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访问学者眼中的“西洋景”

访问学者眼中的“西洋景”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西部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分期分批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让他们在世界一流大学里激荡思想、变革观念、更新知识、研习教学,最终成为能够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中自由漫步的人才。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同时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哈佛大学始建于1636年,是全美第一所大学,规模庞大,资产超群,被称为“哈佛帝国”。

◎本报记者 殷婷婷 马玉萍 马剑妹

编前语教师出国深造是一所大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西部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每年分期分批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让他们在世界一流大学里激荡思想、变革观念、更新知识、研习教学,最终成为能够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中自由漫步的人才。本报特此专访我校七名青年教师访问学者,感受他们的留学生活,以飨读者。

哈佛大学:自由、人性化的思想圣地

杨蕤,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同时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哈佛大学始建于1636年,是全美第一所大学,规模庞大,资产超群,被称为“哈佛帝国”。

凡是有过在哈佛大学学习、考察经历的人在谈及对其感受时,往往都会说:“那是一块读书的好地方。在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杨蕤老师理解这里所谓的“好”,主要是指哈佛读书和科学研究的氛围很好。

哈佛校园的硬件设施非常人性化。例如,几乎在每一个图书馆都设有舒适的软沙发,有的还配有落地式台灯,无异于在自己家的书房中读书,在专供本科生学习的拉蒙特图书馆里面更是如此。图书馆不仅二十四小时开放,还可以提供咖啡、甜点,以至于在这所图书馆中“夜不归宿者”很多。哈佛大学十分注重营造交流、讨论的“软氛围”,这一点对于杨蕤老师很有启发。宽松、自由的环境带给学生们的是对知识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凌晨四五点钟图书馆就满是认真学习的学生,这在哈佛是很平常的事。

另一件令杨老师羡慕的事,是他们的课程设置。“菜单式”的自由选择、感悟式的教育。在哈佛,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学生。大学前两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想上的任何课程。这既为学生以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提供了足够空间,也让学生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唤起学生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对知识更加心存敬畏。此外,感悟式教育也让杨蕤老师感悟颇深。先让学生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感性认识—感悟—知识”这三个阶段,再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通过让学生自己感悟,就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杨蕤老师刚去哈佛的时候,发现在一些哈佛老师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小白板,很是好奇,后来才知道这是方便同事、师生之间讨论问题而专门设置的。哈佛一些学术单位办公楼走廊的墙壁也专门装修成白版,上面画有歪歪扭扭的各式符号、数字,犹如调皮孩子留在墙壁上的涂鸦。由此可以看出哈佛人营造学习和学术氛围的良苦用心,目的就是让人们感受到这里既不是等级森严的衙门,也非铜臭味十足、追求利润的市场,仅仅是讨论学术、钻研科学的地方。

杨蕤老师觉得美国教育的优点在于在整个校园中,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敬畏,一种无形的内在的精神溢满校园,让人感到那是一个纯粹追求知识的地方。在哈佛,不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普通的学生,大家都沉浸在一种追求知识的乐趣中。相对这种精神,国内做的还是远远不够。多少学校急功近利而缺少人文关怀,高校间比的是就业率、是学生毕业挣钱多少。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更关心的是以后找份稳定工作。诚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所言,“就当下而言,回归和坚守,比改革更重要,回到大学应该担负的使命,回到大学应有的状态。”大学担负着培养一代代精英的责任,像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培养的人以后的素养怎么样,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这批人的素养甚至决定着世界的安宁。所以二战之前,英国的哲学家罗素发现德国、日本的法西斯教育特别危险,他对此表示担心,果然这代人出来以后世界不能安宁(参见《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2日)。

回想陈寅恪先生大学精神第一要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在耳畔回响;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时对大学的看法——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仍掷地有声。杨蕤老师希望我们国家的大学,在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也承载道德的传承,让大学多一些纯净,远离一些世俗。回归大学的本来面目,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美国式科研:自由探索与团队合作并重

杨晋,北方民族大学化工学院院长,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美国国家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对于杨晋老师来说,回忆自己的出国访学经历,一切似乎还历历在目。仍清晰地记得,飞机抵达美国后,前往研究中心所在地——牛津,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孟菲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货运港口城市,也是美国的第八大城市,灰熊队、联邦快递总部都集中于此。去之前想象着那里应该是个繁华的大都市,但从飞机上看下去,失望地发现这个地方甚至不如银川的永宁县。眼前一片荒凉,没有多少高楼大厦,四处像长满了枯草。刚下飞机,因为人少,觉得冷清,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儿了,直到上车后,才发现一路都是森林,很舒适,和自然很接近,之前失落的感觉也一扫而光。牛津的夏天,晚上出去散步可以看到很多萤火虫在丛林里飞舞,满天繁星与人间灯火相互映衬。美国人喜欢跑步,门前就是公园,早上鹿群伴着你一起晨跑,真是前所未见的亲密。

美国是一个人种多元的国家,而杨晋老师所在的密西西比正是美国黑人最多的地区。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大学生就毕业于这里的密西西比大学。在这里,无论什么肤色的人,大家相处得都很自然,人际关系很融洽。杨老师说他所住的小镇对华人更是特别地友好,华人走在街上总会有热情的美国人主动上前打招呼。“我在那里交了很多外国朋友,在去那里访学之前对他们都不了解,也想象不到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会和自己相识。现在回国一年了,彼此仍然保持联系。”另外,随着美国各地华人数量越来越多,许多地方也都有了美国当地人办的汉语频道。杨晋老师感叹道:“随着海外华人素质、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提高,华人将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尊重和欢迎。”

美国人在教育方面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过分追求个性和自由。以小学教育为例,小学教师会要求所有小学生在上课前都整齐地靠墙座着,他们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守规矩的习惯。在美国,校车只要打开stop标牌,周围所有方向的车都会主动停下来,直到孩子们上下车结束,校车收回标牌,其他车辆才恢复通行。开车时当道路上有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车辆时,其他车辆都会主动停车让行。在美国,一些小的十字路口是没有红绿灯的,只有一个stop标牌,所有车到十字路口都会主动停车观察路况才开车,而这一切的过程都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和修养。

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杨晋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与国内相比,美国教师在处理课程的绪论章节时,显得格外认真。美国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会概述这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中所处的地位,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还有课时分布等。正如我们看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视频课一样,来听课的人都会抱着一摞上课资料,而这一切都是老师提前所讲到的。相比国内教学,教师对绪论的讲授通常并不重视。杨晋老师认为,这与国外教师需要积极争取学生来选课程有关。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加理解这门课程。杨晋老师告诉记者,他回国后就开始采取这样的绪论讲述方法。

在美国,教师也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但大多是开放性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查找许多资料来完成。一般教师会要求学生像写论文一样完成一项作业,作业要写12~15页,需要通过工具书查阅大量文献来完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或者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而且通常不会有同学不完成作业,因为这与学生的学分相关。

杨晋老师发现美国大学课堂中的考试非常频繁,几乎每次公共假日后都有考试。当然,考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与国内不同的是,许多教师很好地利用网络来考试,教师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网上考卷,提交即可完成考试,这个时间甚至可以长达24小时。在问到会不会有学生作弊的问题时,杨晋老师告诉记者,这在国外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国外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绝不会抄袭。

美国的科学研究,既注重自由探索,也注重团队合作。杨晋老师做博士后所在的研究机构,正好是美国的国家研究中心,集中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研究员和数个博士后组成,研究方向由研究员来确定。杨晋老师发现,虽然在一个研究中心,但每个小组的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在研究重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自由探索。研究中心的主任并不强求大家,但是所有的研究小组会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workshop),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介绍小组的研究进展,确定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并从中发现相互之间的共同点,寻求合作的机会。杨老师也参加了一次中心和St.Jude医院的联席会议。若干个研究目标相同的小组会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共同研究的课题的进展情况。杨晋老师介绍,他所在的小组就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员也会尽最大努力来寻求不同小组的合作。

杨晋老师感慨,“在国内,总是不甚了解美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科研潜力,通过这一年的研究生活,我终于了解了其中的奥妙,就是在科学研究中,既要重视自由探索,也要寻求团队合作。”

渥太华大学:让知识更多元更有实践性

李拜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新闻系教师,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访问学者。

“在雪花纷飞的时节离家,不是第一次,却是走得最远的一次。带着满满当当的爱与牵挂,中国——加拿大,独自飞过太平洋。”李拜石老师在自己的书中这样描述了出国前的感觉,留学的旅途充满爱与新鲜。在回忆自己临行前的心态时老师认真地答道:“开始还担心各种事,尤其是语言问题。但很快就忘记了担心,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新的旅途。”

有人为乞讨者丢钱,乞讨者却悠悠然地告诉路人别挡着他晒太阳。是的,这是加拿大的街头。看到他们我们不禁要想: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被附加了太多的枷锁和限制?当思想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行动也只是简单地机械运转。是不是该抽时间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也许今天,我们该做的事就只是喝杯咖啡或找个朋友聊聊天。加拿大人的生活就这样,舒适又恬静美好。假期很多,工作日结束总会有外出聚会散心的时间。平常大家各有各的生活,对着装、形象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一件T恤外加一件衬衫就是不变的穿法。他们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品牌,这也造就了那里活跃的二手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拜石老师也渐渐没了人生地不熟的感觉,渐渐学会了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学会了适应和从容。

走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街上,发现残障人士较多。仔细观察发现渥太华的盲道清洁、空旷,公交车有专门的通道方便残障人士上下车,所有的店铺门口都是没有门槛的,这些细节充分考虑到了残障人士的出行。在渥太华的公寓、出租房,楼道里都有公共使用的洗衣机,方便了每一个人。另外一个有趣的经历是捡破烂,除了公寓统一配备的家具,房子里还有不少和室友一起捡来的其他家具。在渥太华扔大件东西是要交税的,于是很多人选择清洗干净,贴上标签,谁需要就可以捡走了,小小的举动却实现了物品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资源,的确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好习惯。

对于那里的教育教学,李拜石老师觉得国外教育更开放、更多样化。在那里你可以听到来自德国、意大利、印度等不同国籍老师的授课,虽然全都用着各自的口音进行英语授课,但至少会让人感受到国际文化的交汇性,也符合新闻传播的特点。新闻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需要纳入更多更新更广泛的内容。

国外课堂的实践性更强一些,学生做的东西更多,上课也都会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布置的任务比较多,学生的讨论也比较丰富。相对于国内老师上课布置一个讨论任务,可能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所以学生很快就开始闲聊了。这个局面很矛盾,虽然是开放式的讨论,但又不希望大家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老师也是希望通过定主题,集中讨论一些能碰撞出火花的东西,这是两边上课的差别,但也很难一时解决。另外,相对来说,国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程度更深一些,而在我们的院校中被迫学习的现象会更多一点。

归国以后,李拜石老师也尝试运用一些西方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做一些东西。李老师说:“学生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不要觉得他们什么都不会,一定要手把手地教,你先让他一步一步地做,错了再纠正,告诉他哪儿出了问题,尽可能调动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

访学回来后,李拜石老师尝试着开了一门双语教学的课,可能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深,所以学生的接收效果不好。虽然只开了一个月,但她觉得双语教学是必要的,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感受到国际文化的交汇性。

康奈尔大学:在大量阅读和互动交流中促进课堂教学

冯雪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教师,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2年8月,冯雪红老师登上了赴美访学的飞机。来到期盼已久的目的地——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半年。置身这所美丽的世界名校,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

康奈尔大学在纽约市附近的小镇伊萨卡(Ithaca)。抵达这里不久,冯雪红老师幸运地结识了一位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她在给冯雪红的电子邮件中写道:“康奈尔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一个国际社区,这里美景如织,风光无限,自由恬淡,但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它也会给你一些小小的刺激,对于来自另一个文化体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你就慢慢体验吧。你多么幸运,在伊萨卡最美的季节即将开始的时候来到这里展开新生活了……”据了解,那里的确景色优美,地势开阔。康奈尔大学依山而建,以大自然为蓝本,有潺潺流水,有悬崖峭壁,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校园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楼宇各具个性,故有“全美国风景最佳校园”之称。

康奈尔大学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组成了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在“常春藤盟校”中,康奈尔大学是历史最短的一个,同时又是面积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常春藤盟校”。让人想起“百川归海,有容乃大”的古话。当年创始人老康奈尔创立这所大学的目的,就是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似乎任何人的青春都能在这里燃烧。对此,冯雪红老师也十分认同。

冯雪红老师在康奈尔大学人类学系访学。康奈尔大学通常为小班教学,很多课程本、硕、博学生同在一个课堂上课。课堂形式多样、随时可以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对她触动很大。学生课前要阅读老师布置的大量学习材料,甚至扩展阅读,才能应对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对于分层要求的主题演讲、人人参与的演讲,则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问题精心思考,做非常充分的准备,因为老师,包括有疑问的学生都有可能向他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深入地了解、学习、拓展知识,相互促进。冯雪红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治学很严谨!”在大学校园里,不仅学生在努力地学习,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们也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在规模不同的讲座现场,有本校老师、即将毕业的博士,美国其他大学的老师,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做学术报告,很多时候前往听讲座的人,大约一半是老师,他们很关注和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动态,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每场讲座都留有足够的时间,用以互动交流。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提问者大多是老师,讨论很热烈。从中可看到大学老师不断渴求新知的精神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康奈尔大学对待住宿也完全开放,可以自由选择住处。冯雪红老师就在去之前由导师介绍住到了条件较好的枫林小区(Maplewood A partment),美中不足的是房租太高,住了不久,她就有想换地方的冲动。老师讲了一个这样的小插曲:有一天下午,她独自一人去看重新租房子的地方,可是徒步五十分钟后都没找到,她边走边询问,突然身后出现了一个警察,他用警车带她找到了地方,最后还送她返回了住处。这件事让她感到在异国他乡也很有安全感。

首次出国,冯老师在美国待了半年,接触了很多美国人,也看到了很多与国内不一样的事情。初来乍到,过马路时,车给人让路而不是人给车让路的情景,让她委实有点不习惯,但慢慢地她就体会到了其中的优越。

谈到访学的感想时,冯老师中肯地说:“出国,语言没问题,一切就没问题。”简单的话语提醒着我们:“要学好英语!”它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不是学习的负担。她深有体会地说:“要将学习外语渗透到日常交流中,加强听说训练。”

马里兰大学:创新、专注、勤奋,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马爱瑛,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1年12月,马爱瑛老师开始了她的美国之旅,没有过多的欣喜,只是带了一颗平常心。

作为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西部项目”选派的访问学者,马爱瑛老师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和工作。美国马里兰大学是华盛顿地区一所大型综合公立高等院校,成立于1856年,是美国最好的20所公立大学之一,前身是马里兰农业学院,因其卓越的教学及研究实力而享有盛誉,它被认为是美国发展最快的综合性研究大学之一。马老师的导师华裔免疫学科学家朱小平教授是新生儿Fc受体(Neonatal Fcreceptor,FcRn)方面的研究专家,取得多项重要的成果,其领导的学术团队有多篇学术论文Nature Biotechnology,PNAS,Journalof Virology等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到马里兰大学以后,马爱瑛老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里度过,她谈了很多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感受。她觉得在美国并不是单纯的科研条件好,而是整个实验室的管理相较于我们国内来说都比较先进,而且研究者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

关于实验室监管这方面,马老师说,“马里兰大学的管理制度很健全,他们的信用度非常高,在美国,信用度对于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类似银行卡信用度等,同样也表现在科研领域,包括你的整个研究生涯,每个人发表的科研文章,他们都会慎重考核,一旦有人质疑,就会去验证,重新进行该实验过程,如果没有得到相同实验结果就会认定其造假。结果不仅是杂志社会撤销你的文章,而且也会造成你的信誉全失,在相关的领域继续研究也不会有人相信你,所以在美国基本不会出现科研成果伪造的情况。”

除了实验室工作外,马爱瑛老师还参加了一个博士的课程,课程名称是JournalClub。课上博士生通过做PPT课件轮流讲解自己的观点,其余学生随时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马爱瑛老师觉得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献资料,而且课堂比较自由,讲课的学生可能会准备好咖啡还有小点心,感觉那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讨论形式,而不是纯粹的宣讲气氛,这种教育制度就鼓励人自由地去发挥。

生活学习一年后,马爱瑛老师有很多感触,她认为美国人的思路比较灵活,他们的(美国人)思想很开放,除了创新的思维方式外,马老师认为很多美国科学家成功的关键在于注意力的集中,他们只关注于科学研究,不被其他事情干扰。同时他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投入大量的热情。正像她的导师朱小平教授说的,“即使目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很辛苦,竞争力也大,但是我们也享受着,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听学术讲座,在自己的实验中获得更多出乎意料的发现。”创新、专注、勤奋这些都是我们国内学者应该学习的。当然这也跟他们的教育制度有关系。相比较,我们国内教育还是比较保守的,尤其在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就更保守了。

美式教育:培养兴趣与专注精神最重要

张琇,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教师,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在美国的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他是以生物学为对口专业出去访问的,主要研究生物能源燃烧乙醇,进行秸秆高质转化。

一年的时间,不长不短,说起张老师的国外生活及经历,他从日常生活、学习教育两方面侃侃而谈。因为学校公寓远而且贵,张老师就住在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家庭,一方面生活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切身地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同时还可以提高语言沟通能力。

主人热情好客,家有三个小孩,一个在军队,一个是空姐,一个还在读高中,都相处得非常融洽。美国人注重生活生态化,周边环境都非常优雅,张老师说,“在美国,树木很多,植被覆盖率很高,房子周围树丛茂密,空气清新,生活安静。从现状来看,我们是发展了,而且在向着好的方面越来越好,所以一开始,没觉得有啥反差,但是待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美国在生态和谐、环境保护这方面相当重视,基本上不会看到乱砍滥伐的现象。像很多旅游景点,如靠海的地方,依然会保持原貌。在有些地方经常可以看见一些鹿啊,松鼠之类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张琇老师接着说,“从生活方面来说,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查监督也是非常严格的,西方人喜欢吃生菜、生肉之类,从菜市场买回来用水直接一冲就可以蘸着酱生吃,同时,一些产地、日期、制造商等标示性的东西很齐全。”

关于学习教育这方面,张老师显然是更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他说:“从工作状态来说,大家都很务实,态度认真负责,一般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多数研究者找准了方向之后就会在某一方面花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专门去研究,也就是说,在一个领域会专而精。”张老师举了一位他的外国导师Nhuan(John)Nghiem,Ph.D.研究生物能源,已经有二三十年之久,另一位是他的朋友Davidd.Douds,JR,Ph.D.从事研究土壤微生物也已达十年之久。“学习方面,其实我最喜欢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喜欢交流沟通,不论是同行之间或是与其他高校之间。同时,合作意识是非常强的。”张认为,目前我们国内高校学生最大的弊病就是,刚一进校就过分关注未来的择业和发展,如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只关注部分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综合知识的获取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后期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其实,这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部分学生学习的局限性。我们大学生必须活在当下,现在应该认认真真地把大学四年的知识带着兴趣好好学完,时刻调整自己,选定目标,扎实地打好基础。

荷兰教育:自由、自律、诚信是国民的基本素质

耿桂宏,北方民族大学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专业涉及范围最广的理工科大学,它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学院。这所大学位于荷兰代尔夫特市,是荷兰南部的一个城市,地处海牙和鹿特丹之间。由于拥有荷兰高等学府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研究机构荷兰应用科学研究所,代尔夫特也被称为知识之城。

耿桂宏老师在为期半年的访学生活里,一方面积极了解并熟悉荷兰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另一方面,也在学习体会荷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物质生活方面,一方面,耿老师觉得荷兰的物价水平是很低的,10个鸡蛋1.2元(人民币),最低生活保障1200元。他以自己的消费状况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说明,“租房一般300元每月,如果每天都是自己做饭的话,一个月连吃带住500多元就够了。在荷兰居住了半年,耿老师感受到荷兰是一个包容度非常高的国家,这也体现在一些红灯区,比如,吸毒、大麻、海洛因、同性恋等,这些在荷兰全是合法的。但是,这些都是有专门部门监督管理的。另一方面,荷兰国民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自律程度比较高,对于一些法律法规都严格遵守,对于荷兰这个人口不多的国家来说,已经有50多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了。所以,荷兰人在学习工作上都非常认真,有责任心,只要是答应你的事儿,不管是几个月前的也好,都会记在本上,到那个时间绝对给你完成。”随即耿老师开玩笑地说:“怪不得人家能得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与整个国民的这种自觉、诚信原则是有关的。”在荷兰,酒后驾车是被允许的,但是会根据驾龄的不同分等级,比如有十年驾龄的人如果开车是可以喝一瓶酒的,有五年驾龄的人开车就可以喝三两酒,一两年驾龄的人就只能喝一杯酒。像这种酒后驾车也绝不是靠检测监督或是相应惩罚来维持的,它靠的就是人的自律。

在工作学习方面,耿老师给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他们每周都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十多个人,有硕士、博士等,导师会总结上周工作,规划这周事宜。然后大家都会踊跃地述说自己的研究,你不总结不讲也没什么,导师不会刻意去督促你,靠的是个人自觉。耿老师说:“就像考勤,老师不会自己点名之类的,都是学生自己打考勤,该怎样就怎样,因为大家都觉得,人一旦要是有了这种不良的行为,会让别人觉得自己不诚信。”耿老师觉得学习上,他们很注重课上的讨论,也基本以讨论为主。学生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升得非常快。另外,基于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国际学生比较多,因此交流非常方便。耿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次出国访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了解了人家的一些前沿课题,了解人家的实验设备,学习借鉴人家先进的教学模式。”耿老师所在的代尔夫特大学,是世界上顶尖的理工大学,一些专业实验设备是很高端的,一般是外国原装进口,价值很高。国外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比较灵活自由的,给学生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课堂注重的是同学之间的交流,每周都会有科研等各种讲座,让学生从各方面获取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