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畅其流惠黎民

物畅其流惠黎民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不在向人们昭示东巴凤大会战给老区带来的新面貌。东巴凤,地处桂西北延绵重叠的群山丛中。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的到来,东巴凤三县的集市不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东巴凤三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意欲重建或扩建农贸市场,但受资金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终未能如愿。东巴凤三县的决策者们把乡镇农贸市场列为大会战的一大项目向上申报。东巴凤这片红色土地久旱逢甘霖。

物畅其流惠黎民

黄英俊

金秋,收获的季节。阳光灿烂,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村村寨寨,呈现着一派多姿多彩的喜人景象。坡连着坡、岭接着岭的八角、板栗林和苍翠欲滴的蔗林,拔地而起的崭新教学楼、农贸市场……无不在向人们昭示东巴凤大会战给老区带来的新面貌。发自当地干部群众心底里的诚挚话语,无不是对上级党委、政府和大会战的感激之情。

在崭新宽敞明亮的钢屋架圩亭下,赶集人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在成衣行,十多位中青年妇女精心选购着成衣;在肉类行,来自央洞等石山村的农友竞相购买鲜嫩的猪肉……凤山县袍里乡新农贸市场正在显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来啦,来啦,五毛钱一个,五毛钱一个,要多少有多少……”“来罗,来罗,新引进的大白菜、大萝卜种子呀,各类优良蔬菜品种都有,价格便宜,买多优惠……”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新农贸市场,个体小商贩招揽生意的吆喝声此起彼落。

“现在,聚集在这里摆摊点的商人较多,人员流动量大。去年,我只开一个小铺位,现在又增开一个门面,扩大经营规模,月收入增加了一千多元。这都是新农贸市场带来的好处啊!”在东兰县泗孟乡农贸市场,一位姓韦的个体商贩高兴地倾诉对大会战的衷情。

“感谢大会战,感谢党委、政府为我们建了这么好的市场!”在巴马县百林乡,父老乡亲竖着拇指由衷地感激人民公仆的为民之举。

“乡农贸市场建好后,我们营业门面由过去的9间增加到15间,还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平顶房。这些门面以优越位置,吸引来更多顾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仅门面收入每月就比过去增加了900元。”凤山县乔音乡供销社主任罗国昌如此津津乐道。

建上好市场,发展经济有平台,东巴凤老区各族人民心花怒放。

东巴凤,地处桂西北延绵重叠的群山丛中。这是一片浸染烈士鲜血的红土地,同时又是“山藏金来水流银”的宝地,板栗之乡、香猪之乡、八角之乡、油茶之乡、三乌鸡之乡、黄金之乡久负盛名。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东巴凤自古以来已有集市

尚健在的东巴凤革命老前辈们不曾忘记,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坚守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军、游击队在敌军的重重围困中建市场,以便当地军民互通有无,解决生活用品,抗击敌人的“经济围剿”。1932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指战员根据师长韦拔群的指示,在东兰的西山、中山和东山(现属巴马)开设集贸市场;1949年9月,按照时任西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黄举平的指示,革命游击队在东兰县兰木乡纳黑村纳咸屯设立市场,以便物资缺乏的西山和物质基础较为雄厚的兰木进行物资交流,直接支援西山地区的革命斗争。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的到来,东巴凤三县的集市不断发展。但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这些集市曾历经令人难以忘怀的波折。十年浩劫,“宁可长社会主义的草,不准种资本主义的苗”的思潮作祟,除“韭菜”,割“尾巴”这些“革命行动”所致,东巴凤的城乡市场萧条、残破不堪。

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潮涌,农贸市场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巴凤三县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出发,把农贸市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由工商、城建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掀起银行贷款、群众集资、部门参与新建、扩建农贸市场的热潮。然而,由于还受资金、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三县的乡镇农贸市场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圩亭建制粗糙,房屋低矮,砖柱瓦盖,配套残缺;市场狭窄,人满为患,占路为市。

——东兰县兰木乡农贸市场,其圩亭是一排砖柱瓦盖结构房,但圩亭位置低于东兰至武篆公路1米多,每当车辆急驶过来,飞沙走石即飘洒入圩市里,遇上大风,灰尘满天;天下大雨,下水道不畅通,污水冲进圩场里。由于场地狭窄,买卖人绝大多数抢占公路作交易,过往的司机叫苦不迭。“车过吃灰尘,日晒撑把伞,下雨忙收摊。”这句顺口溜便是该市场旧貌的真实写照。

——巴马县那社乡农贸市场,原建于上世纪60年代,圩亭建筑为砖瓦结构,占地面积仅为240平方米,由于超期使用且年久失修,砖瓦破损严重,部分横条受虫蚀而出现断裂,形成危房;地面凹凸不平,周围水沟流水不畅,每到雨季交易场地污水横流,小商贩无法落脚摆摊。特别是每逢集市日,由于人员拥挤,大部分的摊点被迫排挤于市场外的各通道路口。

——凤山县袍里乡农贸市场,坐落于巴马至凤山公路旁,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低矮的圩亭为砖瓦结构。由于场地狭小,赶集人只好占路为市。生意人为着抢摊点,闹架甚至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公路为斜坡路,车辆来往困难,且安全系数极小,曾几次险些发生车祸。因而,诸多外地商贩欲来此经商而生畏却步。

脱贫致富,重在发展;谋求发展,先打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经验的启发,东巴凤三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亦日益增强。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东巴凤三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意欲重建或扩建农贸市场,但受资金和交通等条件制约终未能如愿。

犹如春风化雨。2003年春,区党委、政府作出开展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大决策。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窗口,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市场。”东巴凤三县的决策者们把乡镇农贸市场列为大会战的一大项目向上申报

为帮助东巴凤三县搭起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大会战设置了乡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新建、扩建和维修东兰县的三石、兰木、泗孟、三弄、隘洞、长乐、大同、切学、长江、巴畴、金谷,巴马县的甲篆、燕洞、那桃、百林、西山、平峒、所略、局桑,凤山县的袍里、江洲、长洲、乔音、林峒、砦牙、金牙、更沙等31个乡镇农贸市场,总投入300万元。东巴凤这片红色土地久旱逢甘霖。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东巴凤三县人民说:我们有“老区精神”作支柱,能把市场建设好。狠抓机遇,加快发展,三县广大干部像当年老一辈英烈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一样,披荆斩棘,创建新业。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市和三县大会战指挥部提出要求:新建和维修的农贸市场,必须在短期内建成投入使用,而且都要建成“精品工程”。

乡镇农贸市场项目与老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其建设成功与否将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压力大,保证圆满完成任务没商量。方针既定,重在落实。三县党委、政府对这一项目作了精心组织实施。

海阔任鱼游,天高任鸟飞。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三县决策者们那清晰的思维网上,结织着明朗的战略之花。根据各自县情,三县各自制定了符合本县县情的农贸农贸市场建设的战略战术。

东兰战略——

用尽用活会战项目资金,按时间高质量建设新市场。这次大会战,东兰县得到乡镇农贸市场的建设指标是,新建11个,维修1个。根据项目的投资额、本县的财力和交易环境等方面的实际,该县决策者们理清了市场建设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确定规模,资金投入一次到位,工程质量安全完好,项目实用经久耐用,确保实现良好效益。为此,所建市场的圩亭必须按照上级要求,统一设计,统一完工时限,统一规格质量,从亭柱到亭顶面,一律采用钢筋水泥结构。亭柱子,贴上瓷砖;亭顶面,安设有隔热层,确保圩亭舒适、安全和雅观。

巴马战略——

借助大会战和正在形成的寿乡投资热的契机,实行招商引资,拓宽地盘兴建大市场,以会战项目资金来拉动小城镇建设。全县新建、扩建11个乡镇农贸市场,其中那桃、甲篆、燕洞、那社、百林、局桑等市场的建设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来实施。

凤山战略——

以会战项目资金来启动,盘活国有企业土地和引导农民参与市场建设。大会战中全县新建和维修的8个农贸市场,县决策者们经集思广益,明晰了建设的思路:以会战项目资金启动,尽量利用旧场地;有条件的乡要盘活经营萧条的供销社地盘,把不值钱的东西变为值钱的东西;引导农民参与建市场。

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在市场建设过程中,三县不同程度的遇到了三大难题。

难题之一:物价上涨。在签订合同时,每吨水泥、钢筋售价分别为230元、2800元,可到施工时市场价格分别上涨到330元、4300元。东兰县金谷乡、巴畴乡远离县城,原有的公路正在改建,运输困难;物价上涨,建材紧缺;兴建市场,投资大,成本高,两次招投标,皆无人愿意竞标。

难题之二:基础超深。东兰县的隘洞、巴畴、兰木,巴马县的那社、百林,凤山县的长洲等市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如超深达1畅2米的兰木市场圩亭,需要填土方380多立方米。物价上涨,基础超深,资金缺口,但上级没追加资金。怎么办?只能由建设局和乡政府自行想办法解决。

难题之三:征地难。由于传统观念作祟,有部分人害怕私利受损而极不情愿将市场迁徙异地重建,有的对征地费漫天要价,导致征地工作步履维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历代朝廷官府,不知有多少人曾这么信誓旦旦。然而,真正能让一方百姓信任的还是共产党的“父母官”。河池市和东巴凤三县党政领导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干部职工,把建设好市场当作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造福老区百姓的具体行动来体现。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沉重的压力,三县四家班子领导和相关乡镇党政领导,以及建设部门负责人迎难而上,采取相应对策,脚踏实地解决市场建设的规划、选址、征地等关键环节遇到的难题。

东兰县三石镇计划重建农贸市场,但缺乏适合的地皮,到该镇挂点联系工作的县长杨斌,多次会同镇领导进农家、走单位做好征地协调工作。

巴马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征地遇到阻力,县四家班子领导反复深入群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燕洞乡时任党委书记罗桂强、乡长黄玉华几经“走出去、请进来”,终于与广西桂乡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流市第九建筑工程公司签下了金额为300万元的市场项目投资合同。百林乡市场建设却遇到征地难和资金缺两大难题,乡干部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登门串户,使尽浑身解数说服群众,终于征到了土地。农贸市场虽获专项资金8万元,但距设计投资额甚远。乡党委书记李江、乡长覃晗胜敢冒风险以个人、政府的名誉及以房产证抵押,共借贷18万元用于征地费开支。

凤山县江洲乡只得2万元的市场维修费,乡党委书记陈仕敏、乡长班兴强多次到县里向县领导反映群众强烈要求重建大市场的呼声,赢得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当农贸市场征地遇到难题,县委书记韦善国、县长何焕全、副县长黄岭等亲临江洲进行现场办公。在该乡挂点联系工作的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美韩会同乡干部不厌其烦走家串户进行征地协调工作。

自治区建设厅和市建规委把东巴凤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列为重要议事日程。2003年2月下旬,自治区建设厅组织工作组到东巴凤就乡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进行考察调研。3月中旬,在南宁召开东巴凤三县建设局局长会议,就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厅长郑应炯、副厅长戴舜松分别深入东巴凤就乡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进行考察调研。为了增强三县乡镇和建设部门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和农贸市场工作的管理能力,12月5日至15日,自治区规划建设厅在驻桂林广西城建学校举办了一期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培训班,该厅会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和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组织东巴凤三县50名分管小城镇建设的县、局(站)、乡镇领导到班接受培训,学习内容主要是《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镇处处长梁忠华前后6次赴东巴凤深入建设工地实地作检查指导。

作为市级业主单位的河池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相应成立了大会战农贸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施工、质量、设计等部门齐抓共管。每月都派人下到三县进行督查、指导,确保每项工程质量、安全、廉洁三过关。针对巴马、凤山两县缺乏钢棚架结构建设经验,市建规委将钢棚架结构建设的农贸市场设计图纸调到市综合设计院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勤政廉洁,艰苦奋斗,是市和东巴凤三县建设部门干部职工在大会战中体现的一种美德。

在大会战过程中,东巴凤三县建设局肩负的任务异常繁重。大会战几百个土建项目同时在一个月内相继开工,这在东巴凤三县还是史无前例。背负沉重的压力,他们一方面要负责全县大会战土建项目的用地规划、项目招投标的监督,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的督促检查,另一方面又负责乡镇农贸市场的建设,同时,还要到大会战联系点指导农户建造沼气池。

为保证工程如期完工,东兰县建设局全体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各司其职,全身心投入大会战。地处东兰“县尾”的金谷乡路途遥远,正在改造的公路凹凸不平。该乡农贸市场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完工,局长宋清韩不辞辛苦前后4次深入该施工场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解决施工难题。主管市场建设的副局长华远首当其冲,与质量监督检查站的技术人员辗转于各个农贸市场进行质量指导、监督,保证质量和安全。

东兰县11个市场,因物价上涨和基础超深需加大投入达13万元。不讲利润,宁可亏损,县建设局免收工程设计、质量监督费5畅5万元,加上不计平时下乡开支的油费和其他费用,终将13万元这个“坑”填平。

2003年9月,金谷、巴畴两乡农贸市场即将破土动工,恰逢此时物价上涨,一吨钢筋价格达3300元。几个项目经理反复核算后觉得没钱可赚,无人愿意承包。县建设局一面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一面对他们作以后在建设项目分配上予以优惠的许诺,最终才有施工队冒着亏本的风险接受承建这两项工程。

巴马县建设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场建设大会战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局长莫贤堂血糖偏高,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为了大会战,他全然不顾投身于会战前沿坐镇指挥,体力的消耗和疾病的侵扰,使他的体重一度下降了20多斤。分管规划工作的局党支部书记黄荣军为按时完成任务,一直埋头苦干地工作。他女儿因眼疾需到南宁住院动手术,也只能由妻子一人前往陪护。质监、监理、设计、预结算等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他们不但免收或少收管理费,而且经常在工地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在最紧张的日子里,他们几乎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苏世珍的父亲不小心摔伤,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只是交由年迈体弱的母亲照料,直到任务完成了才把父亲接到县城医治。

凤山县建设局全体干部职工守土有责,除必须留守机关值班人员外,其余全部深入第一线。局领导班子成员一一作了具体分工。作为项目业主的法人代表,局长黄中涅既要负责全局工作,又要亲自对市场建设作督战。分管农贸市场建设的副局长黄忠义长期泡在工地上。为建好江洲乡农贸市场,黄忠义在用车紧张、通乡公路在建无法通行的情况下,几度徒步前往江洲进行市场建设的督促、指导,一去往往就是三五天。

市建规委分管项目建设工作的助理调研员罗贵坚在大会战工程中,前后深入三县对31个乡镇农贸市场的建设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和指导达50多天。副主任韦海梭三次到东巴凤召开现场会,解决好农贸市场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等问题。高级工程师陶贵全、吴秋林、张忠毅、工程师覃立勋也多次深入三县建设工地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督,精心指导。

三县的国土资源管理局、交通局等职能部门也积极在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为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大会战大开“绿灯”。

随着东巴凤大会战交通项目九圩至东兰、东兰至巴马、巴马至田阳、巴马至凤山二级公路、东兰至凤山、东兰至天峨、凤山至天峨、凤山至凌云(属百色市)县际公路,三县乡乡通四级油路和村村通四级砂石路的开通,不仅使东巴凤之间构成了密集的交通网络,而且使东巴凤与外面的大世界联接起来。

东巴凤的经济社会要发展,仅仅靠疏通了交通这一“瓶颈”是不够的,还得搭好发展经济的“平台”。

创新是发展经济的不竭动力。在市场创新上,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决策者们着眼于未来,面向全社会,坚持“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则,围绕着“农”字做文章,以兴建市场促发展,通过市场运行来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带动小城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招商引资,是巴马县大会战乡镇农贸市场建设的显著特点。为招商引资兴建市场,该县的那桃、燕洞、甲篆、局桑、百林等乡领导终于以如大山厚实的赤诚心感动了投资商。“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实现双方共识共赢。为招商引资,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演绎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故事之一

那桃乡,位于巴马连接田东、大化、平果三县交界处。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盛产粮食、甘蔗、木材、板栗、茶油、畜禽等农副土特产品,历来集贸经济特别活跃。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全乡农副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乡农贸市场交易的商品,年交易量达3畅6万吨以上,成交金额达4200万元以上。然而,紧靠通往平果县省级公路的原农贸市场占地仅有0畅54亩,圩亭建筑面积才360平方米。市场狭小,且布局极不合理,严重影响商品交易,制约该乡农村经济发展。兴建新的农贸市场势在必行,乡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一直冥思苦想,寻求发展之路。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桃乡政府驻地坐落在一峡谷之中,没有发展空间。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辟开乡政府前大坡,营造一片平川。”最后,班子成员形成共识。但有关专家预算认为,此举措耗资巨大,约需投资1400多万元。1400多万元,这对年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的那桃乡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东巴凤大会战给那桃带来了商机,那桃乡获得16万元农贸市场项目资金。

“要重建大市场,16万元只是杯水车薪啊!用得好,也只能建造一座700平方米的钢棚,无法搞其他配套工程。”县建设局技术员如此泼“冷水”。

那桃要做强市场经济,就必须把市场搞大,而要兴建大市场,只能“引凤筑巢”,“借鸡生蛋”,别无选择。乡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达成共识。

经亲戚朋友引荐,乡党委书记覃明勇、乡长李搏和其他两位班子成员先后11次赴区内的南宁、贵港、北海和广东深圳等地招商引资。有感于老区人对事业的无限赤诚,南宁市大地福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向那桃乡领导透露了到那桃开发市场的意向。2003年10月起,该公司总经理韦奇、副总经理龙正贤等到那桃考察。

那桃区位优势、物产丰富、发展空间巨大确实无疑。但此地可开发的地盘实在太小,若要劈坡填沟拓宽地盘,投资巨大。再说如真的把地皮开发好了,会不会落个“用包子去打狗”的结局?!

古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只要有利,他们便舍得投入,不辞辛苦。头四次考察,韦奇、龙正贤等一直举棋不定。

毕竟,韦奇、龙正贤已在房地产开发疆场上驰骋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经第五次的充分调研论证,对那桃开发的新蓝图终于在他们心中绘成,于是毅然拍板:以农贸市场开发为基础,拉动小城镇建设;将屹立于那桃峒中的合龙坡劈平,拓宽城镇建设地域。工程采取圩亭、街道、商铺、宅基地为一体的农村集市商贸综合开发模式。工程竣工后,该乡的城镇规模将扩大两倍。工程总投资1400多万元,分两期进行。

事情往往是这样,世上既然有敢于吃螃蟹的人,也同样有怕吃螃蟹的人。看到韦奇等作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开发决定,有人善意地提出质疑:“你们别想一下子就搞那么大,能在乡供销社后面把市场建好就不错了。”

“你们不用害怕,别看前面那座土坡那么高大,我们用钩机来钩它十几天就能解决问题了。”韦奇很自信,乡领导吃上了“定心丸”。

在天峨县举行的河池市第五届铜鼓山歌艺术节上,巴马县与大地福源房地产开发公司正式签约:投资1400万元开发那桃农贸市场和小城镇建设。

新建大市场,搞城镇建设,顺民意,得人心。那桃村群众鼎力支持,只要市场建设需要,要田让田,要地给地。开发商依法支付征地补偿费。县建设局技术人员免费设计新市场图纸,免费指导施工。

万事俱备,只争朝夕。2003年10月20日,那桃乡新农贸市场第一期工程如期破土动工,工程投资400多万元。一时间,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轰鸣声日夜响彻那桃峒。历经4个月的奋战,2004年2月28日,场地开发胜利结束。期间,开发商投入了40万元,开挖了4万立方米土石,将乡政府前的合龙坡劈下几乎一半,改造排洪小河道350米,加上征地18亩,共平整出45亩地皮。接着,开发商紧锣密鼓着手进行硬化道路7000多平方米,建设4栋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的钢棚架结构圩亭,2个面积为780平方米的停车场,屠宰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此外,又平整市场周边地皮安排145间商铺和宅基地皮。

看中那桃是块淘金地,大化、平果、田东等地客商纷至沓来购买地皮建房经商。

风物长宜放眼量。韦奇和他的副手们不为第一期工程未见利润所惑,而是把发展的眼光投注于第二期工程的开发上。第二期工程投资额为1000万元。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第二期工程将把横卧于那桃峒中的合龙坡推平,整出一块平展展的小平原,建设20米、30米大道各一条。将搬迁的合龙屯建成小康文明示范屯。工程竣工后,崭新的那桃乡小城镇规模将令人瞩目。

故事之二

巴马甲篆乡新农贸市场的建设也历经了令人难以想像的曲折。

该乡获大会战农贸市场项目资金16万元。如果合理使用这笔资金,最多只能建起一座500平方米的钢棚圩亭。

甲篆是全县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之一。要使甲篆尽快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必须把市场做大做强。但做大做强市场谈何容易,乡里资金缺乏,钱从何来?

乡领导反复拨打心中的“小九九”,结果只好采取“借鸡生蛋”的办法,走招商引资之路。乡党委书记黄建鹏、乡长罗荣辉通过朋友关系,与南宁大地福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韦奇取得联系。他们将甲篆风光相册送给韦老总,并介绍甲篆的地域优势和城镇建设的规划。

“你们甲篆的风光不错,可谓是旅游之乡,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面对神奇美丽的甲篆山水风光,韦老总连声称奇。

“开发甲篆市场,乡里不要客商一分钱,只要客商能在这里发展,乡党委、政府将予以全力支持!”黄建鹏抓住时机,又津津乐道地介绍甲篆的区位优势和城镇建设的规划。韦奇的心被打动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韦奇亲自到甲篆考察。

看到巴马至凤山二级公路正在修建中,甲篆的交通环境将会得到大改观,而且紧靠县城,风光旖旎,乡党委与政府领导有远见、有魄力、有诚意,韦奇认为这里的投资环境好,于是下决心在甲篆投资进行市场开发,并及时将第一批90多万元市场开发征地费划拨到甲篆邮政所户头上。

在甲篆进行开发规划期间,为方便和安全起见,黄建鹏让出自己的住房供韦老总居住。一次天气突然降温,黄建鹏拿出自己的新衣服供韦老总保暖。规划工作中每遇到难题,乡领导皆积极主动予以疏通解决。诚心换诚心,韦老总深受感动。

2003年8月至9月,征地工作按既定的规划进行。所需征用的土地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同意供让土地,自治区也下了可征33亩土地的批文,所支付的征地费达57万元。9月28日,农贸市场举行开工仪式。

然而,人世间并非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

“好端端的市场,为什么非要搬出去重建不可呢?”常年在旧市场经营生意的工商个体户思想总扭不过弯来,极不情愿将旧市场拆除。而一些将被征用土地的群众认为征地价格偏低,且舍不得让出祖祖辈辈留下的“保命田”。

绝不能因为少数人的阻挠将这一来之不易的项目给搁浅了。乡党委、政府组织人马深入有关农户做具体的思想发动工作。县领导蒙东月、徐迪克、黄大洋等亲自召开三次群众大会作动员。

在农村,人与人之间最讲究的是友情。为及早疏通关系,乡干部买了肉、烟、酒上门拉关系,交朋友。但并非所有人都买乡干部的账。几位乡干部诚心到一农户加深感情,该户主二话没说将他们带去的礼物丢出门外。副乡长宗成智在一农户厨房里正要与其家老人谈心,其娃仔一声招呼不打即将电灯关掉。还有一些人将乡干部停在村头的摩托车轮胎气门拔掉……使上门作动员的同志很受委屈、尴尬、狼狈。

看到征地工作步履维艰,市场建设无法进展,投资商感觉无望而想打退堂鼓收回投资。县领导也明令,如果征地问题实在处理不下,就将甲篆乡农贸市场项目资金挪往他乡使用。

“那段时间,我们白天想的是市场,晚上想的是市场,连睡觉做梦想的还是市场。”黄建鹏说。

面对上下左右的压力,甲篆乡党委、政府领导和一般干部不退缩,迎难而上。为稳住投资商,黄建鹏、罗荣辉多次上门与韦老总交心,请求他们再宽容一段时间。可人家是在做生意呀,他们看的是时间和效益。一切客套话和空话对于他们都毫无用处。

别无退路,只有迎难而上。继续上门动员,耐心化解矛盾,一次、两次不成,再去三次五次,为做通“钉子户”的思想工作,乡干部“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和农友交为酒友。甲篆村弄拉屯一“钉子户”,副乡长宗成智先后上其家门达30多次之多,终于拉近了干群之间的感情。

真情、豪情感召天下。经过反复交谈,“钉子户”终于说出心里话:怕让出了土地,以后的生活没出路。于是,乡政府进一步调整了征地的优惠政策:市场周边的门面,首先由供地户购买、经营,并相应调整了征地费,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乡政府又将市场建设的效果图予以张榜公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群众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新市场建成后面貌是这样好。行,我们听乡领导的话去做不会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7个月的艰苦努力,百分之九十八的农户签订了征地合同。县建设局党支部书记黄荣军率队来规划、测量、设计不计报酬。2004年4月5日,市场正式动工,施工队加班加点突击施工,到2004年6月底,4个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钢屋架圩亭建了起来。市场总投资300万元,可容纳6000人做商品交易。

动员社会力量,同心同德奋战。这是东巴凤三县大会战乡镇农贸市场建设的又一特点。

开展大会战,东兰县三石镇获得农贸市场建设专项资金10万元,市场设计规模为240平方米。

“如果仍按此方案兴建新市场,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可要建设较大规模的市场,地皮在哪儿征?”征地问题犹如一条绳索捆住了镇领导的手脚。这一捆就是一年。

毕竟车到山前必有路。恰遇筹划小城镇建设之机,镇领导把目光投射于镇供销社的地盘上。

三石镇供销社,地处镇政府所在地黄金地带,在计划经济年代颇能吃香。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受改革开放大潮的荡涤,工商个体户异军突起,昔日独家经营的官商生意已不复存在。由于经营不佳,集体、个人处境艰难,营业楼、仓库等用房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破旧而没有多大用场。因而人们笑话说供销社是“只会蹲窝不生蛋”的单位。

镇领导把盘活国有企业土地,利用供销社场地来建市场的想法向供销社主任韦相培透了底。初作权衡利弊后,韦相培和职工们促膝谈心、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死马当作活马医”这办法行,县供销社领导也同意实施这一方案。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群众异口同声:对呀,早就应该在这里兴建市场了!

方针既定,重在落实。一场破旧立新的战斗打响了。2004年6月,施工队开始对供销社的营业楼、仓库和职工宿舍等3栋房子进行拆除,拆房费约3万元,三石镇供销社没向政府和业主单位索要一分钱。仅此一项,在职的15名职工,人均损失约2000元。腾出的1200平方米场地,按正常价可收取地皮费84万元。一个正处于困境中的小企业,一下子就无形流失这么多的资金,谁能说他们的职工不心疼?为着大会战的全局和广大群众的利益,三石镇供销社职工没有讨价还价,而是心底无私乐奉献。

地皮腾出来了,三石供销社按县、镇政府的规划,划出约500平方米的地皮用于兴建圩亭和人行通道,留下一部分用作本单位圩亭和营业、办公、住房综合楼的用地,其余部分则拍卖给本单位职工和当地群众作住宅基地,这一拍卖就收入80多万元。有了这笔资金,三石供销社不仅将40多万元的历年贷款还清了,而且还有兴建单位圩亭、综合楼的建设资金。

用地问题得到落实以后,县建设局立即组织施工队进场进行新市场圩亭的施工。争分夺秒,密锣紧鼓,很快地,圩亭稳稳当当地建了起来,通道平展展的铺了起来。紧接着,供销社立即组织资金、物资、人力着手兴建自己的圩亭。市场竣工投入使用后,不仅扩展了群众进行商品交易的空间,而且全社职工都拥有自己的铺面。

“推倒旧房建市场,不仅对广大群众带来好处,而且也给我们职工带来益处。一旦我们本单位的圩亭、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我们也有了舒适的经营、生活场地,从今以后不再为自己和后代的生活出路发愁。”供销社主任韦相培喜形于色。

胸怀会战大目标,甘于吃亏乐奉献的精神,不仅在东兰县三石供销社职工身上体现,而且在凤山县袍里、乔音等供销社里也得到发扬光大。

凤山县乔音乡,原市场使用面积为420平方米。计划兴建的新市场,设计面积850平方米。扩建市场,最大的难题是征地拆迁涉及到乡供销社职工的切身利益。需要占用乡供销社的经营楼和办公楼。但这样做,供销社损失大,要付补偿费,政府又无能力。

重建市场势在必行。乡政府采取置换土地的办法,供销社通过入股的方式参与市场建设,享受市场摊点费分红。为赢得全局长久利益,供销社干部职工识大体,顾大局,舍得牺牲短期利益,自觉将经营楼和办公楼推倒,无偿让出800平方米地皮,乡政府也划拨208平方米公共用地作为市场用地。同时,供销社还将一栋职工宿舍楼拆除,建成15间临街门面,使土地增值,职工受益。在市场建设过程中,从拆房到建房,供销社职工停业时间整整达8个月之久,期间,职工自找生活门路,单位的门面经济损失达1畅2万多元。

凤山县袍里乡,其旧农贸市场坐落巴马至凤山公路旁,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圩亭低矮而简陋。大会战给袍里乡带来农贸市场项目资金25万元,原计划新市场的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

袍里乡东接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南邻本县江洲乡,西、北分别连平乐乡和县城,盛产米、果、香猪等名特优农产品,东兰、巴马、凌云等地客商也纷纷光临经营成衣、镶牙和首饰、家具加工等生意,因而被誉为凤山的“金三角”。如果只建个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的市场,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兴建大市场势在必行。袍里乡党委、政府在县建设局、国土局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采取果断措施:一是支付6万元征用月里村第5组群众2畅4亩土地;二是通过盘活供销社土地,拍卖旧市场地皮收入13万元,利用拆迁补偿费4畅5万元和出让圩亭周边门面等,共筹资23万元用于兴建新市场。

扩建市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得益彰。袍里供销社干部职工权衡利弊后形成共识予以积极配合,主动将邻近市场的一栋两层砖混结构楼房和一排8间瓦房拆除,免收拆迁费达10万元。众志成城,事业有成。结果,项目业主单位实际上投入45万元,就将市场扩建为1100平方米。借助靠近市场的有利地域,他们将在市场周边设置新门面,以更舒适的经营环境揽来更多的顾客。

“建设好家乡的市场,就能搞活自家的经济。”大会战乡镇农贸市场建设不仅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也激励着东巴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

为搞活经济,造福百姓,巴马县那社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决定重建乡农贸市场。县建设部门按乡政府的规划初作设计、概算,认为兴建这个农贸市场预计需投资126万元。

“大会战只拨给我们乡农贸市场专项资金10万元,那么缺口资金不就是116万元?乡财政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啊!”乡领导心凉了半截。冷静思考之后,他们把目光投向招商引资的途径上。但终因征地费昂贵、工程量大、资金缺口大、那社地处偏僻、群众地皮购买率低,无法投资建设,乡领导四出联系引来的十几个开发商,一个接着一个胆怯退却了。

全县9个新建农贸市场乡镇,只有那社乡未启动。县、乡、村领导干部都急了!

“一定要千方百计找出个办法,在年底前拿下这个项目,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复!”相继深入那社乡作大会战工作调研的县委书记徐贵,县长罗光勤,县委副书记黄凤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罗宗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大洋等异口同声下此限令。

开弓没有回头箭。

“既然引来的十一位老板都是望而却步,我们也只能背水一战了,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乡党委、政府发出号召:全体乡村干部集资建设新农贸市场,乡领导每人集资1万元以上,干部每人2000元以上。说一不二,乡党委书记韦明革与亲戚东借西凑,率先拿出2万元,乡长黄福祥通过各种渠道也筹集到1畅3万元,紧接着,其他乡干也你1万,我八千的把钱交到出纳手里。集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前后不到5天时间,共筹集到25万元。

启动资金得到解决,又排除了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勾机、铲车、汽车等作业机械昼夜在工地上轰鸣不停。

11月29日,一块面积为12亩的新农贸市场用地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接着,乡领导又跑市里,走百色引进资金90多万元,用于市场棚架及市场附属基础设施建设。东烈村党支部书记黄英来被乡领导勤政为民的精神感染了,自告奋勇并投资1万多元兴建市场暗沟100多米。

人心齐,泰山移。2004年元月14日,那社乡新农贸市场隆重开市。飘扬的彩旗,高悬的气球,震天作响的爆竹声,都在无言或有声地给那社人致以最真诚的祝福。

如果说巴马县那社乡农贸市场的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那么,凤山县江洲乡农贸市场的建设历经的波折也着实耐人寻味。

江洲乡地处凤山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百色市凌云县交界处,又是凤山县江洲乡、袍里乡、平乐乡,巴马县那社乡和凌云县逻楼镇农副产品交易地。但多年来,江洲乡只有一个占地600多平方米狭小又破旧的小市场,商品交易受到严重制约。

多年来,当地群众一直要求把路修好同时建个大市场。2003年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江洲只得2万元的旧市场维修费。对此,江洲乡干部群众感到十分委屈。他们强烈要求乡领导再向上级作反映,无论如何也要乘大会战东风把新市场建起来。

然而,建新市场谈何容易,要利用旧市场扩建么,场地太狭窄,仅600多平方米。要异地搬迁重建,可地从哪里征用?

带着群众的呼声,乡党委书记陈仕敏、乡长班兴强就市场建设问题多次向县领导反映群众的要求和乡党委、政府的设想。

“好,如果乡里能解决市场的地盘问题,县里可以考虑通过其他渠道筹资兴建江洲乡农贸市场。”县委书记韦善国、县长何焕全等县领导出语掷地有声。

带着希望,该乡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筹建新市场。

乡领导把寻求市场用地的目光投射于距离旧市场一里外的一处空地上。

“作为市场,既要考虑到它所起到的窗口作用,又要注重其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实际效益。说实在话,如果在这里建市场,也许在十年内兴旺繁荣不起来。这因为,这里离群众居住的地方远了些。”在江洲乡进行大会战帮扶工作的市建委助理调研员罗贵坚诚恳地对乡领导说。乡领导采纳了他的意见。

市场建设牵动众人心。在江洲乡政府西则有一片旱地,地势较为宽阔平缓,且紧靠平乐至江洲四级油路,在此建农贸市场条件得天独厚。这片地是江洲村第四村民小组的责任地。乡党委、政府领导看中了这片土地。罗贵坚仔细察看以后频频点头说这地方行。

得知重建乡农贸市场地皮遇到难题,江洲村委副主任黄大刚想到了自家所在第四村民小组在乡政府旁的那片旱地。他把让出这片土地,让供地户参与建新市场的想法告诉了组里的群众骨干。通情达理的村民连连点头称是。然而,十只手指不是一般齐。

“哟,谁出这个馊主意啊,那片地是我们的养命地呀。用它来建市场,以后去哪里要饭吃?!”有村民提出质疑。

“嘿,还不是大刚这小子为讨好上级和为自己能揽上工程出的主意……”个别村民更是语露锋芒。

尚未出师路被堵。

“看来,群众是错怪大刚了。眼下,我们得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了。”乡领导达成共识。

不错,群众确实是错怪大刚了。黄大刚,何许人也?他是江洲村一个农民的儿子。借助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拥有聪明开窍的脑瓜,他走“江湖”,下“大海”,从做土特产收购小本生意到从事建筑业,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阳关道,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建筑老板。受群众的拥戴,他甘愿舍小家为大家,毅然放弃年收入三四万元的发财机会,当上月薪百多元的村官。尽管待遇很低,但他一直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地工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他全身心投入参与,带领村民建造沼气池,协助乡领导筹建乡农贸市场等,样样干得有板有眼。因而2003年6月,他在大会战火线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乡人大主席黄财谋深入江洲村第四村民小组,逐户做征地的思想发动工作。他从建设市场的长、中、短期利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从情理、政策、法规等方面,反复加以讲解、算账和说明。

有理有节的思想工作,有根有据的说服力,终于消除了该组村民心中的顾虑。该组村民罗文刚、黄忠甫、黄忠锐等农户率先同意无偿让出坡油这片旱地建市场,但要求政府划出市场周围地皮让他们兴建门面。

县、乡领导同意供地农户的要求。乡政府作出决定,在开发市场时,除市场整体设施和周边道路用地外,市场边缘的2亩场地,按供地农户供地面积划分相应地皮供他们投资建门面。

中国农民历来最讲实在。第四组其他农户看到政府如此执政为民,又仔细盘算出日后的好光景,便自动到乡政府要求报名出让土地。结果,全组23家农户共无偿提供了12畅67亩土地。为此,这批憨厚诚实的农友免收征地费20万元。

征地问题是解决了,但市场建设资金缺乏这一难题又接踵而至。

乡党委书记陈仕敏、乡长班兴强亲自出马辗转于县、市之间联系资金。

县领导韦善国、何焕全、唐祥明、黄岭在江洲召开市场建设现场办公会,具体解决市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国土资源管理局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同意依法依规将江洲旧市场拍卖,收取地皮费11万多元,解决市场建设的启动资金。

2004年,恰逢江洲瑶族乡成立二十周年,市民委给江洲父老乡亲播下及时雨,决定下拨民族乡庆项目经费26万元,用于江洲乡农贸市场建设。

各有关部门也大开“绿灯”,予以密切配合。市建委领导卢启雄、韦海梭、罗贵坚和工程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县建设副局长黄忠义率队加紧市场的规划设计和测量。2003年11月,该市场破土动工,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投资8万元,前后用两个月时间搬动了8万多立方米土石将场地平整。2004年3月,占地1428平方米的两排钢棚架结构圩亭如期竣工。江洲乡政府、县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还分别投资5万元、3畅6万元进行市场道路硬化建设。

在大会战中,老区人民争当建设者,不当旁观者,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干、拼、搏”精神,以实际行动支持大会战,参与大会战。

巴马县局桑乡通过以地养地的办法招商引资107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征地过程中,黄宝宁是被征用土地最多的一户,全家连片的4亩水田全被征用,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主动配合工作队率先办理好征地手续。同时为解决水田被占后的粮食生产问题,他自掏腰包2000元,请挖掘机对2亩旱地作水田改造。

黄宝科自家老屋靠近大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新农贸市场规划需要拆迁,他第一个把房子拆掉,从而推动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黄宝强、黄家勤两户也是土地征用大户,每户被征土地2畅5亩,他们除主动配合征地外,还自始至终参与农贸市场的规划与建设。

有了春的播种,就有秋的收获。到2004年6月20日,三县31个乡镇农贸市场全部竣工并通过县、市两级验收合格。31个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实际竣工面积为1畅5536万平方米,比原计划8373平方米增加7176平方米;实际投资1222畅89万元,比原计划300万元增加922畅89万元。三县31个乡镇农贸市场建成之后,农贸市场摊位由原来的1畅641万个增加到2畅2901万个,新增解决6000多人就业问题,受益总人口达39畅5万人。

建一个市场,富裕一方群众,繁荣一个乡镇。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为东巴凤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架起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三县乡镇农贸市场的建成使用,为工业产品销往乡村和农产品销往城镇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场所,为商家业务洽谈和生意交流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城乡贸易,为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有关行家预算,三县农贸市场交易额将由原来的65畅7万元/日提高到71畅6万元/日,增长10畅9%。

东兰县农贸市场预计年成交额在3000万元左右,可为县财政提供税收100多万元。

凤山县袍里等8个新市场,今年以来上市商品交易额近千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上市服务收入同比提高10%。其中长洲原农贸市场商品年成交额为280万元。新市场建成后,商品成交额大为增加,仅2004年1月成交额就达42万元,预计全年成交额约360万元,比上年增长28%。2004年1月至11月,凤山县地税局共组织地方税收入库1187万元,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对此,农贸市场功不可没。

——改善了乡镇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拉动了小城镇建设。

新市场的建成,不仅改变了原来狭窄、拥挤、破烂及脏、乱、差现象,而且扩展了交易场地,成为一定区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良好的交易环境吸引来众多本地和外地客商在市场周边建起饮食店、小商品批发经营店、机械家电维修店、旅店、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店等门面。

东兰县三石镇结合农贸市场建设进行小城镇建设,吸引来自仁合、四合、美逢、五联、弄英等村30多户人家购买市场周边的地皮兴建住宅楼。

巴马县百林乡农贸市场投入使用后,仅一年光景,市场周边就筑起10多幢钢混结构楼房,隔路相望的百林屯部分村民也相继对住房进行改造。

总投资300万元的巴马县燕洞乡农贸市场于2004年11月正式开市,可容纳6000人做商品交易。占地1400平方米钢棚架结构的圩亭,设有肉行、鱼行、米行、蔬菜行、布匹行、成衣行等摊位80个,市场周边布设了20米、15米、8米六条生活干道、地下排水沟、公厕等配套设施。

凤山县袍里、长洲、乔音、金牙、林峒、砦牙、平乐及凤城镇等8个乡镇的农贸市场项目建成后,新增面积3500平方米,改造危房1365平方米,新增摊位800多个,受益人口10万多人。全县8个乡镇新建的农贸市场投入使用后,改变了原来市场露天交易、拥挤和脏、乱、差的状况,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当地商品流通得到提速,市场日渐繁荣,并吸引不少农户向集镇集聚,到集镇投资办厂、开旅馆、开米粉店以及建房落户。凤山县江洲乡农贸市场尚未完工,就有二十多户山里人家购买市场前公路旁的地皮兴建钢混结构住房。

——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新农贸市场建成后,三县农民群众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的引导下,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板栗、香猪、油茶、八角、核桃等特色产业。在巴马县,很多私营业主和企业进入市场后,农副产品流通提速,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乡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反季节蔬菜、珍珠黄玉米等特色作物种植,立足于绿色无公害产品的开发,狠抓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年种植达5万亩以上。那桃乡板栗种植面积增加1畅6万亩,香猪出栏增加6万头,油茶种植增加6000亩,木薯种植增加收入500万元,甘蔗种植5500亩,仅这几项增长,使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带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贸市场的不断扩大,交易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来外地客商投资创业,同时,为城镇下岗、待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展了就业门路。巴马县实施农贸市场建设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完善市场设施,培育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吸引一批能人进驻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目前,在巴马农贸市场内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活动的人员达2畅4万人,年商品交易额由原来每年6畅85亿元增加到8亿元,增长15%。

——实现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新跨越。

大会战之前,东巴凤三县经济总量少、增速慢,农民增收少,财政收入低。大会战乡镇农贸市场投入使用后,扩展了商品交易空间,改善了交易环境,有效地带动了第一、第二产业和消费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三县GDP分别达6畅9349亿元、7畅9210亿元、4畅8279亿元,分别比大会战前的2002年增长41畅68%、26畅6%、49畅52%;财政收入分别比大会战前的2002年增长188畅65%、61畅57%、58畅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1445万元、1531万元、1347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加362元、293元、200元。这些喜人的成果和效益,也包含新建乡镇农贸市场的贡献。

市场面貌变,交易环境好,民众喜开颜。

东兰县隘洞镇特色山货十分丰富,其中以盛产板栗最为出名。全镇有21个村3畅7万人,95%以上的农户种植板栗,板栗收入占农民年总收人的40%,目前,全镇有6万多亩板栗,年产量1800吨。板栗收获时节,区内外客商争先到此收购板栗。

大会战中,隘洞镇农贸市场又建成一栋两层楼的圩亭,其一层用于经营禽畜类,二层为板栗交易中心,为客商经营、村民进行板栗交易提供了便利。

“农贸市场好,财气顺着市场跑,人多车多买卖多,物流顺畅荷包胀。”隘洞街上一位老者眉开眼笑地如是说。

兰木乡已退休的韦老师对农贸市场的变迁感触颇深:“原来的农贸市场很不安全,时常有一些社会不法分子把小石块往房顶上扔,瓦片破碎,大雨一来,在亭里摆卖的东西就被淋湿,碎瓦片易脱落下来,又阴暗潮湿,很不卫生。如今可大不一样了,新圩场与公路一样平,全部硬化,清爽明亮,在亭里摆卖东西很舒适,任凭风吹雨打,让人有在家一样的感觉。”

东兰县大同乡农贸市场那宽敞明亮的圩亭,圩日生意十分红火。

“以前的圩亭呀,低矮潮湿又阴暗。那些做猪生意的人可吃苦啦,称猪的时候看称眼,光线过暗辨不清,常常导致不是买主就是卖主吃了亏。现在好了,圩亭建得牢固又漂亮,大家都愿意来做生意。就说我做的成衣生意嘛,现在一天的收入要比过去的一天多一倍多。”和龙村姑覃妹说。

长乐镇乡农贸市场新建的圩亭,专门用作猪仔交易场地。人们风趣地说:“大会战不仅给人带来福气,就连猪姑娘也能在这‘洋房’里出嫁咧!”

幸逢这次大会战,巴马县百林乡告别了没有市场的历史。

2004年1月12日,可容纳8000人进行商品交易的百林乡农贸市场隆重开市。市场圩亭建筑面积为1728平方米,可设固定摊位200个,四周可兴建88个门面。市场配套设施齐全。

开市第一天,为百林人最开心的日子。一千多男女老少穿着崭新漂亮的服装成群结队前来赶集。市场钢棚下,道路旁,摆满了摊点。上市的12头猪肉很快就一售而光。

百林市场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交易难问题,而且对百林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市场启用后,每个圩日都有五六百人赶集。以每个摊位平均月租20元计,每月可获摊位管理费4000元,年可获管理费4畅8万元。尤其是市场的建成,促进了群众观念大转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该乡阳春村良皮屯黄学周几年前到广东打工,收入不菲。当他得知乡里在大会战也兴建了农贸市场,毅然回乡创业,斗胆投资100万元创办了养牛场。罗皮村六双屯的韦明宽抓住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在良岩创办了面积为64亩的反季节橙李果场。该场前期投资10万元,预计到盛产期年产值可达10万元,年利润可达3万元。

头雁领航群雁飞。全乡广大农户纷纷效仿养殖香猪、鸡鸭鹅和种植西瓜、西蕃莲等农产品。

巴马县甲篆乡农贸市场的建设,促进当地农民群众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计划在市场周边设置的130间门面屋基,很快就被当地民众抢购一空,每间售价2畅9万元至3畅7万元。

甲篆村烈屯已年近古稀的村民黄军尤,儿子在学校任教。看到别人纷纷购买乡农贸市场旁边的门面地基,他和儿子商量好后,想方设法筹集3畅6万元购买一块门面屋基。

“老叔呀,还是你有远见,以后门面建好了,你也当上老板啦!”乡干部夸他观念新,有远见。

“老板谈不上,只不过为了谋生而已。为建这个新市场,我家出让了半亩耕地,我们购买这块地皮,算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个家当吧。”他笑嘻嘻作答。

东巴凤,借助大会战的东风,31个崭新的乡镇农贸市场相继崛起。东巴凤的父老乡亲视这些来之不易的市场为振兴当地经济的希望。诚然,要使东巴凤的乡镇农贸市场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平台,演活市场经济“戏”,还有待于进一步对市场的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对市场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革创新。东巴凤三县广大干部群众有决心,珍惜机遇,整合优势,聚合力量,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