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人的风采

文人的风采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桑榆文友》既是一部珍贵的江阴文化人档案,又是一部难得的肖像摄影杰作。文化是民族之魂,国之根本。所以,徐和明先生之所以把目光定格在文化领域,就是重视文化,尊重文人,呼唤道德,倡导文明的表现。以文学输送营养,以艺术陶冶情操,歌颂祖国,净化心灵,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为江阴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唱赞歌。

文人的风采

我和徐和明先生神交多年了。缘于2004年,先生为了传承和弘扬徐霞客精神,提高江阴知名度,经他策划,在江阴和兴平两地共同举办了“游圣徐霞客全国征联大赛”。经过努力,征联活动圆满成功,并出版了《联咏徐霞客》一书。时受徐先生雅嘱,我写了一篇《妙联拔萃,大笔罗锦》评论。经此活动,我们开始神交,且志同道契,以文结缘,关系渐次密切,虽未晤面,却常有电话书信来往。2009年,先生准备为月城杏坛的老教师摄像撰文,出版《岁月流金》一书,并盛情邀请我市楹联协会主席张维社先生,联系全国联友,为师表们嵌名撰联。我也应邀为陈桂英、杨亦武、殷汉诚、薛维林诸先生撰作嵌名联数副,由此更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同时,我更被他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热爱桑梓的真挚深情所感动。故赠诗一首:“人生最贵有知音,万里迢迢幸识君。道契何愁山水远,春风一夜到江阴。”2010年,先生临界古稀之前,又一次委托张维社先生联系各地楹联组织和联坛名宿,为徐和明先生撰作古稀华诞的嵌名联。张维社先生不负所托,全力以赴,各地联友大力支持,联作纷至沓来,而且联文衔华佩实,各具绝响,征联活动又一次大获全胜,圆满成功。我亦责无旁贷,撰联数副,并撰书贺诗一首:“思贤致意至江阴,十载神交倍仰君。三秩杏坛曾育凤,七旬华诞喜留春。推崇祥隶书扬韵,歌颂振之功绝伦。艺术青春松不老,举杯遥祝古稀人。”徐先生将这次所征之联,汇编出版了《晚霞情深》一书,针对其中的奇联妙对,我又写了一篇《佳联蕴雅,俪句串珠》的评价文章,亦收编其中。由于交往频繁,遂对徐先生的人格、品德、才华、成就和敬业精神,尤为仰止,于是欲晤之心久萦于怀。2010年荷月,喜讯传来,先生亲临兴平。老友(以前虽是神交,亦称老友)相见,感慨万千,终于梦圆,且有相晤恨晚之憾。并与张维社、翟党社等诸友一起,促膝长谈,举杯尽兴,侃天论道,乐在其中。

正当2012年春节来临之际,徐先生又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桑榆文友》样稿,征求意见。拜读品赏之余,不禁为之震撼,真不敢相信,江阴竟有如此众多的文人宿学,出了那么多的艺术精品。

江阴是座历史名城,也是人文鼎盛之乡,山清水秀,地理优越,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荟萃,名家辈出。正由于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江阴人怀瑾握瑜,继往开来,长足发展,人文旺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踔厉创新,宏开画卷,负重开拓,百业兴旺。

《桑榆文友》既是一部珍贵的江阴文化人档案,又是一部难得的肖像摄影杰作。徐和明先生之所以萌生这个创意,大约来源于他前年出版的《岁月流金》一书,该书也是一部以肖像摄影为主的图文结构,是记录月城一批退休教师的师谱,全书共介绍了158位教师,其中小学教师96人,中学教师62人。从各人的教学生涯可以看出,这些教师敬业爱岗,菁莪育凤,含辛茹苦,人梯高树,使弦歌有韵,木铎有声,他们春泥护花,呕心沥血的烛光品质和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通过《岁月流金》这部著作,为他们树碑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业绩、成就和风范永远传承下去,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具有资料性的艺术珍品,这无疑是徐和明先生的一大贡献。

由于《岁月流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使徐先生颇受启发,于是他又慧目独具,匠心独运,把焦距对准了江阴的文化艺术领域,出版这部《桑榆文友》一书。全书共推介了116位文人。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界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和亮点,那就是文学和各类艺术,其中有作家、诗人、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剧作家、音乐舞蹈家、戏曲表演家、收藏家等。而且成就显著,硕果累累,为江阴的软实力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江阴知名度,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徐和明先生把镜头定位在文化艺术界,不仅慧眼识珠,同时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桑梓文友的敬仰。

文化是民族之魂,国之根本。文化体现着民族的精神风貌及道德文明,艺术更是文化的升华和精髓,长期以来,文化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杰出的文人宿士,历来被人们所尊重、钦敬和仰慕。特别是社会发展到现代化、高科技的今天,文化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文学艺术家更被人们所推崇,所敬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个明媚盎然的文化春天,更使文化繁荣,艺花竞放,人们的思想道德、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从而继承并发扬光大了“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却已淡化得像一团缥缈的烟云,有些地方,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虽然口头上也高喊着“两手”都要硬,但落到实处的毕竟少得可怜。同时,文化的失落固然可悲,由此而引起的道德缺失,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剧。人们的文化程度高了,思想却狭隘了;衣袋里的钱多了,道德却淡化了;发财致富的门路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疏远了。所以,徐和明先生之所以把目光定格在文化领域,就是重视文化,尊重文人,呼唤道德,倡导文明的表现。好在各地也都有一大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文人志士,他们不惜竭尽毕生精力,继承、弘扬和发展祖国的文艺事业,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江阴这些文化艺术家们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或妙笔生花,文呈凤藻;或词曲衔华,诗含意境;或银钩起凤,铁画腾龙;或丹青溢彩,墨生趣韵;或黄钟大吕,歌喉婉转;或镁光闪烁,倩影靓丽;或翩翩起舞,艺术造型;或雕木团泥,塑造形象……以文学输送营养,以艺术陶冶情操,歌颂祖国,净化心灵,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为江阴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唱赞歌。他们不愧是江阴的功臣,江阴的骄傲。《桑榆文友》为他们撰文留影,一方面是徐和明先生情之所至,心之所系,以张扬他们的精神和成就;一方面是为了发展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并为之鼓与呼,的确可贵可钦。这也正好符合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决策。

徐先生的肖像摄影技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善于观察,精于构思。他的摄影作品,特别是肖像摄影,能够根据人物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情绪,突出人物性格、气质、风度和内在感情,或庄重深沉,或喜悦豁达,无不形神兼备,各具风采。没有娴熟的摄影技巧和独到的审美视角,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同时,他用图像把现实生活进行了升华,把自己心中的偶像进行了美化,显得精微而又大气,真实而又艺术。静中见动,形中蕴雅,用光独到,角度恰好,使画面浮现着灵动的气息与和谐的光色,既有个体之美,又有整体之美。不难看出,这是他对人生、对艺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本色品质的宣扬,对自我信念与意态的表达。

《桑榆文友》和《岁月流金》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双花并蒂,成为一对具有“亲缘”关系的姊妹篇。但《桑榆文友》更比《岁月流金》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而且设计大气,装帧考究,这正是徐和明先生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信文人和文人的事业永远光辉灿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