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蜀中文化最关情

蜀中文化最关情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卓然树一帜。相如多才,扬雄《法言》,蜀中早多文士,载于史乘。巴蜀文化之形成,渺乎远矣,可以不必发思古之幽情。四川富文化气息,不只表现于深层的蜀学,还表现于表层的起居饮食文化生活,深入市井的风俗习惯。报载成都某工地,悍然大规模破坏地下文物,闻之心惊。蜀中文化最关情,以爱故乡文化之心发为此考虑不周之文,乡亲其谅之。

离开故乡成都近五十年了,一九七九年以前的三十三年中,未曾涉乡土一步,思乡之情自然很浓。此后十七年,四度还乡,每去一次,带回来的乡思、乡情,甚至是乡愁,更浓。一些方面满足了,一些方面不满足,一些方面甚而有所憾。

有些亲友没有来得及见面,有些从儿时起就钟情的小吃消失了,诚然令人不满足。华西坝一分为二,旧貌不复存;皇城拆掉了,少城最令人羡的民居多趋消灭,只留下了半条街供展览,也都是憾事。四次还乡,竟未能去故居看上一眼,亦复是憾事。文庙后街那幢深宅大院,我生于斯长于斯,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祖母去世,房屋卖给了住在对过的一个著名军阀,我在那里度过了十几年的岁月,多该去看一看那里的草木山水、厅堂院落。即使后来听说,已盖新室,旧屋无存,没有什么可看了,此憾亦在。

这些,也许可归因于怀旧之情。我不愿说,人无怀旧之心,便乏长进之志。这是应该留给哲学家去讨论的命题。细理之,逐渐明白,对于故乡,我所思所憾到底是什么。

成都变了,且是大变,这是时代的节奏,不变不行。蜀都大道开辟,南北东西,畅行无阻,城市有了精神,多少还弥补了南北大道初开时截断华西坝之憾。至如多建民居,广开市场,百业兴旺,民生多裕,众眼所见,众口一词,勿庸赘言。

我想的是,何以对文化?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卓然树一帜。相如多才,扬雄《法言》,蜀中早多文士,载于史乘。文翁兴学,石室传经,教化之兴,由来久矣。章太炎“因政教而成风俗,因风俗而成心理”之说,阐明了文化形成的因缘。巴蜀文化之形成,渺乎远矣,可以不必发思古之幽情。自然,相如驷马桥、扬雄墨池和文翁石室今日还在最好,可知蜀文化的渊源。我读中学就在墨池。估计今天遗址皆无存。及乎清末,张之洞为四川学政,邀王壬秋来川办尊经书院,硕学大儒,一时辈出,蜀学与湘学遥相呼应。新文化运动大起,川中多隽秀,这一支队伍,和承传蜀学的大师双峰对峙,并行不悖。从来多言四川风气闭塞,然四川尤其首府成都,却是个有文化的地方,真正的人文荟萃之邦。四川富文化气息,不只表现于深层的蜀学,还表现于表层的起居饮食文化生活,深入市井的风俗习惯。忆昔成都通惠门城楼上有周孝怀先生手书四句十六个大字:“既丽且崇,名曰成都。文明建设,今有古无。”此是清末实行新政,周先生为劝业道时所置,前句言建筑之壮,后句则说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文明建设,不只言物质,实兼顾精神。

经济腾飞之时,往往忽略文化,其后果将是经济上去,文化下来,弥久而愈见后患之大。久居上海,年来所见上海此弊,深切难忘。四川如何,成都如何,我不知焉。唯还乡偶见,道路听闻,甚或阅报章偶载,亦不能无忧。稍择数端道之,但愿是片面,甚或非实,则一颗悬挂的心可以放下了。

昔日成都有林(山腴)龚(向农)向(仙乔)之学,教坛历代相传,承传继往,蜀学所赖。三先生归道山多年,第二代以至第三四代弟子,亦已西去,其学如何,今日似无传焉。抗战军兴,成都成了大学城,弦歌不辍,教育大盛,尤以陈寅恪、吴雨僧、李方桂、萧公权、钱宾四、顾颉刚诸大师先后入蜀,高坛讲学,新旧兼融,中西并举,旧学得承,新学大光,这是四川学术最辉煌的时期。今也何如?似应加以整理,继承之而能发扬之,做到薪尽火传,此实四川之光。

川剧是四川人的骄傲,丢失了川剧就丢失了四川文化之半。一九七九年初次返川,天天晚上看川剧,还请了十余位同去开会的人共饱眼福。八十年代再去,川剧演出已大为减少,仍可一见。三去,四去,在成都看不到川剧了。川剧院的朋友为我费尽心机以慰我的乡情,结果是须远足温江方可一见,终于废然未去。戏曲之衰,诚然是全国性的问题,有时代的因素,重要的还是演员后继乏人。痛下苦功,总可改善,即使是局部改善。一九七九年,四川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在当时全国戏曲界见不及此之时,居安思危,我曾为文,誉之为大有眼光。今日每下愈况,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仍寄希望于川剧。

文物保护,尤其乡土建筑文化保护如何,人所关心。不能但建高楼,但筑假古董,而丢失了真古董。少城的破坏,是丧心事。成都众多的深宅大院,亦不宜一鼓而平之。这些深宅大院适当地有所保留,是保留一种文化,不仅是为了某宅曾有某名人住过而保留,而且是为了它独特的建筑文化而保留。我之所以怀念文庙后街故居者亦在此。至于公用的乡土建筑,更应慎重对待。前闻万里桥拆,另建新桥,同时在他处建一假万里桥,颇感震动,曾在上海《文汇报》写《闻万里桥拆》一文,此处不多议。“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据假桥以觅浣花夫人祠,亦当不知何达了。愈是发展经济所需,要损及古建筑,愈宜慎重。报载成都某工地,悍然大规模破坏地下文物,闻之心惊。四川的文化哪里去了?四川人的文化哪里去了?

饮食文化,成都在全国大具特色,也许今天还居全国之冠,然较之过去如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就全国言,就上海言,我是持饮食文化退化论之说者。今日之饮食文化,是食道大乱,家法无存,帮派乱套,浑然不知其所以。一次返乡,但见满街麻辣烫,听说还加了罂粟壳,可谓堕落极矣。今日上海,一度盛行四川火锅(麻辣烫之变种),可谓谬种流传,坏了川菜的名声。我多次对非四川人言,真正的川菜非即辣,四川人正式请客,可以是一桌不见辣,只置小碟辣椒供君自用,所谓辣菜只是家常菜而已。闻者多不信。我希望成都能有真正的川菜,以正视听。

信手写来,所言不成系统,只是拳拳之心,所望是家乡变而不乱,保持四川文化特色,发扬光大四川文化。一旦章法既乱,来日改变无从,祸于文化,殃及子孙,其害无穷。蜀中文化最关情,以爱故乡文化之心发为此考虑不周之文,乡亲其谅之。

一九九五年九月

(原载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四川政协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