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情”的艺术

“表情”的艺术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的摄影作品注重纪实,黑白色调对比效果,体现出一种怀旧情绪。他的作品,对欣赏者的视角冲击,来自作品深厚恢宏的人文背景支撑。海洋的摄影作品,更多是一些搬迁过程中的纪实录像,人们在搬迁的过程中,各种心情都溢于表情。在色彩泛滥的当下,对光与影的“调和”成为普通的摄影手段,但海洋的摄影作品,仍钟情于黑白的怀旧情感,已经成为他作品中最突出的特色。海洋拍摄的西海固一组儿童题材作品“玩游戏”,入选其中。

海洋的摄影爱好,直接师承了父亲的事业,在父亲纪实风格的基础上,依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吸收借鉴了更广泛的摄影理念,逐渐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摄影风格。

海洋的摄影作品注重纪实,黑白色调对比效果,体现出一种怀旧情绪。他也注重民俗,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存,他的作品尤其注重层次感和构图,独具特色,能从整体布局上,感受到画面人物和环境的自然美,和谐美。他的作品,对欣赏者的视角冲击,来自作品深厚恢宏的人文背景支撑。能通过画面,自然地感知这些构成美的因素,虽然,这也包括摄影者主观的审美取向,但于读者,展示生活的本来面目是第一位的,把欣赏引向思考,更是难得的,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其个性特色就在于透过现象反映了生活的本真。

题为《搬迁》的一组照片,拍摄的是同心的兴隆乡黄谷村,这是一个整体搬迁村,其中有一幅照片,故事性很强。这幅作品以搬迁后的村子为背景,一个回族老人独孤的身影在村庄的小路上移动,远处有一座房子,老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里是他的根,他已经离不开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和家园,老人和老家都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移民搬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对于一个老人,他更需要的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和家园,年轻人都可以搬迁,而他已经离不开了,祖上几代人已经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不需要在这样的年龄重新选择归宿和去处。这一组照片,体现了海洋摄影独到的眼光,当大多数人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移民搬迁的热点上,而他,却同时关照到了老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些大山和小路见证了老人的一生,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幅照片是单薄的,能引起人如此多的联想和记忆,因为有大山和老人这些时间永恒的存在,还兼容了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无形中变得厚重了。

另有一组照片《同心记忆》,其中有两幅作品很具代表性,《井》是其中之一。井是过去农村人最常用的水源,一口井常常代表一个村庄,甚至村庄的历史,“井”记录了人们对水的感情。他的《守望者》系列摄影作品中,有一幅人们“深井取水”的照片,一群人在一个百米深的苦水井打水,凭肩膀拉纤绳,终于把井里水的打上来,虽不能饮用,却可以解决牲畜的饮水,这记录着“井”和“水”在人们的生活中分量有多重!海洋的纪实作品,突出主体是最大的特色,海洋作品中的主体大多是人物,和人物共同组成的各种场景,没有任何多余的“缀件”,这与他的个性特点是一致的,追求简约、简洁、不枝不蔓,不让多余的东西干扰正在进行的当下生活、人们的真情实感、或者正在变化的生活情景。比如《搬迁》一组纪实照片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理念。人们搬走之后,这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谁还会来观照这里的一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再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变成时代的见证,历史的遗迹,文化的遗产。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摄影作品,有一种潜在的大历史观作支撑,他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场景,通过镜头记录下来的,还有可以凭借记忆还原的历史情景。

另有一幅印象深刻的照片,背景是冬天,白色的雪覆盖了整个山塬,几个男人在门前的空地上,悠闲地玩一种地道的“土游戏”——下方。这是村庄冬天里最突出的特色,天气愈冷,人们“下方”的热情愈高。这是农闲的季节,也是人闲的季节,而在这样的季节里,男人们的“下方”和女人们的“做针线”都是各自回归了生活中最真实的角色。海洋的摄影作品,更多是一些搬迁过程中的纪实录像,人们在搬迁的过程中,各种心情都溢于表情。他选择人物和场景,大都是熟悉的生活场景。故乡的原野,虽然不大,但用镜头将一些重大的历史变革瞬间,用镜头“裁剪”出来,提炼出主题,让照片自主“发声”,历史与现实的隔膜,有时也被这些摄影家留在山路上的脚印连出的线打破了,从海洋的系列摄影作品里可以发现这些基本的风格。在色彩泛滥的当下,对光与影的“调和”成为普通的摄影手段,但海洋的摄影作品,仍钟情于黑白的怀旧情感,已经成为他作品中最突出的特色。

2013年2月份,《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吾乡吾城》主题照片。海洋拍摄的西海固一组儿童题材作品“玩游戏”,入选其中。这组照片表现了西海固儿童的生活乐趣,孩子们在雪天滚着废弃的车胎、车圈,在雪地上“撒欢”,无拘无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气概,不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所能体会的。夏天的雨后,旱塬上的尘土都被润湿了,孩子也饱受干旱的考验,有水窝形成的地方,成了他们的天然乐园。他们手脚并用,与水相亲,如同山林里渴极了的小动物,每一个干瘪的细胞和萎缩的毛孔,都在水里得到了滋润,整个人变得水灵起来了。孩子们四季里都可以玩的一种游戏是打毛牛(陀螺),孩子们在任何场合,只要有一块空地,他们都可以开始自己的游戏,这是他们独创的体育运动方式。男孩打倒立,引来其他孩子的喝彩声,包括一只破烂的皮球,也是他们钟情的玩具。最典型的就是女孩子喜欢玩的“抓拐”,炕头是她们最现成的玩耍场地,两个女孩不同的神情,白色的“拐”刚刚飞到空中,女孩子专注的神情,绘画效果是表现不出来的。这“拐”还隐含着一些人们深层的生活记忆。拐是羊的腿骨关节处,一处衔接筋骨的小骨头,要攒够五个才能凑成一副,那要用心攒很久的。对一些成年的乡村女子,几乎每个人都少不了这种略带辛酸的回忆吧?因为过去那些年农村人养羊但吃羊肉的机会不多,需要很久,才可以攒到这些颇为珍贵的玩物。这幅图唤醒了很多童年回忆空间里灵动的感觉,女孩子玩的游戏不同于男孩子,没有天地之间可以“撒野”的环境和气氛,所以“抓拐”和“抓石子”应该是她们最钟情的游戏了。

民俗作为文化传承的“小传统”,海洋也以独到的眼光,不停地到处搜寻,保存下来。在这些民俗小传统逐渐边缘化,受冷落,乃至消亡的时候,他的照片唤起了人们美好的记忆。在下马关镇拍摄的一组“皮影戏”,“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些灵巧的艺术形式,唤醒了一些久违的记忆。皮影戏是民间艺人组成的乡村演出小团体,一般在冬天农闲的时候,走村串户演出。他们也有一套祖传的法宝:自制的小戏人,自备的宽荧幕,自唱的传统戏曲段子。在寒冷的冬夜,他们的土腔土调,把整个乡村的夜晚都唱得火热起来了,把人们窝在心里的感情都唱出来了。下马关镇的皮影戏演出,海洋作为一个倾心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摄影者,他跟踪拍摄,全程记录,他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成就了他,也成就了这一方土生土长的民俗艺术。这一组照片保存了一些珍贵的纯民俗艺术视图资料,让人们用回忆去反观这些流落远方的艺术,其实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

海洋作为一个有心人,用心灵观照这片黄土高原上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他的纯风景作品很少,他认为风景一直都在那里,人人都能拍摄,时时都能拍摄,而人和他们的生活却在不断地变化中,消逝了就再也无法还原。为此,他的摄影艺术一直保持了“非虚构”的纪实风格,为以后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借鉴资料,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