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书院耀神州

阳明书院耀神州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陪同一批客人慕名前来参观风景秀美的阳明书院。我们来到阳明书院门口,只见一座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崭新大院赫然在目。2012年10月,阳明书院复建工程启动。讲会时,大江南北王门弟子不远千里而来,庐陵为此誉为“理学之邦”,阳明书院因此被誉为“东南邹鲁,西江杏坛”。清道光十九年,会馆年久失修,吉安知府鹿春如倡导建立阳明书院于如今之地。1938年秋至1944年冬,阳明书院曾为国立十三中和第36后方医院。

刚毅

夏日一天,吉安市青原山古木葱郁,鸟语花香,天空晴好,一碧如洗。笔者陪同一批客人慕名前来参观风景秀美的阳明书院。这天是2015年5月16日,吉安市庐陵文学院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并举行了“阳明讲堂”开讲仪式,全国著名作家王剑冰和省作协副主席江子到会祝贺并讲座。重开“阳明讲堂”既是对王阳明等前辈的尊敬和怀念,更是传承庐陵文化,传播阳明思想的一种特别方式。当地文人雅士致力于发掘文化底蕴,接力历史荣光,成就时代梦想,也是架设文艺通向大众的桥梁。四面八方的数百名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共庆这美好的文化盛会!

我们来到阳明书院门口,只见一座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崭新大院赫然在目。这是2013年竣工的一项工程,2014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原先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成为断垣残壁。2012年10月,阳明书院复建工程启动。当地政府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采用砖木建筑结构,按照当年景象进行全面修复。导游介绍说:“书院坐东北朝西南,分南北两院。南院为教工楼、号房、庖湢;中轴线上依次为传心堂、五贤祠、魁星阁、前后三进;北院为核室。总投资1000万。”这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工程、大手笔!

王阳明何人?为何要建书院?又选择在此建书院?导游侃侃而谈这段历史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是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创立的“致良知”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看来,王阳明创办书院选择在青原山大有深意。青原山有座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净居寺,文人墨客都会到净居寺、青原山游览参观。这里山清水秀,禅意浓浓。

有的客人看着寺前的山溪说:“这里早上流淌的是晨光闪闪的佛语,傍晚流淌的是夕阳闪闪的诗情画意!”

刚到庐陵当知县,王阳明接触了一些纯朴善良的底层百姓,但也碰到一些刁钻古怪之徒。对此,王阳明首先想到的是教育,是感化。他要宣传“王学”思想。“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框架,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体系,高扬了人的价值和地位,强调道德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别开生面的人生哲学。比如:“致良知”核心是明是非,在正义面前,当仁不让,当事不让,知行合一,是难能可贵的担当精神。又比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等,表达了他关心的是世道人心,希望将道德伦理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以良知代替私欲,提升精神境界。著名学者杜维明指出:“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选在青原山办学堂,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胜境读书,将身心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有利于潜思进学,存心养性,净化和陶冶心灵情操。二是受佛教禅林浸染。“天下名山僧占多”,历来名山古刹既有藏书,又得以随僧斋食,故文士多隐身寺庙,读书山林。三是王阳明追求旷远、闲逸,希望远避市井喧嚣,有着渴望徜徉山泉林石的隐逸情怀。王阳明集官员与儒者于一身,寓讲学于游玩之中,不亦乐乎!

走过门斗、传心堂,大家边参观边聊边体味历史。

明朝正德五年(1510),时任庐陵知县的王守仁偕同邹守益在青原山开讲“良知之学”。此后,王守仁每年春、秋两季在青原山讲座,倡导良知之学,八方学者云集于此,每次数百人,最多达一千多人。这里成为当时全国讲会的中心之一。其后,讲者众,并置学田。王阳明去世后,每年春秋两季,青原山都要举办大型王学讲会。讲会时,大江南北王门弟子不远千里而来,庐陵为此誉为“理学之邦”,阳明书院因此被誉为“东南邹鲁,西江杏坛”。明万历年间,吉安九县学者先在净居寺北侧设置青原会馆,后因讲学规模宏大,影响了净居寺正常佛事活动,王门弟子邹元标等人倡议,建会馆于翠屏山之阳。清道光十九年,会馆年久失修,吉安知府鹿春如倡导建立阳明书院于如今之地。光绪年间废除科举,书院停课。1938年秋至1944年冬,阳明书院曾为国立十三中和第36后方医院。解放后,先后为青原山康复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员工宿舍。1956年,康复医院拆除书院部分建筑,破坏了原来的格局。199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来到五贤祠。“五贤”指王守仁、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洪先。邹守益,安福人,明代科举探花。罗洪先,明朝嘉靖年间殿试状元。他们都是庐陵的达官名士,对推动和传播王学思想和庐陵文化功不可没!

我们走到大天井,周围两层木质教学楼房,八间教室均为展览室,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记载着一段坎坎坷坷又光炳千秋的岁月:“阳明书院”“青原讲会”“德化乡里”“发展阶段”“宗族谱牒”“祭祀祖先”。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王阳明学说体系,内容丰富,特别是他的亲民思想影响深远。它有三层内涵:一是爱民保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三是安民富民。“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他认为,为政者要以德修身,作表率,身教重于言教;要求为政者要用道德人文精神化民为俗,要顺应民心。这对于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为“大人之道”,有着更令人敬佩的历史意义。它有两个重要方面内容:一是有坚定的信仰;二是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坚定的信仰,即“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一个人精神境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这一境界就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为理想为道义视死如归,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所谓独立的人格,用王阳明的话说,即指人心被各种欲望所控制,在权力和权威面前没有了精神支柱,就失去了独立性,从而弯腰低头,唯唯诺诺。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正是让人们找回自己迷失已久的本心,确立自己内在的自我,从而重建独立人格。如果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粹然至善”,不假外求,就不会为权力而出卖灵魂!

一个个包含着唯心、唯物和内因、外因关系的重大思辨课题伴随王阳明等先贤的到来而传播,他们的思想精髓在庐陵古地得以传承与光大。自此以后,风景秀丽的阳明书院成为了智者思辨的讲堂,庐陵文脉也因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文风更加斑斓多彩。与附近的净居寺相得益彰,儒释两家“荆杏双修”,名儒高僧、大臣雅士络绎不绝,他们或游览名胜,或探奇访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只需稍稍翻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能感触到穿行在历史天空中的青原山墨香馥郁。

层峦叠嶂环抱的青原山阳明书院中,颜真卿、苏轼、杨万里、李纲、黄庭坚、解缙、徐霞客……一串串名字如散落的璀璨宝石;学子、古柏、古井、“墨迹四宝”、传心堂、五贤祠……一处处遗迹蕴涵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穿越五百多年的时光,他们无一不在诉说传奇,每一个传奇都散发似曾相识的温暖,那温暖就像一片青草地、一群阳光下翩翩起舞的蝴蝶、一穹蓝得醉人的天空,一些生命里渐行渐远的东西慢慢回归……

清晨,峰峦上流岚缥缈,湖面疏影横斜,那些先贤仿若青原山中自由自在的煦风。常常念想先贤们归去来兮的情景:在那个月明之夜,他们手执拐杖,足踏罡风,从远方归来,归来的还有他那超然物外、从容淡泊的风姿和精深透彻的思境,从而使这方土地充满了诗意理趣,为我们的先人打开了一扇思通万里、胸开三界的智慧之门。这一切是青原山与他有缘,还是他与青原山有缘?

看看周围郁郁参天古木,经千年的书香浸染,这里的树已然成了通灵之物,仿佛与大自然有某种契约。风起时,飒飒林涛中,幻影重重,有五百年来青原学子代代相传的精神文脉,有历朝历代纷至沓来寻觅文人墨客的真情吟诵,亦有平民百姓隐秘的、虔诚的倾诉与祈祷。

青原山的树滋养了千回百转的青原溪,溪水碧莹,透着醍醐灌顶的沁凉。眼前的迎风桥、待月桥、万善桥静卧于这清溪之上,岁岁年年,聆听泉水叮咚,聆听有如天籁的晨钟暮鼓和琅琅读书声。

这如水的柔软时光,真实地弘扬了文天祥的铿锵气节、胡铨的铮铮铁骨与鉴真大师六渡东瀛百折不挠的执着精神。也正是这如水的柔软时光,催发了王阳明发端的“理学之邦”和古老庐陵酣畅淋漓的诗情,以及仍坚守和发扬的鼎盛文风。

参观结束。庐陵文学院成立大会和阳明讲堂将近尾声,喝彩阵阵,掌声如雷,人声鼎沸。伫立在青原山阳明书院旁,静心细细倾听,一泓至真至纯的精神清泉于天地间奔涌不息、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