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与阳明合病的区别

阳明与阳明合病的区别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阳明病在《伤寒论》提纲中,谓为“胃家实”。凡患太阳病,如若过量发汗,或汗不如法,最能损伤津液。阳明病原分经证、腑证两种,其表现之症状和脉象不一致。3.合病 是指在发现阳明病的同时,另有其他经证出现。如阳明病发热心烦口渴,同时有恶寒身痛的太阳证,就称之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因为阳明虚即属于太阴,应纳入于太阴病之范围。这是阳明病的变证,临床上有时也可出现。

【定义】 阳明病是外邪侵入机体过程中病邪最盛、邪正相搏最剧烈的一个阶段。凡是一切外因病,在发热恶寒的太阳病时期,如治疗不当,或因循失治,或病邪过强,病势即迅速发展,由发热恶寒,一变而为身发高热而不恶寒。这种身发高热的热型,在各种外因病中,是疾病发展的极期,是危险的阶段。古人对阳明之解释,谓“阳明病,为两阳合明”,两阳指太阳和少阳而言,谓太阳和少阳之邪,进一步的发展到了阳热亢极阶段,所以称之为阳明病。

【病因和病机】 阳明病在《伤寒论》提纲中,谓为“胃家实”。“胃家”二字是泛指胃和肠。“实”是指外邪之实,谓外邪由表入里,侵入胃肠,为实邪壅滞于阳明之经,或阳明之腑(胃肠)所造成。

阳明病的产生,必有内在和外在的条件,才能形成,一般常见的阳明证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

1.由于病势凶猛,虽经过发汗透邪的方法,未能阻止疾病的发展,使病邪长驱深入,直接转向阳明。

2.患者素有郁热,一感外邪,迅即转入阳明。

3.由误治伤津而转入阳明。凡患太阳病,如若过量发汗,或汗不如法,最能损伤津液。津液,古人认为是抗病的主要力量。若津液一伤,则机体抗病的力量,即形衰微,而病邪最易内陷。因此古人对伤寒的治疗,时时注意保存津液。

从以上的原因可以看出,阳明病有的是自发,有的是治疗不当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防治,本病的内传是可以避免的。

【症状和脉象】 阳明病是疾病发展的最高阶段,所以身发高热,不恶寒,心烦,口渴。由于发热高,证明机体毒邪之盛;身热代表着机体抗病的力量,热势愈强,抗病力越大,也代表着毒邪最猛。所以古人谓:“病邪轻则发热亦轻,病邪重发热亦重。”如身热重而机体仍不能胜邪,则危险立至。阳明病原分经证、腑证两种,其表现之症状和脉象不一致。

1.阳明经证 是病邪在经界之中,而未深入于腑。其症状以身发高热,不恶寒为主证,同时并有心烦,自汗出,口渴引饮。这四种症状是阳明经证的特征,其脉象为洪大或滑数,舌苔薄黄而干燥少津,面色缘缘正赤。在精神方面,有时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沉沉昏睡等症。

2.阳明腑证 是病邪循经深入胃肠之腑,病情较经病为重,是经病时期发热汗出,损伤津液的结果。其症状常表现为腹满,大便燥结有矢气,烦躁不宁,谵言妄语,面色垢腻,时现浮红,目赤鼻干,口有腐气,唇焦舌红,夹有黄厚舌苔,边尖起刺,甚至焦黑燥裂,日晡发潮热,脉沉实或沉迟。这一系列的症状,都是阳明腑证常见之症状,到大便发现燥屎后,手足常濈然汗出。病至危笃时,可以出现两目直视,循衣摸床等危候。

3.合病 是指在发现阳明病的同时,另有其他经证出现。如阳明病发热心烦口渴,同时有恶寒身痛的太阳证,就称之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有的虽不是阳明实证,而有阳明的症状,也属于阳明合病的范围。例如《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都是有太阳证的同时出现了阳明经证,虽犯胃、犯肠有所不同,而胃肠统属于阳明的范围,故称之为太阳、阳明合病。

4.阳明兼证 阳明虽属于燥热为病,然由于高热灼烁,津液损伤,口渴引饮,因饮水过多,一时不能吸收,而使水饮停蓄体内,而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者,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若水饮蕴蓄于内,再为高热蒸熏,往往发生黄疸。由于湿热郁结的部位不同,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因此,本论制定出不同的治法。湿热郁于表的,身必发黄,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之。湿热壅于里的,身发热,头部汗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身必发黄,宜治以茵陈蒿汤。若湿热郁于中,身黄发热者,可用栀子柏皮汤。这三个方剂,虽治疗湿热壅滞部位不同,采用药物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

阳明属于“胃家实”,所以表现的症状,非实即热,绝无虚证之可言。因为阳明虚即属于太阴,应纳入于太阴病之范围。然阳明病亦有平素中气虚弱,在患阳明病时,因过服寒凉之剂,摧残胃肠,损伤脾阳,而致有消化不良、食后欲呕的虚寒症状,但阳明病之脉证部分存在者,也称之为阳明证。宜用辛温降逆之法,吴茱萸汤治之。这是阳明病的变证,临床上有时也可出现。

【治疗】 阳明病,有经证、腑证之分,治疗原则有清理和攻下之别。经证属于燥热,在阳明之经宜用清里宣热之法。而腑证为实热,在阳明之腑,宜用攻下荡热之剂。而清热因体质和病程的不同,在治疗时应有所区别。所以一般的阳明燥热,都以白虎汤为主剂,清燥热以宣邪外出。而病程稍长,发汗过多,体质较弱者,用白虎汤时,必加人参生津液以扶正气。关于阳明腑证,为热邪陷于胃肠,胃肠受热邪壅滞,则气机不行,肠中热毒和糟粕留滞于中,而现腹部胀痛,潮热谵语等症,故宜用承气汤泻肠中之毒热。由于病势轻重不同,体质强弱之差异,所以有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之分。根据病情,酌量轻重,而拟定适当的处理措施。另有病久体虚,津液枯燥,不任攻下者,立麻仁润肠法、蜜煎导法等,以润燥通便,祛邪而不伤正。从这两种方法的制订,可以体会到仲景处理阳明病经证和腑证的精神。经证用清宣的方法,使在经之热邪,循肌表以外达。腑证用攻泄的方法,使在腑之毒热从胃肠达于体外。这种攻泄的意义,并不在于扫荡大肠之积滞,而是通过攻下的机制,改变整体抗病趋向,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