,荀况又将当时占儒学主流地位的“思孟学派”的子思之儒、孟氏(孟轲)之儒,列为他所“非”的十二子之一,斥责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驳。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对那些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当时在社会上影响也很大的门派也展开了猛烈批评,竭力加以贬斥。将“子张氏之儒”贬斥为:“弟佗其冠,种潭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将“子夏氏之儒”贬斥为“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兼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而言偃“子游氏之儒”由于当时在社会上已有很大影响,所以也就遭到了同样的贬斥的命运。可见荀况贬斥言偃“子游氏之儒”并不是孤立的的,而是他否定儒学其他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当时儒学内部各派激烈争夺儒学正统继承权和儒家领导权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