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晓声与恐龙园

高晓声与恐龙园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晓声与恐龙园高晓声与恐龙园很多人知道常州有个人造景点恐龙园,但不知道常州有个高晓声。突然想到高晓声,是因为常州的几位文友在一位企业家的资助下,新近成立了一个“高晓声研究会”。在为研究会成立高兴之余,也为他们的努力之艰辛而稍感辛酸,更希望此后人们一提起常州,知道的不仅仅有恐龙园,更有高晓声这样的优秀作家。

高晓声与恐龙园

高晓声与恐龙园

很多人知道常州有个人造景点恐龙园,但不知道常州有个高晓声。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文学喷发期的人,大概不会忘记作家高晓声这个名字。他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风靡一时,成为读者争相阅读的名篇。其实高晓声的文学成就远不止这几个短篇,他一生创作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出了30多本书。他与同代的许多作家一样,一生坎坷,充满悲剧性。1957年他因与方之、叶至诚、陆文夫等筹办《探求者》杂志并发表小说《批判》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老家农村。直至文革结束,他一直生活在农村,当农民和代课教师,过着像陈奂生一样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困窘生活。因此,他对底层农民生活的艰辛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他对农民兄弟形象的刻画和南方乡村生活的描述是从骨子里头发散出来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看上去土得掉渣的农民,操一口常州乡村土话。不像今天有些作家,因写出一两篇作品,年轻时就离开乡村成了城里人,他们再写乡村难免隔膜,看到的只是一点浮在表面的现象和情景,只能通过想象来弥补生活体验的贫乏……

有人戏言,高晓声出国访问要带两个翻译,一个翻译将他的常州土语翻译成规范的汉语,另一个翻译再将他的汉语翻译成外文。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获得身心解放后的高晓声,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从1979年至1984年六年间每年有一部短篇小说集问世,其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多部作品。正当他的创作进入黄金期时,偏偏天不假人以时年,1999年上帝向他发出了“邀请函”……

在今天,除了文学圈内人,大概没有多少年轻人会知道高晓声,更不用说读他的作品。这且不论,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人知道常州有个人造的恐龙园,但不清楚常州有个当代优秀著名作家高晓声。对于常州人来说,像恐龙园这样的旅游景点和公共文化设施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同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常州人不该遗忘高晓声这样的当代优秀作家。高晓声之于常州,就如同陆文夫之于苏州、巴金之于上海一样同等重要,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文学精英,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和心脏。恐龙园这样的文化设施和建筑,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再造,但高晓声、陆文夫、巴金,花再多的钱也无法再造,他们是唯一的独特的,他人无法取代的。他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将世世代代润泽着我们这个民族(当然包括他们生活创作过的所在城市的后人)的心灵。

从有关书籍文献中,我了解到俄罗斯在大革命、大动荡时期,高尔基凭借他跟列宁曾有的私人情谊,多次写信给列宁,呼吁保护那些知识精英和优秀作家,让他们免于被无辜清洗和迫害,因为他们是“国家的优秀的大脑”。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缺少“大脑”,还能有什么活力和希望吗?如果说文化设施和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硬件”,文化精英和人才,则是一座城市的“软件”,“硬件”缺少“软件”,该如何驱动?

突然想到高晓声,是因为常州的几位文友在一位企业家的资助下,新近成立了一个“高晓声研究会”。为成立这个研究会,他们经过10年筹备和努力,可见做这件事是多么艰辛。我在电话中称,他们在做一件不忘前贤、惠及后人的功德无量的好事。在为研究会成立高兴之余,也为他们的努力之艰辛而稍感辛酸,更希望此后人们一提起常州,知道的不仅仅有恐龙园,更有高晓声这样的优秀作家。

我接触过一些地方官员,他们津津乐道于本地有什么人在外担任高官,又有什么人是身价若干亿的老板,他们削尖脑袋利用“乡党”关系去巴结,无非是冲着权和钱而去。至于本土以及出自本土在外的优秀文化名人和精英,他们则不甚了了,或不屑提起,个中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201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