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诚意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

诚意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说,一个一切唯收视率是瞻的电视节目,其本身就是缺乏诚意的。同样的道理,若一个社会缺乏诚意,发生了诚信危机,那么谎言就会迅速地流行开来。缺乏诚意还会造成人们对谎言的依赖。因为没有诚意,大家不得不依靠谎言来维系社会运转。诚意、真诚、诚信、诚敬……这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我们应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来保护这种珍贵的精神资源——从名实相副做起,从不说谎话做起,从满怀诚意地为人处事做起。

诚意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近期连续发文批判一些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低俗”,这自然有道理。可在我看来,“低俗”只是表相,并非病根。病根是缺乏诚意。相亲节目打的旗号是“非诚勿扰”,是“为爱向前冲”,按说,来相亲的嘉宾必须带有诚意(即真为找对象而来),否则不但对不住自己,对观众也是一种戏弄。就电视台而言,办这个节目无非是为相亲的男女搭建一个平台而已,让嘉宾真实表演即可。可实际上,我们发现很多嘉宾根本就不是为了相亲,而是为了出名;电视台也不是“真实记录”,而是进行了很多的策划和包装——策划和包装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抬高收视率。明明进行过策划,却要让观众信以为真;明明是为了出名,却非说是为了相亲;明明是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却说是为了成全爱情;明明是包装好了忽悠观众,却还说是“非诚勿扰”……请问:“诚”在何处?

我们说,一个一切唯收视率是瞻的电视节目,其本身就是缺乏诚意的。同理,一个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的人(譬如打着相亲的名义上电视进而制造话题出名),心中必然没有诚意。吊诡的是,一档如此没有诚意的节目居然取了个“非诚勿扰”的名字,这真是对“名不副实”这一成语所做的绝佳注释。

若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当今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话语悬空”——语言文字与现实世界严重脱节,名不副实的现象越来越多。不说实话、说一套做一套、相互忽悠互相欺骗……这些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常态。比如,打着“国家免检”旗号的产品,其质量未必信得过,“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豪言更不能当真(如果你信以为真,就可能因喝含三聚氰胺的牛奶而得肾结石)。专家们倒是常在电视上为我们支招,可是他们的话非但不能帮我们找到幸福,反而可能会掏空我们的口袋。“公仆”一词更是如此,很多自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其实是在全心全意地享受着人民的服务,他们的衣食住行不但要比人民群众好,而且还要“有面子,够排场”才行。

中国人原本是很看重“诚”的。《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说,中国士人几千年来的人生信条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除此之外,中国人还有“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的说法。曾国藩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做事唯诚敬而已。”他还反复叮嘱自己的学生李鸿章,做事也要“诚敬”。

古人为什么这么看重“诚”(包括诚意、诚敬、诚信等)?原因很简单,意不“诚”,心就不会正,心不正就连“修身”都做不到,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人若没有诚意,就会心术不正,办事吊儿郎当,说话谎话连篇。这样的人,“外欺于人,内欺于心”,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同样的道理,若一个社会缺乏诚意,发生了诚信危机,那么谎言就会迅速地流行开来。谎言流行必然会导致大面积的道德虚无与人格分裂,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得华而不实,充满着虚伪、腐朽的味道。

缺乏诚意还会造成人们对谎言的依赖。因为没有诚意,大家不得不依靠谎言来维系社会运转。慢慢的,谎言就成了人们的交流路径。发展到最后,人们对空话、套话、谎话形成了“路径依赖”。某一天,当人们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了——原本用来描述美好事物的那些词语早已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了。

诚意、真诚、诚信、诚敬……这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我们应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来保护这种珍贵的精神资源——从名实相副做起,从不说谎话做起,从满怀诚意地为人处事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