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风淳厚育英才

民风淳厚育英才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的4月20日,在平山县王子村刚刚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成立华北冀西沙荒造林局,着力进行防风固沙工作。1949年10月初,冀西沙荒造林局要来南化村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1949年10月8号这天,牛老黄第一个在征地合同上,郑重地摁下了红手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林业部造林司司长,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沙漫卷,是谁来南化垦防风林?战鼓擂春,是谁为艺术培育传承人?舐犊情深,是谁把他人视为骨肉亲?


在1949年的金秋十月,看着满地的庄稼,正定县南化村的村民牛老黄是又高兴又难过。回想起两年前《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自己分到这块地的时候,喜悦之情,真是无以言表!他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照顾这块地,恨不得吃住都在地里。可是眼前的这六亩多地,马上就不属于他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南化村的历史说起。

南化村,隶属于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坐落于两河之间,背靠古老的磁河,与滹沱河相守相望。磁河和滹沱河的水,滋养了这方土地,也赋予了南化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难化。相传是因为村西北向东南,有一条3米高的大土岗,植被茂盛,每次磁河发大水,洪水都被土岗挡住,村子总能安然无恙,老百姓都说:“咱这个村,洪水来了都化不开!”所以叫难化。还有人说从前这里虽然地多,但人口不是很多,一些僧人来这里化缘,一般很难化到,所以叫难化。随着南化村的日渐富足,村民介意于“难”字的寓意,便把困难的难改成了南方的南,并沿用至今。

南化村历史悠久,具体创村年代已经无从考证,唯一能为村庄创建年代做参考的,是早年间村里的一座奶奶庙。


繁盛一时奶奶庙


奶奶庙,又叫苍岩圣母庙。占地三十三亩,有十八间房,一座钟楼,一口井,寺庙的住持法号通泰。庙里供奉的是云霄、碧霄、琼霄三位仙师,合称三霄女,被民间道教尊奉为福神、财神和送子娘娘。

每年农历四月初六到初十,是奶奶庙的庙会,一连过上五天,非常热闹。时至今日,昔日奶奶庙里规格高广的庙宇、禅房和当年主持敲响的钟声,已经随风而逝,但庙会一直延续至今。南化小学里的这间小屋和墙上张挂的神位,成了村民与三霄女心神交汇的唯一通道。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问:当年繁盛一时的奶奶庙,究竟是因何走向没落的呢?

元末明初,南化村天灾人祸频仍,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持续四年之久的征战,曾经让南化村形成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的惨状,南化村的奶奶庙,就更是了无生气了。

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朱棣效仿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从山西洪洞县往河北迁来大量移民。马家、刘家、张家、陆家、谷家这几个姓氏在南化村落户,村子恢复了生气,平山县林山寺的和尚感念奶奶庙昔日的繁盛,来到南化村对奶奶庙进行重新修葺,南化村的奶奶庙才逐步恢复了元气。

奶奶庙的再次繁盛,让奶奶庙的庙会更是远近闻名。每逢庙会期间,南化村家家户户招亲待友,正宗的正定八大碗的味道,萦绕着大街小巷,吊着庙会上行人的胃口。来来往往的行人,欣赏着眼前的大摊小摊,人人乐在其中。虽然眼前的东西,都是一些常见的玩意儿,但是因为有庙会的存在,就又多了一番别样的韵味。村里每年还会特意请一些剧团来村里演出,福泽村民用另一种方式,承载着奶奶庙的历史延续。

⊙ 奶奶庙三霄女像

奶奶庙命途多舛,主持通泰预知到奶奶庙终会没落,所以1946年收拾经卷,没落回家。二十年后的1966年,奶奶庙的香炉里,果然没有再香烟绕绕,庙里众弟子也被遣散还俗。通泰临走时,曾把一张吃饭用的桌子,送给了临庙居住的张姓老人,而那张桌子,也就成了追溯奶奶庙历史的一个珍贵物证。

岁月像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南化人对奶奶庙的记忆,越摩挲越清晰;岁月更像一把无痕的刀,一点一点镌刻着南化村的容貌,越镌刻,越不同。时间不但流逝了奶奶庙,同时也流逝了磁河、滹沱河畔那茂密的植被,随之而来的,却是赤裸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卷起的漫漫黄沙。


奉献良田为治沙


当地的老百姓们都暗自发狠“谁要是把沙子治住了,我们就给他修座庙!”那么,这风沙究竟有多厉害呢?

有一份1949年4月15日关于这一带春季沙荒总结报告的文件,现存于河北省档案局。报告上说:冀西平汉沿线的行唐、曲阳、正定、新乐、无极、藁城六县,老滋河、神道滩、沙河、不刀沟、磁河和滹沱河两岸大面积沙荒绵亘,共达五十一万亩余。五十一万亩,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大家都知道整个正定县的面积才七十多万亩,如果把正定县平均分成七份,这沙荒面积就足足占了五份。如果在这沙荒地上建100平方米的房子的话,足足可以建上三百四十万套。

⊙ 冀西平汉河流分布图

报告上还说:风沙为害甚烈,侵犯耕地、损害禾苗,化良田为沙漠。仅新乐黄家村、行唐西正、正定东里双、无极西后四个村,十年来就有五十五眼水井被沙子填满,一千六百多亩水地变为沙荒。甚至有村民说:“我家的地再有三年不栽树挡风,饭也吃不开了。”

所以,当地农民迫切要求造林防灾。但是由于多年来树木不断被砍伐,树秧缺乏,在干燥的沙荒栽树,如果不善于掌控技术,是栽不活的。村民靠个人栽树造林,那是万万实现不了的,所以一直期待有一个组织,来帮助大家共同克服风沙灾害。

在人们苦苦的期盼中,终于有一天,救星来了。

1949年的4月20日,在平山县王子村刚刚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成立华北冀西沙荒造林局,着力进行防风固沙工作。这份通知的原件,现在珍藏在河北省档案局里。

通知上写着:为消减沙荒发展态势,本府农业部特成立华北冀西沙荒造林局,带领群众造林植树、防风固沙以至于绿化全部沙荒。当时,冀西沙荒造林局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直接受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的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管辖,规格非常高,它的办公驻地,就设在了正定县的南化村。

冀西沙荒造林局的工作人员初来南化村的时候,他们的办公用地,还是一个大难题。文章开头提到的牛老黄,也正为此做了好几天思想斗争。

1949年10月初,冀西沙荒造林局要来南化村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牛老黄还听说造林局要征用六十多亩的办公用地,而自己家的几亩水地,就在征用之列,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心里是非常复杂。不过,老牛已经想好了,这块地一定得给造林局,为更多的老百姓谋福利。1949年10月8号这天,牛老黄第一个在征地合同上,郑重地摁下了红手印。

合同上写着:“牛老黄将坐落于南化村水地一段六亩一分六厘与造林局。亦以坐落于南化村水地一段六亩一分六厘对换,并由造林局按每亩支给补偿费小米二百斤,共一千二百三十一斤整。各无反悔,立此合同存照。”从合同上看,冀西沙荒造林局的办公用地,是用南化村其他地方的地跟老乡们对换的,并且一亩地还发给两百斤的小米作为补偿。

之后,南化村陆陆续续一共有七户人家签了这样的合同。冀西沙荒造林局的办公用地算是解决了。


局长当年二十七


造林局的第一任局长黄枢,也很快走马上任,他的事迹深深留在了南化人的心里。

黄枢,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一个爱国的华侨工人家庭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林业部造林司司长,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来冀西沙荒造林局主持工作的时候才二十七岁。那时候,冀西沙荒造林局总共四个干部,他们借住老乡的房子,预支了两个月菜金和粮票,凑在一起作为筹办费。最终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冀西沙荒造林计划。

黄枢的老师,新中国林垦部部长梁希来到冀西考察,验收学生交的实践试卷时,非常高兴,随即写了一首诗来赞扬黄枢培育的生意盎然的防风林:“青杨何妥白杨潇,文采风流两隽骄,才是峥嵘头角露,十分姿态向人姣。”

冀西沙荒造林局的防风林,护佑了一方百姓,营造了一道风景。只可惜消失殆尽,环境的保护和改造不是依靠一代两代人能够完成的。

时过境迁,当年的冀西沙荒造林局演变成了今天的石家庄市南化苗圃,隶属于石家庄市园林局。南化苗圃占地近三百亩,有白皮松、榆叶梅、西府海棠、玉兰花等三十多个品种,主要供应石家庄市城区以及各县市区的城镇绿化。苗圃里几间老态龙钟的房子,是当年冀西沙荒造林局曾经用过的办公室,与当年用过的水塔一样,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南化苗圃里的树苗,已经数不清换了多少茬了。唯有两棵遒劲的松树,一直矗立在这里,是当年造林局的第一批工作人员种下的,表达这他们希望此地能万年长青的愿望。

⊙ 黄枢

⊙ 梁希


弘文中学育英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南化村不仅有着植树造林的光荣历史,在当代,还涌现出一位为正定县培育英才的传奇人物——吴传君。

吴传君,1944年出生,从小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从教四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1997年他创办了正定县历史上第一所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学——弘文中学。弘扬儒学、读经诵典,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弘文中学的办学特色。

在弘文中学里,孩子们除了学习常规性的课程、诵读儒家经典之外,还会学习一项特殊的艺术:常山战鼓。常山战鼓,原名架鼓,是正定县民间艺术的代表,它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鼓”。“战鼓擂春”表演由弘文中学常山战鼓队两百六十人参演,气势磅礴。年轻的队员敲出了一个成熟的战鼓队,在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 弘文中学常山战鼓队在天安门表演

⊙ 弘文中学

弘文中学常山战鼓队自组建以来,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8年8月3号,曾应“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活动协调组”邀请,到天安门广场表演,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2010年,作为河北民间艺术的代表,去上海世博会进行演出。2008年6月,常山战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弘文中学也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学校,于2012年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对于吴传君来说,弘文中学是他一生的杰作,可以完成他教书育人的宏愿。在南化村,还有一批人,他们也在育人,但是不同的是,吴传君教做人做学问,而他们更主要的是教如何生存。

2007年,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以家庭寄养的方式,把这些孩子送到了南化村一些村民家中,成为这些家庭中的一员。南化村也成为河北省首家“家庭寄养基地”。先天性的缺陷让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在责任面前选择了逃避,无情地抛弃了他们。但南化村人,却对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张开了博爱的怀抱,选择了用爱来抚慰一切,让他们享受到了家的温暖。南化村的每个村民,对于抚养这些孩子,义不容辞,他们不仅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还教他们学知识、学做人,似乎他们身上就扛着这份担当。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爱倾注到别人的孩子身上呢?或许就是有史以来,南化村这方沃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养,才养育了南化村的人不仅对老祖宗的艺术有一种独特的珍爱之心,也塑造了他们对人、对事、对物的博爱之心。

这正是:

滹沱之殇风沙紧,汗润黄沙化绿荫。

战鼓擂春春常在,舐犊之爱胜至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