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就像流行歌曲

《论语》就像流行歌曲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讲述自己的《论语》心得而一炮走红,观众反响十分热烈。我在读本科与硕士阶段都从事古典文学尤其是先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论语》本来就较为熟悉,在读博士阶段我才转入传媒领域。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老少咸宜,特别是那些没读过《论语》的人,能让他们听过之后去读,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了。

今年“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讲述自己的《论语》心得而一炮走红,观众反响十分热烈。身为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的于丹,同时也是知名的影视撰稿人、策划人和导演、电视顾问,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接下来,于丹还将在“百家讲坛”讲述《庄子》心得。近日,本报实习记者罗铮对于丹进行了专访。

记者:你是传媒专家,平时也有很多社会活动,为什么选择《论语》作为解读对象?

于丹:讲《论语》对于我来说是顺理成章的。我在读本科与硕士阶段都从事古典文学尤其是先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论语》本来就较为熟悉,在读博士阶段我才转入传媒领域。其实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不是分裂的,虽然我更多地以传媒学者的身份出现,但是本质上我对文学依然很执著,没有放弃这一方面的研究。同时,这两大领域的内容并不矛盾,中国古典文化代表的是我年轻时期的生命方式,需要沉下心来思考,而传媒业则是一种要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是从生存层面来看的。我在大学教文学与传媒共13年,对两者都很有感情。

记者:《百家讲坛》请你作为主讲嘉宾,他们是怎样考虑的?

于丹:我这些年一直从事电视教学与研究,与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都有合作,经常参加他们的策划与研讨会。以前《百家讲坛》的内容都是故事性比较浓厚,不久前就想增加一些经典导读,于是就自己上去讲了。

记者:对于《百家讲坛》这个炙手可热的载体,前面易中天“品三国”红极一时,你的心态如何?

于丹:《百家讲坛》选择每一个人都是有道理的,没有必要和哪一位进行比较,大家各有各的风格,其他老师讲的内容都有很多故事情节,而我是想谈谈个人的生命感受,真正“心有所得”的东西。百家之所以称为百家,就是要展现多个人的风格,异彩纷呈,才能真正为观众所喜爱。当然,前提是水准不应该降低。

记者:关于受众群体,你有怎样的定位?是专门针对当前的普通大众读者,还是对学者也有借鉴价值?

于丹:我觉得站在讲坛上,首先要遵照栏目的要求,完成定位,即站在大众平台上阐释经典,15岁的中学生要能听得懂、有兴趣,将古代的经典放在当下的环境中作当下的解释,这是职业化的标准,和大学讲课完全不同。我所要做的是把道理进行“稀释”,变成大众的语言,唤醒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道理,要让大家觉得等于是听到流行歌曲一样,而不是对经典动辄仰视,只会死记硬背。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老少咸宜,特别是那些没读过《论语》的人,能让他们听过之后去读,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了。至于学问高深的学者们,他们可以自己去研究、去作严谨的考据,这两者并不矛盾,但是在大众传媒语境下,则无法兼顾精英化。

记者:现阶段,某些学术领域都在大众化方面做文章,你对这类大众化学术有何看法?

于丹:在大众化方面做文章的学术领域当下是越来越多了,这说明这些领域有大众化的基础。文史方面有很多东西本来就与大众紧密相连,适合不同层面的人去欣赏。当然,文史方面也有很多学术研究是无法向大众推广的,比如甲骨文研究、考古学等等。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有相互交叉的地方。科学技术领域很多方面本来是很高深的,但科普读物也同样受大众喜爱。

(发表于2006年11月24日《文汇读书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