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锡寄畅园

无锡寄畅园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锡的造园活动在明清时也较为活跃,寄畅园是唯一保存完好的与真山水结合的园林。秦松龄交友甚广,因此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到寄畅园观赏,并留下了大量欣赏诗文。寄畅园山水魅力的呈现,与其观赏场所也是分不开的。寄畅园长于借景,它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林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南、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势若相连。

无锡的造园活动在明清时也较为活跃,寄畅园是唯一保存完好的与真山水结合的园林。寄畅园位于无锡西郊,明嘉靖六年(1527年),三朝太保、五部尚书秦金回乡后在惠山寺基础上改建成别业,取名凤谷山庄。建园之后,秦氏后人有三次较大规模的改建。第一次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秦瀚、秦梁父子在园中开碧山吟社,秦瀚仿白居易《池上篇》进行改筑,建亭设桥,水景更为丰富。第二次是明万历年间,秦燿被罢官,将抑郁之情寄于山水之间,对家园进行全面改造,更名为“寄畅园”。第三次是在清康熙六年到七年(1667年—1668年),秦德藻、秦松龄父子将分裂的寄畅园合并,聘请造园名家改筑,在原貌基础上对山水、建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奠定了寄畅园的基本格局。秦松龄交友甚广,因此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到寄畅园观赏,并留下了大量欣赏诗文。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战役让寄畅园受到严重破坏,1952年秦氏后裔将此园献给国家。

寄畅园占地约1万平方米,山、池就占了一大部分,山、池主景也最为人称道。狭长形的水池名为锦汇漪,池西南是葱郁的树林,东、北则是包裹其间的建筑。整体格局极好地利用了寄畅园的地理优势,山、水、建筑相得益彰。

昔日园林入口在东侧的惠山横街,入园后即可看见湖光山色。改筑后的园门由于过于靠近主景区,损失了一点若隐若现之美。今日主要从南侧入园,有效地规避了这一问题。入口即为一组庭园,其中秉礼堂制作尤为精美,是清初旧制。秉礼堂小院以北,穿过古屋附近的桂花树林,就来到了九狮台。九狮台是一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巨大的雄狮。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整个造型呈现山石舞动之势。九狮台模拟的是动物的造型,这种叠山方式不同于张南垣提倡的“真山”,但也呈现出拟真象形的美感。狮首是全园最高点,整个园林一览无余。继续往东行,可看见一座3米多高的湖石,倚墙而立,像一位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所以人们都叫它“美人石”。石前这个长方形的池塘,叫镜池。石前的御碑亭里有乾隆的御笔。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

位于寄畅园西北处的八音涧是张南垣的叠山之作,这是山水结合的一个典范。八音涧以黄石堆叠,长30余米,西高东低。此涧是根据晋代左思“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句而命名的。八音涧用黄石堆砌而成,上面种古树,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八音涧边假山群中的古树,都是有两三百年树龄的古樟,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直径有4米。游人步行其中,犹如进入深山幽谷,惠山泉水从园外通过暗渠进入园内,汇于小池之中。水流其间,叮当作响,别有一番意趣。

寄畅园山水魅力的呈现,与其观赏场所也是分不开的。知鱼槛、郁盘、涵碧亭等亭子以走廊相连,曲曲折折。游人行走其间,能够对此园的山水美景进行动态的欣赏。

寄畅园属于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布局得当,妙趣自然,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山水,洗练的建筑,使其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寄畅园长于借景,它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林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南、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势若相连。东为亭榭曲廊,相互对映。虽然园的面积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山外山,楼外楼,空间序列无穷尽。园内池水、假山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是惠山的自然延伸,天衣无缝,这更是得天独厚。所以,此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山峦叠嶂,湖光塔影,体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

寄畅园占地不多,由于有了明确的规划,对造山、叠石、水池的形态、建筑及细部都做了精心处理,因而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诸多景观,尤其是它以浓重的山水与疏落有致的建筑组成的山林环境,完全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成为现存明清园林中的上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