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创新中蜕变,在实践中成长

在创新中蜕变,在实践中成长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革,创新仍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主旋律。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力和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我们关注于寻找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思维习惯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意识。

——对几本中学生创新教育书籍编写实践的认识

在时代的瞬息万变中,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恒常。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革,创新仍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主旋律。尤其在基础教育这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创新教育更是核心和灵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国家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高中办出特色,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20多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教育规律,在课程及教材改革方面研究总结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创新之花在我校绚丽绽放。

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课程入手。在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力和基本素养的基础上,我们关注于寻找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思维习惯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课程设置中,全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板块保证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与基本课程。但在基础课程板块的一线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做学习的主人,打造宽松、自由、互动、愉悦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形成高效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我校还进一步设置了拓展课程。丰富的选修课程全面覆盖人文、社会、语言、数学、科学、技术、艺术和体育等八大课程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这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下,我校还设置了研究性课程板块,为学生提供科学创新的平台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在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过程中,稳固其初步、模糊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从“我想创造”成长为“我能创造”,扎扎实实地奠定了学生学术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素养。在多年指导实践的基础上,2014年,我校成立了校内科技导师团队,从物理工程、化学地理、生态环境、数学及社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规范、专业的科技创新指导。我校还和复旦大学多个院系紧密合作,有多位高校教师参与了我校创新课程的教学和各类科学讲座,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前沿科学发展新思想,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接触到高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历年来,一批又一批我校的学生也走进了复旦大学的课堂和实验室,与国内领先的科研团队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科学前沿的魅力。在浓厚的科学创新氛围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孔天煜同学获得2015年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最高奖),胡叶琛获得“明日科技之星”开放式学生论坛一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二等奖等,应越、刘思涵、贾鸿翔三位同学组成的团队获得第二届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2016)中华赛区一等奖,宋翊蔚等同学的“利用基频下移方法对高频失聪患者听力恢复的可能性研究”等多个项目获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想要更全面和规范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相应的教材,这是做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综观现行的各类教材,相当一部分都是为了应试教育而编写的,学生很难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指导,上海的高中虽然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各种科技创新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往往主要依靠指导教师的个人学识和研究素养。因而,对于一些师资条件不高的学校来说,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景。共青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科技党委联合发布的《科技创新与当代青年——2015上海青年发展报告》调查发现,对于目前我国含金量最高的青少年科创大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只有五分之一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超过七成的被访者表示“说不清”“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这说明,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面并不大,分析各种因素,其中专业指导教材的匮乏是科技创新教育受阻的一项重要原因。

作为上海市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的示范学校,我们率先将开设了十几年的必修课“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系统地进行了经验总结,将我们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向兄弟学校深入展示,帮助经验和条件不足的学校更快成长,企盼助力于整个上海地区的高中生科学创新教育并使其规范化发展、少走弯路。2005年7月,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上、下两册完成编写;2010年7月,《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修订版又继续推出,对原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优化;2016年7月,为了紧随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理念,我们又编辑推出了《高中生科学研究入门》第三版。在这本书中,我们对高中生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详细指导,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思维,而且按照科学研究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剖析。比如,怎样才能科学地选题,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实验,获得的成果怎样进行专利的申请,等等。详尽清晰的内容编排,使得学生即使是从零开始,也能够较快地步入科学研究正轨,尽快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创新能力。该校本教材一问世,就受到了前来交流的兄弟学校的关注和好评,并作为多所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材。受此鼓励,为了进一步细化创新教育指导内容,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我校又组织编写了《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手册》。该手册对中学生科学研究的指导更加规范、细化、具体,体现了其实用性,并更加注重拓展读者面。在这一校本教材中,我们不仅对各类创新教育活动和科创大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还对项目研究基本流程甚至细化到对数据库检索方法都进行了条理清晰的说明;还为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展示了项目研究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等科学研究基本材料的准备,并配备了范文,使学生能够按图索骥,对开展创新项目更加得心应手。

一个好的科学研究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是非常可惜的。然而,在各类参赛作品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很有价值的科学项目,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仅仅因为成果的总结和展示不够精彩,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和创新而失去了进一步向更多读者展示甚至转化为实际产品奉献社会的机会。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团队着力编写《中学生科技创新学术论文指导——春在枝头已十分(第一辑)》一书,并于201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我们又推出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学术论文指导》第二版。这本书,集中了地球与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生物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十多个领域的学生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并由专业的指导教师对科学论文进行了详细的批注。我们还按照科学论文规范,针对这些成果中相应的典型模块设置了“小贴士”,结合范例对科学论文的每一个重要点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使全书的“小贴士”覆盖了一篇完整的科学论文所需的全部模块。我们希望学生在认真研读书本后,其对研究成果的总结能力会有本质上的提升。

教育的灵魂在于创新。李克强总理年初在创新座谈中就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推动科技创新,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创新研究中,学生实现了从“学”到“研”的蜕变;在科学实践中,学生经历磨炼与成长。为了实现“每一个孩子都能创造”的美好愿景,为了将来每一个孩子都能飞得更远,飞得更高,我们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改革与实践道路上坚持前行。总结经验,分享成绩,把握未来,只有我们齐心协力、和衷共济,才能让创新之花在基础教育领域处处绽放,让创新之光更加灿烂辉煌!

2016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