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家训漫说

中国传统家训漫说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认为做到身修、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第二个时期是汉代至隋唐,这一时期以三部家训著作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已渐成熟,系统的、完整的家训著作已经出现。中国传统家训有着如此斑斓多姿的文化底蕴,我们今天把它认真整理出来,无论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还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应邀参加图书策划会。东道主共提出三种图书选题,请与会人员予以论证。我认为,其中的《中国家训精华简释》一书较有价值,值得出版。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认为做到身修、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所以家庭教化历来受到重视。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通过家训形式实施的,故而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文化,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家教传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构建和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从传统家训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家训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秦汉以前,当时家训只是作为家长对子女就某一问题的训示或家教实践中父母对子女的一种教诲,如“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系统而完整的居家之“训”并没有产生。第二个时期是汉代至隋唐,这一时期以三部家训著作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已渐成熟,系统的、完整的家训著作已经出现。一是班昭的《女诫》,它较系统地阐述了为女之道,开了家训中专门女训的先河。但由于仅仅是对女儿“妇道”“母仪”的训诫,因此不能说是全面的家训著作。能称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当推北齐颜子推的《颜氏家训》,这部著作对家人的教诫结合作者亲身的体验,对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述,“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完整的家训教科书,对古代家训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另一部家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则可以视做帝王家训中第一部系统、全面地教诲皇族子弟立身治世、为君之道的著作,对后代的帝王家训也影响很大。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家训著作还有:汉代蔡邕的《女训》;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晋代嵇康的《家诫》;南朝颜延之的《庭诰文》;唐代柳玭的《家训》等。第三个时期自宋代开始,家训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家训著作大量涌现并广泛传播于民间。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著作中较有影响的有: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涑水家仪》,叶梦得的《石林家训》,赵鼎的《家训笔录》,陆游的《放翁家训》,孙奕的《履斋示儿编》,袁采的《袁氏世范》,吕本中的《童蒙训》;元末明初郑文融的《郑氏规范》;明代仁孝文皇后的《内训》,霍韬的《渭崖家训》,袁了凡的《训子言》,袁衷兄弟的《庭帏杂录》,庞尚鹏的《庞氏家训》,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高攀龙的《家训》,姚舜牧的《药言》,吴麟征的《家诫要言》,陆氏的《温氏母训》;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孝友堂家规》,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也叫《治家格言》),康熙的《圣谕广训》、《庭训格言》,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许汝霖的《德星堂家订》,蒋伊的《蒋氏家训》,张履祥的《训子语》等。此外,郑板桥、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的家书也很有影响,流传很广。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流传下来的家训多出自官僚士绅和少数君主之手,普通百姓的家训极少。

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是围绕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展开的。如在教子立身方面,内容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子有道。家训的作者们很是强调早期教育对子女成材的重要性,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反对溺爱、宠爱孩子,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第二,励志勉学。许多家训都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认为“人无志,非人也”。有的家训还阐述了立志与成学的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家训的作者们还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方法传授给子弟,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学风。

第三,杜绝恶习。在强调进德修身的时候,传统家训无不将戒除恶习放在首位,谆谆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的不良习性。要他们知错能改,“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亲,虽生人世上,难为人上人。”还有不少家训详细规定了对沾染恶习的子弟们的惩罚措施,轻则杖责、鞭挞,重则免祀、开除出族,甚至处死。

第四,应世经务。难能可贵的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仍有许多家训都要求子弟耕读并重,学些技术、手艺,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陆游“时时语儿子,未用厌耕锄”。霍韬《渭崖家训》中论述了子弟参加农耕的重要性,认为“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他还主张乡村学校的先生,应该考核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凡耻于耕作者应予以体罚,如连犯三次,就开除他的“学籍”。纪晓岚甚至颠倒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列次序,向儿子灌输“农居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的崭新观念。《庞氏家训》等家训著作中还写入了一些农副业生产的经验。

第五,笃守名节。不同时代、门第的家训中都教诫家人清白做人,勿贪勿奢,注重节操名声,特别是一些官宦家庭的家训。赵鼎的《家训笔录》认为“凡在士宦,以廉勤为本”。包拯对贪官嫉恶如仇,嘱告家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并命人刻在石上,以诏后代。

第六,报国恤民。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在帝王、仕宦之家的家训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清圣祖康熙的《庭训格言》都告诫子孙们要不辞辛劳,认真处理国事,关心百姓的生活。《许云贻谋》要求子弟为官者“不论尊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许衡《训子》诗要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中国传统家训有着如此斑斓多姿的文化底蕴,我们今天把它认真整理出来,无论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还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1999年11月18日(星期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