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道贵德”是对哲学理论的重视

“尊道贵德”是对哲学理论的重视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道贵德,由哲理教化而变为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客观自然规律遵从的一种理性自觉,这正是中华民族文明化历史进程中,由于数千年来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不断熏陶下而变得聪明睿智的具体体现。道之为学,就是哲学。“德”之所指,是学习“道理”的心得体会,学道就要用心思索,体悟其理,此称之“悟道”。故,中国尊道贵德的历史久远。

六、“尊道贵德”是对哲学理论的重视

尊道贵德是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最为突出的一种思想精神,这种思想精神深刻地表现在了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教育、学术、历史等各个方面,见著于诸子百家之说及各种历史典籍之中。例如,《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管子·心术上》曰:“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黄帝经·道原经》云:“道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操正以正奇,前知太古,后知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六韬·文韬·发启》云:“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亲。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论语·为政》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滕文公》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吴子·图国》言:“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理,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尊道贵德,由哲理教化而变为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客观自然规律遵从的一种理性自觉,这正是中华民族文明化历史进程中,由于数千年来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不断熏陶下而变得聪明睿智的具体体现。正因为“道”之所指,是宇宙天体、地球万物、人类社会以时而变的规律之总称,所以,在中文里,道作规律、法则、思想方法解。道之为学,就是哲学。“德”之所指,是学习“道理”的心得体会,学道就要用心思索,体悟其理,此称之“悟道”。精研道,善积德,就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而与时偕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之谓也。知天地之道而全德,以之律己修身、正心,便言有道理,行有道德,可为人之楷模;以之齐家教育子女,使家庭和睦,子孙贤孝有为,而家道兴旺;依道德治国,则政通人和,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民族强盛。有道德,顺天而知命,故无忧。有道德,惜万物,容物蓄众,见之于爱。“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之义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尊道贵德,人人学哲学、用哲学,真正蔚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社会风气,才能自强而不自傲,自尊而不自大,谦虚而不自卑,仁义而不孺弱,讲理而不固执,礼让而有原则,实行民主而不乱,施行法制而无严刑,上下交心、同志而不越礼。全社会都讲道德,相互友爱,文明礼貌,和谐有序。如此,则必然民族团结,奋发有为,国泰民安。中华民族为实现“天下大同”,自轩辕黄帝起,就为此播道于天下而不忘,曾经使得五帝时期出现过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故,中国尊道贵德的历史久远。

中国人遇事情急,顺口便行质问:“你懂不懂道理?讲不讲道德?”虽然,这种习以为常的问话者,并不一定知其语的真正含义,但这种民族习惯用语,则正是中华民族尊道贵德的历史遗风使之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