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爽 欧阳路曼 马金龙
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0中国高校媒体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91.5%的高校有报纸,90.2%的高校有广播,75%的高校有新闻网,72.8%的高校有通讯社,58%的高校有电视台,46.4%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媒体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引导校园舆论、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那么我们的校园媒体作用发挥如何呢?是不是只是幕后的“无冕之王”?
校园媒体现状
近年来,学校一直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校园媒体也随之纷纷成立和繁荣起来。在网络媒体方面有供学生了解学校总体方针政策的“98网”;有提供给学生课外娱乐,观赏电影的“71网”;还有为学生发表言论,互相交流提供平台的“指北针”论坛以及北方民族大学贴吧等网页。不仅如此,学校还多次拓宽校园网速,更换电子阅览室机器,在图书馆以及师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安装显示屏,以此方便师生了解学校动态。
在传统的报纸和广播媒介方面,学校及相关单位也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我校现在共有报纸13份,社团方面也有自己的报刊,像初雪文学社的《初雪报》和健心社的《心海航帆》。我校还有阳光外语电台和《民大之声》电台,为同学们收听歌曲和新闻提供了渠道。
除了网络、报纸、广播媒体以外,新兴媒体也通过手机在我校快速地发展起来。由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携手中国青年报社开发的“青梅”手机客户端最近在我校引起不小的关注。青梅是专为每个学校单独定制,依托本校校园媒体、知名社团自主运营的校园手机客户端。开放的QMer平台,汇聚本校所有官方组织、知名社团、周边商铺、校园达人、麻辣教师……除此之外,我们学校在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时,也同时开通微博互动环节,在增加活动的互动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崛起。
校园媒体虽然日新月异,但是问题也会随着媒体的日益增多而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体泛滥,导致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视觉疲惫。还有就是校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使一部分媒体的效应下降,久而久之质量也有所降低。
校园媒体泛滥,学生关注度有限
校园媒体虽然数目众多,但是质量和侧重点不同,发行的时间,发行量以及发行的方式也不一样,由此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获取信息的质量方面就有所差异。
在报纸方面,大部分文科生的感兴趣程度不如理科生,而且大部分人对我们校内的这些报纸关注度不是很高。“学校的报纸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是内容吸引力不大,覆盖面也不是很广,缺少趣味性。”发行方面,多数报纸很难发到学生手里。我们咨询了以前在校报工作过,现任《民大青年报》社长的马永虎。他说,《北方民族大学报》的发行是算在勤工俭学里面的,部分人员拿到报纸并没有发放给学生,而是直接带回宿舍。
报纸时效性差,健心社的《心海航帆》副社长罗霄说,这份报纸一学期至少发两次,很多时候时效性的确没法保证。我们学校目前按时出版的报纸像《民大青年报》《北方民族大学报》也都是两周发一期,这样的话上面的一些内容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了。面对学校报纸的泛滥,《民大IT报》副主编杨启宏说:“看到学校的报社组织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我现在也在顾虑,但不论如何,我们不能违背成立报社和印发报纸的根本宗旨和意义。如果能有一个统一管理报社的组织,可能会解决目前这个隐患。”
事实上,经过调查发现,就算是用网络的形式在“98网”上面放置新闻,其浏览量也不是很乐观,学生喜欢在课外时间看看电影、聊聊天或者玩玩游戏,对校园媒体的发展有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有些不买账。《民大IT报》主编兼社长魏明月讲道:“如果说同学们不买账的话我觉得首先应该是报纸渐渐不被同学们关注了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想了解什么更多的会去上网,报纸的吸引力也就不大了,但是我们还是会努力把它办好的。”
携手并进,见证成长
校园媒体现在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针对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媒体过多,杨敏副校长说:“现在还没打算整合。”各个媒体的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媒体的一些问题也在反思,他们也都希望同学们对媒体也要有一定的包容,事物都有一个上升和成长的过程。《走进宿舍》主编王晓雷说:“内容不够吸引人,东西不是同学们想看的,如果自己报纸办好了,大家也会很期待下一期的出版,我们也尽量做到贴近同学们的生活。”
《人民日报》针对校园媒体发展曾写过这样一篇报道,叫作《关注校园媒体发展——用青春的视角看世界》。在校园媒体如何发展的问题上谈道:“一是要面向学生,蓬勃发展。清新而不失严谨的版式设计,生动鲜活的报道;活跃校园文化,贴近学生需求,是每一所致力于校园媒体建设的高校追求的目标。相对于社会媒体而言,校园媒体强调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反映教师、学生、校友的风貌,以校园新闻、学术动态、文化活动、时事评论、人物访谈、文学艺术创作等内容为主。二是提供平台,引领思想。”
校园媒体日趋兴盛,学生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罗建晖认为主要有四方面:首先,大学生针对校园生活变化而产生的旺盛信息需求;其次,新媒体技术使得媒体的制作运行成本大幅度下降;再次,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素养,对于媒介也有一定的认知,进入新世纪许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有一批对于媒体工作有着激情的大学生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积极投身校园媒体;最后,作为高校的管理层面,也希望通过校园媒体在畅通信息渠道、引领青年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责任担当,特色为先,才是校园媒体走出围城,获得重生之路。
《人民日报》的发文为校园媒体日后的发展指了一条可行的道路,相信在这样的指引之下,校园媒体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