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缘”情未了

“师缘”情未了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偏颇的追求以考试分数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泛滥成灾,严重地阻碍了以培养、提高人的各种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开展。经过3年多的努力奋斗,创作摄制了10集的素质教育系列片:《成人·成才·成功——感悟素质教育》。2002年10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会议由杨志海同志主持,杜长龄同志介绍了《成人·成才·成功——感悟素质教育》社科片有关情况,王照华、朱新均同志在会上讲话。

是命中注定,还是缘分所使,我大半辈子多次和教师这个职业擦肩而过。前面提到,初中毕业我被保送中等师范学校,没有去;高中毕业我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但放弃了;第一次考北京电影学院未果,回初中母校当了一年代课教员;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我的主任教授张客老师提议我填写毕业分配志愿首选留校任教,没填;在电影局青年摄制组工作期间,已升为副院长的张客老师二次建议我回母校电影学院任教,我又一次婉言谢绝……就这样与教育有缘无分。说心里话,我对教师工作还是有一定的感情,自认能胜任,但是,一生中最大的志愿是拍电影。它牢牢地抓住了我,使我失去了不少发展自己、改善自己的机会,包括进京,包括仕途,但不后悔。我不太看重拍电影的结果如何,比如,拿了什么奖,赚了多少钱,我注重的是自由的创作过程,尽管这个过程迂曲难行,始终没有追求到艺术的牡丹绽放,但也没屈服妥协去栽培杂草。我在奋斗当中,享受着艺术创作的乐趣,怡然自得,优哉游哉。

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号召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起我关注。我买了相关的书看了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又仔细地想了想,总觉得“素质教育”这个说法是新话题,但也是老话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就做了,而且做得比较好,只是没有叫“素质教育”。我当过那个时期的学生,也代课教过那个时期的学生,从“学”和“教”两个角度都有切身体会。很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我想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提倡鼓励青少年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宗旨就是素质教育,只是说法不同。几十年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优秀人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要求更高了。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具有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更迫切了。综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偏颇的追求以考试分数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泛滥成灾,严重地阻碍了以培养、提高人的各种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开展。

对“素质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好像谁都能说几句,但又不能全面系统地讲清楚。比如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涉及哪些方面内容?搞不搞素质教育有什么利弊不同?怎样才能搞好素质教育?等等。这好像是个很大、涉及面又很广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广泛传播来普及提高的社会科学知识。怎么办?虽有专业的专著和文章,但看到的人有限,能看明白的人就更微乎其微。我是搞影视创作的,于是,产生了一种冲动,自信有能力有条件尽一份力,拍一部普及素质教育相关科学知识的科教片,借此表达我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情意,或者说续上与教育的前缘吧!拍这部片子的总顾问之一、原吉林省委主管文教的副书记谷长春同志,在开拍仪式上讲话,说我有“使命感”,能感受到我身上有这么一股劲儿。

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行动不靠别人,做自己该干的事情。我全力来负责总策划、总撰稿、总编导,全身心投入。首先要写个像样的创作提纲和策划书,有说服力并切实可行,要有价值。所以,关键的第一步是要认真学习,变外行为内行,尽力做到让教育专家认可、让教师和学生、家长接受。这个奋斗目标是有挑战性的,我自认有能力实现。

学习有两个途径,一是求教于教育专家。我先后拜访过省内外知名教育家30多位。二是求教于专著,跑遍书店和图书馆,购买和借阅相关书籍不下百本。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通过报纸、杂志等报道,寻找典型案例。这已不仅仅是学习的材料,其优中选优,更是我创作需要的素材。

主办和承办单位很快确定。长影地处长春,自然选择了吉林省教育厅和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片之后又得到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认可,几家联合署名摄制、出品。

经过3年多的努力奋斗,创作摄制了10集(14张光盘)的素质教育系列片:《成人·成才·成功——感悟素质教育》。该片的成功摄制,引起了省内外、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和人士的热烈反响。许多领导纷纷发表讲话和题词,予以肯定和赞许,许多教育专家参与评述,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也都表示认可与欢迎。

2002年10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中国关工委顾问刘建章、李力安、罗青长、庄炎林、王仲方、范景新,执行主任王照华、副主任田一农、副主任兼秘书长杨志海,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朱新均,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吕钦文,吉林省教育厅厅长李军,吉林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杜长龄等领导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团中央、全国妇联、教育部、司法部、安全部、北京、全国铁路、中石化等单位关工委(关协)和中小学生代表、新闻媒体等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杨志海同志主持,杜长龄同志介绍了《成人·成才·成功——感悟素质教育》社科片有关情况,王照华、朱新均同志在会上讲话。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北京市教师、学生代表在会上发了言。

郑新蓉教授给予这部片子很高评价。她说:

(摘要)“……这部片子特别像一个嫁接物。我们大学里相当多的学者专家写了许多专著,国内、国外的,怎么能把这些所谓书架上的成果变成孩子们爱看的、老师知道的、就是普通的老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家长都能理解的事情,这部片子它做到了。它把很深奥的、很系统的、很结构化的原理变成了故事,变成了对话,变成了镜头,变成了非常直观感性的东西,呈现给了最普通的人……这部片子为推进素质教育做了很有成效的传播工作……这部片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用真实生动的故事,用电视节目主持人讲解的方式,再加上专家的点评,通俗易懂,是非常成功的表现形式。要把它变成我大学课堂里和研究生研究关于素质教育的课题……”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丙乾的评语:“吉林省关工委同有关部门合作,拍成了一部青少年素质教育系列专题片,这是一个新的创举,如在全社会发行,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王照华为本片题词:“这是一部推进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为本片题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志在振兴中华。”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的评语:“素质教育涉及的内容,你们这部片子基本都体现出来了。素质教育好像大家心里都明白,校长啊,老师啊,都懂一些,但是你叫他说,说不清楚。你们拍这样的片子,有案例,主持人穿插引导,讲的又不是深奥的大道理,人家会喜欢看。”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吕钦文的评语:“典型深刻,表达方式创新,用了形象的语言。主持人和专家的话语各有侧重,有震撼力,能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注意和沉思。”

吉林省教育厅厅长李军的评语:“真人真事真情,感人至深,确实是一部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这次拍的是科教片,一部系列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科教片,但我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亚于一部好的故事影片。尤其是它能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反响,令我感动,欣慰。我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和艰辛的努力没有枉费。这应该算作是我编导的第五个有艺术创作新意的作品。我珍爱它。

这10集14张光盘,各有自己的真人真事。每个故事都有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都会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某一方面知识的认真思考。表现手段上,根据各个故事内容的需要,各自找到了适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像小说,有的像散文,有的就是一篇论文,还有的则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散文抒情诗。也可以说,形式的多样性似一个营养丰富的拼盘。

这是一部跨世纪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值得诸位读者了解。我把它摘录在这本书里,供翻阅。

《成人·成才·成功——感悟素质教育》

第一集 童心的呼唤

——关注素质教育

(上)雪,还能再飞吗?

一个小学五年级女学生,以常见的“雪”表现不平常的深义,写出很富感染力的作文,把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揭露了教育的缺憾。老师看了受到震动,家长知道了非常吃惊,同学们听了反响强烈,新闻媒体的介入更引起全社会关注。大家共同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怎么啦?

(下)爱的漩涡

一个三代五口人的美满家庭,四个大人面对一个孩子各自施展着自己的“爱”,可是,孩子在“爱”的包围中并不感到快慰。有一次“爱”得过火动了干戈,全家闹出一场风波。这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把它写成了作文,记述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作文里的最后一句显得很无奈:“我已被卷入爱的漩涡不能自拔”。此篇作文荣获2000年“世界杯”国际青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足见其有普遍意义。

故事发生地点:哈尔滨市

专家讲述摘要:

孙云晓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义务教育被扭曲为一种选拔教育……说得好听点是一个精英教育,说得不好听叫淘汰教育,淘汰教育就是失败教育。让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怀着灰溜溜的心情走向社会。它对民族素质有极强的杀伤力,是破坏性的……我们的国情是,只有11%的同龄人能够进入大学……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三个区别点:一看它是面向全体人,还是面向少数人;二看它是用全面发展的标准还是用片面发展的标准;三看它是用多把尺子衡量人,还是用一把尺子衡量人……素质教育实际上关注的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身心协调、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可以解释为五大素质:人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只有素质教育才能让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出现真正的栋梁……我们中国的孩子在国际上,只要是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但只要是测查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是不行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差的国家之一……素质教育并不拒绝考试,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学?要注重综合素质发展……成功就是发展,就是选择,就是和谐,而成功的真正内涵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人人都能成功。只有用发展的理论,人人才能成功。每个人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就是成功。成功就是选择,选择什么?我一向主张天才,或者叫人才,就是选择最适合他的路;而蠢材就是选择了他最不适合的路……人的潜能是不同的,因此选择也是不同的。用一把尺子衡量人,那是害人的,是束缚人发展的,会制造太多的悲剧……成功就是发展、就是选择、就是和谐。它与人相处和谐,与事相处和谐,与自然相处和谐。成功的真正标准是幸福,不是名次,不是社会成就。不能说一个百万富翁就比一个小学老师幸福,一个高官或大老板就比花工幸福。幸福是因人而异的。”

吴玉琦教授(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放在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上,而不是放在死记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结果上……在“应试教育”下面,一些中考和高考的失落者,他们面对人生的一句话,叫做“白念了!”学了九年、十年,学了这么多知识,结果是“白念了!”……一旦升学不成便感到什么都完了。再看一看,在“应试教育”下的佼佼者,他们在过重的负担压力下,虽然圆了升学梦,却过早地熄灭了智慧的火花和发展的后劲。他们缺少创新精神,又缺少实践能力,因此到工作岗位上成才率很低。”

第二集 童年的果园梦

——关注幸福观、价值观教育

一个家境殷实的留学生带着10万美元出国却一分钱也没花,因为他难忘家道贫寒时的童年。他半工半读,自食其力。他自幼喜欢果树,热爱大自然,梦想长大后建果园,在国外留学的日子里就开始了实验。他初试成功,信心倍增,毅然放弃了留学,返回家乡,到革命老区创业。父母没有责怪他,反而理解、帮助他,变卖了三处酒店积极参与。美好的前途正在给他和他的全家带来新的幸福。

故事发生地点:广东省肇庆市。

专家讲述摘要:

赵石屏教授(重庆师范学院):

“……幸福观、价值观是做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差别很大。有的人认为有了钱、有了名誉是幸福;也有的人认为不奢求名利、大富大贵,家庭和谐,健健康康地过平安日子为幸福;当然,还有人认为能巧取豪夺、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才算幸福;有的人以利己为快乐,有的人以利他为快乐;有的以‘利’为人生价值,有的人以‘义’为人生价值……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素来重视价值观的培养,认为有些人虽然活着,如行尸走肉;有些人虽然死了,却重于泰山……当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定准了位,人就会很平静而清醒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不会犹豫彷徨,不会心态不平衡,不会攀比嫉妒,也不会在大千世界中眼花缭乱。同时,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命感、幸福感,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干大事,成大器,可许多人都不注重培养干大事的素质……爱因斯坦有一句话:‘个人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他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在追求个人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不能忘记国家民族的利益需要,不能忘记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需要。所以,我们崇尚集体主义,崇尚爱国主义,崇尚国际主义,崇尚利他主义,崇尚助人为乐,崇尚地球环保,崇尚人类和平,崇尚有功德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崇尚英雄、劳动模范,崇尚一切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人……”

第三集 “物意”联想作文训练

——关注思维能力培养

人们都说作文难写,作文课不好上,可是有位中学女教师改变了这种说法。她用自己的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借助某种“物”联想出许多有意义的生活内容,写出生动活泼、富有诗情哲理的好作文。她的学生喜欢作文,积极参与创作,几乎各个能出口成章,落笔生辉。报刊上能不时见到她的学生发表的文章。

故事发生地点:吉林省长春市。

专家讲述摘要:

张翼健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我们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21世纪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开拓的人才,他们的脑筋是不是灵活,他们的思维是不是活跃,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我们用各种知识把孩子的头脑灌满时,即使他们取得高分,90多分,100分;如果把他们的脑筋教笨,这绝对不是好老师,也不是一堂好课。杨振宁先生说,智力包括五个因子: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和幽默感……”

第四集 16岁当老总

——关注兴趣、乐趣、志趣培养

一个年仅16岁、乳臭未干的男孩居然当上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乍一听谁都感到新奇、疑惑。可事实就是这样,他不仅当上了公司的老总(网络公司),还成绩不凡,国内外小有名气。他是中学生,在校学习优秀,思想品德好,深受老师、同学喜爱;他是经理,在公司工作出色,能力强,员工虽然年岁都比他大,却佩服他、欣赏他,接受他的领导。他是天才?奇才?也是,也不是。他和他的父母都很普通;但有一点不寻常,他的玩的天性得到了正确保护;潜能得到了开发,对电脑的兴趣化作了乐趣,升华成志趣。他有理想志向,又能脚踏实地,为把公司做强、做大,刚升入高中就退了学,自费到英国深造去了。

故事发生地点:重庆市。

专家讲述摘要:

郑新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些研究表明,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兴趣、游玩包括我们的课外活动,包括我们今天讲到的贪玩,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的原动力。我想人类的所有重大发明可能主要取决于兴趣。可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常常忘了这一点……一个民族如果大家都只会背书,没有原创精神,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可能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孩子在一种自由的状态当中,为他探究的东西能够不停地把这个兴趣保持下来。然后,他去找书本知识,然后,他去发现自然现象和书本之间的联系,尽管他最初的发现是非常幼稚的。成年人有这个经验,你有兴趣的事情不是被别人强迫干的事情,一定是自发的,一定是愿意做的,而且可能花相当多的时间做这么一些事情……孩子童年时代的兴趣是很多的,是正常的,不要去限制他们,慢慢地,他自己会发现他的兴趣会集中在一两个领域。在这个领域如果能专注这方面的兴趣,同时再刻苦学习,就可能变为他的一种志向……提醒家长和教师们不要去用自己的兴趣代替孩子的兴趣,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孩子们的思想。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不是他的长项,最后他可能一辈子在他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的过程当中,都不是愉快的,这就是最大的可悲之处。”

第五集 “天才少女”怎么会自焚?

——关注心理素质教育

一个天资聪慧的女孩,父亲执意要把她“制造成天才”,刚会说话就让她背古诗、记英文单词,7岁时就学完了小学课程,8岁读初中。10岁上高中,13岁考上了大学,17岁免试升为本校研究生,可称得上“神童”、“天才少女”,让世人羡慕,但是,事与愿违,酿成的都是恶果,这个女孩刚满18岁就自焚毁灭了。为什么会这样?令人深思。

故事发生地点:江苏省某地。(注:无法实地拍摄,用连环画分镜头方式体现)

解说节选:

“她的父亲是位乡镇小学校长,母亲是幼儿教师……父亲对别人说:‘女儿聪明,我一定要制造出个天才来!’可是,在父亲的高压下她失去了真正意义的童年……因和邻居家孩子玩,没做完父亲留的作业,遭暴打,锁在屋里学习,不许玩……用高薪从城里聘来家庭辅导教师……耗尽了家庭积蓄……请长假陪女儿去南京租房子住,请大学教授辅导……13岁考上大学生物系,不仅自信,也自负了。常对苦读书的同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你们学习那样费力,看来人与人真的不一样啊!’……生物基因试验,老师指出她的错误操作,她居然半夜三更敲开老师家的门大闹……如果别人考试成绩比她好,她会偷偷把人家的课本、笔记本扔到垃圾箱里,若无其事地看着别人着急……乱花钱,和同学比吃、穿、用……更严重的是她在情感生活上走进了误区。她曾打印几封情书,分别投给12个她认为优秀的男人,其中包括她的导师……后来她和一个大她3岁的刑满释放男人、情场上的老手交上了朋友。这个男友因参加流氓斗殴打死人被判死刑……她在一个周六晚上,学校大礼堂举行音乐会的时候,在寝室里,全身浇满汽油自焚而死。”

专家讲述摘要:

王极盛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我研究高考规律,总结出一条: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基础,是高考成功的硬件;学生心理调节的情况是高考成功的软件,起调节作用,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高考要考得好,调节好心态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知识教育,是一种医疗化的教育,不是看成是一种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是一种养成教育,体验教育,感悟教育……”

第六集 农民与世界金奖

——关注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培养

一个普通农民,只读过4年小学,却创造出一项世界级发明。他不仅拿到中美两国专利证书,还荣获1999年澳大利亚国际新产品新技术金奖、第三届爱因斯坦世界发明博览会国际金奖。本片拍完后又传来喜讯:他得了百名“共和国脊梁——世纪之星”殊荣。2002年年底他将去日内瓦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人们不仅要问:他有什么超常的能力?怎么会做得如此出色、出众?

故事发生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专家讲述摘要:

殷其华高级工程师(湖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完全是无数个发明创造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而奠定的基础。贺亮才同志发明的汽车安全保护器,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晶……怎样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善于创新的人给我们留下了金玉良言:第一,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第二,日常生活中存在创造的契机。第三,不满足是创新之母。第四,好奇心是创造的开始。第五,常抱疑问的态度,从身边事物着手。第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第七,不要失去自信。第八,锻炼想象力,活用联想力。第九,大胆实践,百折不挠……不要关闭孩子的创造欲望之门。创造类型的人一般爱偏离常规模式,其思维特点、行为特点和注意倾向都表现出程序不一的与众不同,千万不要把这种所谓的“不规范”给一点一点地‘纠正’掉,要慧眼独具去发现,去赞赏……创新不是智商超常者的专利,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力,关键看你如何开发它……在牛顿之前,谁都见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没有人对这个观察加以思考,牛顿做到了,通过研究提出了地心引力学说;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谁都见过水烧开了,蒸汽会把水壶盖掀动,但是也没有人去思考过如何利用蒸汽的力量造一个机器拉车、开船……对那些智力表现一时还不十分突出的孩子,要尽可能地给予保护,千万不要歧视,丧失信心。我们现在都知道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富创造性头脑的著名物理学家,但他小时候反应迟钝,不擅长背诵,念书时除了他喜欢的数学以外,其他各门功课都很差,中学校长对他完全丧失信心,告诉他父亲:‘爱因斯坦决不会干成任何一件事!……’

第七集 田野里的状元

——关注科技素质、实践能力培养

一所农村中学,由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积极探索农村办学改革道路,对多数没条件升学的农家子弟给予了特殊关爱和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靠科技、靠劳动致富的新型农民。这里有位特级教师功不可没,那些养殖能手、种植大户、园艺能人、种子大王都得益他的热心培养。其实他也没上过正规大学,是个热爱农业科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的本乡、本土的“老状元”。

故事发生地点:吉林省九台市。

专家讲述摘要:

栾传大研究员(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特别是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结合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个人是否具有科技素质,不仅看他掌握了多少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更重要的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技伦理道德……一个人学会知识和学会做事是不可分的。要把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实践能力就不可能有科技素质和创新素质……要知行结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八集 感谢您,母校!(上、下)

——关注主动求知、主动发展能力培养

教师节到了,一群小学毕业生相约来到母校,向老师、校长表达怀念、感激之情。他们最感激的是母校比较早地进行了教学改革,为他们成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这是怎样一种改革?我们随摄像机镜头可以看到一种打破常规、别开生面、特别鲜活的教学模式。无论什么年级、什么课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人人情绪饱满,各个自信自强!令人惊奇的是,这是一所边疆小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校舍虽不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设计却很新。

故事发生地点:吉林省珲春市。

专家讲述摘要:

潘景峰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我们基础教育界搞素质教育的,大家取得共识的素质教育有三要义:三个主要特点:一、面向全体学生;二、使学生全面发展;三、使学生主动发展。珲春素质教育方面的特点,就是抓住了三要义之一,使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教育就是在内因上下功夫起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不管用什么名词,叫主体作用也好,主导也好,关键就是让学生自发地、自觉地想要好好学……学生能主动发展,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第九集 爷俩的故事

——关注家长素质培养

一个小学生男孩,在母亲出国留学的漫长日子里得到了父亲的特别关爱。父亲重视素质教育,对儿子要求不计一时一事得失;还能言传身教,做了不少帮助儿子打基础的事情。可是,无心插柳,柳却成荫,儿子在二年级时,老师出题作文描写“鸡”,儿子却写了鸡的起源和改良,老师很吃惊,不知该怎么评分。他爱看书,尤其是自然科普书,看得又快又多。2001年市图书馆统计发现,他是全市借书最多的读者,一年借324本书。他爱思考,经常能指出别人的科学常识错误。他也爱写作,几年来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童话、寓言小文章。他还是省、市科普作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

故事发生地点:吉林省长春市。

专家讲述摘要:

赵石屏教授(重庆师范学院):

“……从学校教育这个角度,一个老师,一个阶段,都是短暂的,而家长对孩子的指导却是一生的……家长首先要学习……因为你成为家长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你成为家长以后,又要承担教育的责任,而教育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说,你要为孩子一生的、长远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为他一生的幸福、成人,打下基础。家长首先要学习……我们家长给孩子什么样的“护身符”,让他穿行在人生的几十年的风雨中呢?我认为,应该是给他们最基本的素质和培养他们最基本的能力……人的能力和基本素质包括些什么呢?当然,首先是身体素质,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基本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又分两类:智力和非智力的。很多家长更注重的是智力素质,而忽视非智力素质,这一点比较危险。非智力素质包括,首先是价值观、幸福观,还有情感、意志、动机、个性、性格,还有劳动观,他对获取幸福的手段和看法;还有他要有专业的技术就是智力领域。还有社会适应性,健康的个性,等等。如果在这些最基本的素质上面缺少了一项,他都是不可能成才,也不可能成人的。

第十集 我和孩子们一同幸福成长(上、中、下)

——关注教师素质提高

一个小学女教师,由于认真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教改实践,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激情满堂,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她善教书,更注重育人,学生在她的教育培养下,不仅能学到知识,还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可以从本集“(上)欢快的课堂”和“(中)朋友的深情”里感受到她的教学魅力。她也是位出色的班主任,全班学生无论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能得到她的良好教育。学生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好朋友,有的还把她当作母亲。在“(下)心灵的对话”中可欣赏到她的班主任风采,体验到她和孩子们的深厚感情。她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视基础教育是“为生命奠基”。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受到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勉励。她叫窦桂梅。本片刚拍完,她就被清华大学附小聘请去任副校长。又讯,已升任校长的窦桂梅又做出了惊人的成绩,报载(节选):2014年9月,清华附小《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几天之后,9月9日,清华附小窦桂梅代表学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在小学教育史上,是颇少见的……窦桂梅常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教人’正是她展开一切教育思考的基础……在她的探索下,语文教学在清华附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教授与接收,而是把学生变成了主动……附小的孩子在清晨入校后,可以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例行晨诵10分钟,内容则是经典的诗词文赋。中午则设有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她精心选择了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在她推荐的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窦桂梅把这些归纳为一句话:亲近母语,做有根的人。(原文载于《南方周末》2015年3月19日C20版,标题是《百年传统:清华附小的国文课》。作者陈远,历史学者)

故事发生地点:吉林省吉林市。

专家讲述摘要:

张翼健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从窦桂梅的事迹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实施,非常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个字:‘教书育人’。怎么育人呢?我们有句话叫‘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育人,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把学生作为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尽管他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时候,当然需要高科技人才,更何况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不同素质,有他自己的不同特长,也有他自己的不同发展方向。窦桂梅老师就能把握住这一点,所以,她能够把全班所有孩子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她让她教的所有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是幸福的,每人每天都在体验着这种成长的幸福。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能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分数高的、成绩好的那些孩子身上,必须让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儿童,让他不仅仅是有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让他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有一种做人的发展的这种强大动力。这样,他在社会上,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够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来……教师怎么才能更好地教好书呢?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自己的修养问题,也就是教师的底子打得怎么样。我们看窦老师的课,整个课堂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课堂的气氛是那么和谐、自然、愉快,学生在学习中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美的享受。她怎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她得有自己的这种深厚的底子,她能把自己要教的东西烂熟于心。我们有好多青年老师常常上课的时候埋怨学生,说学生启而不发,实际上我们老师不知道,没有不会接受启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学生的老师……老师要把自己的底子打好,才能真正成为高水平的教师。窦桂梅老师她有一个很清晰的一种教育观念,就是,她立足于人的发展和培养。她认为,小学六年时间的生活和学习是在给生命奠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