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博士”到“教师”

从“博士”到“教师”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入职以后,必然存在一个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如何快速过渡,从教学技能、师生关系、科研发展方面提高自身的水平尤为关键。“博士”学位是如今众多高校招聘教师的基本准入门槛。从“博士”到“教师”,面对大学生,身份上有了质的转变。

从“博士”到“教师
——浅谈新教师角色转变的困难与对策

吕 黎[1] 蔡 靖[2] 杨春平[3]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 要:“博士”学位是如今众多高校招聘教师的准入门槛,因此高校新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但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学习。入职以后,必然存在一个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如何快速过渡,从教学技能、师生关系、科研发展方面提高自身的水平尤为关键。

关键词:教师;博士;角色转变

一、引 言

随着高校扩建,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专业教育的发展,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也凸显了极大的不平衡性。一些科技教育发展较快的省市,其高等学校的教师准入标准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博士”学位是如今众多高校招聘教师的基本准入门槛。博士,是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但相较于新入职的中小学教师,应届的博士毕业生,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学习,也没有足够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训练,入职以后,必然存在一个直接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化过程,如何快速适应角色的转变,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尤为关键。

二、高校新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困难

(一)课堂教学方面

多数情况下,应聘高等学校教师的应届“博士”,虽然年纪不到三十,却都经历了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大学本科和至少五年的研究生教育。但这将近二十年受教育期间,一直扮演了“学生”的角色。作为学生,其思维和行为模式,有一定的被动性和自我性。例如在课堂内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被动的接受者。作为一个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来接受和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课堂内不仅扮演了公平面对所有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可以说,一个高校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兼有指导者、研究者和服务者的内涵。显然,从应届“博士生”到“高校教师”,仅在课堂内所扮演的角色就有极大转换,新教师在没有接受系统培训和实践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转变,是其进入职场后面临的第一个困难。

(二)师生关系方面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场所绝不仅限于课堂内。作为一个年轻的高校教师,其本身具备了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思想接近的先天优势,往往更适合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去。大多数高等学校也鼓励新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班导师或辅导员的工作。但事实上,如何把握与学生的关系,做到“亲密有间”,是新教师都会遇到的课题。就这个问题而言,“博士”们并不是完全没有经验的,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们不再和大学本科及以前一样,有非常严格的年级制度。一个博士生导师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至少都有三到四个年级的学生共同从事研究工作,尤其对理工科来说,三到四个年级的研究生有大量的机会共同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这种学习和科研模式下,通常一个高年级的博士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指导和管理“师弟”、“师妹”的经历。但这种师兄弟和师生的关系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体现在责任上。因为有更明确的责任,就要求教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当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时应有明确的立场和有效的约束力。而这种立场和约束力,往往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隔阂,一旦不注重方式方法,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回避,反而不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三)科研发展方面

大学的功能除了教育,还有科研和服务。特别是在我国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科研工作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年轻教师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无论从考核要求或者奖励制度,都体现了学校对年轻教师科研业绩的要求。应该说,大多数专业的“博士生”在博士期间的主攻方向是专业研究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水平。但与之不能匹配的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尤其是理工科“博士”,通常不易获得充分的科研资源,往往难以顺利继续以往的专长研究。同时,对新教师来说,备新课、钻研教学方法、从事学生工作等等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兼顾教学和科研并非易事。

三、高校新教师快速适应角色的主动响应

(一)听课学习、师生交流、认真备课、大胆创新

根据规定,应届毕业的“博士”作为新教师入职后,都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但这个岗前培训往往流于形式,以应试为目标,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新教师的教育认识水平。作为一名新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会“教”,是当务之急,也需长期苦功。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地学习、交流、总结、反省和创新。

要学会“教”,读了《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主动地从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宝贵的教学经验。从老教师处吸取经验是最快速有效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很多高校也从制度上要求新教师必须做好“听课”任务。此时所谓的“听课”,已经不同于作为学生时的含义了。此时听课的重点不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在于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技巧,以及其他教师的课堂风格。老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掌控课堂氛围的技巧,吸引人的教学风格,都是新教师非常珍贵的一手学习材料。在听课的问题上,还需要注意博采众长。不同的课程,所适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也并不完全相同,广泛学习他人的长处,有利于总结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同时,新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反馈。教学经验的缺乏,要求新教师必须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例如,了解学生是否跟得上讲课的节奏,是否听懂课堂的重点难点。沟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直接询问学生听课感受,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布置作业、阶段考试等等多种形式获得学生的反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不仅有利于把握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掌握不同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调整和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营造更活跃和愉快的课堂氛围。

此外,新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年轻“博士”的活力和创造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应用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创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创新的追求,实际上就包涵了对备课的更高要求。在备课时,除了注重知识点,还要注重学生的兴奋点,以新颖的形式和手段,将学生的兴奋点和知识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培养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二)严于律己、耐心包容、平等对话、亲密有间

从“博士”到“教师”,面对大学生,身份上有了质的转变。虽然在读博士期间,大多数高年级的博士生都有一些管理和指导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的经验,但身份的转变带来了责任的转变,这就要求新教师在师生相处时必须掌握原则和尺度。

首先,新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教师个人的行为往往不仅仅代表了个人,在学生看来,代表了“教师”这个群体。所以必须要更严谨处事、诚信做人,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这也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基本前提。

新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久,容易带着学生的思维考虑问题,也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这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建立和睦的师生感情。但同学生“称兄道弟”,往往容易缺乏对学生的约束力。学生们的能力、性格都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对大部分大学新生来说,需要老师适当约束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学生亲密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必须敢于和学生站在“对立面”,指出学生的错误和问题。

大学生都是有独立思想和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所以管理和约束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既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又要坚持原则,以平等对话的形式,耐心和包容的态度与学生真诚沟通,才能有效地管理学生。

(三)资源共享、岗位分类、寓教于研、产研合作

博士毕业后,新教师进入新的教学科研岗位,首先面对的总是教学问题,但科研的压力也无处不在。学校的考核、奖励和职称评审,都要求新教师必须尽快投入科研工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博士”们毕业后到新的高校工作,并不具备原有的工作条件,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事实上,随着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科技投入也相应提高。许多高校引进“博士”时都会配备一定的“科研启动费”。虽然“科研启动费”的金额往往不高,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教师们的困境。

新教师们需要调整心态,从小做起,不要一味地追求完备的科研条件,而要将目光放在具体的科研问题上。在科研工作中,科学问题是最可贵的,只要有思想有创意,条件上的困难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克服的。首先,新教师不必急于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而要积极主动谋求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现有资源,与其他教师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团队,这是解决科研条件的最佳捷径;其次,“博士”们可以与博士导师建立联系,这更有利于继续开展与博士期间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第三,“博士”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科研经费,例如国家、省部级基金委、科技厅、教育部、学校等部门都有一些青年专项;第四,新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一些产研合作的项目,将科研与产业结合,获得企业资助;此外,新教师们最好能将科研的课题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深度,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总之,对新教师来说,要从读博士期间“完成导师布置任务”的被动观念,转换到“解决科学问题”、“争取资助”的积极观念上来。从小做起,建立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不冒进、不浮躁,踏实地做科研。

当然,针对新教师入职后的过渡困难,除了上述主观的响应对策外,作为“博士”的培养者和“教师”的需求方,高等学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需要适当注重博士研究生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中增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同时为研究生创造一些类似实验课助教的实践机会,让研究生能在毕业前就为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做相应准备。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吴庆华.浅析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69—73.

[2]赵惠君,曾健.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必要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2):41—45.

[3]邓凤娥.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226.

【注释】

[1]吕黎,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

[2]蔡靖,讲师,研究方向为废水生物处理及资源化。

[3]杨春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液态废物处理与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