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文学归类的种手段

给文学归类的种手段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80年代那种宏观性理论描述文学现实的大写意笔法的土壤已不存在,近期的文学界便用那种“编组”的方式来面对这种多元无序的格局,以描述这种杂色的情状,罗列于下或许可见90年代的另一个侧面。这些打着“女性”旗号的做法,有赶时髦的嫌疑,也有走市场的嫌疑,其中不乏临时改换门庭的活络客。流派在90年代被简化为“旗号”,这中间足见其流派的神秘性被还原为普通的编辑策略。

2006-08-23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在一种令人不可捉摸的状态(或曰新状态、未名状态)中生长和发展,作家们在不可预料的前景中自由而不自信地写作,他们已经不知道明天什么作品出来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而评论家比之作家来显得更是无所适从,他们的目光失去了焦点,一些人转业搞研究做学问,还有一些在一边愤愤不平地搞批判。

文学的多元使得原有秩序册页码变得纷乱了,热心人和好事者想按照原有的编码进行整理,可仍不得要领,因为旧的编码程序仍难概括这些新的“户头”。在这种概括和描述都丧失共识的情形下,命名变得如此的迫切而又艰难(一些习惯享受官方供给制命名的评论家们在“断炊”之后面对自由论者的命名又大为恼火)。但文学的发展、文学的评论需要有支点,就像房屋需要牌号,身份证需要号码一样,作家和作品也需要被描述被确证,这也正是90年代旗号众多并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

由于80年代那种宏观性理论描述文学现实的大写意笔法的土壤已不存在,近期的文学界便用那种“编组”的方式来面对这种多元无序的格局,以描述这种杂色的情状,罗列于下或许可见90年代的另一个侧面。

这以河北的“三驾马车”(何申、谈歌、关仁山)为代表,虽被镀上了“现实主义的冲击波”的金色,但这种主义已不是理论的命名,他们的作品,以及由此产生的评论并没在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供新的元素和因子。

这或许受了前些年“世妇会”的影响,或许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女性文学也成了出版和评论的热点之一,丛书有“红罂粟”“她们”等多种,不少期刊也借机推出女性专号,相应的一些讨论会也跟着热闹。这些打着“女性”旗号的做法,有赶时髦的嫌疑,也有走市场的嫌疑,其中不乏临时改换门庭的活络客。现在看来,除个别人还在坚持不懈地做学问外,到1997年底中国当代文学也算“女权”过了。

最明显不过争论也最大的就是“联网四重奏”了,四家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刊物能够合到一起办事,这在90年代张扬个性弘扬自我的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其中必有奥秘。这种合作本身只有90年代才可能成功,相濡以沫,是因为面临共同的困境;携手共推文学新人,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文学新的生长点。

本人在多年前也做过此事,那时是以“第三代小说家”来“代”苏童、余华、格非等先锋小说家的。如今“代”风又起,“新生代”“晚生代”“60年代出生的作家”“70后”“80后”乃至“90后”,还有人干脆用“这一代”来指称,碰到的困惑是“代”的上下限过宽,在论述硬背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学历)时难以自圆其说,不过名字挺响亮也顺口。

流派在90年代被简化为“旗号”,这中间足见其流派的神秘性被还原为普通的编辑策略。有城乡划分法,如“都市小说”“新乡土小说”,也有“吴越风情小说”“文化关怀小说”这样所指暖昧的划分法,更有“新状态”“新体验”这类敏感性话题。毫无疑问,流派不可人造,但流派也不是神话,它是作家、编辑、评论家和文学史学家多方合力的结果。流派还必须接受历史的考验。最近菜刀门的横空出世,让人啼笑皆非,流派乱流啊!

比如小说擂台赛这样文戏武做的套路也将一些作家进行临时编组,还有“××散文”(小女人、小男人、老男人、大散文、文化散文)之类的方式,都是有趣而又近乎游戏的编组法。这些各式各异而又频频出击的编组语码和编组方式,说明90年代文学乱花迷眼难以一种方式把握的复杂情状,也反映了文学界的人士为描述这一情状所做出的艰难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些编组因其多元和芜杂也成为多元文学中的又一景观,让人想起了李白的千古绝句,“抽刀断水水更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