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纳西族的“情死”文化

纳西族的“情死”文化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纳西族先民把死后灵魂能否回归祖源故地,作为死者死后变成祖魂或鬼魂的判别标准,也就是说祖魂回归祖源故地,鬼魂回归鬼地,而情死者变成情死鬼,魂归十二岩子坡的情死地。先民依据死者情死的不同,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纳西先民称非正常死亡者为“旦”死。
纳西族的“情死”文化_东方威尼斯——丽江大研镇

17.纳西族的“情死”文化

纳西先民有行娶嫁灵魂的“素注”婚仪传统,凡是行过“素注”婚仪的夫妻,生时为夫妻,死后魂也应回归祖源故地,与祖先一起过生前一般的生活。而情死是相爱的青年男女,生时不能结合为夫妻,死后魂归情死乐土。所以,情死的男女死后不会魂归祖源故地,而是变成情死鬼,魂归十二岩子坡的情死乐土,与相恋的人一起过生前一般的生活。

东巴典籍《课摞尤子茨》叙述太古时候,尤主阿注和米利东阿普相爱,尤主阿注用她的能使人引起“各洛”的愉声悦音和美好幻景引诱米利东阿普情死,可是米利东阿普没有被她的愉声悦音和美好幻景蛊惑,他说:“尤主阿注呵,我死了不能魂归十二岩子坡的情死地,死后我的灵魂会变成祖魂,魂归祖源故地……”米利东阿普作为纳西先民的祖先,他不被尤主阿注蛊惑,不做情死鬼,后来他活了一千八百岁,死后灵魂回归祖源故地,变成祖先神。他是纳西族伦理道德的模范执行者,是道德规范的化身,而尤主阿注变成殉情的始者,她是纳西族伦理道德的叛逆者。因而纳西族先民把死后灵魂能否回归祖源故地,作为死者死后变成祖魂或鬼魂的判别标准,也就是说祖魂回归祖源故地,鬼魂回归鬼地,而情死者变成情死鬼,魂归十二岩子坡的情死地。

一男一女对偶的情死,反映了相爱的男女再也不必和自己所不愿意的父母包办的婚姻对象生时做一家人,死后也要和不相爱的人魂归一起的悲惨结局。所以情死是死后结成一家,寄希望于死后同赴情死地,到达理想的乐土,过生前一般的生活。其心态是宁肯死后同心爱的人在一起,也不愿活着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成夫妻。显然,先民认为按伦理道德的死,死后魂归祖源故地,变成令人膜拜的祖先神,而按叛逆伦理道德的死,死后变成鬼,但它可以魂归美好的情死地,同相爱的人过生前一般的生活。毋庸置疑,两种死亡方式同是体现了纳西先民死境比生境好,死重于生的内涵,这也反映了纳西先民轻生心理形成的传统文化基础。

基于这种心态表现在婚恋上的情况是:一方是执著地追求因袭的、残留的氏外群婚的男女自由择偶的社会婚恋,另一方是为巩固男权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排除氏外群婚制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的实施。两种迥然不同的婚姻文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当然是代表新生势力的实施一夫一妻制的维护父权社会的婚姻文化占了绝对优势。一些青年男女希望自由结合,摆脱一夫一妻制婚媾的羁绊,倒回过氏外群婚制式的男女社交极端自由的生活,这必然是悖逆历史发展潮流的,因而这种逆行必然受到残酷的惩罚。这就使得在自由社交中建立起深厚感情的男女往往被逼殉情,让死者将一切希望寄托于死后灵魂的归宿乐土上。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情死悲剧,创作了东巴典籍《鲁摆鲁饶》,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鬼魂的经书,摆进祭奠情死鬼的道场中,在祭坛仪式中反复吟诵。《鲁摆鲁饶》前半部分反映的是氏外群婚制和一夫一妻制婚姻之间的斗争。经文开头描述的“从般从饶能达懂,鲁摆鲁饶能没懂”,意为“看见人们按着祖先迁徙的路迁下来的人,没见逆着祖先迁徙路迁下来的人”(从,意为人;鲁,意为青年人,也有成熟的意思,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称为“可鲁”)。因而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按祖先迁徙的路约束人们自己的行为。“祖先迁徙的路”寓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一为祖辈传承下来的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习惯法规;一为寓有人死后,应行以教路为内容的仪式,此仪式应按祖先迁徙的路径,往回一站又一站地把死者的亡魂送往祖源故地。这一教路仪式,也反映了只有按着祖先制度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人才能魂归祖源故地。上述经典所描绘的内容是迷恋于氏外群婚制的青年男女不听从祖先的劝说,不受囿于祖先制度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而集体逃跑、伙群殉情的情况。所以经典的上半部分集中反映了氏外群婚制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斗争而造成集体情死的事实。

那么,纳西先民对于情死者的丧葬又是什么样的呢?先民依据死者情死的不同,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正常死亡者灵魂变成祖魂。何谓正常死亡者?死者死时得含珠,为正常死亡,变成祖魂,魂归祖源故地。而非正常死亡者,指不得含珠而死者,其灵魂变成鬼魂,魂归鬼地。纳西先民称非正常死亡者为“旦”死。此一“旦”类死者的死因,是人们的七情六欲受挫而情死,这一情死排除男女对偶相爱恋的爱情受挫败的情死,显然它是以七情六欲的多元感情受挫而引起的情死。对此情死者的丧葬,是执以“旦拉列肯”的小祭风祭祀(旦,为非正常死者;拉列,有疯荡、狂乱、风流、风骚等含意;肯为放,有超荐之意)。因为情死不是一夫一妻婚姻的爱情结合,而是与非正常死者“旦”死合为一体的多元情死。所以执以“旦拉列肯”的小祭风仪式超荐。显然,原为尤主阿注和格土欣卦的愉声悦音和美好幻景的蛊惑,使人们引起“各洛”,并在风灵的驱动下,促成情死。而这时“各洛”里,注入了七情六欲的多元感情,使尤主阿注和格土欣卦的愉声悦音和美好幻景具有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贫富荣衰等等多元的感情内容。这时,旦列拉肯的祭风祭木也从风灵转化成风神灵的神树文化内涵,这时死者的灵魂从毒和仄的摄押处赎魂,托寄给尤主阿注和格土欣卦转化的风神灵,送往十二岩子坡的情死者的归宿地。

假若青年男女发生了情死未遂的事情,女的被捉住了,就会被捆绑回来,行路逢桥便让女钻行桥洞,送到未婚夫家,若是男方家不愿意收留情死未遂的女方,还得用青刺条鞭笞以除掉邪气,谁想娶可嫁与谁做妻,而男方就得逃离远方。若是双方相约情死,女方死了,男方未死,女方可到男方家讨还人命,并有权把男方处死。若是双双逃婚,逃婚者被抓捕回来,未婚夫有权娶女方为妻,或送与他人为妻,而逃婚的男方将会被行割鼻割耳等酷刑。

这些都是维护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的习惯法规,尽管这些法规想方设法堵住情死者的路径,但是婚前极端自由的恋爱是纳西族氏外群婚制的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加以纳西族的丧葬文化中有死者魂归一定地方的内容,因而在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是有着死重于生的心态的。所以情死者死后寄托于魂归情死乐土,过生前一般的生活。虽然男女明知情死路上有重重的羁绊,但是他们仍不顾重重险阻而赴情死。这一情死的内涵已不再是过去的氏外群婚制婚姻的伙群情死,而是属于在一夫一妻制婚姻中想要摆脱父母的包办,欲求男女的婚姻在爱情的基础上自愿结合。当这种自愿择偶结为夫妻,在父母意志包办干涉下得不到实现时,男女便双双殉情,寄希望于死后灵魂归于一地,也就是说生前不能成夫妻,死后魂归情死地,实现生前一般的夫妻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