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满园移民梦

绿色满园移民梦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马关镇位于同心县东缘,北靠韦州镇,东北、西南与盐池县和甘肃省的环县接壤,西距县城90余公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踏上了赴下马关镇采访的路程。下马关镇与北边的韦州镇相距不过15公里,但如果仅从外观上看,似乎有着很大的差距。2009年年初,同心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内部分乡镇生活生产困难群众作为生态移民安置在下马关镇,三山井村也在安置生态移民的范围之内。地从何处来,成为摆在下马关镇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下马关镇位于同心县东缘,北靠韦州镇,东北、西南与盐池县和甘肃省的环县接壤,西距县城90余公里。据有关资料记载,2009年时,全镇约6000户2.6万多人,到2013年年底,全镇人口已增加到近8万人。在本是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一下子增加了几万移民,这些人的土地从什么地方来,如何管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如何加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踏上了赴下马关镇采访的路程。

下马关镇与北边的韦州镇相距不过15公里,但如果仅从外观上看,似乎有着很大的差距。穿行韦州镇镇区,你会随处看到风格独特的两三层楼房,毫不掩饰地向路人展示着房主人的富足和生活的舒适;即便是平房,也是一砖到顶,红瓦起脊,门楼高耸,院落硬化,显得高大、宽敞、整洁,处处彰显着人们对住房、对生活的讲究。而进入下马关,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平房,构成了镇区的基本色调,惠平路两侧大大小小的商店门口,摆放着各种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路上络绎不绝的各色轿车、货车、摩托车,忙碌而又略显无序。但穿过镇区拐上通向镇区东部的任何一条道路,呈现在眼前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一眼望不到头的枸杞树,缓缓伸向东边的山脊,杞田中,东一堆、西一伙,少则四五十,多则二三百人的村民,正在拔草或给枸杞树苗架杆。一望无际的甘草苗,虽只有尺把高,但随风摇曳的枝条,却显示着倔强的生命力。现在还不到6月份,枸杞还没有挂果,甘草也远未到采收的季节,但几万亩的枸杞树、甘草苗,赋予了这片千古旱塬以生机和活力,也稳住了数万名生态移民的心,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实惠,更带来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三山井村。三山井村现有村民1300户5700余人,党员140名,是一个纯汉民村。

2009年年初,同心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内部分乡镇生活生产困难群众作为生态移民安置在下马关镇,三山井村也在安置生态移民的范围之内。安置生态移民,首先要解决的是土地问题。地从何处来,成为摆在下马关镇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面对这种困难,下马关镇干部硬着头皮开始给老村民们做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把自家的地,让出部分来,给生态移民耕地。镇村干部还没开始动员,村里的骂声就骤然而起,谁也不愿意干。没办法,干部们只能走村入户耐心做老村民们的工作,告诉大家,政府将投入资金对土地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土地1亩地的收入能顶原来的10亩,而且还能“沾”移民的光,用上自来水,走上沥青路,住上新房。正在群众犹疑观望的时候,下马关镇三山井村党支部书记吴学功带头让出了80亩地,交给村委会分配给移民群众,其他党员也纷纷行动了起来。有村干部和党员带头,老村民们最终坐不住了,短短几天,群众就让出了1.5万亩地送给了移民。这一年下马关镇全镇老村民共让出5万亩地,分给了搬迁下来的生态移民,解决了他们的种地问题。

三山井村最有特色的产业是养殖业。谈起村上养殖业发展的历程,村党支部书记吴学功记得清清楚楚。2011年春,生态移民安置就绪后,村党支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带领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尽快让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经过集思广益,他们决定发挥三山井村的优势,协商调整土地,在村东头建设养殖园区,引导、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说干就干,不长的时间,建园的土地就调整到位,土地落实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村党支部的面前。由于缺资金、缺技术,许多村民犹疑不决。眼看着刚刚起步的养殖业就要夭折,村党支部一班人深入党员家中,动员他们带头入园,为群众做出个样子。年轻党员董尚志响应号召,多方筹集资金17万元,按照规划,建起了羊棚,购买设施、羊只等率先进入园区,郭风岐、郭鹏等党员也克服困难各筹资2万多元,建棚、购买羊只等进入园区进行养殖。看到党员们带头进入园区,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群众纷纷跟进。当年,进入园区的养殖户就有近20家,养殖规模达到了4000多只羊。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村党支部主动联系多家银行,落实小额贷款1400多万元,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村支书吴学功还带人到红寺堡、利通区等地市场摸行情,帮助群众购买进园羊只,又多次到吴忠涝河桥屠宰场落实园区育肥羊只的销路,积极引导群众大量种植苜蓿、玉米,建设青储玉米设施,解决羊只饲料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进入园区的养殖户已达到了420家,养殖业已成为三山井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1984年入党的老党员郭风岐今年53岁,他的养殖棚位于三山井村养殖园区南片的最南面。我们来到他家养殖棚的时候,郭风岐已赶着一群山羊到东边的水井处饮水,他老伴赵银香向我们介绍她家短短几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前,郭风岐一家还主要靠90多亩地维持生活,因为是旱地,广种薄收,一年忙到头,总共也就不到2万元的收入,4口之家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1年村上要建养殖园区,郭风岐抓住机会,拿出多年来省吃俭用的积蓄,又向银行贷了些款,在养殖园区建起了两栋20间羊舍,搞起了规模养殖,一年的收入,就抵得上过去五六年的种地收入,两三年的时间,就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看着咩咩欢叫的羊羔,三山井村的村主任韩清亮给我们算起了账:这群羊羔,估摸着该有近200只,按现在的市场价,连肉带皮,每只就得值近1000元,要是加上老郭赶出去饮水的那群200多只大羊的产出,老郭家每年收入30多万元一点问题都没有。当我们拿这个数字向赵银香求证时,她只是连笑带摇头地否认,但从她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她对这个数字的肯定。

与三山井紧挨着的南安村,生态移民的发展走的又是另一种模式:生态移民靠外出或就地打工,同样走上了致富路。

南安村的生态移民主要来自十几公里外的田老庄乡、张家塬乡,现有村民1170户5553人,党员71名,是一个回族移民村,人均土地不足两亩。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外出打工或就地到企业打工挣钱增加收入,就成为南安村5000多生态移民的选择。要将来自两乡十几个村庄、习惯了靠天吃饭的生态移民团结起来,落实好同心县委、政府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带领生态移民走上发展致富路的战略部署,对村党总支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几年来,南安村党总支以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和宁夏富勤生物科技公司的有机枸杞基地、中药材基地等为依托,在全村成立了4个党支部,将党支部的功能与带领群众致富的项目和能力有机地捆绑在一起,调动和发挥了各支部带领群众发展、服务团结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形成了党支部主动对接企业找项目,群众跟着党支部、跟着党员务工增收的良好局面。有困难找党员,要发展致富就得向党员、党组织看齐成为移民群众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把本事体现在带领服务群众走上发展致富路,已不是党员、村干部嘴上说说的事,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在南安村西边的枸杞地里,三四十个村民正在铲除杞苗根部的杂草。在除草的人群中,我们见到了南安村的罗正保夫妇。罗正保今年60岁,妻子比他小两岁。问到村干部领着群众打工挣钱的事,罗正保说:“跟着罗书记出来干,省心,我们每天就知道按村干部的要求干,不多跑路,也不用操什么心,每月15日都能准时拿到工资,老俩没什么来钱路,每月有这三四千元的收入,够用啦。”

罗正保提到的罗书记,就是正带着大伙干活的罗成武。南安村党总支委员中,罗成武的身份有些“特殊”,在南安村,罗成武是先锋党支部书记;在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他则是该公司的一名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公司700亩枸杞树的管护工作。从每年的4月初到10月底,罗成武每天要操心的事就是按照枸杞苗的生产情况和管护要求,组织协调移民为枸杞苗除草、施肥、铺设灌溉水管等。罗成武2014年管护的700亩枸杞树是去年新栽的树苗,刚刚进入初果期。按照公司的规定,初果期的枸杞树每亩的管护费是300元。即要把700亩枸杞树管护好,又要用好21万元的管护费,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天干什么活,用多少人,都要经过精打细算,既不能超支,又不能让务工的群众吃亏,更不能误了公司的事,操一年的心,搞不好还剩不下几个钱。“但既然党总支把带着群众务工增收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就不能扔下群众不管,只为自己打算。”

2011年8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移民村党建工作的意见》,从建立民主议政日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评星定格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内关怀帮扶制度、宗教界人士联系制度六个方面,对生态移民村的党建工作提出了要求。为落实这些制度,下马关镇党委按照同心县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在乡镇成立便民服务代理中心,在行政村成立便民服务代理室,着力打造“城郊特色型、产业带动型、民主管理型、模范引领型、转化提升型”的“五型”基层党建示范群,为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搭建桥梁。

采访中,记者认真查看了三山井村、南安村等村部的党建、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有关资料,也结合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就怎样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与镇村干部进行了交流。下马关镇党委副书记海彬深有感触,他说:“现阶段,农村党组织的话群众能不能听、能不能信,关键在为群众服务上。搞不好服务,你喊得再响,也是白搭。”群众看重的是实惠。在农村,没有服务群众的意识和举措,群众不能从党组织的服务中得到科技、市场等信息,得到发展致富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就无从谈起。南安村、三山井村的党组织、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在于在生态移民最需要土地的时候,党员干部能第一个站出来,带头让出土地给群众;在养殖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敢试、敢为,为群众发展养殖业趟出了路子;在移民群众最需要务工增收的时候,率先承担起组织群众、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群众有组织、有序务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实处,维护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也落实到了细微处。

基层党员干部的认识和我们的思考,在中央的文件中也得到了体现。“六一”前夕,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把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上了日程,明确提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要推动基层党建向服务靠拢,功能定位要明确服务,工作理念要凸显服务,工作重心要转向服务,重点任务要聚焦服务,检验标准要突出服务,努力实现基层党建“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的“六有”目标。这为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22元,吴忠市为7200元,下马关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30元,虽略高于同心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但比全区、吴忠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少2000元左右。全镇约20万亩土地中,有6万亩已完成了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的改造,但缺水仍然是群众脱贫和企业发展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移民村的党建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殷切希望下马关镇党委、政府,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继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引导、帮助数万生态移民早日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原载于《共产党人》2014年第1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