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民大学子到清华博士

从民大学子到清华博士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学清是我校文史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也是我校本科生校友。今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之后,重新回到母校,站上三尺讲台。马学清感慨地说。这为他日后从事大学新闻学专业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使他能够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06年9月,马学清破格晋升为讲师职务。新闻学专业的素养使马学清有着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因时而变的思想。2010年考入清华大学之后,马学清成了“学霸”。博士生期间共发表

◎本报记者 张 霄

马学清是我校文史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也是我校本科生校友。他1997年毕业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原名)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后从事了5年新闻记者工作,5年大学教师工作。今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之后,重新回到母校,站上三尺讲台。

5年职业记者生涯

马学清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还没有新闻学专业(和方向),当时的中文专业只开设了一门新闻学课程。因为对新闻学特别感兴趣,所以这门课他从不缺勤,并在课外自学了新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与新闻学有关。这为以后从事新闻工作和考研考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马学清赶上了大学生统分的末班车,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宁夏《石嘴山日报》,开始了新闻记者生涯。这年11月,新华社宁夏分社采编室主任吴国清来到石嘴山日报社,要挑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培训,日后成为新华社宁夏分社驻石嘴山市的专职通讯员。“我很幸运地被挑中了,在新华社宁夏分社半年的脱产培训对我以后的记者工作、教师工作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也增加了我的社会阅历。”马学清兴奋地说。当时新华社高级编辑、首届国内十佳记者吴国清对他说:“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到中国最高级别的新闻机构国家通讯社来学习,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你在这里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当时国内电脑还没有普及,新华社却已实现了计算机新闻无纸写作编辑。马学清进入新华社宁夏分社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十分棘手的困难是不会打字。但是,勤奋好学的马学清加班加点,一周就学会了五笔字型输入法,基本实现盲打。

当时新华社宁夏分社的办公条件就相当优越,马学清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一台电脑终端。最重要的是,他幸运地遇到了新华社高级编辑吴国清这位极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吴国清手把手地教马学清如何写消息导语,如何制作标题,常常给他改稿到深夜十一二点。马学清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他被吴国清派去采访当时的自治区主席马启智下基层调研,回到新华分社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吴国清就一直在办公室等他写稿件,当他把新闻稿写完传送到吴国清的电脑后,吴国清把他叫到自己的电脑面前当面改稿,直到凌晨4点才改完。吴国清最后说:“这种自治区主席例行调研的稿件不会向全国播发,但是我仍然给你改稿,目的就是教你怎么去写好一篇特写。”就这样半年培训下来,马学清掌握了规范的新华体新闻写法,采写了几十篇通稿,有些稿件被《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采用。培训结束后,吴国清对马学清说,“我手把手教你写稿,你在新闻写作上半年就能上路;而在地市党报你自己摸索,恐怕得需要两年,你是新华社培养出来的,起点就比别人高。”

次年4月底,马学清回到了石嘴山日报社,接着新华社宁夏分社石嘴山通讯站成立,他在《石嘴山日报》5年的职业记者生涯中有2年是在通讯站兼职工作的。“新华社宁夏分社的培训和兼职经历对我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马学清感慨地说。

5年的记者编辑工作让马学清熟悉了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和报纸版面编排,具备了党报记者编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编工作实践经验。这为他日后从事大学新闻学专业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使他能够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非常需要具有业界从业经验、经历或背景的教师。

考研考博提升自己

在外人看来,马学清是国家事业单位正式在编的职工,有着体制内的“铁饭碗”,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地待在石嘴山日报社熬资历。但是马学清认为,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在不断改革,“铁饭碗”随时都会被打破,如果不给自己“充电”,将不能适应这个发展变化的社会。2000年他决定考研,在新闻行业这条路上继续深造。

记者是一个非常繁忙非常辛苦的职业,每天都有采写任务,双休日节假日也不例外。高劳动强度的新闻工作导致他没有充足的复习时间,马学清2001年考研失败。接着他着手准备第二次考研,吸取第一次考研失败的教训,这次马学清准备请四个半月的长假。想着报社领导肯定不同意,他决定放弃四个半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一分钱不要,并承诺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全部由自己缴纳,这才最终换来单位领导的准假。经过数月每天长达10个小时的学习,200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了第一次深造。

研究生期间,他抓住5年记者工作之后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获得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优秀科研三等奖。

2005年7月,马学清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到阔别8年的母校,在北方民族大学开始教书育人之路。他承担了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媒介、网络新闻学、新闻评论学等5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教学工作量和学术论文数量超过规定要求,符合《宁夏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破格晋升试行办法》的规定。2006年9月,马学清破格晋升为讲师职务。

新闻学专业的素养使马学清有着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因时而变的思想。当前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化,我校新进教师都是博士学历,这给在岗的年轻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马学清说:“作为青年教师,如果自己不是博士,很快就会被同事同行边缘化,自己在大学将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另外,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即将启动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会实行能进能出的聘用合同制或者将和企业一样实行劳动合同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将把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彻底打碎,事业单位人员将流动起来,还会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这会让青年教师产生巨大的生存压力。马学清认为,自己有必要未雨绸缪,不断增强生存能力,增加就业本领,去更好地适应国家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考博的路比考研的路更加艰辛更加困苦。“我报考的新闻学专业是一个非常热门、非常时髦的专业,跨专业报考的人几乎占了一半,博士点却少,录取分在各专业中是最高的。”马学清说,“苦读三年,我最终考取清华大学。”每当说起考博经历,他都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2010年考入清华大学之后,马学清成了“学霸”。他从不缺课,每一门课程的结业作业(考试)都按照发表论文的标准去写。博士生期间共发表了9篇论文,其中7篇发表在《电视研究》《中国记者》《传媒》《新闻与写作》《当代传播》等知名核心刊物。2011年马学清获得清华大学光华二等奖学金,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三等奖学金,在清华,仅有10%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能获得校级奖学金。2013年,马学清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金3万元,在清华,仅有3%的博士生能获得国家奖学金。

在清华大学,马学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2011年暑期的社会实践。这年夏天,他们10名博士生被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派到安徽省铜陵市几家企业参加为期一个半月的社会实践。马学清与3名工科博士生被派到位于国家级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莱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绿色照明灯具、大功率LED光源和封装以及相关应用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公司对新闻宣传推广工作相当重视,希望能在各级媒体上发表一些新闻稿,为企业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口碑,并能促进产品营销和人才引进。由于马学清有过5年的职业记者工作经历和5年的新闻学专业从教经历,莱德公司就让他充分发挥这一专业优势和特长,专门负责公司和产品的媒介推广,并对公司的宣传、文秘人员进行培训。

马学清利用自己对媒体运作规律的熟练把握和在媒体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积极宣传这家企业。他在《铜陵日报》上发表了《莱德光电公司成功研发高效集成封装LED器件》《莱德光电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科技兴企战略》《清华博士生积极解决我市企业技术难题》等新闻稿,受到企业领导的嘉奖。他参与策划、接受采访的一个整版的长篇新闻稿《清华博士六载铜都行》受到清华研工部领导的表扬。他还帮助莱德公司建立与媒体的联系机制,并对莱德公司的新闻发布会、公关传播、企业文化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我以前的实习和工作经历中,从来没有去过企业。这次在铜陵的社会实践,让我有了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导引了我将来从事企业传播和危机传播的研究之路。”马学清说这是他社会实践的最大收获。2014年7月,马学清顺利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重新回到自己的母校北方民族大学。他说:“我希望能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