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人辈出牛家庄

名人辈出牛家庄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北边的古驿道旁,有一个名人辈出的村庄。牛家庄,位于正定县城东北部4公里处,整个村庄现有人口五千多人。据村民们讲,近五百年来,牛家庄一直是一个经济强村。元末明初,由于地震、洪水的侵扰以及连年战争的影响,牛家庄一带人烟稀少。牛家庄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在唐代,因村庄柳树成荫,这个村子一度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柳下庄。北洋总理王士珍的原籍,就是正定牛家庄。







改朝换代,小小村落为何迁来大户富商?拉拢人心,总统为谁在正定城修建牌坊?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北边的古驿道旁,有一个名人辈出的村庄。这个村庄不但在历史上出过几大名门望族,同时还是北洋总理王士珍的故里。这就是正定牛家庄。

牛家庄,位于正定县城东北部4公里处,整个村庄现有人口五千多人。村中有宽阔的水泥马路,绿树环绕的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的文艺活动室,村民的生活有滋有味。村庄的民营经济也十分发达,在村中民居的外围,坐落着很多大工厂。行走在牛家庄,感受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据村民们讲,近五百年来,牛家庄一直是一个经济强村。而村庄繁荣的背后,也一直活跃着几个大家族的身影,每个大家族的背后,也都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几大家族竞繁盛


今天,活跃在正定牛家庄的几大家族,都是在七百年前迁徙到这里的。元末明初,由于地震、洪水的侵扰以及连年战争的影响,牛家庄一带人烟稀少。明朝燕王朱棣建都北京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从苏州、江浙一带选取了三千有实力的大户移至河北,吴姓家族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家中的资产财富,从江南富庶之地来到牛家庄定居的。后来,龚家、任家、王家等,也都陆续地来到这里。这些富商大户和新来的移民,在后来促成了牛家庄新的发展,同时几个大家族也留下了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例如吴家,在南方原本是个财主之家,来到牛家庄后更是如鱼得水,发展很快。吴家的鼎盛时期在明末清初,当时的吴家在牛家庄拥有粮田数百顷,豪宅无数。这些富有家族的到来,给牛家庄带来了生机,牛家庄经济几百年的繁盛就从这时候起步了。


民族团结世代传


牛家庄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在唐代,因村庄柳树成荫,这个村子一度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柳下庄。到了明朝崇祯年间,柳下庄的汉族村民和正定城里回族官员世家之间发生了民族矛盾。当时,一位大智大勇的回族将军,以民族团结大义为重,用仁爱和智慧化解了矛盾,从此留下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名——牛家庄。

真定卫有一家回族白家,是世袭军官家庭。白家的先祖,原本是蒙古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后来得到朱棣的赏识,并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汗马功劳,于是晋爵为万户侯,授指挥佥事,世袭。当时,已经落户在真定的白家人,有的任真定守备,有的世袭祖职,任真定卫指挥使。

牛家庄村南的红土层特别厚,非常适合回族建坟墓,这里距正定城又特别近,于是,正定城里的回族官兵们就在牛家庄的村南先后修建了几十座坟墓。回族在建坟墓时,会在挖好坟坑后在旁边掏一个暗室备放尸体。这样的修坟方法,无形中就毁坏了牛家庄村的庄稼,加上回族有时到这里来游坟,难免踩到这里的庄稼,渐渐的,有些村民开始对此不满。

就这样,一方为了修祖坟,一方为了保住口粮地,回汉两族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经常发生矛盾。白家是军官世家,人家牛家村也丝毫不差。我们前面说到的牛家庄汉族吴氏家族,在当时也出了一位高官,他叫吴嵩胤,是崇祯十年的进士,曾任户部主事,主管通州大粮仓,是控制大运河和通惠河漕运的朝廷要臣。白家是皇上的近臣,吴家也是皇室的重臣。可以说,在这场纠纷中,双方旗鼓相当,想要平息这场矛盾,需得有一个识大体的人出面协调。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调停了,这个人就是真定的白邦安。白邦安生于明朝末年,祖上代代都是忠臣良将。清光绪《正定县志》中记载,白邦安于1586年出生在正定县诸福屯百家花园,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世袭的军官世家白家。县志中记载:白邦安“生而颀皙,虎头猿臂,能事其业。事亲至孝,处友多义,秉赋忠贞”,在军中“秣马枕戈”、“恩威并齐,官军感戴”,后出任“陕西河州参将,兴利除害,百事备陈”,晚年因为眼病“不任风沙,致政回籍”。当时,白邦安的四儿子白之昆任真定守备,都司马衔;五儿子白之鼎是武举人,任巩固营的守备;他的长孙白世爵,世袭真定卫指挥使。

真定的回民和牛家庄的汉民矛盾逐渐升级时,在外地做官多年、刚刚卸甲回到真定的白邦安,发现了回民和汉民因民族风俗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重重矛盾。

白邦安老将军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案,经过和谈,双方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回民游坟时不许踩坏庄稼,白将军还主动捐资为村里建一座玉皇庙供汉民祭祀;二是废掉原来的猪家庄之名,改名牛家庄,尊重回族不食猪肉的饮食习惯,并撰文立石,回汉永世修好。从此,回汉村民世代和睦相处,而牛家庄的名字也沿用至今。

明朝崇祯十一年,白邦安将军去世,葬于牛家庄村南进京大道北侧。随后,华夏大地改朝换代,许多家族和人物的命运也由此改变。明朝覆灭以后,白家嫡系子孙被罢官,定居于正定城东的诸福屯村。不久,吴嵩胤也病故归葬于牛家庄。

在牛家庄村西口,原本有一处吴嵩胤谕祭碑,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碑刻,但现在,这碑已经不知去向。吴嵩胤墓也早已被平,只剩下吴家坟地里的一个石人。穿过一片乱葬岗,在一家饲料厂西墙外,有一道深沟,石人就被半埋在这里。

在吴嵩胤墓地附近,原本还有一片名门望族的墓地,就是王氏家族墓。其中有一座十分高大的墓,那里埋着有北洋三杰之一之称的王士珍。那么,王士珍与牛家庄有什么关系呢?


北洋总理留故里


北洋总理王士珍的原籍,就是正定牛家庄。在介绍王士珍之前,我们先来说说牛家庄王姓家族的传奇故事。王家也是在明代从外地迁徙而来的,迁徙过来的王家第六代子孙名叫王元达,家里非常贫困,没有房子住,也没有田地可以耕种。平日里,他只能寄住在当时豪门吴家的牛棚里,靠打短工和做小买卖维持生活。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贫困至极的王元达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大富豪。关于这个一夜暴富的故事,村民们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 王士珍

那是一个秋末冬初的日子,刚刚挖开一个菜坑的王元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菜坑里竟然埋着大量白花花的银子。天上的馅饼砸在了幸运的王元达头上。王元达究竟挖出了多少白银,没有人知道,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时来运转的王元达用这些白银买下吴家所有的家产,还购置了大量的农田,由于经营有方,王家很快就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富豪。王家全盛时期保持了四代,后来,王士珍又把王家的繁荣推向了高峰。

王士珍历任湖北提督、湖广总督、陆军大臣,民国后任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并荣获德威上将军称号。

王士珍生于1861年,祖上是牛家庄的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和叔父都去世很早,他与寡母相依为命,寄居在正定城里婶母的娘家,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艰难度日。二十四岁时,王士珍入天津武备学堂,在炮兵科学习三年,成为当时国家最高军事学府——天津武备学堂的第一代高才生。毕业后他回到山海关任炮队教习,采用西法教学,学以致用,不仅受到学员的欢迎,也博得其他教员和校领导的称赞。

1896年,王士珍投奔袁世凯,由于为人处世深有城府,善操权谋,逐渐得到袁世凯的赏识与重用,这也为他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一次,身为清朝重臣的袁世凯邀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检阅士兵操练,德国总督看到袁世凯的新军比旧军操练精娴,便称赞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北洋三杰。

⊙ 段祺瑞(上)和冯国璋(下)

这所谓的三杰,又被人称为袁世凯的“龙、虎、豹”。自此,王士珍被推为“三杰之冠”,史称“北洋三杰之龙”。

1905年的河间秋操,清政府抽调两万余新建陆军在直隶河间府举行,王士珍担任总参兼操练处军政司正使,整个操练过程几乎全是在他的指挥下进行,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得到了各方的称赞,各国被邀请的使者观看后也无不赞赏王士珍的指挥才能。河间秋操,在外国人面前为清廷争了光,也让慈禧太后发现了王士珍这个人才。

随后,慈禧太后亲自召见王士珍,当面询问,王士珍不卑不亢,回答得有理有条。慈禧大悦,下意识地说了一句:“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儿子多好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士珍马上叩头谢恩,声呼:“谢老佛爷隆恩。”慈禧破例授王士珍正黄旗蒙古副都统,赏一品顶戴。1907年,清政府任命王士珍为江北提督,执掌军政大权。第二年,王士珍因生母去世回牛家庄守孝,在此期间,王士珍在正定城内西门里购置宅基地,建起相邻两套宅院的寓所,又在正定城南购买土地十余顷。

正定西门里路北王士珍的故居,是一套三进院的四合院,外观庄重古朴,房屋高大敞亮,气势非凡。跨门进院,犹如推开了历史厚重的大门。

王家大院的院落里,深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木雕的门扇、精巧别致的器皿乃至盈满斑斑史迹的楹联,都给人以追溯往昔的乐趣。在这个充满历史味道的庭院里,我们希望触摸到一个真实的王士珍。

王家大院前有一株紫藤,据传这是印度特使送给王士珍的礼物,原为两株,东边一株已死,剩下的这一株每至夏天枝蔓缠绕,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古老的紫藤记录着这处老宅子百年的风雨,也凝聚着王士珍对故乡的情感。

宅子的二道门前有一副对联:“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财实惜福。”这副对联是王士珍亲笔所写,从中不难看出他尊崇的中庸文化和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王家大院的三道门,也挂着一副对联:“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困中求志富中求德禅中求己。”抬起头不愧对苍天,俯下身不愧对大地,内心不愧对自己,这副对联的意味耐人寻味。

在王家大院中,还有这样一副对联:“清高万古物有羽毛,韬略一生才当管乐。”这是他人对王士珍的赞美,羽毛是指诸葛亮,管乐就是管仲和乐毅,这副对联寓意王士珍的清高和才智堪比诸葛亮、管仲和乐毅。

那么,王士珍是如何赢得这样的美誉的呢?

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王士珍率领江北新军参加清政府举办的太湖秋操。出发前,他回了一次老家,带走了很多钱。临行前,他命令士兵抬了很多标有“无铅箭”、“饼饵”的箱子,并亲加封印,吩咐下属:“有军令方能打开。”诸将不解,王士珍告诉大家说:“用无铅箭不伤人,饼饵是用来犒军的。”

11月28日,就在清军秋操集训期间,安徽新军炮营队官熊成基,联络革命志士率马炮营新军千余人在安庆起义。清政府十分恐慌,即令王士珍出兵镇压。当时带兵的将官既无子弹又无兵饷,仓皇失措。早有预谋的王士珍下令打开标有“无铅箭”和“饼饵”的箱子,将领们一看,原来里面满满装的都是银圆和子弹,众人无不佩服他料事如神。王士珍率兵堵截、追击,致使安庆马炮营起义惨重失败。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灭亡了。王士珍为了表示忠于清政府,曾在正定老宅子隐居了四年。1914年,袁世凯请他出山,授陆军上将衔,任命为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坐办,次年接代段祺瑞陆军总长一职。

⊙ 王士珍故居

⊙ 双节牌坊

1917年张勋复辟之后,直系军阀冯国璋成为代总统。同年,王士珍被冯国璋任命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陆军
总长。

王士珍组阁后,段祺瑞通过报纸对王士珍的内阁大肆攻击,发起了倒阁活动。王士珍被迫于1918年2月“引疾告归”,冯国璋封其为德威上将军,管理将军府。

1920年,徐世昌出任总统,准备让王士珍出任苏皖赣巡阅使,王士珍以“年老多病”为由谢绝了。徐世昌为了拉拢王士珍,在正定西门里王士珍宅院的路南,为王士珍的母亲和婶母修建了双节牌坊,由徐世昌亲自题写。这两座牌坊就在王士珍家的祠堂里。当年,清王朝为了表彰王士珍的母亲和婶母为国家培育出了栋梁之材,特封两位夫人为“诰命一品夫人”,这一封号也被镌刻在石牌坊之上。

在祠堂的角落里,还放着从牛家庄王士珍墓地移来的王士珍神道碑。

而此时的王士珍早已看破北洋政府的政治风云,不愿再卷入政治漩涡。于是他辞去所有职务,退出军政界,就任北京电车公司董事长。所以,后人评价他在政坛上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王士珍作为军阀,混战中不拉帮不结派,而是上下协调,做事低调,兵不扰民,居乡行善,淡泊名利,激流勇退,这样的作风值得后人效仿。

1931年,王士珍去世,归葬故里,埋在正定牛家庄村西南部。

在新中国成立前,华北大学第四部曾建在王士珍旧居这里,当时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成仿吾及王蒙的父亲都在这里从事历史教研,后来正定县委机关进驻。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王家大院曾是正定县公安局机关办公场所,那时候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这片青砖灰房的大院就是民国风云人物、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的旧居。2008年,正定建筑商承包了王士珍故居。昔日北洋三杰之冠的老宅,摇身一变,成为普通老百姓饮茶、用餐、宴客的地方。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牛家庄几个大家族的繁盛同步上演的,是整个牛家庄经济的繁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牛家庄的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健康茁壮地发展。村民们至今还记得,当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牛家庄调研时曾鼓励干部群众说:你们有发展经济的潜力,又有文化积淀,要夹着尾巴好好干,要不愧十大强村之名。

这正是:

文明古村牛家庄,民族和睦谱华章。

白氏故冢今何在,北洋总理留故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