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杜绝虚假报道的内在动力

培养杜绝虚假报道的内在动力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界深入展开,最终成效如何,还很难说。因此,要促使知识性学习与德性培养并行不悖,训练出德才兼备的合格新闻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报道。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普遍淡化甚至严重缺失,功能性目的成为主导,学术剽窃、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大量涌现,表现在新闻界,便是虚假报道。

培养杜绝虚假报道的内在动力

“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界深入展开,最终成效如何,还很难说。这倒不是悲观,从中宣部、中国记协,一直到下面各级新闻主管部门,都很认真,许多新闻单位也绝不敷衍了事,我所担心的是虚假报道的问题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业内人士分析了产生虚假报道的多方面原因,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包括记者采访不够深入,包括采编真实性观念的模糊等等。这些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表象,不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不妨设问:经济利益的驱动,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为什么虚假报道与日俱增?新闻单位的采访交通工具大大改善,为何记者反而难以深入现场贴近基层了呢?记者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新闻专业在高校已遍地开花,为什么很多年轻记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对新闻真实性的起码规矩反而模糊和轻视了呢?

追根寻源,还是个德性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学识问题。杜绝虚假报道,重要的不是教育记者“你该知道什么?”,而是引导他“我怎么做”;不在于培养他拥有更多的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他的良知

高校中学科体系强化了知识性学习的重要性,其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令人惊叹。与此同时,德性因素却从知识性学习中逐渐淡出并失去其影响力,知识教育与德性培养逐渐剥离。知识不以道德为基础,真不以善为准则,其结果必然是德性修养的普遍缺失。这个问题存在于整个普通教育阶段。从小学开始,语文课侧重于解析字词句、语法逻辑修辞,而很少谈人文知性。到了大学,知识的创造和利用更加缺乏有效的道德控制,导致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群体在观念及行为上的偏差。个体的心灵无处安顿,整个社会的诚信和执着就没有希望。

因此,要促使知识性学习与德性培养并行不悖,训练出德才兼备的合格新闻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报道。这里,儒家倡导的以学识、涵养、德性共同修身养心的理论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培养德性。学习知识能够唤起并强化个体自身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自律,进而影响他人。施于个体称“养性”,惠及他人谓“教化”。儒家修养体系中,知识学习的目的是立德,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在这样的儒家视野下,一切知识都包含着德性因素,学习知识的同时就能逐步涵养德性。儒学之“德”不是外在于人的道德准则,而是对人固有的善的本性的发现和弘扬,并惠及家国天下。所以说儒学是“为己之学”,成己才能成物,内圣而外王。

第二,学习知识是培养德性的有效途径。孔子强调学对德性品格的修正作用;“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赋;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学”不仅能够避免仁、智、信、直、勇、刚等品格流入弊端,还能为其提供深厚的学养,提升其道德境界。“学”是个体修养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途径,是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知书才能达礼,自古以来,知识一直是道德进步的杠杆

第三,良好德性需在师友行范中涵养。古圣先贤离我们遥远,而良师益友则是身边的榜样,容易学,能够学。儒家提倡“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在师友的引导之下随时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报社有一批资深记者,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者,有的年轻记者成熟快,品性好,亦可成师。年轻记者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处于良好的道德氛围之中,诱发自己的向善之心,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有了良师益友,就象孔子说的,还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再三强调:“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在“良师益友”的人际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道德境界自然会提高。

知识,这一理应为人类至善添砖加瓦的手段,在物欲社会中部分地成为了利益的仆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普遍淡化甚至严重缺失,功能性目的成为主导,学术剽窃、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大量涌现,表现在新闻界,便是虚假报道。我们借鉴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成果——儒学的某些先进思想,就是为了重视人格养成,着眼精神成人,始终把人的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2011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