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文字及文献

彝族文字及文献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语言、文字系统和大量珍贵彝文古籍的民族。据统计,彝文单字总数达82000余字。彝文属于从形造字的文字。根据彝文字的载体方式,彝族古籍可分为文献古籍和金石铭刻古籍两大类,它们共同载着彝族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彝文文献古籍彝语称“扎魔特依”“司波”等,是用彝文书写而成的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书面资料。当前,在彝族聚居区正在传承推行着两种不同的彝族文字,一种是传统彝文,一种是规范彝文。

二、彝族文字及文献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文字—古籍文献的产生,是一个渐进且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历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才能日臻完善。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语言、文字系统和大量珍贵彝文古籍的民族。

(一)自成体系的彝文

彝文是一种自创的成熟的表意的音节文字。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书”“倮倮文”“韪文”“夷文”“毕摩文”等。目前彝文起源尚无定论,但许多有力证据表明下限不晚于汉代。彝族自称其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据统计,彝文单字总数达82000余字。流传在四川的有8000多字(包括异体字)。流传在贵州的彝文略多于此数。1978年,贵州毕节地区民委仅仅搜集汇编黔西北一带的字汇就有7200多个单字(已排除部分异体字)。流传在云南地区的彝文有6000多个单字。

彝文产生的历史久远,学者普遍认为,其产生年代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是与甲骨文同源异流的古老文字。殷商以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字体系,秦汉、魏晋时期已广泛使用,但有关彝文产生的具体年代及创始人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无权威定论。

彝族文字自成体系,彝文独体字多,合体字少,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大多使用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引申、转位等造字法创造而成。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说明彝文在古代有过统一。

彝文字体基本上由点、横、竖、弯、圆等笔画构成,书写时笔画较少。四川凉山一带新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

彝文的载体形式多样,大多以绵纸抄写传承,毕摩使用的经籍多为此类。同时,也有用金石印章、兽皮、碑刻、摩崖、木板雕刻、动物骨骼、陶质瓦片等刻画书写的彝文,如在昭通发现的西汉堂琅铜质彝文印章、禄劝镌字岩彝文摩崖、南诏时期刻于瓦片上的彝文和禄劝、武定一带的木刻彝文等。

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传抄、誊写过程中也难免有错漏之误,致使一些字体在书法上出现了某些差异。

彝文属于从形造字的文字。彝文的起源本于绘画,绘画演进到象形字,象形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由于象形字只能代表某一具体事物,不能表示人类复杂的思想和概念,于是又随着形象思维的飞跃而创造了会意字。贵州《大定县志》卷十三云:“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象形字在彝文中占主导地位。

彝文流传在滇、黔、川、桂四省(区)。彝文的字形,类似汉文简化的篆书,绝大多数是独体字。笔画由一至十几笔,多数是三至五笔。彝文除了有一个替字符号和一个段落符号外,一般无其他标点符号

(二)珍贵的彝文古籍

在彝族民间还遗存有大量的彝文文献和古籍,这些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根据彝文字的载体方式,彝族古籍可分为文献古籍和金石铭刻古籍两大类,它们共同载着彝族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彝文文献古籍彝语称“扎魔特依”“司波”等,是用彝文书写而成的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书面资料。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方面。云南、四川境内的古籍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宗教类彝文古籍,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教育伦理类古籍主要有《勒俄特依》《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谱牒类古籍有《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

医药类古籍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文学艺术类古籍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尼苏夺节》《查姆》《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支格阿龙》《达恩妹与鲁汝朵》《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等。

彝族除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外,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金石铭刻类古籍。禄劝镌字岩《凤诏碑》,镇雄芒部的《千秋万代》碑,曾延元墓碑、王朝元墓碑、王于坡墓碑等彝文碑,彝良黄氏神碑,昭阳区闸心场禄米勒彝文墓碑,绥江新滩镇彝文摩崖,石屏李茂墓碑等都是云南著名的金石铭刻类彝文古籍,对研究不同时期彝族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深入彝族地区进行彝族语言文字调查,设计了拉丁字母式彝文,称“新彝文”,从设计到培训有关人员历经十余年,在凉山彝区有过短暂的试验推行,后来根据彝族人民意愿废除了这套拉丁字母式彝文。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区根据各省不同的彝文(也称传统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并在各省彝族聚居区推行使用规范彝文。其中于1975年制定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效果良好,一直使用至今。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彝族除使用“爨文”和“新彝文”外,在云南禄劝还使用过一种带图画性质的文字;在云南楚雄姚安的鲁国洪老人还创造了一种彝文字,并在本村一定范围内传播。在云南武定、禄劝的彝族基督教民范围内部至今还使用着一种由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柏格里苗文式的彝文,俗称“柏格里文式彝文”。

当前,在彝族聚居区正在传承推行着两种不同的彝族文字,一种是传统彝文,一种是规范彝文。规范彝文又分两类:一类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以凉山规范彝文为主;一类是表意的音节文字,主要在云南地区试行。彝文为广大彝族人民找到了一条通向文明之路,为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