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众说纷纭《毕竟东流去

众说纷纭《毕竟东流去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文化人的个人命运来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作为一个生长在高沙窝的人,他的文字修补了我童蒙时的许多记忆。鉴于认知原因,知识分子还算是最为清醒的群体。这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这里的群众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王庆同这个“分子”不坏。他们善待这个以“敌人”身份加入他们的异乡人。

众说纷纭《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

王庆同退休以后出了4本书:《话一段》,2008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是他《现代生活报·话一段》专栏短论的选集;《岁月风雨——“半个西北人”散文选》,1998年4月宁夏人民出版社,是他部分回忆性散文(包括部分反映农村“监督劳动”情景的散文)和报刊短论的合集;《边外九年》,2002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他盐池边外(长城外)九年艰难成活、苦熬春秋、“监督劳动”回忆纪实散文;《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2011年8月中国文史出版社,是他系统回顾一生,主要讲述他前半生在“左”的政策下被批判、迁赶、劳动改造,以及后半生平反后教书育人、关注社会的情形。这4本书,都有一定的社会反响,《边外九年》和《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的社会反响则更为强烈。其中,宁夏的闵生裕先生写的《尊重历史拒绝遗忘》一文(2008年4月)是对《边外九年》的一种评判。王庆同说:“我至今没有见闵先生,闵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的书柜里见到《边外九年》,读了以后写了这篇读后感。唯其如此,我格外看重这篇评论,也格外感谢素昧平生的闵先生的错爱。”闵生裕的读后全文如下:

尊重历史拒绝遗忘

近来,偶见宁夏大学王庆同教授的《边外九年》,捧读此书,难以释手,一天多就将它读完,合上书本,我心有戚戚。捧读此书,动情处不觉潸然,会心处不觉莞尔。

这本书所以能引起我如此大的阅读兴趣,首先,他写的边外就是我生长的地方——盐池县高沙窝;其次,他记录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那颠倒的岁月里的彷徨、苦闷和挣扎。王庆同作为北大新闻系的毕业生,他志愿支宁。然而,“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当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后,他被迁赶到那个偏远的村庄里,一个接受劳动人民改造的书生用他悄悄睁着的眼睛记住了那个年代的一切。从描写盐池边地的风土人情看,这本书堪称活“方志”。从文化人的个人命运来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王庆同先生怀着极大的温情描写他在油坊梁改造的经历。他的文字有史料价值。作为一个生长在高沙窝的人,他的文字修补了我童蒙时的许多记忆。我的许多疑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近两年,我尝试对中国知识分子宿命与使命的思考,写了点拉杂的文字,王庆同教授的《边外九年》给我了很多启迪。那是一个时代的证言。尤其是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应该有义务把真相告诉后人。

郎伟先生说,写作,是为时代作证。王庆同先生的写作是对这一命题的完美注解。他是荒诞时代的证人。在那个年代,许多人麻木、无知、跟风、盲从。这与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我们甚至说他们的心智没有受到很好的开启。鉴于认知原因,知识分子还算是最为清醒的群体。王庆同经历了太多苦难,他见证了历史,记录了历史,反思了历史。这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关于那段历史,我们很难看到明了的交代,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只有区区三五页。关于那段历史,有的人懒得用脑思考,至今还糊涂;有的讳莫如深,装糊涂;有的死不认账,隐瞒抵赖,他们甚至懒得倾听。尊重历史,拒绝遗忘。不是顽固,更不是耿耿于怀。先生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在盐池边外一个小村庄度过了九年,我愿把那段历史写出来,企盼那样的悲剧永不重演。希望我亲身感受到的那里人民群众正直善良、质朴敦厚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祝福他们尽快过上幸福的日子。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是当年王庆同在高沙窝蛰居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江南游子与塞外盐池的不了情。阅读《边外九年》,我一次次被先生的文字打动,那天一大早在办公室里看着书流泪,我赶快关上门,不叫让进出的同事以为我有什么伤心事。

近年来,我看了许多关于“文革”的资料,令人发指、怵目惊心的事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庆同也是幸运的。他幸遇了善良的盐池人民。因为那是一个不需要辩白的时代,当历史的车轮飞转时,人不过是它无意带起的沙粒。王庆同何尝不是。当然,《边外九年》处处流溢着作者的感恩情怀,那朴实的文字是对盐池人民的最高礼赞。“文革”期间,朋友同事、亲人之间互相揭发检举,人人自畏,唯恐难以自保。然而盐池边外的小村却在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保持了相对的平静。这里的群众没有跟着运动的风车瞎转,相反的是保持了人性最本真朴素、最美好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觉悟,是善良的本能。这里的群众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王庆同这个“分子”不坏。也认为他迟早要成事。他们善待这个以“敌人”身份加入他们的异乡人。

一个书生,他的手是拿笔的,但是,在劳动改造中,他的手粗粝得处处是裂口。事非经过不知难。王庆同以极大的温情追忆往事。队上分肉时每人二两,有人就敢给他这个“分子”剁四两;杨家姑娘悄悄把他叫进屋端给他一碗面,临走时还塞给他一个羊油坨;就连羊把式看羊快死了也最先通知王庆同来拿,队上分奶山羊时分给他一只奶水最好的;他得了夜盲症有人主动送羊肝,好心的大妈中秋节给他送来油饼、油炸辣子、山芋。他们都觉得他这个出门人“枉凉”(可怜)。他吃了半生不熟的黄米糕得了急症,队上的郎中用土法救他一命。王庆同带着感恩的心努力回报,郎中病逝后,王庆同给他抬棺圆坟。

王庆同在书中感慨,我有何能耐、德行受此关照。那是一个扭曲人性、异化人格的时代。“扶犁黑手反持笏,食肉朱唇却吃齑”。这是黄巢起义军荡涤长安时出现的乾坤倒转的情状,在贵族老爷眼里,农民的黑手是用来扶犁的,而他们的手细皮嫩肉的,那是拿象牙笏板的。当然,今天我们不能歧视底层劳动者。王庆同那双操笔杆子的书生的手,本不是“扶犁黑手”,却长年握锹把、锄把、犁杷、刀把,以至于长年皴裂,粘满胶布。庄子上的人看到王庆同伤痕累累的手,同情之余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这是秀才的手,哪像我们的手,快叫回银川喀(去)!”“那不是干活的手,硬叫干活,造孽死了。”中国民间流传看手相算命,也许其中有一定缘由。我们把中国一流名校培养的大学生改造到操持各种农具干活,能吃母猪肉、死羊肉、耗子肉的泥腿子。我们改造知识分子难道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吗?历史虽然捉弄了他,但王庆同把自己的命运同盐池人民联系在了一起。当看到他后来在青山公社工作时骑电驴子,开手扶时,我笑了,因为我无法还原那个中年王庆同,我眼前浮现的是现在的王庆同操作“两股叉”的样子,感到十分滑稽。这时我的笑带着酸楚。历史是真实而残酷的,但王先生却能从容直面。

王庆同在油坊梁九年被劳动改造,回到高校教书育人,前者是被人用劳动改造他的肉体,后者是他用知识改造别人的大脑。退休后的王教授还在殚精竭虑地工作着。相知泥腿子,桃李满天下。这两句话没逻辑关系,但他几乎是对王庆同人生“上下集”的概括。

说起蒙冤,王教授说,我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而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知识分子不是都和人民共命运,同呼吸吗?巢覆卵危,谁能安稳。那是时代的悲剧,不是宁夏人亏了我。因为他的罪名是莫须有的,所以,他不断申诉,但是,那是一个不需要辩白时代,所以,他的几次进京告状都无功而返。二次迁赶以后,他彻底老实了,规规矩矩地在沙窝里等待“运动后期”。此时,他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服了行了吧。”从那以后,再没离开过生产队。这是多么无奈的浩叹。从中我读出了无尽的绝望、悲凉和心酸。

事非经过不知难。通过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的阅读,我由衷地感慨,我们的民族需要理性,我们的民智需要开启,历史经常重复,但王教授经历的那段历史阶段绝不能重演。

这篇文章写完了,我查114后,冒昧地给先生打了个电话,这是我多年来读书首次要约见陌生作者。首先,我想与他谈家乡;其次,我想与他谈“文革”,谈知识分子的命运。

后来这篇读后感在自治区区直机关“阅读·进步·和谐”征文中获二等奖。

闵生裕把这篇读后感发在他新浪博客里,读的人较多,有一些回帖,如:

一、羡慕你读书的幸福感。

二、我也是两年前有幸拜读了王先生的佳作,很有感慨。

三、不知道现在何处可以买到这本书。

四、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宁夏博友圈”由“高天流云”加为精华博文!

五、写得好!

在自治区内的网站、博客中,闵先生也发了这篇读后感,也有回帖,如:“老先生的书我虽然没有看到,但是在你的感受中,我也感受到了。”闵先生在答回帖时还说道:“对《边外九年》我的感动是真实的。从来没见如此真实地描摹过我的家乡。况且是特殊年代流放之人!”

王庆同长篇回忆录《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出版,并发在宁夏新闻网·蔓草社区和他的博客以后,短短半年时间,王庆同先后收到数十个电子邮件、信件、短信,还有网站的回帖,从不同角度谈他们读此书的感想,这也反映王庆同的经历,以及讲述经历的书为友人、读者所关注,表明以正确的态度总结历史的教训为大家所认同。这些反馈的最主要的意思(摘要)是:

佩服人,是一个人优良的品德,也是一个人的英雄情结。正因为拥有此品德和情结,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英雄成就的人。(“WZYSZWHY”,2011-9-14)

耄耋之年,吐露心曲,抒写人生,精彩至极。(徐兴亚,2011-9-14)

您的大作毋庸置疑,不是在回忆自己的蹉跎人生,不是在诉说自己的不平,而是以一个思想家的博大胸怀,站在历史的高度,给当今的人们、给后辈留下一点值得深思的东西。(穆野,2011-9-20)

《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展现了王庆同先生的拳拳报国赤子心,他的反思不是个人恩怨的吐露,而是为民族、国家而反思。您谈到了生命的底色,生命的底色是性格世界观的组合,也就是人命运出发的地方,底色是最要命的,人的一生很难摆脱“底色”的左右。(徐兴亚,2011-9-20)

你写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一本从反革命到大学教授的书。这样的艰辛曲折道路是我们这个特定时代才特有的。我们遇到的难题比鲁迅难得多。鲁迅对付的是敌人,我们对付的却是自己,战胜的也是自己。因此,在你的书里,我们看不见仇恨,看不见敌人,就是我们自己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存活、温饱、发展。你做到了。

我们要庆幸的是遇到了光荣、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党(母亲)是能总结经验、改正错误的。这么伟大的革命事业哪能没有错误,它的好处是能不断地开会总结:个人崇拜、家长制、一言堂、两个凡是、不要民主,都会祸国殃民。党事后明白了,我们这些老实人被污(诬)陷的人就在党明白了之后解放的。

我以为你这本书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看你的书像是看党史。

二、你很理性。全书找不到一句气话、废话,全部的实事求是。

三、你同我一样,气往肚里吞,从不树敌。记忆的全是好人,感恩好人。

四、书看去写随意零散,但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记忆就是这样,可以东拉西扯。(吴江,2011-9-21)

了解很多他在青年时代经受了一个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和不幸,内容很感人,几十年来,他的做人原则、处世态度,一直在感染着我和我的亲属。相信这本书,对我们每一个读者在人生感悟和人格魅力上都将是一次新的启迪。(“探索心灵”,2011-9-27)

这本书写得流畅、生动,文字精练。对你的流放生涯,作了具体的描述,苦难与乐观跃然纸上,有些段落,我是反复阅读,很是喜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是很少读书的,居然,我能一口气读完它。特别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的语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那么感人至深。特别是,在那种环境下,他们分得清是非,分得清好坏,中国人是善良的。(王庆同高中同学P,2011-9-30)

你那本书,很有意思,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厄运的大暴露。(王庆同大学老师G,2011-10-16)

这是大学时代,视我们为孩子的王老师的回忆录。老师在寄书的时候,依然不改一生的谦逊,嘱我“直言不足”。虔诚之下,惶恐之中,读完了这个属于一个人,也属于一个时代的回忆。

印象中,王老师是一个谦逊、坦诚、可爱又有些神秘的“小老头”。具有标志性的南方人的身材,夹杂着西北话的江浙口音,引经据典,顺手拈来的教程,做强调时一字一顿的语调,课堂上忘我的、投进历史的眼神,天冷时冻得红红的鼻头……让我们对这个班主任只有亲切,没有距离。

不过,亲民的老师也有神秘之处。比如,听说是北大的高才生支边到宁夏;听说是当年的《宁夏日报》记者;听说是曾经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听说很晚才结婚,50多岁的人了孩子还很小……其中不少传说渐渐被老师亲口证实,但为什么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在那场文化浩劫当中,老师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却不敢深入触及。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能说的秘密。

终于,这些疑问得以在20年后揭晓。老师在他的古稀之年,将自己的一生,特别是随大时代波动的10年,倾注在《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

老师不想为自己立传,他的笔端,亲爱的同事和芳邻、大黄、乐乐,还有没有名字的狗狗陪伴左右;老师无意为自己立碑,回忆,是想告诉后人:那个时代不能重来!

一个北大毕业生支边宁夏,因为不愿说假话而被下放劳动;一个报社的文字记者,因为仗义执言而被打成右派、反革命;一个满腹墨水的热血男儿,因为时代的扭曲而拿起了羊鞭;从此,宁夏盐池的盐碱滩中,在一个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多了一个孤独的牧人……而这个腼腆善良的青年,因为不愿连累他人又独身到中年……

从青年到中年,干燥的盐碱滩让脸上早早现了皱纹,缺肉少粮的日子让身体愈加单薄,厚厚的申诉信石沉大海让心里的火光一点点微弱……

好在,放羊、喂猪并没有将他的墨水耗尽,勤思动手的几大“发明”,让被迁赶的日子不那么贫乏;好在,孤独、不公并没有将他的激情吞噬,与人为善,手有余香,让被流放的生活不那么灰暗。淳朴的相邻,忠实的狗狗,让这十年有被批判的不平,有挖甘草的欢乐,有煤油灯下的孤独,有乡邻关照的温暖……

所以,《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你看到了不公,但读不出愤世;你看到了孤单,但裹挟着温暖。老师用古稀之笔,讲述了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命运。这段命运,用时间向时代证明,不给人说话的空间是多么可怕!但无论怎样黑暗的日子里,依然有光亮,哪怕星星点点。我想,未来的,永恒的岁月里,时代也应向时间证明,无论经历过怎样的曲折,人类永远会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

毕竟东流去,这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老师,辛苦了……

(薛社娇,2011-10-16)

拜读了王庆同先生著的自传文《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感慨万千,全书24万字,记述了王老先生的生平。他在青年时期的遭遇,坎坷的人生经历,折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他敢想敢说,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任何时候都实事求是,他坚信,真理总归是真理。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坚守着自己“岗位”——喂猪、放羊、种田。为了平反,他多次申诉。是大气候、大环境使他成了反革命,也是大气候、大环境使他成了基层党组织的一名书记,这戏剧性的变化,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历史不会重复,人们会记住历史上的教训,相信王老先生的坎坷经历不会在我们的后代中重演。

文风朴实,语言流畅,史料详实,数字准确,当读到悲惨处使人悄然泪下。文章也记录了他后半生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着实不容易。(陆美石,2011-10-25)

在《猪猡猡助推“卫星”河源狗溺亡》一节中,最让我瞩目惊叹钦佩的是那个给反革命分子王庆同手里悄悄递“彭德怀是好人”条子的印刷厂工人,作为一个工人,能认识到“彭德怀是好人”,比当时的很多政治家、知识分子都高瞻远瞩,都水平高。更难能可贵的是,不怕危险,敢于把这种认识、思想传递给别人,与别人交流,无畏地坚持真理,他是我们民族的良知和希望所在。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却有着社会精英的担当。这正是我们社会所缺少的。他出场文字甚少,却让人难以忘怀。(徐兴亚,2011-10-26)

读到《“人的胆”变“地的产”徐水狗熬汤》,我肃然起敬,王教授是认真为民族反思,而绝不是个人恩怨的发泄。新闻是以事实为根据,以真实为生命。王教授的大作,遵循了自己传道授业的信诺和原则,在写到徐水狗熬汤时,绝不赵匡胤买华山顺手一指,而是找出原始根据,著书立说其严谨性可叹。

一个民族狂热了,什么违犯常理常情的事儿都会干出来,什么可怕的事情都会发生,我们是不幸经历者,感同身受,有切肤之痛。而不知道饥饿为何滋味,80后会相信理解吗?他们会认为荒诞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作品。这段历史只会由经历者和“民族”自己品尝。(徐兴亚,2011-10-26)

您以命运中与几只狗的相遇相亲结构了自己悲喜交加的一生,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狗是人类的朋友,这些狗曾给你在苦难中带来温暖。我读过许多狗的故事,如你开篇提到的木木,老人在“处死”木木之前最后一餐的情景一直深印心中。也听说过现实中许多残害狗的故事,但以狗肉(甚至猪肉)肥田,之前确实闻所未闻。仅此可知那时的愚昧。也由于愚昧,黑暗才得以横行。揭露这些黑暗与愚昧,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书大有价值。我看了版权页,首印为1000册,知道你出书不易,非常感佩。你比我年长,但以现在的标准,也才刚刚步入老年,还会大有可为。(当代著名作家K给王庆同的信,2011-10-29)

细读你的书,文字平实亲切,即使叙述痛苦也不张扬,反而透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而对苦难中那些点滴温暖的记忆,则反衬出作者人格的善良与高尚。印象很深的是“47岁开始的人生”,你不仅有学术上的建树,而且桃李满天下,你的后辈正成为当下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这是值得欣慰的。但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喜欢读的恰恰是你“47岁以前的人生”。你没有在那段人生中倒下来,反而汲取了那么多营养,一直坚持着,也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当代著名作家K给王庆同的信,2011-11-5)

读了《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下着小雨,我站在沙丘上喊‘乔贵银,乔贵银,你看谁来了?’他从土房里慢吞吞踱出来”,充分表现了王庆同的人格魅力,没有污染的人性,他与乔贵银没有污染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情谊,重朋友,重人生。王庆同有一颗赤子之心,爱人。最难能可贵的是,贫贱遇难时如此,身份地位变化为教授,依然如此。

感恩人生。感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点滴好处,并永远铭记在怀。他的人生经历令人感慨和唏嘘。他遭遇了一个荒诞的时代。却仍然保有如此纯洁的赤子之心,那些普通农民、乡村干部没有想到,自己由于与王庆同的相识相遇,而走入历史。

每一个农村朋友,从相识到分别,甚至他们之中的去世的信息,王庆同都了然于心,足见王庆同的重情。

读了王庆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历,我了解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及其来龙去脉。

在最艰难、最寂寞无助时候,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只有王庆同自己知道、自己体会到,狗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与重要。

王庆同先生,一生似乎做了三件事:一件是当戴着反革命分子帽子的农民,一件是参与创立宁夏大学新闻系,培养了许多受自己人格感染的新闻工作者。另一件事,就是写了《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他会使他的读者,心灵稍许得到软化,得到一丝宁静。

在毛乌素沙漠里的油坊梁,72岁的老教授、曾经戴着反革命帽子的老农民。“下着小雨,我站在沙丘上喊‘乔贵银,乔贵银,你看谁来了?’他从土房里慢吞吞踱出来”,王庆同在呼唤,王庆同有意无意地呼唤着人性的复归。

王家大嫂、杨家姑娘的人性光辉。甚至,原单位的人事处熊副处长只为告知王庆同一句话,五六分钟的见面,从银川乘班车,在雨中步行五十多里地,看望王庆同,说明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够人的。顾页也是我敬重的一个知识分子,严于律己,不去吃矿工的饭,是共产党人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王庆同也不是没有血性的人,他跑遍了北京的所有接待站,这也是我这个绝不逆来顺受的人,敬重王庆同的地方。

最后,不知道王庆同的六个孩子对他可否孝顺?

某一天,在银川,“王庆同,王庆同,你看谁来了”,那个呼唤者,或许会是我。(徐兴亚,2011-11-19)

读王教授回忆录感而赠之

其一

苍茫风雨绘人生,时代先锋路不平。

边外九年流血泪,学堂廿载点心灯。

顶天最是情和义,立地甘为叶与藤。

放眼青山情未了,而欣桃李正挥旌。

其二

鬓衰回首述年华,命运沉浮为国家。

不惧六神撂边塞,可期一世乐天涯。

蹉跎岁月多长夜,明媚时光惜晚霞。

检点平生无憾事,感伤宠物落心疤。

注:

①王庆同教授祖籍浙江嵊县,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毅然赴宁工作,1964年被打成反革命集团成员,曾在边外(盐池长城以外)“监督劳动改造”九年,历尽艰辛。平反后调宁夏大学筹办新闻专业,从事行政和教学工作,著述颇丰,成就卓越,为师生和世人所敬重。

于王教授天性醇厚,一生与“狗的故事”有缘,且情谊深长。他最近出版的回忆录即名为《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近日他的爱犬乐乐病亡,为此写了《祭乐乐文》,甚为伤感。(邓万,2011-11-20)

首先感到书名起的非常之好,富于文学性。引用辛弃疾的《菩萨蛮》中的句子作标题,真是十分到位、十分准确。既表示回忆录记录着似水流年,“毕竟”一词又暗示波澜已去,可以说是意蕴无穷。副标题则具现代性。翻开开头,你用权威资料写出了“东流去”的时代的大背景、大环境,那也正是我的经历。你书中开篇说的那个时代我是很熟悉的。尊作在大背景中特别写了读《木木》的情况和感受,突出了你作品的人性(真正的人类文明)和文学性。(吴淮生,2011-11-22)

他那严谨的立论和流畅的行文,极具吸引力……就庆同而言,如果在正常的环境下,不蒙受莫名之冤,凭他的爱国之情和智慧才能,完全可以为人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但青春难再,“毕竟东流去”了,令人扼腕叹息。(王庆同大学同学P,2011-11-25)

收到你寄来《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一书,本想挂个电话回复你一声就算了,但细看书的内容后,激动得我要提起笔再说几句。因为有着某些感同身受情怀。比你遭遇算是好得多的人生历程我也有过。

……费了六个多小时,看完你书的前半部(平反前),粗看了后半部分。觉得此书应该让60后、80后、90后的人多看看,让他记起或知道那个时代有很多人经历你那样的苦难,应如何去珍惜现时的比较美好的生活。(王庆同大学老师L,2011-12-8)

深感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正如作者所言“只想用个人的坎坷经历和苦难换来的教训,证明那是时代的悲剧”,“是在做一件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因而其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第一章提到的一些事,我也多有经历或耳闻,但感觉却不如书中所写的深刻,而北大的往事,则历历如昨,令人沉思。我感到这本书在写作上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用平实的手法叙事、议论。唯其如此,才更深刻、感人。二是逻辑严谨,引经据典,因而使说服力更为加强。(王庆同大学同学G,2011-12-11)

谢谢你送来了一本好书,我已经很久没有像这一回一口气读一百多页的情况了;有一晚读到凌晨两点。你的书确实写得动人心弦、令人唏嘘!当然也因为你写的那个时代、宁夏那个环境是我亲历的,写到许多人也是我熟悉的,像顾页、黄德淑、熊一清、白槐、张文元和二三子等,看到这些人的名字,他们的形象立即出现在我的眼前,因此感到格外亲切。

你写到迁赶时的情景,我绝对相信;迁赶到边关后经历的身心的折磨,让人不寒而栗!真有点林冲发配沧州的味道!在我看耒,所受的折磨超过林冲,因为林冲到了草料场,还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打一壶老酒喝喝;而你戴一顶帽子,还要放到群众中监督劳动,失去了一切自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人权被践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戴帽子,群众专政,不知何人的发明?!你的书引发了我极为痛苦的回忆……这大概只能发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我认为,“文革”中发生的红色恐怖,还有奴隶制的痕迹!所幸的是,这段痛苦的历史已经结束,但愿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从此走上民主、富强而充满人性的新时代!

我认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在写受到迫害和折磨的痛苦后,用了较多的篇幅写边关淳朴的民风和底层百姓中依然没有泯灭的善良和爱心,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性的光辉!郭登明和他的老妈,孙立义和他的兄弟,余再忠、马国侠的仗义,王显阳、王兰珍的善待……他们在那样一种环境里,能对被踏上一万只脚的人给以同情,施以援手,这是怎样崇高和伟大啊!读到这些故事,我也格外感动,止不住泪流满面。这里我也看到了作者的胸怀,只有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对民族仍抱有信心的人,才有可能感受到那些细微的爱,牢记在心,并把它复原出来,呈现给读者;如果始终处在怨天尤人的心态中,失望、沮丧,那就不可能是现在这样的写法。我们的作品在揭露阴暗面的同时,还要给人以希望、给人鼓舞的力量!你的书做到了这一点,我向你表示深深的敬意!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你把几只狗狗写活了,它们的情感、命运和你的生活交融在一起。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可爱聪明善解人意的狗狗,这本书会怎么样?黑子、大黄的悲剧,读来让人震撼!封建时代有株连九族,有没有包括狗狗在内的十族,我没有考证。但在那黑暗的十年,却发生了,还能说什么?而小乐乐的幸福狗生,看了真感温馨!你转发张学义的文章,朴实、诚挚;他说你的苦比写出来的要苦得多,他说不知道你为什么没有写出耒?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后来你去宁大搞新闻教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喜可贺!之后几个章节都写得很精彩,有些地方也很感人。(王庆同大学同学X,2011-12-20)

你撰写的回忆录同样也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我感触颇深。你的博大胸怀,宽广胸襟,为人态度,顽强意志,永远值得我学习。(王庆同朋友G,2011-12-27)

近期拜读的《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叙的是一段苦难,但是我看不到悲戚、哀怨,更看不到绝望,看到的是感恩,甚至是幽默。尤其是您常常运用自如的盐池土话的调侃,活脱脱就是一个盐池人嘛!您的笔为盐池人增色了。看了的人谁不喜欢盐池人的憨厚、朴实和善良呢。应该让更多的盐池人知道曾经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或主动放弃原本优越的环境,或因政治原因(“迁赶”)来到过这块贫瘠的土地,为这里的一草一木涂抹了他们自己特有的颜色。这一点盐池、盐池人,都不应该忘记。看《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的日子,我沉浸在少有的感动中。您获“感动宁夏2009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名至实归。我,盐池人为您骄傲,宁夏人也应为您骄傲。(王庆同朋友G,2012-1-11)

你的书,我看得爱不释手。内容有趣,风格别异,反映时代面貌。你应该多写,你还年轻。(王庆同大学同学C,2012-1-13)

王庆同同志的回忆录《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通读之后,极为感动,并由衷钦佩。他的经历,不仅“感动宁夏”,我想,也会感动阅其作品的每位读者。

《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不是一本寻常的回忆录,它是一本有创新、有分量、有真情、有文采的具有文史价值的书。受到文史出版社青睐,当属必然。

创新何在?我认为,在于回忆录的背景是一幅准确的、真实的新中国历史地图。作者经历的苦难与坎坷、成就与荣耀,都有准确的、详细的历史坐标作注释,因而凸显出回忆所录不是一个人经历的偶然,而是时代政治风云形成的趋势造成的一代人经历遭遇的必然。所以庆同的经历有典型意义,折射出当时国家历史进程的顺与曲、畅与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在那幅巨大的历史地图中庆同的回忆为每个“坐标点”提供了活生生的实例。凡回忆录大多能反映时代背景,但像《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这样似在读并行的互为注释和证明的“两本回忆录”怕是少有的吧。所以说,书有创新。而实现这种创新,可以想象,作者对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作了多么深入的分析,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创新还体现在庆同到宁大创建中文系新闻专业时,他敢于探索,采取多项创新举措,并在实践中总结、改进、提高,取得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硕果。辛勤耕耘,桃李芬芳,溢香中传递着他的品志与才能。

《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行文流畅,个性化的语言显出自己的风格,但基本上是白描之彩,没有虚构与附加的东西。为什么朴素的白描却能深深地打动人呢?我想庆同的善于表达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他品格的力量。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他的真诚与善良、睿智与坚韧。优秀的人品是基础,会使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因为他是用赤子之心在写,用真情在写,也是用理智和信念在写。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回忆,而是为国为民在写。他写得很累,但欲罢不能,因为有强大的动力支撑他。他的书会产生影响力也是自然的。

好书的分量多重,读者心中有数。(吕凌柯,2012-1-20)

可见好人自有公认,我也为此感到欣慰。(王庆同大学老师H,2012-1-24)

现在是2012年2月1日(正月初十)凌晨5点35分,怀着万分仰慕的心情拜读完您的大作《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总感到要对您说点什么,于是情不自禁坐在了电脑前……以上啰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您,这里的人民永远惦记着您,盐池是您永远的第二故乡,这里勤劳勇敢、淳朴正直的人们永远值得您怀念,他的发展也永远期待您的关注。正如泰戈尔在一首诗中写道:“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您在盐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现在虽已很难找到您的足迹,但在老区人民的心里,您来过,永远为您这样一位有学树和声望的老教授在这里生活过而骄傲!(盐池干部E,2012-2-1)

您的《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我很喜欢读,朴实的东西就是在细细品味生活的过程中感动着善良的人。(张怀民,2012-2-12)

学生春节期间,精读庆同先生的《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受益匪浅。

先生一生治学严谨,为人豁达,过去的岁月与今朝,在娓娓中道来,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凭那情感深处,沁人心脾的是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悟道,每一页沉淀的皆是先生饱蘸情感的人生苦难和居惊不乱的处世哲学,是大智慧。

生活可以给我们设置诸多的魔障,但只要怀一颗宽容、乐观、豁达、坚韧、感恩的心,魔障不仅可除,亦是成长的大机缘。以师为镜可以正道。捧先生书,晚生翻阅处每每皆有惊喜,受大教诲。观人生长河不息,岁月跌宕流去,在先生这里,却从不曾真正逝去,东去的是流年,先生留住的是生命的意义。(强永利,2012-2-12)

你是一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人。真属“大器晚成”,在教书育人上很有成就。这是从书中得到的。在我印象中,还是在北大时那个敦厚朴实、笑容满面、生气勃勃的小伙子。那时你是学校有自行车的人,曾借过你的车,他腿脚不便,你给了他很大的方便。后来还经常提起。

书写得真诚、朴实。有每个时段的内心活动,感人至深。你吃了很多苦,受了那么多折磨,怨尤却很少。可贵的是把自己的遭遇与整个中国的政治形势连在一起,下工夫查的资料,费的心血,也是不少的。正如你所说“栖于枝头的小鸟,小鸟的感受折射时代的风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在知识分子群众中,有多少只栖于枝头的小鸟啊。所以,这本书极具代表性。

在塞外那么多年,一个江南小伙子,单是生活习惯上的适应就是一个难关,何况还有繁重的体力劳动。闯过来了,说明你的坚强。生活也给了你意想不到的人生积累,你才有后来的“厚积薄发”。这是我读后很佩服你的。你从自身的感受上得到——我认为是十分精辟的结论:“指导思想问题,理论体系问题,千万不要小觑。那关系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关乎中国的命运。”真说到点子上了。这是血泪的凝聚。

从写狗开篇,到与狗儿温馨相处结尾,显示了你人性化的可贵。(王庆同大学同学T,2012-2-22)

你给我寄的书《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我是逐字逐句看了,感触好多。它是一种将苦难化作精神资源和精神财富的家书啊,更是学习书,教育后人的历史书,很宝贵。我读了你的大作,感觉书中有种鼓励的力量吸引着我,也能感觉到你坚持“没有忘却”的心和坚持“不能掩盖”的内力。总之,前辈的那颗阳光般温暖的心,我是感觉到了。(王庆同朋友C,2012-2-26)

我第一印象就觉得您这种写法,在我的接触中,还不多见。它给人的印象朴实、亲切。我们都是从那种状况过来的,读起来非常感人。您深思了,把它记录了下来,启发同代人和后代。(王庆同朋友X,2012-3-5)

有幸拜读了您的作品《边外九年》《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读罢却久久难以静心。首先,在当今社会著作论文漫天飞的大气候下,有谁会认真地标明所引用每一个文献的出处,更何况这些东西都是几十年前的事,可见您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写过去的记忆是需要勇气的,需要一个人呕心沥血,蘸着自己的血泪来重温这段历史。所以今天的社会都应该有一种反思反省意识,反思假如我们回到那个不堪的时代,我们会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保持清醒头脑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非常有必要。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人的心气很容易浮躁。在今天的社会,同样要防止走极端的危险性,因为这种教训实在是太多,亡羊补牢总是让人感到遗憾!

每每看到那个时代对人性和对知识肆无忌惮的蔑视和践踏,我的心情就难以平复,这是一段耻辱的历史,但是你又不能回避的真实历史。看到六味人生,看到插图形象逼真地展示这种蒙耻的场景——心灵的创伤深刻而锥心,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您所描述的一切我们在青年时代都亲身见证过,人为地剥夺人身自由,造成人身歧视,株连亲朋,给多少个人、家庭甚至家族带来了灾难啊!

这是一段多么不正常的社会生活啊,多数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人民还处在苦难的生活之中,一切都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正是知识分子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时代,可是这些人却没有成为时代的幸运儿,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一切梦想瞬间都颠覆在理想中了!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时代,一个无法理喻的时代,一个丧心病狂的时代,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一个见鬼的时代……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就像我的哲学老师所讲的那样,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但我总觉得这种曲折太离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我们上学的年代,教师资源是如此匮乏,尤其是合格的教师,而优秀的教师更是稀罕。但是那个时代却把优秀的人才一刀斩断,让他们不能做事、不能做人,发挥作用更是天方夜谭,这是我们社会最大的悲哀!

您的作品就是一部盐池的农事诗!这是我唯一能轻松和发出笑声的地方,感到非常的亲切。您真是个有心人,而且就是一个地道的盐池人,对盐池农业、农村、农民的一切娓娓道来,刻画得入木三分。观察之独到,情感之真挚,笔法之细腻,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目光总是越过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而虚无的投向一个缥缈的远方,从来不会发现身边的美和生活,没完没了地抱怨,最终许多人沦为生活的奴隶,成为怨妇怨夫,您却在饱受磨难的同时还在发现生活的美,用心处处留意,为盐池的农业文化画上了了浓重的一笔,可能后无来者,起码写作态度和笔法、精神都和您无法相比的。

一个人大起大落,就容易造成心理的巨大变化和落差,就容易心气浮躁,容易走极端,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但是我却没有在您的作品里看出一点蛛丝马迹和消极的东西。人说文如其人,这在您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和诠释——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入世,踏踏实实,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一丝不苟,老骥伏枥,始终如一。尤其您的感恩之心,更是让人动容和唏嘘!历来人们都尚锦上添花,有几人能做到雪中送炭,有几人会对在苦难中结识的朋友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对您的做人处世真是敬仰有加!(“紫气东来”,2012-3-18)

本书主人公以长篇回忆录《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说完他的一生。对这本书的你说我说,反映了人们对一个时代的你说我说。这倒也很自然。当历史通过一个人展现她的真容的时候,人们有个接受的过程。只是历史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正如王庆同回忆录标题所说“毕竟东流去”,历史的车轮以她的真实面貌向前疾驶,不可阻挡,鼓舞着人们为她铺设更宽阔的道路。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