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老师梳理理学的几大流派,让同学们对理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当然,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鲁迅等人的作品中,批判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没错的,因为朱熹这句话的原本思想被后世统治者有意识地歪曲了,成了禁锢人性的锁链,但罪魁祸首不能算到朱熹等人头上。有学者呼吁:在你骂程朱理学之前,请先理解它。因此,我们要拨云见日,不要被历史的迷雾所遮蔽了。”

主殿大门的匾额上四个大字:理学正宗。

“这‘理学正宗’是不是说当时有很多学派,只有朱熹的学派是理学最正宗的?”王迪问道。

“当时理学有很多学派,最主要的有四大学派。”

“哪四大学派?”

“理学发端于那位写了《爱莲说》的周敦颐,因其原来居住在道州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的学说被称为‘濂学’;程颢程颐两兄弟师承周敦颐,又自有创造,因为他们家居洛阳,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洛学’;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曾虚心向二程学习,也创建了自己的学派,由于他家居关中,故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张载曾与苏轼、苏辙是同科进士,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一直是后世传诵的名言;朱熹在吸取其他理学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理学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因他是福建人,因此他的理学思想又被称为‘闽学’。这四派合称为‘濂洛关闽’四大学派,其实都算得上是正宗理学,只是朱熹做了最后的系统化的整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愧是‘理学正宗’。”郑老师梳理理学的几大流派,让同学们对理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关于把朱熹当作‘理学正宗’,他是因此而荣耀无比,也因此而饱受非议。包括我们的语文教材,选取了一些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比如鲁迅的作品等,让同学们对理学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一提到朱熹的理学,他们,不,你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姚老师问道。

“存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三从四德,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

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以前的理解。

“看来都是不好的印象,我们需要真正理解理学的内容。我们来探讨什么是‘存天理,灭人欲’。”郑老师确定主题,“我们先要澄清‘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在之前我们已经探讨了‘理’的概念,‘天理’与‘理’的概念是一致的,‘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也就是说,天理的内涵既指宇宙天地间一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又指人世间的伦理道德,比如‘三纲五常’等。”

“‘天理’这个概念应该好理解,主要是‘人欲’的概念,在以往的观念中是有误解的。”姚老师特别强调,“你们是怎么理解‘人欲’的?”

“‘人欲’是不是就是指‘人的欲望’?”

“‘人的欲望’有正当的欲望和过分的欲望之分。你们认为,理学中的‘人欲’是指哪一种呢?”

“这还要细分吗?”

“当然要细分。理学中的‘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不是同一概念。对于人的正当欲望,朱熹是肯定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朱熹自己解释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显然,朱熹并不反对正当的人性需求,而是反对没有节制的欲望。所以,程朱理学说的‘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要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我们以前把理学的‘灭人欲’等同于禁欲主义,那是对程朱理学最大的曲解。”

“其实,‘存天理,灭人欲’与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一样,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的杰出的人。这恰恰不是对人性的禁锢,而是对人性的尊崇!”郑老师点明这句话的实质。

“还有一点,朱熹等理学家所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是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的。比如朱熹曾当面指责南宋昏庸皇帝‘天理有所未纯,人欲有所未尽’,并建议皇上:‘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姚老师连说带比画,仿佛南宋小皇帝就在她面前一样。

“‘存天理’还影响了后世的知识分子采用‘以理抗势’的方式来对抗权势,他们强调‘天下惟道理最大,故有以万乘之尊而屈于匹夫之一言’,道理高于皇权,哪怕是一介匹夫,只要道理在他一边,即便是‘万乘之尊’的皇帝也应当服从。”郑老师也从正面的影响给了积极的评价。

“当然,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鲁迅等人的作品中,批判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没错的,因为朱熹这句话的原本思想被后世统治者有意识地歪曲了,成了禁锢人性的锁链,但罪魁祸首不能算到朱熹等人头上。有学者呼吁:在你骂程朱理学之前,请先理解它。因此,我们要拨云见日,不要被历史的迷雾所遮蔽了。”姚老师正本清源。

“嗯,经过这次武夷之行,我们再读那些课文会有一些新的感触和认识的。”

“这副对联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朱熹的历史贡献。”郑老师指着两旁的柱联说道。

大家齐声诵读:

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