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肯尼亚做工程

肯尼亚做工程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竞争近乎白热化的市场征战中,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职工直面挑战,勇于向前!该工程共有3个标段,约1210公里线路,27座变电站。赤道几内亚常年处于湿热之中,空气中的含水量非常大。湿热容易产生瘴气,瘴气容易产生蚊虫,在赤道几内亚蚊虫肆虐,其中疟原虫是滋生疟疾的罪魁祸首。当初业主代表、中工国际肯尼亚项目部现场经理闫国梁看到刘晓龙这批年轻人时大为不快。

12.海外中国梦——非洲篇

■高耸的铁塔演绎着梦想与光荣

■中国智慧点亮非洲大地之光

■那晚,我们向祖国致敬

高耸的铁塔演绎着梦想与光荣

□ 宋长星 罗菁

尼罗河畔,黑人兄弟的手鼓声中,传出朗朗的中国歌谣。

赤道之下,大西洋边的丛林深处,激荡起齐齐喊响的中国号子。

遥远的非洲大地上,那一座座输送电流的高塔,演绎着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职工的梦想与光荣。

在竞争近乎白热化的市场征战中,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职工直面挑战,勇于向前!近年来,他们不但不失时机地抢占国内电力建设市场的竞争高地,而且把脚步踏向了海外市场。

在非洲,华东送变电目前就有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三个国家的电力建设工程。

他们,见证了中国职工自身素质和实力的不断蜕变。

赤几:我们也是压力“山”大

你争我夺,你来我往,经过一次次激烈的角逐,2007年底,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终于力压国内国外同行,获得了赤道几内亚吉布劳水电站输变电工程第1、3标段。该工程共有3个标段,约1210公里线路,27座变电站。其中华东公司负责的1、3标段有660公里各类电压等级输电线路、14座各类电压等级变电站。

这是赤道几内亚的一项国家工程,从总统到具体分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国民更是翘首以盼。

关注的眼光常常会变成挑剔的审视。工程进展的怎样?施工质量好不好?能不能按时完成?中国人能造出优质电站并架起合格的电网吗?几乎从施工一开始,就不断出现质询之声,最常来的是当地的媒体记者,偶尔也有些军方人物(赤道几内亚是军管国家)。

说起来,华东送变电职工也是做过大工程经过大风雨的,但面对这样的阵势,他们也像国内职场人一样,感到压力“山”大。

压力之一:自然环境恶劣

赤道几内亚是靠近赤道、大西洋边的一个国家,全国森林覆盖面达90%,风景非常优美,驾车在沿海行驶,就如同行走在画中,一边是海,湛蓝!一边是森林,碧绿!

风景很好看,施工却很难弄。森林太多,使得华东送变电施工所在区域有200公里蜿蜒在原始森林之中,不用说筑路,就是筑路前的测量工作都很困难。

进入林子,枝叶遮天蔽日,灌木枝节盘结,荆棘丛生,更可怕的是湿热气候捂出来的各种大大小小爬虫飞虫。那些虫有的似蜈蚣百足,多少年来蛰伏在森林中,忽然受到惊扰,感觉受到威胁,就成堆地拼了命向你双脚扑来,任你跺脚跳跃,也难逃一咬;也有的是蚊虫蠓虫等等小到看不见的飞虫,一受到惊扰,就像一团灰一样,忽地一下扑面叮咬,那时逃得再快也难以幸免。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搞测量工作的职工们总是武装到只留戴着眼镜的双眼,然后念叨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钻进森林……

压力之二:气候耽误工期

任务重、时间紧是赤几工程的特点,偏偏赤道几内亚大小旱季和大小雨季每三个月轮换一次,而施工过程中的路途都是土路,这雨季一到,那施工可就麻烦了,不说大型机械难以施展,就连一般的工程车也跟不上需要。每每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时,职工们的心就揪紧了,大家都知道,误了工期,那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活人还能被憋死?施工人员就在雨中热烈讨论起来,不久拿出了一个优化施工的方案:在大机械无法作业时,就做小机械小运输的活,总之,雨再大施工再困难,活不能停人不能停。

压力之三:疾病反复侵袭

人吃五谷,难免头疼脑热。但是,当一个团队内接连有人发烧发热,那可是很可怕的,在赤道几内亚工地上,这样可怕的场景就不断出现。

赤道几内亚常年处于湿热之中,空气中的含水量非常大。湿热容易产生瘴气,瘴气容易产生蚊虫,在赤道几内亚蚊虫肆虐,其中疟原虫是滋生疟疾的罪魁祸首。

尽管出国前都打了预防针,但700多名出来的职工有90%都被染上疟疾。疟疾发作时,一阵热一阵冷,冷起来骨头都疼,有时候“有泪不轻弹”的汉子都会疼得大声痛哭。

更可怕的是,这疟疾并不像有些医生所说,得过一次,有了抗体就会幸免,相反它会反复感染,有人就在赤道几内亚的短短两年中,竟然得了5次疟疾。职工中总是有人出现病状,倒卧在床。

然而当阳光重新升起,当病情稍稍弱化,他们又奔忙在工地上。

当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成为人的精神追求后,压力就会成动力,危机就会成生机!

埃塞:素质工程在这里延伸

由于赤道几内亚是华东送变电的第一个海外大工程,当时公司前后派出了700多名上海职工,好家伙!那成本是高得惊人。

而埃塞俄比亚工程拿下后,公司总结了赤几的经验,大大减少了外派职工的人数。事实上,这不但是减少劳动成本的需要,也符合所在国保护自己劳工就业的法律要求。

所以埃塞项目刚开始时,项目经理陈云峰就招了不少当地人。

人不难招,招聘广告一出去,门口立马人头攒动,但有技术的职工很难招。而因为招来的黑人职工技术底子很差,技术学得慢,中国职工往往很不耐烦,不愿带教,不少职工带几天就自顾自了。

陈云峰曾当过多年工会干部,知道工会工作有个教育职能,有个职工素质工程。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融洽中外职工关系,有效提高黑人职工的技术水平。

是时候开始抓素质工程了!陈云峰与项目部的人员商量了起来。很快,工地上推出了结对带教、工余培训、针对问题讲解演示等等一系列提升黑人职工、提升中国职工的举措。

素质工程开始后,项目部还经常交流两国不同的风俗人情,提出一些文明素养的要求,表扬一些干得较好的黑人职工。

还真管用!

有个当地员工,喜欢开快车,带教的中国师傅多次找到他,给他分析开快车、盲目超车的危害,希望他能纠正自己的坏习惯保障安全。但他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带教师傅就在每次出车前,给他看国内带出去的有关交通事故的血淋淋的教育片,最后那位员工终于改掉了坏习惯。

肯尼亚:从“不愿要”到“不愿 放”

大路将我们引向了华东送变电承建的肯尼亚加森变电站……

肯尼亚城网改造的项目分三块,华东送变电主要承建门巴沙市郊的马林迪、加森、拉姆港三个输配电站和长达96公里的电力网架。

这一区域是肯尼亚最贫穷的地区,多年来最底层的老百姓家没有电,企业商店也动辄断电,如果华东公司承建的电站电网完工后,将使这一区域50万人口受惠……

肯尼亚给人有奇特的感觉,车在路上时,路的两边都是看不到边的树木、灌木,一片绿色。那树木造型都很好看,大多数树叶呈冠状,如大伞一般,撑起一大片绿荫。树身都有些婆娑,像是曼妙的身姿在候着即将到来的客人,而路往往破陋、难看。

确切地说这是一条破路!这条路的路面上水泥已经消磨到与泥土混杂起来,分不清是水泥路还是土路。路面上坑坑洼洼,有的坑还很深,车子经过时不得不慢慢地绕过去。由于正是久未下雨的旱季,每有其他车辆驶过时,路上便是尘灰飞扬,弥漫在空中。

一路尘灰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加森站。

哇!看到这电站,就有些不可思议,分明就是在旷野的灌木深处,凭空就耸立起铁塔,飞架起了线网,刚才还觉得处于蛮荒之中,一下子又有了现代气息。

说来让人不信,华东送变电承担肯尼亚电网建设项目的都是年轻人,经理刘晓龙、副经理李甫、总工吴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特别是刘晓龙,1米80的个头还长了一张娃娃脸。

记者在工地上走了走,发现整个团队,百十来号人,几乎都是不过40的年轻人。

话题就从年轻说起。

当初业主代表、中工国际肯尼亚项目部现场经理闫国梁看到刘晓龙这批年轻人时大为不快。他不满地对华东公司领导说:“肯尼亚这个城网改造项目中,有印度公司,也有‘老牌劲旅’欧洲西门子集团,你们却派一批刚出校门的‘嫩头’来,不行的!”

他明确表示不愿接受。

华东送变电领导心里很清楚,武林争霸,强者为尊。企业竞争,让同行服帖,靠的不是名气、资历,比的就是实力。

此后,这批年轻人显现出了实力。

刘晓龙告诉记者,此次肯尼亚业主方请来了有着125年历史的英国PB公司,可谓是该领域最为顶尖和最“牛”的专业监理。这些外国专家从来不相信中方的报告,只信服自己的测试数据,许多时候哪怕是最基本的混凝土浇灌,也是拿着尺子来量,相差一毫米都不合格。

刚开始时候,大家确实有些不适应。作为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变电站建设单位,不少工人对执行项目可谓非常熟悉,但是原先一些已经熟透于心的操作套路,放在国外就是不符合标准,一切都必须重新认识重新提高。好在这些年轻人都有着一股敢拼不服输的劲头,不懂就学,不行就重来,高起点的要求终于换来了监理公司的肯定,在验收报告上签下的一个个名字就意味着一次次的胜利。

闫国梁对记者说:“这支队伍,依靠着技术革新,在硬件并不占优势的前提下,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甚至成为其他外国企业‘取经’和‘偷师’的样本。”

他们甚至在工程即将结束时也不愿放这批年轻人离去,表示只要有新的工程还要这批年轻人来干……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在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参建的非洲电力项目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你会觉得用这15个字来评价特别贴切。

中国智慧点亮非洲大地之光

谁堪代言“中国梦”,要看谁拥有领唱时代旋律的精气神!

从亚洲到非洲,横跨千山万水。仅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在肯尼亚进行的城网改造二期项目,转眼已是3年。

无论是在内罗毕还是门巴沙,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当地的工人或是业主,只要提及来自上海的这家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翘起大拇指,连称“GOOD”。

“自吹自擂”容易,获得他人认可却难。短短3年之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这些代表着中国企业形象的职工们,究竟有何“魔法”,能消除歧视、化解矛盾,取得如此成就?

凭借的就是迎难而上的实干主义,依靠的就是每一个个体的梦想——用一颗真心帮助非洲进步,用无私奉献的典范来证明“中国人”的含义。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充满正能量,一种“上海模子”精神在非洲大地上闪闪发光。

担当:风浪中迈出坚实步伐

非洲大地,风云暗伏。

就在今年9月,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遭到武装人员袭击,造成数百人伤亡,成为自1998年“基地”组织袭击驻肯尼亚和驻坦桑尼亚美国大使馆事件以来,发生在东非地区的最严重恐怖袭击。

“种族冲突、恐怖袭击、抢劫绑架……种种因素带来的不稳定局势,让工程实施与国内大不相同。”项目部副经理李甫如此认为,用“如履薄冰”来形容可谓再贴切不过。

曾经就在项目外设的一个营地附近,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武装袭击事件,炒豆般的枪声响了整整一天,造成了近百位当地村民的死伤。处于事件漩涡中心的工人们一商量,升起了祖国的国旗,居然没有“殃及池鱼”。日后,每一次外出,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总是成为了职工背包中的必需品。

“背着国旗,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有工人如此说道,“从骨子里就有了股勇气。”

当然,为了保证安全,项目部雇佣的武装军人都会随行。不仅如此,中国人善交朋友的能力在这里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当地的警长到村长,从检查站执勤的哨兵到最普通的村民,项目部都少不了前去拜访、联谊,“鱼水情”的氛围也让大伙心中越发有底。

在此次记者前往途中,就真正见识到了这种和谐的关系。当其他车辆都在检查站接受严格盘查时,哨兵看到记者乘坐的公司车辆,立即上前打了个热情招呼,挥挥手便快速放行了。

奉献:寂寞中品味一丝甘甜

每一个贡献背后,都有着华东送变电职工太多太多的付出!

工作的繁重与潜在的威胁,这些对于海外的中国职工们来说,都可以凭借毅力和勇气去克服。而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刻,就是思念家人。

党员和干部没有“优先权”,让一线职工先回家!在海外项目部,这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于是,最难裁决的答案就这么迎刃而解了,以至于每年春节来临之间,大家都是你推我让,纷纷“劝说”同事回国。

其实,谁不想回家呢?拿肯尼亚项目经理刘晓龙来说,老婆怀孕期间,他一直坚守在工地之上,直到要临盆时刻,才被实在看不下去的同事们硬逼着回了次家。面对毫无怨言的妻子和新生的孩子,小刘的内心深深地有着一种自责感。

而埃塞俄比亚项目负责人陈云峰,原来在赤几当项目经理,2011年9月吉布劳水电站第一标段胜利完工后,他回国休假,他原以为可以歇一段时间,但10月16日,公司却通知他到埃塞俄比亚当项目经理。要知道,10月17日就是陈云峰的生日,50岁生日!为了这个生日,老婆、儿子早早地做了准备……直至出门的时候,他都没敢正眼看老婆的眼睛,他知道那眼神一定有不快、不满、不舍。

3个春节、1050个日夜、25200个小时,这就是仓储大运总工吴维铸坚守在赤几的岁月。

作为一名老赤几,自工程开工他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几年来无怨无悔。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已经远离自己的家庭3年之久,对家人的印象还停留在3年前那个分别的时刻。3年了,父母的身体是否依然健康,他不知道;3年了,妻子是否为缺少家中的帮手而暗自神伤,他不知道;3年了,那个整天跟在屁股后面喊爸爸的女儿是否长高了,他也不知道。但是他知道,3年之中仓储大运工程运输了多少变压器、导线、塔材金具;他知道,3年之中有多少工友生病住院需要病号饭;他知道,3年之中每一天食堂库存还有多少大米和蔬菜。“不知道”中隐藏着多少对家庭的愧疚和无奈,“知道”里蕴含着多少对工程的热爱和责任。

大爱:让非洲孩子梦想成真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项目部附近的村民们,对于这些黄皮肤的中国人,没有一丝排外感,反而在彼此的招呼中透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关切和尊重。

这其中的奥秘,由一位当地的公益组织成员Gabriel帮记者解开。“他们给当地带来了希望。”Gabriel告诉记者,在非洲的许多家庭,都因为贫穷没法送孩子上学读书。穿上校服、走进课堂,就成了这些儿童最大的愿望。为此,不少公益组织都会来到这里,帮助当地人建设学校。2年前,Gabriel就忙着为当地建设一所初中,可是却碰到了场地平整等诸多困难,缺少大型机械让其捉襟见肘,许多工程只能草草而过。

这时候,恰好华东送变电公司的加森变电站项目启动,Gabriel就抱着侥幸心态找上门去寻求帮助,“只是想能帮一把也行,毕竟这些机械都造价不菲,使用成本也不小。”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项目部得知是帮助当地造学校时,便一口答应了下来。在工作闲暇时,中国职工们便开着各种各样的大型工程车来到村子里帮助建设,而不少人还利用假期从国内运来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足球,帮助他们搭建起了体育设施。很快,他们便成为了村子里最尊贵的客人。

“有了他们,这里的孩子才有了希望。”Gabriel毫不夸张地给予了自己的赞扬。“荣誉与责任,都是中国企业应该在外展示的内容。”刘晓龙告诉记者,大爱无疆,肯尼亚的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帮助他们圆梦对中国职工来说完全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非洲兄弟眼中的“他们”——有责任心最重认真 是上司也是哥们

他们的工作令人“骄傲”(Safari,45岁,杂 工)

在马林迪的变电站工地里,Safari特别的忙,他既是搬运工,也是仓管员,有时会去帮忙铺石子,一转身也许就帮着厨子烧饭。

是的,Safari就是一个杂工,是整个工地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工人,哪里需要人手,只要不是技术性太强,都会有他的身影。

不过,就在Safari的脸上,你却看不到任何自卑,他总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让人觉得似乎他在干着一份特别了不起的工作。

“我也在‘外企’上班。”Safari告诉记者,他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心里知道,这些中国人要做的事情,是让“整个肯尼亚都亮起来”。

在没有进入工地之前,Safari就是附近村子里的一个普通村民,和绝大多数肯尼亚的郊区村民一样,他的家庭在入夜之后就是一片漆黑。

“没有电,也用不起电。”Safari表示,在肯尼亚,居民用电的初装费高达35000先令,接近人民币3000元,对他来说,这就是一年的收入,谁会舍得?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到处缺电。

“等它们全都造好,我的家说不定就有电了。”Safari一直憧憬着自家亮起的那一刻,他知道,身后那些高高杵在红土地上的钢铁巨人,就是实现自身小小心愿的最大倚仗。

在很多当地工人看来,这些来自中国的职工们正在进行的工程是一件“伟大和令人骄傲”的工作,他们和safari一样,愿意积极投身于其中。有些工人每天要来回4小时骑自行车上班,可是他们还是乐呵呵的,而且从不迟到。

他们的表现出乎意料(Shivere,50岁,业 主)

“他们比我想象中要更好。”坐在马林迪变电站里,Shivere举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

在华东送变电刚接手工程时,Shivere心中多少有些七上八下,和多家外国知名公司合作过的他,对从东方大陆上来的这家中国公司,并不十分熟悉。尤其是看到如此众多的年轻人,更是感觉有些“不靠谱”。

工程开始后,Shivere借着视察的名义,跑得挺勤快。其实项目部的中国员工都知道,“老爷子”不放心着呢,就怕存在什么工程隐患。

不过,Shivere渐渐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些中国小伙子们干得有板有眼,许多迸发出的创新思想,让他也大吃一惊。即便拿着国际上最苛刻的标准去衡量,你也很难在工程中挑出刺来。而且,自己的每一次改动,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最正确的方法完成。

于是,Shivere前往工地的次数开始变得越来越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表现,赢得了我的信任。以基建为例,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甚至超出了许多欧美国家公司。”

如今,工程验收结束在即,曾经“横挑鼻子竖挑眼”的Shivere对华东送变电反而有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在非洲的土地上再干下去。”Shivere颇为坦诚地说道,“肯尼亚未来有着很多的电力项目,中国公司往往兼有西方的标准和东方的智慧,他们已经成为了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

他们的时间特别紧张(Robert,42岁,司 机)

在肯尼亚,华东送变电工程的司机几乎全部是由当地人组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即使是在其核心城市,也不见几条有路名的马路,而工程所在地的来回交通,则更是由土路组成,奔驰在一片荒野之中,再平常不过。

Robert是一个有着挺长驾龄的驾驶员,也曾为多家外国公司提供服务,但他告诉记者,在华东送变电的几年内,是他最忙的时候,别说白天,就是深夜出车,也并不少见,甚至有时他不得不和乘客一起在车上度过一夜。

刚开始的时候,Robert还感到有些纳闷,以前那些雇主晚上用车,不是去市中心的饭店就是娱乐场所;而这些中国“上司”,却总是奔波在各个工地之间,要不就是荒郊野外,似乎没有休闲放松的时间,特别忙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是在车上解决。后来他慢慢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赶工期,都是为了能更早把变电站建起来。

有意思的是,卖力的Robert和其他司机一商量,施展出了各自的车技,每次把越野车开得飞快,希望能把时间省出来,“让他们多休息些”。结果,这“生死时速”却把中方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为了安全起见,项目部最后反而出了一个限速规定,让Robert多少感到了一丝窘意。

记者手记

那晚,我们向祖国致敬

□ 宋长星

何为非洲?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回答又很难解答的问题。

太多的影视作品,描绘出一个原始、荒蛮、野性和自由的非洲。而真正走进非洲,则不完全是这种印象。这是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土地,是指自然生态,同样是经济的起步与发展;这更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因为在全球战略之下,非洲未来的愿景正逐渐从图纸中走向现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现在这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这里创业,或小或大的梦想不断在这里实现。

蓝天白云让人羡慕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在肯尼亚内罗毕机场降落,走出机舱,太阳正高挂中天,阳光照在身上全没有热辣辣的感觉,虽然走在阳光下有些热,但一到荫凉处,就丝毫不热,风吹在身上甚至还凉丝丝的,那感觉就是上海的初秋时分。

这是非洲的夏季吗?我有些奇怪。说到非洲,我脑海里就是火一样的太阳火一样的热流,怎么现在却“火”不起来?

再看那天空,蓝天白云就如刚刚着过色的油画。那蓝鲜艳生动,那白纯净如洗,看着这样的天空,我就想,如果跟肯尼亚人说雾霾,他们能懂吗?

是的,天空本该是一碧如洗的!这一碧如洗的天空对我们来说很珍贵很稀有很难得,而在东非大地上却毫无代价地出现,我对非洲有了新的认识,我甚至有些羡慕起非洲人来。

这是非洲吗?我真的不信,用手狠狠地拧了自己一把,很疼!我不得不确信这是真的。

蛮荒已是过去时

对非洲,我过往的认知都来自电影电视和新闻。而从不少新闻中,我看到的是索马里海盗猖獗,在茫茫海上杀人越货;看到的是恐怖分子四处出没,在商场、在寺庙、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不断发动自杀性爆炸;看到的是热辣干裂的土地上绿色枯萎、人畜饥渴。把这三组画面加在一起,我脑海中的非洲就是落后的,与真善美相去甚远。这看法显然是错的,真实的非洲告诉我:非洲很美。

那日车往肯尼亚商业经济重镇门巴沙的郊区马林迪。一路行来,两边皆是蓊郁的林木。与国内不同,国内郊区的道路旁,往往是阡陌纵横、田亩遍地,而这里的土地给人感觉像是无主的土地,那树那草那灌木都是自说自话生长的,很有些原生态的美。

在肯尼亚的十几天内,有过很多次这样的车行经历,尽管每次走的是不同的地方,但景都是一样,到处是绿,原生态的绿!每次在绿中行走时,我就会想,肯尼亚就是个大公园,这里的人们都生活在公园中呢。

这真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林木多空气好,记者的咽喉炎就好了很多,那喉咙口痰兮兮、痒兮兮地要咳嗽的症状真就少了。

在这个“公园”里还有一种其他地方难以看到的美:多次行车过程中,多次能看到小鹿、斑马、野牛、长颈鹿甚至野猪在灌木丛中悠然觅食,他们与人之间并无遮拦,但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真正绘就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中国人的自豪感

非洲的平原很怪,大片的土地都很平坦,就像是人工整理过一样,看到沿途的一些学校,在平原上面架两个足球门框,就成了个很好的足球场。

大片的土地上很少房屋,很少行人。按国内的思维:怪可惜的!搞些乡镇经济行不行?搞些房产行不行?

我不知道是该说非洲人脑子不开窍还是该说国人脑子太够用。

后来了解到,肯尼亚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很重视土地的环保,对土地用于商业、工业有诸多限制。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天入驻海明威宾馆。那是个紧靠印度洋边的宾馆,海水蓝如绸缎,微微波动,铺向海天一色处。海边上的沙滩细细的、银白的,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是夜,我们就在这印度洋边露天场所用餐。桌上,蜡烛的火苗在海风吹拂下摇曳,月不很明,星光依稀,海风吹来凉而不寒,让人感觉很爽。

这些镜头过去在电影里看到,现在竟身临其境,成了镜中角色,那一刻我们在感叹非洲真的很美同时,幸福指数飙升。

当我们一行落座不久,一群黄面孔的人也在一旁坐了下来,起先我以为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忽然听到其中一人哼唱起了中国歌曲,就知是同胞。他乡遇国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兴奋,自然就攀谈起来。

他们告诉我,他们并不是从国内出来的游客,而是在肯尼亚一所学校里教中文。他们说:现在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非洲人越来越感觉到中文的重要性,所以学习热情很高。

这倒让我们生出了些许中国人的自豪感:崛起的中国越来越被世界认同呢!

那晚我们一起举杯,向祖国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