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诚意只是循天理

诚意只是循天理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诚意只是遵循天理。起初,娄谅并不打算见王阳明,怎奈王阳明求知若渴,心诚意笃,娄谅这才同意接见他。这一见,娄谅深为王阳明才学所惊,尤其是王阳明对于心学的认识竟让娄谅产生一种相见恨晚之感。娄谅的学说对王阳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娄谅主张身心学反对举子学,这一点亦成为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之一。所谓“姚江之学”,即王阳明而后所发展出的“心学”,可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诚意只是循天理

(先生)曰:“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分忿嚏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在公,方是心之本体。”

——《传习录》

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诚意只是遵循天理。虽然遵循天理,也不能再添加一分故意。因此,有一丝忿恨与欢乐,心就不能中正。大公无私,方是心之本体。在这句话里,王阳明想要向自己的弟子传达一种朴实、自然的人生态度。因为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本不存在善恶之分。如果真要将世事分出个是非善恶所以然来,那也只能按照人们的内心所想加以区分。那些遵循自然规律的便是善,一旦掺杂人们的私欲之后便是恶了。

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与明代理学家娄谅的学说非常相似,他们也因此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那么,娄谅何许人也?

娄谅,字克贞,别号一斋,江西广信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与王阳明一样,娄谅在很小的时候,便以做圣贤为人生目标,并且不断四处求教,最终发现大多数人都崇尚举子学,而非真正的身心学。娄谅听说吴与弼(字傅,号康斋)学问很深,便不远千里前往抚州拜师,跟随吴与弼学习。通过学习,娄谅发现康斋之学乃全部遵从程朱之道,重点在于以敬义夹持、诚明两进为主;认为人应当整束自己的身心,使其莹净;注重“静时涵养,协时省察”,终生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念,自成崇仁学派。

刚刚见到娄谅时,吴与弼便对其留下良好的印象。不过,最初,娄谅跟随吴与弼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学习。这让吴与弼意识到,娄谅为学之道不能亲治细务,于是,他便告诉娄谅“格物致知”乃程朱向来重视的问学之途,让其首先区分世务与细务之不同。

娄谅跟随吴与弼为学几年后,便因病返回上饶老家,并在三十一岁时参加了乡试,考中了举人。

中了举人之后,娄谅认为自己的学问尚不足,故不急于入仕,继续修学于家中。其间,他经常前往崇仁求教于老师。十年后,娄谅无奈于家人的要求,只得去南京参加进士考试。然而,当他到了浙江衢州准备登船赴临安时,却突然遇到了逆风,船只无法行驶,娄谅便返回家中。他的家人见他这样轻易放弃应试都非常生气,但娄谅却称自己这次没有参加考试,可以避免祸端。

果然,被娄谅言中了。从南京传来消息说,考场发生火灾,许多考生死于大火之中。第二年,娄谅终登乙榜,被任命为成都府学训导。但是,娄谅只做了两个月的成都府学训导,便称病返回家中,以读书讲学为事。随着娄谅讲学日长,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娄谅的学术主敬穷理,即以“收心、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肋勿忘”为居敬要旨。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娄谅六十八岁,十八岁的王阳明带着新婚的妻子在由南昌返回浙江余姚的途中,经过广信,特前往娄谅的府上拜访,并从之问学。

起初,娄谅并不打算见王阳明,怎奈王阳明求知若渴,心诚意笃,娄谅这才同意接见他。这一见,娄谅深为王阳明才学所惊,尤其是王阳明对于心学的认识竟让娄谅产生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两人遂成忘年交。

娄谅向王阳明授以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深感契合,因此始慕圣学。娄谅的学说对王阳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娄谅主张身心学反对举子学,这一点亦成为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之一。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姚江之学,先生(指娄谅)为发端也。”所谓“姚江之学”,即王阳明而后所发展出的“心学”,可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